1,软件工程师月薪

计算机行业最看重的是你的水平,证基本上没什么用~~
技术熟练能独当一面的软件工程师月薪,8000--12000。新手5000起步。

软件工程师月薪

2,国企招聘软件工程师很难是么

现实情况是这样的,国企的项目基本都是招标,内部的软件工程师平时没什么事,给的工资不高。不能成为国企正式员工的话,愿意去的人很少,所以招聘周期也长一些。
国企给你定岗也就是给予你所谓的“国家干部”身份,档案交给人事局管理,而不是劳动局,这是好事,退休待遇相对较高。放心吧,不会扣你的档案,你想辞职可以自己申请拿走。

国企招聘软件工程师很难是么

3,软件工程师的招聘信息怎么写

首先你要知道招的具体是哪方面的软件工程师,比如java软件工程师,或者说具体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因为单单软件工程师来说,范围还是比较范的。然后了解工作基本会用到的技术,可以以此为招聘要求,要求熟悉哪方面的技术。再者看看你们公司自己的要求了,比如工作经验什么的。
一般遵循以下几点: 原因:公布人员需求状况(如:因扩大生产或其它原因从内部招聘软件工程师) 要求:岗位职权,申请者要满足哪些要求。 考核:申报者要经过考试达标,且接替人员安排妥当的情况下再进行工作移交和调动。 一、二是公告内容,三是实际操作时要注意的。

软件工程师的招聘信息怎么写

4,百度需要招聘哪些要求的软件工程师

这个问题问得真是地方啊。百度知道如果不知道就搞大了。我不是百度的。不过一般来说。 百度是网络公司。软件工程师应该有以下几种。 一:程序级的。指对网络语言编程比较熟悉。 二:数据库级的。百度的数据库比较大。应该是ORCAL或另一种文本类的。总之你对数据库精通应该比较好进百度。懂ACESS可不行哦。HOHO。 三:系统级的。指对整体软件编程有系统概念。如果非要说一个学历。应该是计算级的系统分析员。比高级程序员还高一个档次。这种人才百度肯定喜欢。 四:在国外搜索担任过主管或编程级的。如在百度或YAHOO搜索担任过职。百度也肯定欢迎啊。哈 以上一二三四进百度是由难到易的。第一种比较难进。最后一种就好进些。 以上只是我个人猜测。哈哈。希望能解决你的一些问题。总之你只要是某一行来的专家就有人喜欢你。
平台: Linux(只有极少数Windows平台的职位) 语言:Java/PHP/C/C++ 脚本:Shell/Perl/Phython/HTML/XML 等 数据库:MySQL(互联网一般都是MySQL, 而且薪水非常高) 当然运维类,系统类,也是需要的。 更多信息请关注:http://hr.baidu.com/static/jobList.html

5,我是学软件测试的我想问下以后从事软件测试的工作需要达到什

1.首先,软件测试的前景  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软件产品的质量控制与 质量管理正逐渐成为软件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几乎每个大中型IT企业的软件产品在发布前都需要大量的质量控制、测试和文档工作,而这些工作必须依靠拥有 娴熟技术的专业软件人才来完成。软件测试工程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企业重头角色。业内人士分析,该类职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城市,其中北京和上海的需求 量分别占去33%和29%。民企需求量最大,占19%,外商独资欧美类企业需求排列第二,占15%。然而,目前的现状是:一方面企业对高质量的测试工程师 需求量越来越大越大,另一方面国内原来对测试工程师的职业重视程度不够,使许多人不了解测试工程师具体是从事什么工作。这使得许多IT公司只能通过在实际 工作中进行淘汰的方式对测试工程师进行筛选,因此国内在短期将出现测试工程师严重短缺的现象。根据对近期网络招聘IT人才情况的了解,许多正在招聘软件测试工程师的企业   很少能够在招聘会上顺利招到合适的人才。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测试工程师的工作是利用测试工具按 照测试方案和流程对产品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甚至根据需要编写不同的测试用例,设计和维护测试系统,对测试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对软件测试 工程师而言,必须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自信心。任何严格的测试必须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测试,因为它关系到一个产品的质量问题,而测试工程师则是产品出货前 的把关人,所以,没有专业的技术水准是无法胜任这项工作的。同时,由于测试工作一般由多个测试工程师共同完成,并且测试部门一般要与其他部门的人员进行较 多的沟通,所以要求测试工程师不但要有较强的技术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1. 测试人员要提高自己的分层测试思想,在划分测试点的时候不光要从业务的角度考虑,还要充分考虑数据的特殊性。   2. 测试人员也应当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尽可能的分析系统可能存在的风险场景。   3. 测试负责人制定测试计划粒度要小、周期要短;测试组成员对于自己的工作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子目标。特别是存在交叉测试的模块,测试人员一定要责任明确,确保没有漏测的场景。   4. 测试人员一定要有自我推销意识,主动加强与开发人员、需求人员及客户的沟通。   5. 测试人员也应该像质量管理人员一样,在项目中起到过程监控点的作用。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反映项目存在的问题。   6. 提高测试效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可复用资产的充分利用;可复用资产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测试用例的复用,所以在以后的测试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可复用的测试用例提高测试用例的编写效率。   7. “经验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测试人员一定要善意总结,把自己的测试经验记录下来,这样不仅能完善自己的测试思想还能为同事提供系统的学习经验。编辑本段软件测试中涉及的心理学问题  1、程序测试的过程具有破坏性    人类的活动具有高度的目的性,建立适当的目标具有重要的心理作用。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证明程序中没有错误,那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朝这个方向去做;也就是说,我们会倾向于挑选那些使程序出错的可能性较小的测试[1]数据。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要证明程序中有错,那就会选择一些易于发现程序所含错误的测试数据。而后一种态度会比前者给程序增添更多的价值。   2、程序员应避免测试自己的程序    开发者被指定测试自己的代码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开发和测试生来就是不同的活动。开发 是创造或者建立什么东西的行为,一个模块或者整个系统。而测试的唯一目的是证明一个模块或者系统工作不正常。这两个活动之间有着本质的矛盾。一个人不太可 能把两个截然对立的角色都扮演的很好。基于这个想法,应该限制开发者在测试中的参与。给他们比较合适的任务是进行有可能的最低层的测试--单元测试。不同 当一个程序员在完成了设计,编写程序的建设性工作后,要一夜之间突然改变他的观点,设法对程序形成一个完全否定的态度,那是非常困难的。许多户主都知道, 揭掉糊墙纸(破坏性过程〉是不容易的,若糊墙纸原先是由他而不是别人贴上的,他几平会感到难以忍受的沮丧。所以,大部分程序员都由于不能使自己进入必要的 精神状态(不是抱着要揭露出自己程序中错误的态度),因而不能有效地测试自己的程序。 除了这个心理学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程序中可能包含由于程序员对问题的叙述或说明的误解而产生的错误。如果是这种情况,当程序员测试自己的程序 时,往往还会带着同样的误解致使问题难以发现。 2.个人喜好,测试分主体两大块:白盒测试,黑盒测试;看你个人对代码的对待情况 黑盒测试也称功能测试,它是通过测试来检测每个功能是否都能正常使用。在测试中,把程序看作一个不能打开的黑盒子,在完全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和内部特性的情况下,在程序接口进行测试,它只检查程序功能是否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使用,程序是否能适当地接收输入数据而产生正确的输出信息。黑盒测试着眼于程序外部结构,不考虑内部逻辑结构,主要针对软件界面和软件功能进行测试。 白盒测试也称结构测试或逻辑驱动测试,它是按照程序内部的结构测试程序,通过测试来检测产品内部动作是否按照设计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进行,检验程序中的每条通路是否都能按预定要求正确工作。 这一方法是把测试对象看作一个打开的盒子,测试人员依据程序内部逻辑结构相关信息,设计或选择测试用例,对程序所有逻辑路径进行测试,通过在不同点检查程序的状态,确定实际的状态是否与预期的状态一致。

