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破以后,仍拚死巷战,“竟无一人降者”。辽东屠杀天命九年正月,努尔哈赤下九次汗谕,清查所谓“无谷之人”,并谕令八旗官兵“应将无谷之人视为仇敌”,“捕之送来”,最后于正月二十七日下令:“杀了从各处查出送来之无谷之尼堪”。天命十年十月初三日,努尔哈赤指责汉民“窝藏奸细,接受札付,叛逃不绝”,命令八旗贝勒和总兵官以下备御以上官将,带领士卒对村庄的汉人, “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马斩杀”。

根据《清世祖实录》、《泽州志》和《明清史料》记载,1649年大同失陷后,满清派出军队对晋南地区开展大扫荡,在各地实施大屠杀。明朝巡抚姜建勋、监军道何守忠等殉国。大约有四十万人被屠杀。史称汾州之屠。江淮泾县之屠泾县之屠是顺治二年(1645)原明代泾县县令尹民兴流寓泾县,与本县县城诸生赵初浣等率众拒清,据城坚守。

根据《明清史料》等记载,1646年皖南人民不能容忍满清政权的剃发易服而发动起义,反抗满清统治。义军攻略皖南诸县后,因兵力不足,为满清军队所败。满清军在皖南地区展开疯狂的报复性大屠杀,其中以泾县特为尤甚。大约有五万人被屠杀。史称泾县之屠或乙酉之难。江南扬州十日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发生在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

在城破以后,仍拚死巷战,“竟无一人降者”。被屠杀人数因而清兵屠戮百姓甚众,而且具体数目已难以统计出,只能通过一些史料推算。明代中国人口,最后的全国官方统计,为51655459人,时间为明光宗泰昌元年。[54]按照历史地理学专家葛剑雄所著的《中国人口史》所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中国全国有人口6069万,但是当时的中国还需要缴纳人头税,所以民间隐匿了大量人口。

许多的专家认为明朝人口顶峰的时候在一亿以上,葛剑雄认为明末人口接近两亿。但是到了明末时期的天灾、瘟疫和疾病、战乱等,导致了大量人口的死亡,因此清军入关时的人口应在8000万到一亿五千万之间。而清军凡烧杀三十九年始定。满清最初的全国人口统计,为10633326人(减少了4000万),时间为清世祖顺治八年(1651年)。

[56] 而在满清控制全国后的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入关后第48年),全国人口也只有19432753人。仅相当于明光宗泰昌元年人口的36%。[57]康熙五十年(1711年)全国人丁数仅2464万余,当时的总人口也应在6000万左右。所以估计 即使说清初也存在同样的人口瞒报现象,估计满清入关后,人口的减少,极端保守的估计最少也有5000万人。

如果再考虑人口出生的因素,在满清入关后,中国人口损失的总数,很可能是一个大大超过5000万人民丧生,最多可能超过一亿。影响清兵转战烧杀37载,方才初步平定中国;短短三十余年间,使中国人口从明天启三年的5165万减至顺治十七年的1900万,净减三分之二!整个中国“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

历史上活的年纪最大的人是谁?

历史上活的年纪最大的人是谁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我国有历史文字记载的最长寿的人,应该就是李庆远。他生于清康熙十六年,死于民国二十四年(1677—1933),享年256岁。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九代至民国。是中国历史上极罕见的长寿老人。李庆远,原籍云南省,90多岁时到四川省开县定居,一直到去世,他共娶了24个妻子,拥有了180位后人,可谓是子孙满堂。

李庆远,是一位中医药学者,深谙养生之道,传说他在100岁时,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获政府的特别奖励。他自称200岁时,仍然去各地讲学,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采访,主要的著作是《养身自述》,至今仍是养身家必读的文章。他在书中写道:“人的寿命有长有短,这是由元气所主宰的。元气,又称原气,禀受于先天而赖后天荣养而滋生。

他形象地把爱护与不爱护元气,比作蜡烛存放的位置。若是把点燃的蜡烛置于罩笼内,则燃烧的时间长;若置风雨中,则时间必短即熄灭。养身之道,也是如此。”李庆远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长期素食;二是内心保持平静、开朗;三是常年将荷叶、决明子、罗汉果、枸杞等煮水后泡花枝茶饮用。保持人体三通:血通、尿通、便通。

他的饮食主要以米饭和少量的葡萄酒为主。在饮食上,他还提到:“食不过饱,过饱则肠胃必伤;眠不得久,过久则精气耗散。余生二百多年,从未食过量之食,亦不作过久之酣眠。”常年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坐如龟、行如雀、睡如狗。他根据古代一位善于养生的老人的养生理论,特别强调善养身者必以慈、俭、和、静四字为根本。所谓慈,即仁慈、慈爱,也就是心地善良,不害人损物,一片慈祥之心。

这种慈祥、仁爱的快乐心情,足以抵御各种灾害,自然就可以使人健康长寿,养其天年。所谓俭,即节省或节制之意。俭于饮食则养脾胃;俭于嗜欲则聚其精神;俭于言语则养其气息;防止产生事非;俭于交游则可选择友寡过;俭于酒色则清心寡欲;俭于思虑则可免除烦恼和困扰。凡事省得一分,则受一分之益。所谓和,即和悦之意。君臣和则国家兴,父子和则家宅安乐,兄弟和则手足提携,夫妻和则互相维护。

此为至详之道也,所谓静,就是清静、冷静、安泰之意。也就是说身不过劳,心不轻动(胡思乱想)。神伤甚于体伤,“神之不宁,体之不康。”李庆远还告诫人们:寒暖不慎,步行过疾,酒色淫乐,皆伤身,损伤之极,即可亡身。按着先人的养生术,行不疾行,目不久视,耳不极听,坐不至疲,卧不至极;要先寒而衣,先热而解,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

古人买一个仆人需要多少钱,换算作现在是多少人民币?

古人买一个仆人需要多少钱,换算作现在是多少人民币

谢邀~在人口可以买卖的古代,仆人作为商品,也是分等级的。唐代昆仑奴,便只是达官贵人们才能买得起的奴仆。有些丫鬟,长得漂亮的,主人家会专门买来当小妾用,就有可能价值几十两,有些有别的技能的,有着数一数二的本事的,甚至需要支付上百两。更有甚者,一个好厨子