能吃能喝会忽悠就行

说实话、、就目前你的水平能找到工作就是万幸了、、不是我打击你、、
实力,社会经历,实战,我相信你

6,软件开发工程师在哪个平台上招聘更好一点

中国被世界公认为全球最大的3G移动市场,但是,3G相关的人才却严重失调。专业从事3G应用软件开发从业人员不足千人,据工信部预测,仅2010年,中国3G人才市场缺口就在100万以上,其中3G软件工程师缺口就在50万左右。 3G 人才短缺现状,使得3G行业已经成为新的高薪行业,基于3G软件开发人员变得格外抢手。人力资源专家表示,3G软件开发是未来几年最热门和最受欢迎的职业 之一。根据前程无忧网发布的薪资报告,具有10年工作经验的高级嵌入式软件工程师年薪在30万元左右。即使是初级的嵌入式软件开发人员,平均月薪也在 5000元左右,中高级的嵌入式软件工程师月薪平均已超过万元,而且随着3G应用的进一步深入发展,3G软件研发人才的薪水还会进一步水涨船高! 据 计世资讯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称,估计国内3G人才缺口将达到50万人以上。 2013年,虽然Java人才的薪水很高,但是对该类人才需求旺盛的IT企业却很难招聘到合格的Java软件工程师。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许多计算机专 业的毕业生在读期间没有掌握实用的技能与经验,距离企业的实际用人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欲成为Java软件工程师,最便捷的一条路 就是参加以实战项目为主要教学方法的Java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有效地缩短同企业具体用人要求之间的差距。 Java软件工程师的未来发展方向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成为管理人员,例如产品研发经理,技术经理,项目经理等; 二 是继续他的技术工作之路,成为高级软件工程师、需求工程师等。 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未来几年内我国软件行业的从业机会十分庞大,每年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将达到 80万 -100 万人,而现有行业从业人员只有 50 万人左右,专业开发人员不到25万,2011年大部分院校出来的应届计算机系学生,真正能当年进入软件公司工作的只有10%~20%左右,缺口很大。 .Net 作为新一代的程序开发语言其中的一员,同样也具有很多的优势,并且弥补了前一代语言的缺点,因而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Net具有很多明显的优点,可以提 高开发人员的效率,减少bug,加快应用开发并简化使用。IT人员对.Net保持了应有的警惕,因为它毕竟还是个新事物,需要有一个比较艰难的学习曲线。 但是对于大多数组织而言,其优点远远多于缺点。 Android工程师是指从事Android移动应用操作系统、游戏和各种Android平台功 能的应用、开发和测试的技术人员。 以手机开发为主要对象,包括但不限于手机操作系统、手机游戏、手机其他多种功能的开发和优化人员。Android工程师是移动应用开发者,希望将自己的应 用移植到该平台上或者在该平台上开发应用。 随着Android平台的扩张,引发了Android人才荒,2011年移动开发人才需求几十万,未来人才需求缺口将达百万。 iPhone手机软件开发 主 要 职 责 1、负责基于iPad/iPhone平台下的软件产品开发工作; 2、根据产品部需求形成可实现的技术设计,在预期的时间内完成开发工作; 3、对移动平台的技术方向进行分析,为公司移动平台技术发展提供建议。 技 能 要 求 1、熟悉 Objective-C,熟悉iPhone; 2、熟悉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方法及设计模式,具备良好的代码编程习惯和文档编写能力; 3、熟悉iPhone SDK,有成熟作品、有实际项目开发经验者优先; 4、热衷于移动平台开发,对新技术感兴趣,对技术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 5、具备良好的产品理解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有较强的沟通及协调能力。 iPhone手机游戏开发 主 要 职 责 1、开发IOS平台的游戏产品; 技 能 要 求 1、精通C或Objective-C语言,熟悉IOS操作系统; 2、对iPad/iPhone开发平台有浓厚的兴趣,有良好的开发技能,熟悉编程规范; 3、熟悉cocos2d引擎,或者熟悉其他iPhone游戏引擎; 4、熟悉iPhone SDK,有iPhone软件作品优先考虑; 5、计算机相关专业专科或以上学历;具备良好的产品理解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有较强的沟通及协调能力。 iPhone手机游戏策划设计师 主 要 职 责 1、负责android/SNS/ios游戏的整体架构和策划; 2、负责游戏场景、道具、关卡等系统的功能设计; 3、负责策划游戏规则、游戏玩法设定,并进行公式设计,数值设计和系统设计 ; 4、负责游戏基础数据分析,用户调研、用户行为习惯等工作。 技 能 要 求 1、大专以上学历,网游/Webgame/手机游戏等游龄5年以上,热爱游戏并视为终身事业者; 2、对游戏市场有独到见解,具备商业思维,能设计出符合市场规则的游戏; 3、手机网游有清晰认知,并且熟悉android/iphone手机操作习惯和用户使用习惯 ; 4、具备优秀的产品策划能力和独到的游戏设计理念,熟悉游戏产品的需求设计规范 ; 5、良好的用户感触和数据分析能力,确保能设计出符合用户行为习惯的游戏规则; 6、具备良好的产品理解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有较强的沟通及协调能力。 iPhone开发前端设计师 主 要 职 责 1、手机平台(及iPhone、iTouch)游戏相关美术工作; 2、iPhone应用界面UI设计; 3、负责游戏标题、界面、人物、动作、道具、场景的设计。 技 能 要 求 1、熟练使用photoshop软件; 2、喜爱动画、漫画、游戏及电影并对此有独特的见解; 3、熟悉HCI(人机交互),对用户体验有很好的把握。能够独立设计人机交互方式及页面流,能够独立进行整体操作规划及规范编写; 4、熟练编写JS、Ajax,掌握异步通讯、离线存储、脱机应用等高级前端编码技术; 5、熟练进行iPhone、iPad等高新移动终端设备的前端开发,熟练运用不同平台浏览器所支持的WebKit; 6、 具备良好的产品理解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有较强的沟通及协调能力。 依据51job前程无忧数据,软件及IT工程师在长达10年时间内一直占据着国内众多职业岗位平均工资水平的前茅,基于iPhone开发的岗位平均薪酬比 传统软件开发岗位高出50%以上的水平,移动互联行业公司为了吸引留住人才除了提供保险、休假、灵活作息时间、优质办公环境等福利外更有股权,期权分红吸 引高端求职者。

7,学习软件开发和大数据哪个更有前途

各大电脑培训机构即将到达战场,请做好准备。
软件测试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的岗位要求到底哪个更高?哪个更有发展前景?业界关于此问题的争论似乎一直未停。而有人指出,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伪命题。武汉达内it培训学校专家表示:对于两个不同岗位的从业人员能力,因不具备可比性所以无法比较。但不可否认,这两个岗位之间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重合领域。本篇文章列出了从业者对于软件测试和软件开发的几类典型观点,并包括了二者对应的职业发展方向,以此为广大从业者提供参考。 一些软件开发方向的毕业生表示,还在学校时,老师经常说的是如果女生以后不能从事开发,可以去做测试。刚进入企业时,问起开发人员未来几年的发展,被告知如果个人水平差的话可以转去做测试。言外之意是否就是:软件测试人员的技术要求比软件开发人员的技术要求低呢? 针对这个问题,众多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发表了不同意见,这里整理总结了几类典型观点,其中还包括了一些关于职业发展的建议,不妨一看。 “造炸弹”和“拆炸弹” 《我的第一本c++书》作者表示,他不认为程序开发人员的技术水平比测试人员高。他把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分别比作“造炸弹”的和“拆炸弹”的,从这方面来说,陈良乔甚至认为测试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应该要比开发人员的要求高一些。 陈良乔进一步指出,之所以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开发人员技术水平高于测试人员技术水平”的这个观点的产生,反映了国内目前重视程序实现、轻视程序质量的业界现状。 “生产力”和附加“支持” adobe程序员冯东观点刚好与陈良乔相反,他结合行业现状表示,在软件工业里,只有开发者旗鼓相当的公司,才能拼测试。而实际上,开发者的生产力可能会相差到十几倍。冯东认为,目前行业内大部分公司中的测试人员起到的是“支持”作用,只有开发人员才能起到“生产”作用。换句话说,如果你只能招一个人,你是招开发人员还是测试人员呢?“造炸弹的起码可以当半个拆炸弹的,如果你非要说拆炸弹的也会造炸弹,我只能说你给他的title错了。”因此,测试和开发的技术水平不在同一“境地”。 要做好测试工作同样需要高技术水平 微软亚洲工程院项目开发工程师陈认为,对于并不真正理解测试究竟是什么的人来说,“开发人员技术水平高于测试人员技术水平”这个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 陈甫鸼表示,软件测试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软件质量,从工程的角度出发,软件测试人员举足轻重。他认为,要真正了解什么是测试,要先了解测试究竟是做什么的。陈甫鸼介绍了软件测试所做的三大方面工作:第一方面是监控产品流程。程序的开发和这个过程中的bug修正是一个时间平衡的工作。开发得太快,就有可能给下一阶段带来较多的问题。而每一个开发阶段都需要一定的信息收集、分析。这些只能由测试人员去做。 第二方面是搭建复杂的应用场景。就拿一个完整的activedirectory服务器的回归测试环境的搭建来说,陈甫鸼曾为此搭建过11台域控,其中还不包括中间可能动态加入的、删除的客户端。而过程中包含大量故意毁坏性操作,每一次毁坏之后都必须恢复现场进行下一个测试。陈甫鸼认为这种测试场景并不是任何一个程序员可以构造的。 第三方面是简化问题报告。当发生用户报告时,用户给出的描述往往缺乏直指问题所在的步骤描述,此时,需要分析过程、并反复与用户进行沟通最终完成关键步骤的定位,这一系列工作也并不适合开发人员来负责处理。 陈甫鸼介绍了一些不需要专门测试的情况。即软件本身不包含复杂的应用场景,比如单机软件、单服务器网站。而更多的复杂应用场景需要通过专业而严谨的测试,比如股票软件类的服务器系统。如果没有长时间熟悉过这类复杂系统的技术人员,是无法做好测试工作的。测试和开发所需的技能有交集,但又属于两个要求不同的岗位。如果因为开发技术不行就去做测试,也不等于你就能成为一个好的测试人员。 目前开发和测试分离的做法助长了一个倾向:一些程序员越来越不关注自己的程序质量,也不关心自己的程序如何被使用。在csdn的微软测试专家群论坛上曾有人发言说一个产品到发布的时候对他来说就是死掉了,他就不再关心了。陈甫鸼认为这代表了一部分程序员的看法。但这不是程序员的错,也不是分工的错。该指责的是无能的领导,他们设置测试这个职位就是为了丢垃圾的,而没有能力把握两个角色的关系改进产品。这种无能的另一种倾向就是雇用大量的测试人员,以为用人去堆就能堆出好产品。他们忘记了,测试人员起到的是监控质量变化的作用,而不是提高质量。提高质量的唯一办法是开发。丢包袱能让人轻装前进,但是只知道丢包袱丢不出好产品。 技术要求侧重点不同 ios开发者石英则认为,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大致一样,只是侧重点不同。开发人员需要精通某个技术点,测试人员要高度熟悉某个技术面。
个人认为是软件开发,软件开发的毕业生,起点都很高知,入职既可做数据库工程师、软件安全工程师、软件管理员,随着经验的积道累可以做高级网路工程师、项目主管、项目经理,如果专你有魄力的话,还可以自己创业。 目前,我国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已达80万,在未来5年内,合格软件人才的属需求将远大于供给。因此,学软件开发,就业成香饽饽。
就我所了解的,在现在以及可预见的未来,这个行业对软件工程师的需求绝对是碾压硬件工程师的。也就是说,招软件工程师的职位比硬件工程师的职位要多的多,而且软件工程师找工作上来说会比硬件工程师更容易。 先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讲。我个人认为造成这个差异的原因,第一个是基本上所有的公司,从初创公司到全球百强,都有对软件工程师的需求。现在哪个公司不需要几个码农来开发app,或者做个web。但是做硬件这种工作并不是所有公司会去做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摩根大通银行在我们学校的招聘会上明确招软件工程师,expedia也明确招聘软件工程师,如果这个两个公司突然说要招电子工程师,这不是逗我吗。。而且哪怕是硬件公司,也需要大量的软件工程师来支持硬件前端工作。 第二点我觉得要归功于现在的创业潮。不管在美国在中国互联网创业都是趋势,但是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初创互联网公司做的都是软件方向。有个点子,有点技术,找几个合伙人抱着电脑就能开干了。但是初创公司要专注做硬件开发就比较难了,因为成立设计硬件公司的门槛和起步开销比较大。所以这也导致大部分初创公司以互联网为主,能做的了硬件设计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处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 第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硬件设计在现在来看已经是相对成熟的技术,我甚至有ee的同学跟我说大部分硬件的东西已经步入夕阳产业的范畴,因为很多东西已经成了规范,也因为很多东西被自动化所取代。前一阵子全球大牌的硬件公司才裁了不少人,intel更是裁掉了接近20%的硬件工程师。但是互联网热从90年代开始到现在热头还没过,而且未来诸多产业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图像识别、大数据都才刚起步,所以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还记得当初我们学校的初创公司招聘会上几十家公司只有一家招硬件工程师,而且还是偏软件的硬件工程师,剩下的公司里98%都在找会码代码的人;大企业的招聘会上才能见到nvidia、arm、 intel、 TI 的身影,但是哪怕是这样,基本上所有的公司招牌上都会有大写加粗的招computer science的字样。。 再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想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找到工作的门槛远比成为一名合格的硬件工程师低很多。要想以软件工程师的身份混到个饭碗,学两门语言学好,常用的数据结构,刷点题就基本上能找到薪水小几千的岗位。我甚至知道国内有专门的软件工程师培训机构,那种专门教java和算法,两个月速成班,而且所声称的学生就业率还挺高的。 但是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硬件工程师,不是科班出身的不好好学几门模电数电信号逻辑设计的课,没有在学校实验室里自己焊点电路做实践,连简历都发不出去。而且现在要想学个什么语言框架,网上搜一搜“”xxx语言入门教程“”就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但是要是在网上搜“如何学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要想找到可以受用的资源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就我所参加的招聘会来说,如果有招硬件工程师基本都要求有研究生的学位,但是对软件工程师的要求基本上就是熟悉算法数据结构,会web编程有相关经历就够了。 软件工程师很多时候吃的是体力,硬件工程师大部分时候是吃经验,所以硬件工程师一般得有一定的经历积淀才能脱颖而出。尤其像模电这种上手程度很高的方向,没个十年八年的相关经验根本不算学成出师。所以说本身对从业者的资质要求更高,也是硬件工程师不好找工作的原因之一。 上面是我所认为的短时间内软件工程师就找工作方面来说会比硬件工程师更容易的原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会编程就肯定找得到工作,也不意味着硬件产业就会低迷下去。软件工程师的职位多,但是每年从事这个职业的人也更多,虽然我认为现在软件工程师短期内还没有出现饱和的趋势(毕竟那么高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65653833的工资还摆在那),但是总有一天这个行业也会像金融产业一样降温(人才供过于求)。 硬件产业虽然大部分已经有步入夕阳产业的趋势,但是曾经一度被宣称没啥好搞的供电网络最近也被smart grid搞得神乎其神,美国top5的高校都还设立了相关实验室。此外,现在物联网,车联网,智能家居的概念被炒得火热,我相信等相关成熟的支持技术(能量采集,低功耗通信)以及统一的开发平台一旦出现,硬件工程师的需求只会更多,虽然这些产品依旧只有那些有背景的大公司才做得动(不过因为欧美国家电子产业上的封锁,国家也在硬件设计上砸了很多银子,初创企业也会慢慢增加,相信国内的相关机遇也会更多)。而且毕竟软件产业还是依靠硬件,如何设计低功耗,高稳定性,能够承载大吞吐量计算量的硬件也是这个产业的挑战,毕竟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视觉处理等领域是很吃硬件计算量的。没有强大的硬件支持,阿狗要想打败李世乭还是痴心妄想吧。 本人现在在一家为硬件的公司设计软件的百强软件公司实习,做的工作大部分还是偏软件,所以本身对工作常态也并没有非常深入的自己的感受。但是就我观察身边的同事以及跟别人的交流来看,不管是做软件硬件,都是要:对。着。电。脑。。。 软件工程师平时就是上班啊调试程序,比较低级的码农只能给高级软件工程师打打下手,帮他们做测试,实现他们设计好的东西。当然做到高级工程师了才有能力开发设计自己公司的产品。 如果在初创公司工作节奏更紧张,如果赶上产品要上线可能需要加班调试。遇到程序爆炸了可能还需要on call(就是你负责的东西突然出问题了,你的manager直接打个电话给你,你得马上去公司修bug),至少我知道amazon是有这个机制。 我现在还没有在纯做硬件的公司实习过,但是从我知道的事实来看,硬件工程师不会比软件工程师轻松。硬件工程师也需要调试电路啊调试脚本啊,反正也有跟软件工程师交叉的工作。工作环境取决于细分的工作类别。开发FPGA的估计跟码农一样坐办公室,搞MEMS的、嵌入式的就长期入驻实验室了。因为大部分硬件公司都是相对成熟的大企业,所以工作节奏普遍不会像在初创公司那么紧张,不过像在华为这样的企业就另说了。。。 当然不管是软件工程师还是硬件工程师,工作强度应该都是高于其他industry的职业的。毕竟这个行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这也是聪明人聚集的地方。 至于工资的话,就平均来讲,美国这里的软件工程师年薪会略高于硬件工程师(从glassdoor以及其他门户的数据来看),但是软件工程师一样也有收入低的,硬件工程师的收入也有碾压软件工程师的。只要你技术过硬,薪水都不是事儿。 有人说软件工程师前景更开阔一些,我个人的感觉是不管怎样,这两个行业在未来都会有非常非常多的机遇与挑战(详细原因见第一点)。不管是软件设计还是硬件设计,底下都有更多细小的分支(比如说你硬件设计是想做vlsi,dsp,处理器设计,通信,fpga开发还是嵌入式,软件设计你想做web开发,app开发,软件开发,嵌入式软件工程师,操作系统还是distributed system)。 我个人是对两个大方向都很有兴趣,但是我决定自己最终的方向还是嵌入式设计和处理器设计,这两个行业都应该算是夹在了纯硬件设计和纯软件设计的中间。 尤其是产业对嵌入式工程师的要求更高,能够自己设计mixed signal pcb,自己调试应用代码写kernel code,能调试无线通信,基本意味着一个合格的嵌入式工程师要对硬件和软件相关方面有足够的知识。我自己是比较讨厌做web开发app纯开发软件的工作,因为这些工作的门槛太低,不是科班出身的人可能都能混的比你好得多,体现不出来自己的价值。而且我比较喜欢把电路板和各种元件握在手里的感觉,而且我发现自己能够设计一个可以用的硬件的时候那种成就感会高于debug之后的成就感。当你发现自己在经受了大学的磨练真正拥有了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后,丰富的网上资源以及自身的积累都会让你学习这些网页app知识非常轻松,所以我个人更喜欢硬件底层,以及和硬件底层打交道的软件领域。 软件硬件的课程都不会简单,而且两个学科的工作量不是其他学科能比的(学工科的天天做project呆lab,学统计的上完课就回家看电影。。)所以要想学好,还是需要花一定精力,尤其美国的大学工科院系workload相对国内高校来说有增无减。确定这是你想要的,再给予考虑。 嵌友们,看到这里,是不是也深表认同,自己也是这么看好嵌入式工程师前景的!
软件开发好一点
前景挺不错的呀,学好了以后找个工资高的工作是没有问题的

8,软件工程师生存指南面试准备工作经验和实用工具

软件工程师是令人羡慕的职业。但是如何才能拿到这份工作?又如何才能做好这份工作呢?拥有相关经验的Valeri Alexiev提供了相关建议和工具。其中包括了如何准备面试、如何以软件工程师的身份工作以及如何持续改进方面的经验之谈。

我刚开始工作的头几年是紧张学习的时间。

我得面对现实,成为软件工程师需要有很多技能,这些我之前都不知道。回顾过去,显然学会那些东西是很好的。

所以我就根据自己及其他人的经验写了这篇指南来帮助入行的新人。

本文将覆盖以下内容:

如何尽力做好面试

如何在软件工程师的角色中生存(及发展)

考虑持续改进时可以参考的资源

面试

当你开始软件工程职业生涯时,你得面对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面试很恶心。

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觉得很恶心。既被人面试过又面试过别人的我可以证明,面试是一项极其耗时、极其有压力的工作,并且面试其实并不是将来工作表现一个的好的指示器。但不管怎样,这都是一个必要之恶,你和你的简历最好还是做好准备为妥。

做好战斗准备

如果你考虑做软件过程,确保了解一些最常见的编程面试问题,比如“FizzBuzz”:

写一个程序打印从1到100的数字。但是如果数字是3的倍数的话则打印“Fizz”,如果数字是5的倍数则打印“Buzz”。如果同时是3和5的倍数则打印“FizzBuzz”。

来自Coding Horror

听起来很简单,是吧?

好吧,但其实绝大部分面试者都没能通过这一简单的测试,且不说更复杂的变种了。

我个人曾经见过很多角逐资深岗位的候选人在拥有完全互联网访问的情况下没能通过这一测试。所以如果你的简历上面列有编程语言的话,确保你知道如何用它来编写实现FizzBuzz程序。否则的话,你只不过是在浪费所有人的时间,包括你自己的。

当然,为了在面试过后生存,你需要知道的不仅仅只有FizzBuzz。你还需要确保你知道:

基础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比如链表、数组、树以及排序。

要知道所选择语言的常见解决办法,比如字符串是否恒定,内存是如何管理的。

类似类与对象,以及继承等面向对象编程的概念。

在职业生涯开始时,你需要就这些问题做好准备,因为你并没有经历去证明自己能做好这份工作。在准备面试的时候有两个资源我会经常推荐:

《Cracking the Coding Interview(破解面试代码)》,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里面介绍了很多的编码问题和解决方案,同时还总结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了解的东西。

CodeWars ,这个网站收集了大量的编程问题,你可以运用各种语言在浏览器里面去解决这些问题。最有用的部分是看看别的用户是如何解决同样问题的。这样你就可以看到解决相同问题的不同办法,并且学到你所选语言的新工具。

赋予自身额外优势

为了让自己取得那点额外优势,有几件事情你可以去做。

首先,学会如何沟通你的经验。你应该进行一次电梯演讲来将你的简历总结成连贯的、打动人的个人介绍。

此外,要了解自己的简历!听起来很蠢是吧,但我就见过很多面试者连解释清楚自己简历上的特定事项都很困难。你应该能够回答任何有关你列上简历的经历方面的问题,并且解释清楚这一经历如何让你成为本工作更好的候选人。

接着,要在GitHub(或者其他的公共代码库)上面有一些编码的例子。

眼见为实,面试官能够看到你的代码将创造奇迹。此外,这还证明了你对版本控制系统有了解。

你的代码例子不需要太复杂,但是一定要整洁,能够显示出好的编码实践。这是你展示自己在没有编码面试所带来的时间压力情况下代码写得如何的机会。

一旦你做完了上面的事情后,就得考虑参与一个开源项目了。参加开源项目能表明你能够在已有代码库基础上工作并且可以与其他程序员一些协作。

这是你在无需实际进入一个行业环境的情况下最接近在行业环境下编程的方式了。这也是目前为止最难最耗时的一项任务,所以等到你把前面我提到的比较容易取得的果实都摘完之后再干这件事。

面试你的面试官

在找工作的匆忙与压力之下,很多候选人都忘了面试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公司努力寻找这份工作的合适人选时,你也应该设法弄清楚这家公司适不适合你。

确保你也要提出以下一些问题,哪怕对方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回复你。要意识到公司经常把不遵循最佳实践说成是一项技能,所以要体会其言外之意。

以下是一些你可以去提问的例子:

“对我来说典型的工作日会是什么样的?”

知道特定岗位预期的样子很重要,因为软件工程工作差别相当大。比方说你的工作既可能是维护服务器,也可能是直接跟客户沟通。

危险信号:“我不大肯定。” → 意味着面试你的那个人不在你的团队,或者他们对为什么要招你并没有明确的想法。

“你们是如何测试软件的?”

理想情况下,验证代码质量应该是单元测试、人工测试以及自动化测试的结合。

危险信号:“我们都写不出bug,哈哈。” → 那些人正是会写出bug的人。

“你们使用什么样的版本控制系统?”

版本控制系统对于协作极其有用,在职业环境下没有理由不使用。

危险信号 #1:“额,版本控制系统?” → 快跑,跑得越远越好。

永远记得使用版本控制。

危险信号 #2:“<插入不知名的或者定制的VCS>” → 这表明他们很有可能没有跟上时代并且很久没有升级自己的基础设施了。

“你们进行同行评审吗?”

同行评审,或者让别人看看你的代码再把它放进代码库,这是识别愚蠢错误的极好办法,同时也是开始你的职业生涯时一个关键的培训机会。

危险信号:“我们相互信任!”→很有可能那些资深开发者对自己的代码非常警惕不想给人看也不擅长接受反馈。

“你们的继续教育计划是什么样的?”

作为一名软件工程师意味着当新技术出现、成熟并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走向过时的时候要不断学习。因此,很多公司都有培训预算用来买大学和在线课程、会议或者内部交流。

危险信号:“你是说在闲暇时间读读网上的东西?” →这家公司要么资金紧张,要么把开发者视为可替代的,而不是长期投资。

“你们采用的软件开发流程是什么?”

无论实际的细节是什么,流程对于软件工程都至关重要。至于哪些东西对于优化流程做出了贡献可能大家会有不同的看法,但仅就项目的工作方式达成一致就能将混乱最小化并且确保每个人都能达成共识。

危险信号:“我们的流程受到了自由风格的爵士的影响。” → 很有可能整个部门都处在救火模式,总是不断地从紧急跳到另一个紧急状态而缺乏任何明确的目标。

“你们是如何处理技术债务的?”

技术债务是过时技术以及代码库中临时应急的解决方案的累积。处理好技术债务对于代码的长期健康很重要,这件事情应该持续地做。

危险信号:“我们只关注新功能。” → 他们的代码库一团糟或者很快就会一团糟。

“你们的公司文化是什么样的?”

公司文化也许是个非常含糊的概念,但即便像开放办公室还是小隔间这样的小事情都会显著改变你与同事的日常互动。这方面没有普遍性的危险信号,但是要确保他们的答案是你可以按照每周40+小时的节奏持续相处数年的东西。

以软件工程师的身份工作

在这个阶段,如果你面试过程中表现不错并且喜欢面试官回答你问题的方式,你被录用的可能性就很高了。

祝贺,你正式成为一名工程师了!

那现在又该如何呢?好吧,现在是时候重新学习大量编码和工作方面的东西了。既然我们是程序员,我们就从讨论代码开始。

好的行业代码

好的行业代码有以下属性,依序是:

可读性,因为代码用来读和维护的频次要高于写。代码的意图必须清晰,让其他开发者在多年后依然理解。

防御性,就是要遵循防御性编码的最佳实践。防御性编码本身就是一个课题,不过其要义是:你必须确保自己所写的类和方法的不恰当使用不会导致你的代码搞得软件都崩溃。

优化,位列清单的最后未知,因为大多数时候你并不需要真正去担心这个。这并不意味着你应该编写糟糕代码,在存在线性解决方案的情况下以O(n3)的效率去做某个东西。但开发者通常渴望尝试并且会在不需要的情况下过度优化,却牺牲了代码的可读性和防御性。你永远都应该能够证明牺牲了这些属性的特定优化是值得的。

现在你了解了如何去编写良好的行业代码了。

编码的工作你不会干太多的

说出来也许有点令人吃惊,但是大多数时候你都不用写新代码,而是相反,要做:

调试

读已有代码

开会或者写电子邮件

研究该怎么做以便不用写代码

因此编码以外的技能对你的职业一样关键。

调试和阅读代码

调试远不仅仅是用打印语句。一切使用广泛的语言和技术栈都有各种强大的工具。学会使用它们,因为这些会让调试轻而易举,节省你无数的时间。

理解代码库。大多数技术栈都有某种代码图谱生成工具来帮助你理解代码库的结构。企业级的IDE通常都内置了那种功能。你还可以利用ReSharper、grep 或者Sourcegraph之类的工具来探索代码。

理解产品。你会对居然有这么多开发者在试图“修复”软件前不知道软件应该是怎么工作的感到惊讶。先看看文档再说吧。

组织你的思路

既然你的大量时间都是用在沟通、研究和多任务上,你需要一些工具来帮助一切井然有序。

TODO清单/任务工具:你的公司应该已经有了某种任务管理软件了,但你自己也有类似的个人系统是有帮助的。使用便利贴或者像Trello或者Todoist之类的软件。

笔记:开会一定要记笔记,要致力于改进现有文档并且建立个人的知识库。使用Evernote、OneNote或者笔记本。使用这些工具似乎有用力过度之嫌,但日后在回顾这一耗掉了你3天时间才想清楚的晦涩的开发过程时你会感谢自己的。不做丰富笔记的好的软件开发者我一个都没见过。

图表/可视化:人是视觉动物,创建流程图和架构可帮助你和其他人理解复杂的话题。在跟非技术人员沟通时图解尤其有用。可使用Lucidchart、 Visio或者白板。

知道何时使用库

简短回答:随时都要。

详细回答:99%的时间内你都不应该重新发明轮子。在大多数的软件工程岗位,实现特定类型的东西都属于纯粹浪费时间。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应该知道所使用的算法和数据结构是怎么工作的,因为这可以帮助你决定用什么以及什么时候用。

为了成为一名高效的软件工程师,你需要理解自己可以任意支配使用的那些库。大多数流行语言的标准库都是极其有用的,其规模比你想象的要大。此外,代码库也许也会利用了额外的特殊库。阅读其文档,知道什么使用去使用它们。

你还应该不要害怕去建议额外的库,如果它们将节省时间的话。然而,你需要确保自己选择了一个好的库供行业使用。好的库的标准是:

开源,这样你就可以验证自身代码的质量,并有可能修补对应用非常关键的bug。

按照MIT和BSD等方式进行的授权,这样你的公司使用起来就不会遇到任何问题。要小心GPL,因为它会让你不小心就将整个代码库都开源出去。

成熟,比方说出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并且功能集非常丰富。

维护性强,新版本推出很密集。

别的公司或者项目也使用,这个可以充当品质认证确保有行业支持,能持续维护下去。

持续改进

为了替自己创建新的职业机会,除了学习会让你更擅长日常工作的技能以外,你还需要持续改进自身技能并且学习新技能。

其实学习的机会有很多,而且其中很多都是你可以负担得起的:

在线课程:向领域内最好的教授学习的机会,而且方式灵活,不容错过。现有技能的补充性教程可以去可以看看 Coursera、 Udacity以及edX 等。

在线硕士学位:在线硕士学位是最近在顶级大学流行起来的一个趋势,这种方式可以灵活地继续你的正规教育。相比之下,这种继续教育方式费用没那么昂贵,修完整个学位大多数在1万美元左右。乔治亚理工大学、UT以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大学均提供此类学位。我个人推荐乔治亚理工大学的在线硕士虚伪,我去年刚从这里毕业。

博客:博客是开发者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Coding Horror、Joel on Software等博客或者甚至更加诙谐的网站如The Daily WTF等都可以为你提供信息,了解到作为软件工程师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浏览Medium、r/programming, HackerNews等新闻流也能让你找到好博客和好文章。

会议: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个,会议时令人赞叹的学习机会,你绝对应该利用公司的培训预算去参加会议。以下是不完全的好会议清单:GOTO(通用), Strange Loop(通用), PyCon (Pytho),CPPCon (C++),DEF CON (安全),Fluent (Web开发)。上述所有的会议在YouTube上都有视频,所以你哪怕不出席也能学到东西!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用相关知识把你武装起来,让你了解到作为软件工程师的职业生涯伊始应该期待什么,并且提供合适的工具给你在开启这段令人兴奋的旅程中助你一臂之力!

9,谷歌的15条招人秘诀

对于公司管理者而言,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招聘人才。谷歌的管理者对每位面试者的态度都是一丝不苟的。无论面试者应聘的是初级软件工程师还是高级总经理,谷歌的面试官都会认真投入时间和精力,尽其所能地为谷歌引入顶尖人才。谷歌深信,在招聘上做的投资将会是你做的最好的投资。谷歌究竟是如何将全球最优秀的人才都招致麾下的呢?本文将带你一窥谷歌的招人秘诀。

(一)羊群效应

优质人才组成的团队不仅能做出令人满意的成绩,还能吸引更多优质人才的加入。顶尖的团队就像一个羊群,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是互相效仿的。你只要招到几个优质人才,就会有一大群优质人才跟过来。谷歌以顶尖的环境和设施而著称,但多数创意精英之所以选择谷歌,并不是看中了谷歌的各种让人艳羡的福利,而是因为想与顶尖的创意精英共事。

“羊群效应”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虽然A级人才大多会招聘A级人才,但B级人才却不仅会聘B级人才,还会招来C级和D级人才。所以,如果你在标准上打折扣,或是掉以轻心招聘了B级人才,那么很快你的企业中就会出现B级、C级甚至D级员工。羊群效应可能对企业大有裨益,也可能对企业造成毒害,其威力在由创意精英组成的新企业中尤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每位员工对企业的影响力被相对放大,且最早进入企业的员工影响力更加突出。另外,当你把优秀的员工聚集在一起时,你就为他们创造了共享灵感、为实现灵感而齐心协力的环境。情况通常如此,但在早期尤为突出。

精心策划可以营造出良性的羊群效应。“你很棒,我们就招你了。” 这是句吸人眼球的谷歌早期招聘语,其设计初衷就是让新员工产生“好啊,这家公司想要我,我也挺想加入其中!”的想法。虽然谷歌的招聘标准非常高,但这句招聘语不仅没有让求职者对谷歌望而却步,反而成为吸引全球求职者的一个招募手段。

这个忠告在招聘产品部门人员时尤其适用,因为这些人非常容易影响其他员工。在产品人员的招聘过程中务必严格把关,如果你能确保产品这一企业核心部门的人员的质量,这种卓越的质量便会感染其他团队。在企业急速发展带来的喧嚣中,人们往往难免在质量上妥协,而你的目标就是在招聘上严格把关,绝不妥协。

(二)招聘学习型人才

请务必雇用那些比你聪明的人。对于这个忠告,你遵守得如何呢?这个忠告今天仍然适用,但不是因为表面原因。毋庸置疑,聪明人博学多识,因此要比那些资质稍逊的人更容易做出成绩。但是,我们希望你在招聘时不要太看重应聘者掌握了多少知识,而要重视他们尚未开发的潜力。

想要衡量人们对变化的处理能力如何,智慧是一个绝好的指标。但是,智慧并非唯一的判断标准。我们认识许多聪颖过人的人,在面对变幻莫测的“过山车”时,他们却选择乘坐自己熟悉的“转转杯”。面对那些令人揪心的上下颠簸,他们只会一味地选择规避;换句话说,他们选择了逃避现实。理想的应聘者都是那些勇于乘坐过山车且学习不辍的人。这些“学习型动物”不仅有处变不惊的智慧,也有乐于享受变化的心态。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用另一种方式来形容这种人,她说这种人拥有所谓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如果你觉得你已经定型,那么无论环境如何,你都会一次又一次地重蹈覆辙。但如果你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你就会相信,经过努力,你的个性是能够培养和改变的。你能够改变自己,也能够适应环境;实际上,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你反而能更好、更自如地做出改变和适应。如果你的思维模式是成长型的,你就会为自己拟定“学习目标” ,这些目标会鼓励你勇于挑战,而不会因提出愚蠢问题或给出错误答案而惴惴不安。之所以不因此而担忧,是因为你是好学的动物,而从长远来看,这有助于你积累更多的知识、攀登更高的山峰。

多数人在为某一职位招聘员工时,会寻找曾经在这个职位上有过良好业绩的人。但是靠这种方法是找不到学习型人才的。随便找一份招聘广告细读,你就会发现,任何职位的选人标准中,“相关经验”这一项都排在前面。偏重专业而忽视智慧的做法完全是本末倒置,在高科技行业更是如此。世界上每个行业以及每项事业的发展瞬息万变,你正在为之物色人员的职位自然也会变化。昨日的微件明日就会过时,在这种变动的背景下,雇用专家会留下隐患。本来被视为优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会让专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带有偏见,也会让他们难以接受由新洞见支持的创新解决方案。而聪明的通才不存在偏见,因此能够自如地审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并从中筛选出最好的对策。

把学习型人才招入公司之后,请让他们继续学习。为每位员工创造不断学习新东西的机会,即便是不能为公司带来直接利益的技能和经验也要让他们接触,然后,鼓励他们把所学的东西付诸实践。真正的学习型动物乐意利用各种培训和机遇来充实自己,因此,这样的要求对他们而言并不苛刻。但对于那些不喜欢尝试的人就要多加注意了:或许,他们并不是你认为的学习型人才。

(三)要客观地评价人才

我们常听到有人说,想找那种可以一起小酌一杯的人共事。其实,我们办事最有效率的一些同事,恰恰是我们最不想一起把酒言欢的人。和不喜欢的人共事不可避免,因为一家公司的全体员工不应该千篇一律,千篇一律恰恰是失败的温床。要想避免目光短浅,听到各不相同的观点是你最好的法宝。

我们可以把话题扯到一个“政治正确”的方向上,大谈保持人员在种族、性取向、身体条件以及所有其他特征上的多样性。但是,如果仅仅以企业利益为出发点,招聘多样化人才的做法便更显正确了。拥有不同背景和世界观的人可以带来课本上学不到的洞见。如果把这些人集结在同一个工作环境中,众人汇集而成的眼界之宽广,是千金也换不来的。

优秀人才的行为举止往往不拘一格。在准备面试时,请务必在进门前把你的偏见抛到一边, 集中注意力,看看应聘者是否拥有成功和超越所必备的激情、智慧以及个性吧。

把人才招进来之后,这些法则同样适用于人才的管理。就像招聘过程一样,管理人才也应将打造任人唯贤的环境作为唯一目标,因此,对业绩的管理也应以数据为基础。我们无法强迫自己摒除对性别、种族以及肤色等因素的偏见,因此我们应建立以事实为准的客观方式来评判人才。这样最优秀的人才无论长相如何,无论来自哪里,都能在企业中大显身手。

(四)加大光圈甄才

理想的人选就在那里。他们拥有激情和智慧,为人正派、视角独特。那么,你该如何找到他们并将他吸引到你的团队中来呢?这个链条上共有四个缺一不可的环节,分别是:物色、面试、录用、谈论待遇。

让我们从物色开始说起,在这一环,你需要先勾勒出心目中的人选类型。谷歌把这个过程称作“加大光圈”。所谓“光圈,”就是相机上一个允许光线进入内感光面以捕捉画面的装置。一般招聘主管的“光圈”非常小,他们只会考虑那些在某些领域拥有一定头衔的人,也就是那些无疑能够出色完成当前工作的人。然而,有洞见的管理者会把光圈调大,将那些被一般标准排除在外的人也纳入考虑范围。

比如,有一家公司以人才济济而名声在外,你偏偏喜欢挖他们的墙脚。这家公司知道你在觊觎他们的员工,于是便设下了重重障碍。但如果你能把光圈调大,去物色一些不仅今天能完成工作,明天也能把工作做好的人,你就能挖掘出一些精英之才,或许还能为这些人提供他们当前的雇主无法提供的机遇。有的工程师想加入产品管理团队,却无法从自己的团队脱身;有些产品经理想做销售,却苦于没有空缺……如果你愿意冒险鼓励人才去尝试他们从未挑战过的任务,你就能得到一些非凡的俊才。这些俊才之所以愿意加入你的团队,也正是因为你愿意冒险任用他们。他们的加入,则会引来更多勇于挑战自我的人。

举例来说,如果你想招聘一位软件工程师,而你所有的软件编码都是使用同一种计算机语言写成的,这并不意味着你只能寻找精通这种语言的专家。你应该排除编程语言的限制,聘用你能找到的顶尖工程师,因为不管是Java、C、Python还是Go ,最优秀的工程师都能做到融会贯通。一旦编程语言更新换代,你聘用的工程师会比任何人都更适应这种转变。

将应聘者的职业发展趋势作为评判标准,不失为“加大光圈”的有效方法。最优秀的人才通常是那些职业生涯处在上升阶段的人,因为如果顺着他们的职业趋势向前推,你会发现他们非常有潜力获得成长和成功。经验丰富、能力超凡的人有不少都处于瓶颈期,对于这些人,你虽然能准确预测出他们所能取得的成绩(这是好的一面),而他们却不大可能再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创举了(这是坏的一面)。但是,年龄与职业趋势之间未必相关,我们这条有关职业发展趋势的准则也有例外,比如对于创业者以及不遵循传统职业发展路径的人,这些问题值得重视。

随着你在企业中地位的提升,想加大你的“光圈”也会变得难上加难。雇用高层员工时,我们往往会以工作经验作为评判的基础。不可否认,经验确实非常重要,但科技已经使得当今多数行业环境充满了变数,拥有相关工作经验已不再是成功的保证。在为高层职位物色人选时,许多企业都会过于看重相关经验,而实际上,他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创意精英的能力上。

加大光圈的做法会带来风险,有时甚至会导致一些失败。在刚起步的时候,招聘初出茅庐但禀赋过人的人才,要比招聘那些不甚出众但身经百战的人更有风险。招聘负责人或许不愿意把这些损失归咎于自己,但为了企业的整体利益,他们必须抛却顾虑。招聘那些才华横溢的通才,会让企业受益良多。

(五)全员出动招募人才

很多人都认识那种履历光鲜的人:攀登过乔戈里峰,是奥林匹克级的曲棍球手,出版过一本备受赞誉的小说,刚刚举办过一场美术展,成立过一家非营利组织,能说4种语言,拥有3项专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广受好评的应用程序,担任乐队主音吉他手,跟最火的明星同台共舞。如果你身边有这么一个人,那么与你共事的人都很可能认识这么一个人。可是,你为什么只让招聘官来负责招聘工作呢?如果公司里的每个人都认识一个奇才,为什么不把招募奇才的任务交给每个人呢?

要建立一种成功的招聘文化,让杰出人才源源不断地来到公司,你就需要理解招聘官在物色应聘者这项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一个提示:物色人才不只是招聘官的事。不要误解:我们喜欢优秀的招聘官,终日和他们打交道,欣赏他们明察秋毫的眼力和辛苦的付出。但是,物色人选人人有责,这个洞见需要渗透到企业深层。招聘官管理招聘流程,但人人都应参与到招聘工作中来。

对于小型企业而言,全员参与招聘非常自然,因此并不困难。然而,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管理者会更加关心人员的分配,却会对接管职务的具体人选有所忽略。他们常常会把“为人员分配而纠结”挂在嘴边,却不常谈到“如何寻找精英之才”。因为找人只是招聘官的职责?答案明显是否定的。过于依赖招聘官,会让招聘官不再百里挑一地寻找精英人才,而安于拿平庸之辈甚至无用之才来充数。因为一旦犯错,承担损失的不是招聘官本人,而是企业。另一方面,人才济济的企业很容易在人员规模上翻倍。就像拉里常常告诉我们的,每位员工只需引荐一位俊才,这个目标就可以实现了。如果你把招聘的责任完全委派给他人,招聘质量也会随之降低。

要把招募人才纳入每位员工的职责,并进行评估。统计每个人举荐的人数和带来参加面试的应聘者人数;评估员工填写面试反馈表的效率;鼓励员工为招聘出力,并记录员工参与招聘活动的频率。然后,在评估业绩和提拔员工时将这些数据作为参考。招聘是所有人的工作,因此,也该按此洞见评估员工。

(六)面试是最重要的技能

你对招聘的要求越高,面试的过程就越重要,也越富有挑战性。面试比简历更能说明问题,因为通过面试,你可以对应聘者有一个真正的了解。一个人的简历可以告诉你,此人曾在一所名校主修计算机科学,不仅成绩优异,还是田径队员。但通过面试你却能发现,这个人其实是一个几年都没有什么创见的平庸之辈。

对于商务人士而言,最重要的技能是面试技巧。恐怕没有人在管理类书籍或MBA课堂上接触过这个洞见,在谈到成功时,CEO、教授以及投机资本家们总会大谈人才至上,而关于如何挖掘出色的人才,他们却闭口不谈。他们总是空谈理论,但做企业需要实践。在实践中,你的职责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以及人为设置的环境中辨识出应聘者的优势。这需要一套独特而高深的技巧,实际上,掌握这套技巧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如果被问及“你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人们的第一反应大多是“开会”。不可否认,我们的大部分工作时间的确花在了开会上。开会有一个好处:你在企业“食物链”上的位子越高,你就越不用在会议的准备上下功夫了。会议的准备工作自会有下属去承担,而企业的高层领导只需聆听和点头就行了。会议结束后,下属带着各自的任务离席,而你则一身轻松地去赶下一场会议。

要想成功组织面试,就必须做好准备。无论你是资深高管还是刚入职的助理都是如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面试官,对职位的理解和对应聘者简历的阅读自不必说,不过最重要的,是要细心斟酌你的面试问题。首先要做些研究,对应聘者的身份和业绩加以了解。浏览应聘者的简历,看看这个人之前做过什么工作,然后用谷歌搜索引擎搜集有关应聘者及其业绩的相关信息。这么做,并不是为了搜出应聘者在狂欢节上的醉酒照,而是要对此人形成一个印象,看看他到底是不是个有趣的人。接下来,把搜集到的有关应聘者以往业绩的信息运用在面试过程中,加深你对此人的了解。必须要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调动应聘者的积极性:你上一次经手的项目遇到了什么样的阻力?你需要识别出你对面的人到底是“鸡蛋”还是“石头”,是弄潮儿还是应声虫。

你的目标不是要进行一次礼貌的谈话,而是找到此人的局限,即便如此,面试过程也不应太过紧张。最理想的面试过程,就像友人之间的知性对话(比如“你现在在读哪些书?”)。你的问题应该深刻而广泛,问题的答案应是开放的,以此来试探出应聘者的思维模式,且要留出反驳的余地,这样你就可以看看应聘者是如何捍卫和维护自己的观点的。让不同的应聘者回答同样的问题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样,你就可以对他们的答案有总体的把握了。

在问及应聘者的背景信息时,不要只让对方干巴巴地复述自己的经历,而是要让对方分享从经历中获得了什么样的领悟。鼓励对方展示自己的思想,而不是老拿简历说事儿。要想了解对方的思想,“你经历过哪些出乎意料的事情?”这个问题不失为一个好的引子。因为这个问题与一般的面试问题有所不同,是应聘者始料未及的,这样,他们就不能用事先拟好的答案来应付,而必须稍微换个角度来审视自己的经历了。“你是怎么支付大学学费的?”“从你的网页历史记录里,我能得到哪些从你的简历上得不到的信息?”这些问题都能让你对应聘者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都是好问题。除此之外,这些问题还非常具体,可以帮你判断对方对问题的倾听能力以及组织答案的能力。

面试中,情景问题往往很有帮助,这些问题尤其可以让你看到较为资深的应聘者给下属分派任务的方式以及是否信任下属,因此比较适于向资历较深的应聘者提出。比如:“当你遭遇危机,或是需要做出一个重大决断的时候,你会怎么应对?”这样的问题,可以让你看出对方是那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类型,还是喜欢依靠他人帮助的类型。前一类型的人比较容易对下属产生不满,因此看重控制权;后一种类型的人则倾向于雇用优秀人才,也更信赖自己的员工。如果对方给出的答案过于空泛,说明此人对问题的认识有所欠缺。应聘者给出的答案应该能引起你的兴趣,至少也应做到有的放矢。如果你得到的回答一听就是从营销报告中摘录下来的,或只是在泛泛地复述一些常识,那么你面前的应聘者就是个一般人,不擅长深入地钻研问题。

在为组织面试做准备的时候,不要忘了,应聘者并不是唯一接受面试的人。一位能力过人的应聘者在接受你的评估,同时也在对你进行审视。如果你把面试刚开始的几分钟时间用在阅读应聘者的简历和东拉西扯上,这位正在考虑如何在几个Offer之间做出选择的应聘者对你可能就不会有什么好印象。第一印象是双向的,你在审视别人,别人也在审视你。

你不仅需要斟酌你提出的问题,也要留意那些提出深刻问题的应聘者。这些在提问时语出惊人的人充满了好奇心,要比一般人更聪明、更灵活、更有趣,他们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并非无所不知。这些创意精英特质,不正是你苦苦求索的吗?

想要拥有主持面试的技巧,唯有靠练习。因此,我们鼓励年轻人抓住一切面试机会来锻炼自己。一些人听取了我们的意见,但多数人还是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自己最重视的工作上,而没有意识到我们委派给他们的这些主持面试的机会有多么可贵。想一想吧,你不仅能锻炼一项最为重要的技能,还能拿到酬劳,除此之外,你不大可能成为应聘者的上司,那么即便你看人看走了眼,也不会自食苦果。但任凭我们苦口婆心,他们还是听不进去。要想让员工主持面试,简直像拔牙一样痛苦。

当然,主持面试并不是人人在行,而那些不愿磨炼面试技巧的人是不会为此下功夫的。谷歌执行一种名叫“面试官委员会”的模式,这支精英团队的成员不仅面试技术高超,而且还乐在其中,面试的主要任务就落在了他们肩上。想加入这支团队的产品经理不仅要接受面试技巧的培训,还需陪同面试官参加至少4次面试,才有主持面试的资格。一旦加入面试官委员会,就要接受一系列业绩指标的评判,包括主持面试的次数、可信度、反馈信息的质量以及给出回复的速度。谷歌会公布评分,让那些非团队成员“挑战”现任面试官,表现更优者甚至可以取而代之。换句话说,得不到主持面试的机会本身就是一种惩罚。有了这种模式,面试不再是讨厌的杂活儿,而成了少数人享受的特权,谷歌的面试质量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七)将面试时间设为30分钟

有谁规定面试时间必须要持续一个小时?走进面试现场几分钟,你往往就能判断出应聘者于这家公司和这项工作都不适合。谁规定你必须要用毫无意义的闲聊苦挨到一个小时结束?这纯属浪费时间。正因如此,谷歌的面试只有半个小时。多数面试都会以失败告终,因此你应该少在这些面试上浪费时间,而大部分有能力的面试官只需半个小时就能判断是否该给对方否决票了。如果应聘者赢得了你的欣赏、让你有继续聊下去的欲望,那么你随时可以再安排一次面试,或是当下就拿出时间继续聊。如果面试的时间紧迫,双方就没有时间闲扯家常,也无暇提没有意义的问题。这样一来,面试双方就能进行一次实实在在的交流了。

许多公司的面试不仅时间过长,次数也过多。谷歌做了一些调查,在4次面试之后,面试官的人数每增加一位,只能为面试决策的准确度带来不到1%的提高。换言之,4次面试之后,每次额外面试所产生的增量成本都要大于额外的反馈信息对最终录用决定带来的价值。因此谷歌规定,每位应聘者至多只能接受5位面试官的面试。

(八)自有主张

谨记:从面试官的角度来说,面试的目的就是要形成自己的意见。这个意见不能模棱两可,要么行,要么不行,面试官必须要有自己的明确立场。

要想让别人有自己的主张,你就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该对什么有所主张。做出是否录用应聘者的决断自不必说,除此之外,还需有人指导面试官如何做决断。在谷歌,我们从四个方面对应聘者做出评价,且保证不同领域的应聘者在这四方面的评判标准一致。无论是销售人员、财务人员还是工程人员,各类创意精英无论在哪个业务领域,无论级别高低,都在这四方面取得了不俗的分数。具体分类如下:

领导力:我们想要知道,应聘者在不同情形下是如何运用手腕来调动团队的。无论是领导某个团队还是机构,甚至是没有正式领导头衔却为团队的成功出力的事例,都可以包括在内。

职务相关知识:我们寻找的是那种爱好广泛、激情四射的人,而不是仅在单一领域富有造诣的人。我们也希望应聘者具有帮助他们胜任新职位的经验和背景。特别是在工程师的选拔过程中,我们会检验应聘者的编程能力以及专业技术水平。

一般认知能力:比起成绩单,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应聘者的思维方式。我们常会突出一些与具体职务有关的问题,来看看应聘者是运用怎样的洞见来解决问题的。

谷歌范:我们希望感知每位应聘者的独特之处,也希望他们能在谷歌这个平台上大展宏图。因此,我们会观察应聘者是否拥有不斤斤计较、敢于行动、乐于合作的天性。

(九)设立招聘委员会

许多企业在面试上常犯的另一个错误,就是将录用的决定权交给用人部门的经理。这种做法的问题在于,企业人员的流动性大,人才进入公司之后,用人部门的经理很可能只在几个月或一两年内担任新人的上司。除此之外,在办事高效的组织中,你的同事要比你的上司重要得多。把录用权交到一个一年后就与员工业绩毫不相干的经理手中实在太过草率了。

因此,谷歌特地成立了招聘委员会来做招聘决策。有了招聘委员会,无论你的身份地位如何,只要想雇用某人,就需要招聘委员会通过。委员会的决策以数据为根据,而不看谁的关系硬或谁说话算数。进入招聘委员会的首要标准是,一切以公司利益为出发点。委员会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成员,以确保看问题视角的全面,但同时也要对人员有所限制,确保办事效率,因此,四五个成员的规模刚刚好。委员会在人员设置上要突出观点的多样性,因此,务必吸收资历背景和技能优势各不相同的人选,因为人们往往偏爱那些“和自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人。在委员会选人过程中,用人部门的经理并非只能坐等结果。他们或是他们指派的招聘官可以参与委员会会议,还可以决定某位应聘者能否进入录用环节。也就是说,用人部门的经理虽然没有招聘决定权,却手握一票否决权。招聘委员会需要确保应聘者与用人部门的经理不沾亲带故。

埃里克、拉里和谢尔盖发现,许多新人虽然优秀,但能力与谷歌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三人认为,每个团队的具体工作他们或许难以掌控,却可能对各团队的员工进行把关。拉里提议,让高层管理者对录用的每位新人进行审核,这也是招聘委员会制度的缘起。招聘委员会下设不同等级的委员会,位居顶层的便是拉里的“一人委员会”。这些年来,谷歌的每份录用决定都需要经过他的审核。这个制度让与招聘相关的所有人员看到了谷歌对招聘的重视程度,我们这样设置招聘的关卡,为的是提高质量而非效率,是为了实现控制而非扩大规模。当然,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高效地扩大规模。虽然我们现在的员工超过了4.5万人,但我们初心不改:没有什么比招聘质量更重要。

在这个招聘体制之下,招聘信息包就相当于流通货币。招聘信息包中包含了谷歌在对应聘者进行层层面试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所有信息。这个信息包的内容不仅全面,还必须规范,这样不仅能确保招聘委员会的所有成员都能拿到完全相同的信息,还能保证这些信息能全面反映应聘者的情况。谷歌的工程师就是本着这样的目标设计谷歌的招聘信息包的,整个谷歌使用的信息包模板都是标准化的,同时也有一定的灵活性。

理想的信息包在完成后,应包含大量资料数据,而不应满是面试官的私人意见,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你是用人部门的经理或面试官,仅仅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不够的,你必须用事实支撑你的观点。你不能用一句“他很聪明,应该录用他”了事,而应该说:“我们应该录用他,因为他很聪明,他的麦克阿瑟奖学金就是明证。”然而,多数应聘者并没有获得麦克阿瑟奖学金的亮眼经历,因此,想要用具体数据或实际观察来支持每一个观点,要比以上例子困难得多。但是,凡是不包含具体资料的招聘信息包,委员会都不会予以考虑。

信息包是招聘委员会唯一可用的信息来源,这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准则。信息包里不包含的内容,一律不予考虑。这样一来,大家就必须在创建招聘信息包时进行缜密的考虑。那些被成功录用的人靠的是强大的信息包,而不是委员会成员的呐喊助威。强大的信息包包括一份涵盖所有关键信息的摘要,还包括全面综合的支持性材料。摘要由硬性的数据以及支持录用决策的具体证据构成,而支持性材料则包括面试报告、简历、之前的薪酬水平、推荐资料,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大学成绩单、应聘者的专利或奖项的复印件、编程或编码样本)。

在整理招聘信息包的时候,细节不可忽视。举例来说,如果你的应聘者刚从研究生院毕业,那么他的学校在计算平均成绩时使用的是一般美国大学的4分制,还是像日内瓦大学那样使用6分制呢?在考虑刚毕业的研究生的班级排名时,我们注意到了细节:由于分数虚高现象,A这个成绩有可能不再像以前那么能说明问题了,但如果应聘者在班里的成绩位居第一,这依然能说明此人是全班学业最好的人。另外,信息包的格式应简单明了、便于快速浏览。比如,你可以把应聘者最机智和最失败的回答标记出来,让人一目了然。但是,你不需要重新制作一切资料。比如,应聘者的简历原件就应该按照原样放在信息包里,这样,所有打字和排版上的错误就都暴露在众人眼前了。把信息包的细节做好,才能让委员会准确掌握应聘者的方方面面。

但是,即便全部由数据组成的信息包也不一定完全真实。每位面试官的打分标准都不同,一位面试官打出的3.8分,在另一位面试官看来可能只值2.9分。怎样解决偏见造成的问题?那就引入更多数据吧。你可以规定,信息包必须包括应聘者过去面试的一切数据:面试次数、分数范围、平均分。这样,委员会才能在做决策的时候考虑到哪些面试官打分较高,哪些面试官的打分比较容易处在倒U形曲线的中间位置。面试官们在得知这些数据会被收入信息包后,往往会更加严谨负责,打出的分数也更能反映自己的主见。

一些管理者想在团队建设上掌握绝对控制权,因此,建立招聘委员会的决定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强烈反对,有人甚至扬言要离职。由他们吧。如果有人想在自己的团队中一手遮天,那么这样的人不用也罢。像这样在工作中某一方面专横独断的管理者,在其他方面往往也会飞扬跋扈。英明的管理者明白,招聘委员会这样的机制对企业大局而言是大有裨益的。

同理,升职决策也应该由委员会定夺,而不应该对管理层的意见言听计从。谷歌的管理者有提名升职候选人的权力,也可以在整个过程中扮演支持者的角色,但是决定的大权却不在他们手中。这其中的原因与谷歌招聘制度背后的原因相同:有关升职的决策事关整个公司,如此重要的事宜,只交予少数管理者的话太欠考虑。相比之下,对晋升事宜使用委员会制度还有一个附带的好处:许多创意精英都不喜欢冲突,也磨不开面子回绝别人,而有了委员会制度,他们不必亲口对别人说“不”,只需把这任务交给更为“铁面无私”的委员会。这些细节虽然微不足道,在人们为升职候选人评分时起到的安抚作用却出奇的好。

(十)有激情的人是不会把“激情”挂嘴边的

激情,是创意精英的一个明显标志,因为他们都是用心之人。但是,真正有激情的人往往不把“激情”一词挂在嘴边,那么,你该如何判断某个人到底是否有激情呢?以我们的经验来看,许多应聘者都知道激情是面试官看重的一个品质。因此,如果一个人一张口就大肆强调“我是个对……很有激情的人”,接下来又讲到旅游、足球或家庭这种非常空泛的话题,那么你就应提高警惕。因为,唯一能让此人激动的,或许就是在各个面试场上拿“激情”侃侃而谈。

有激情的人不会用激情到处招摇,激情在他们的心中,在他们的行动中。坚持、刚毅、认真以及专注,激情的这些特点绝不是简历上的辞藻堆砌出来的。激情也不总是与成功挂钩,如果某人对一件事充满激情,那么即便刚开始没有获得成功,他们也会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失败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有激情的人一谈起自己的追求便往往会滔滔不绝,有的追求是工作上的:对于谷歌而言,“完善搜索功能”这个追求就足够让人毕其职业生涯为之奋斗,同时每天都兴致勃勃、全心投入了。有的追求也可以是个人的爱好:安卓系统的创始人安迪·鲁宾就是机器人的狂热爱好者(谷歌最近正着手机器人领域的探索,安迪就是这方面的领头人)。

这些兴趣虽然看似只是业余消遣,却往往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利益。安卓伟大的发明Sky Map ,是一款可以将手机变成星象图的天文观测软件。这款软件就是一群谷歌人利用业余时间研发出来的。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对编写电脑程序情有独钟,而是因为他们是狂热的业余天文爱好者。我们的一位应聘者学习过梵文,另一位则爱好修理老旧的弹球机,他们也同样让我们印象深刻。这些人的狂热兴趣让他们显得更有魅力,正因如此,谷歌在面试过程中绝不会禁止应聘者侃侃而谈,如果说到他们最有激情的话题,我们巴不得他们滔滔不绝。

应聘者一开口,你就应当仔细倾听,看看他们是怎样激情四射的。比如,运动员大都激情澎湃,但企业需要的,到底是独自一人打磨技艺的铁人三项和马拉松运动员,还是与团队一起训练的人?你眼前的运动员是习惯一人行动还是融入集体,性格是孤傲排外还是与人打成一片?应聘者明白,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职场上的独狼,因此在谈论自己的职场经历时,有人会逢迎面试官的喜好作答。但在谈论自己的爱好时,人们往往会放下戒心,而你则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更好地考察对方的个性。

(十一)招聘时要宁缺毋滥

谷歌对招聘质量的重视,并不意味着招聘的过程注定缓慢。实际上,我们在前文中介绍的有关谷歌招聘方法的一切内容,都是为了加速招聘过程。谷歌不仅将面试限为半小时,还规定每位应聘者至多只能接受5位面试官的面试。我们告诉面试官,一旦结束对应聘者的面试,就应该立刻将是否录用的决定明明白白地告知用人部门的经理。我们对应聘者的信息包进行了特殊的设计,为的就是让掌握最终决定权的招聘委员会在 秒内浏览完信息包中的所有内容。这些程序不仅让招聘过程具有延展性,也有助于招聘的清晰度和条理性。除此之外,让应聘者连轴参加面试以及苦等结果都是不公平的,因此,应聘者也是这些程序的受益者。毕竟,如果应聘者是你想雇用的人,他们也一定是行动迅速的人。

然而,招聘中有一条黄金法则是不可违背的,那就是:宁缺毋滥。如果质量和速度不可兼得,那质量一定要放在首位。

(十二)为真正优秀的人才提供超出常规的回报

创意精英一旦入职,就要给他们回报,而卓越的人才应当获得丰厚的报酬。在这里,我们依然可以从体育比赛中寻找指引:杰出的运动员,相应地会收获优厚的酬劳。许多顶尖专业选手都能获得千万美元的合约金,而那些坐冷板凳等待替补出场机会的新手,只能赚几十万美元。那么,体育明星到底值不值这么高的身价呢?在这里,我们可以给大家一个理由更充分的回应:没错,高人就是要有高薪,因为成功的运动员拥有特殊的技艺,能带来非凡的杠杆效应。也就是说,如果他们发挥得好,带来的影响力也是超出常规的。他们能带动团队取胜,胜利可以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球迷越多,观众越多,球衣和球帽的销量也会越多。这样,球队就会大赚。

现在的创意精英与专业运动员之间的共同点也许寥寥无几,但二者之间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有特征:他们都能产生超出常规的影响力。表现优异的运动员能够拿到优厚的薪水,创意精英在商界也理应如此。如果你希望顶尖的员工能拿出更加优异的表现,那就用超出常规的薪酬来做嘉奖和激励吧。

但这并不是说你应该大手笔地给新入职的员工高薪。实际上,你的薪酬曲线的起点应当放低一些。吸引创意精英的因素,不应只限于金钱,还应有大展身手的机会、并肩共事的同事、肩上的责任和享有的机遇、激发灵感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当然了,或许还有免费的美食以及办公桌旁悠闲蹲坐的狗狗。一旦这些创意精英成为你的员工、开始投入工作后,你就应该视其表现给予相应的薪酬。员工产生的影响越大,收获的薪水就应该越高。

从另一方面来说,只有在创意精英表现突出时,管理者才能给予优厚的回报。我们说人生而平等,意思是说每个人都被赋予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但这绝对不是指每个人在自己从事的工作中都具有同等的能力。既然如此,那就不要在发薪和提拔人才上本着“人人平等”的洞见。在传统的商界,身居高位以及工作内容涉及买卖交易的人会获得更高的酬劳。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产品质量才是王道,因此,最高的报酬理应属于那些与卓越产品和伟大创意关系最密切的人。也就是说,那些身处低位却对突破性产品或功能有所贡献的人,理应获得满意的回报。无论头衔和地位如何,那些旷世奇才就是应该得到超出常规的回报。在这里我们最为看重的,是人才带来的影响。

(十三)换出巧克力,留下葡萄干

你花大力气打造了招聘流程,终于把这些出类拔萃的创意精英招入企业,而他们竟然跳槽抛弃了你,这就是对你的回报吗?没错,让我们来提醒诸位:优秀人才被招进来后,有人会意识到,在你的公司之外尚有一片更广袤的蓝天。这并非坏事,实际上,这可以说是健康的创意团队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但即便如此,你也应当极力挽留人才。

想要留住创意精英,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让他们太过安逸,而是不断用新的想法保持他们工作的趣味性。乔治斯·海力克是创立AdSense的团队成员之一,也参与解决了我们前文中所述的“糟糕的广告”问题。在他提出想离开谷歌时,埃里克建议他列席几次谷歌的管理会议。埃里克将乔治斯添加在了电子邮件的通讯组列表中,如此一来,参加管理会议的除了谷歌的创立者以及所有向埃里克汇报工作的高管,还有乔治斯。埃里克以及谷歌其他的领导者学会了更好地从工程人员的视角看问题,而乔治斯也学到了不少企业运营知识。他的参会经历激发他加入了产品管理团队,在公司里又足足多待了两年。要不是埃里克的这一招,又何来乔治斯这两年对谷歌的贡献呢?

但是,要想让员工全情投入、避免人才流失,只靠有趣的任务是不够的,你还需要确保最有价值的员工的利益不受企业条条框框的制约。如果创意精英需要或想要有所突破,谷歌便会尽力想办法来为他们创造条件,这样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为了让这些员工大展身手,公司情愿自我调整、全力配合。

想要鼓励员工尝试新的角色,可以通过轮换制来实现,但如果不在具体实施上多加注意,则可能事与愿违。谷歌的助理产品经理项目规定,项目人员每隔12个月必须轮换一次。这种要求对于初级员工参与的小型项目而言非常合适。但是,要想在一家企业大范围推广这种有组织的人员轮换制度,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我们的应对方法是鼓励岗位间的人员流动,尽可能减小流动的难度,并将有关事宜列为管理层的常规讨论事项。我们在管理会议和与管理者的一对一面谈中都会将有关事宜拿出来探讨:你的团队中有谁适合参与人员轮换?你想让这些人员调换到哪些岗位上?你觉得调换后的职务真的适合他们吗?

在谈论这些事项的同时,请确保人员轮换的候选人是团队中的佼佼者。管理者就像在万圣节挨家挨户地要完糖果之后彼此互换“战利品”的小孩:如果你逼迫他们把自己团队中的成员轮换出来,他们便会想把巧克力留给自己,而把葡萄干换给别人。这也许助长了他们的一己之利,却有损公司整体利益。这样一来,你迫切希望接受挑战和获得启发的最有价值的那批员工,也就被禁锢在某一支团队中不得脱身了。埃里克邀请乔治斯·海力克列席他的管理会议时,并不是将海力克当成一位平庸的员工来提拔,而是将他当作一位顶尖的员工来挽留。希望管理者能把他们的巧克力换给他人,把葡萄干留给自己。

(十四)爱他,就让他走

即便你为顶尖人才准备了充实的任务和刺激的挑战,他们还是会打另谋高就的算盘。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集中力量去挽留那些表现突出的明星员工、管理者以及有创意的人,竭尽全力让他们留下来。这些人才的流失会造成巨大的连锁反应,因为这些人的下属或追随者往往也会和他们一起离开。因为对薪酬不满而离职的员工只是少数,想要挽留人才,你首先要学会倾听。你的员工希望有人能听取他们的意见,他们希望能融入企业之中,也希望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进行这种谈话的时候,领导者不应只站在企业的角度发话,而应当体谅那些考虑离职的创意精英的感受。在考虑问题时,许多员工都比较容易考虑眼前的利益,以年纪较轻的员工为甚。遇到挫折时,这些年轻人比较难以控制情绪,而拿着崭新的笔记本迎来一个个新学期的日子又显得那么值得回味。你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把眼光放得长远些。对于那些下决心离职的人,留在公司怎么能让他们获得更大的成就呢?他们有没有想清楚离职的决定在经济上对他们的影响呢?他们有没有制订明确的财务规划、是否了解他们放弃的机会成本有多大?聆听驱使他们离职的理由,看看能不能找一种方式,在挽留他们的同时帮他们充满能量。在此之后,如果他们愿意继续与你进行探讨,就帮他们制订一个如何才能在公司得到发展的职业规划。这不仅能表现出你对公司利益的重视,更能彰显出你对这些员工个人利益的关心。

顶尖的创意精英之所以考虑离职,是因为他们想要自立门户。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而要主动听取他们的“电梯演讲”。你的战略基础是什么?你设想中的企业文化是怎样的?如果我是一名潜在投资者,你会对我说些什么?如果他们给出的答案不充分,他们很显然还没做好离职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会建议他们先留下来,一边继续为公司效力,一边完善自己的构想。我们还会告诉他们,一旦拿出能够说服我们投资的提案,我们不仅会欣然送行,还会奉上最美好的祝福。对这样的提议,很少有人能拒绝,谷歌通过这种方法挽留的人才不计其数。

有的时候,你百般青睐的创意精英接到了其他公司抛来的橄榄枝,有的人会拿“如果你不这样做,我就要离职”的条件给你下最后通牒。能够使出这种招数的人往往对企业已经不抱有什么感情了,重新全心全意为企业奉献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决裂的大局往往已定。但如果员工与企业的缘分未尽,而你还想给出更好的待遇条件来试着挽留,那你出手一定要火速。因为时间一长,这位员工在心中就越发倾向于那家新的公司了。

毋庸赘言,如果员工的离职对于个人发展的确是正确的选择,那就让他走吧。就算员工离职了,你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也不一定终结,当一位有价值的员工向你宣布离职决定时,你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努力扭转他的决定。如果这么做没有收效,你就应该对他的新工作表示祝贺,并欢迎他加入你们公司的离职员工交流群。

(十五)宁可“漏聘”也不要“误聘”

当然,炒别人鱿鱼绝对没有被炒鱿鱼糟糕,但也令人备受折磨。如果你有过这种经历,你一定知道把某个背运的人拉到一边告诉他缘分已尽是多么大的考验。有的员工心里早有准备,也接受得很平静;而有的人完全没有防备,气急败坏;还有的人则会搬出劳动法作为撒手锏,发誓与你对抗到底。激情、自信、无畏,这些因素不仅能让你在雇用人才时找到天使,也能让你在解雇人才时遭遇魔鬼。因此你从一开始就要时时牢记:要想避免解雇不得力员工的窘境,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把他们招进来。正因这个原因,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宁可“漏聘”也不要“误聘”。

不妨用这个方式做个自我检测:如果你能把业绩最差的10%的员工换成新员工,这会为企业整体带来改善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就需要反思公司的招聘方式,看看这些低绩效员工是如何进入公司的,并对这些存在漏洞的环节做出改进。你也可以这样自我检测:你的团队里有没有即便告知你想要离职,你也不想努力挽留的人呢?如果团队里有你想要放手的员工,也许你就应该让他们走。

世界上有一些人以炒别人的鱿鱼为乐。请注意防范这种人,因为解雇员工会为企业带来恐慌的氛围,而这种氛围定会将企业带上绝路。另外,“解雇他们就行了”这句话,只是那些不愿在人才招聘上下功夫的人用来规避责任的借口。

编译组出品。


文章TAG:软件工程师招聘  软件工程师月薪  软件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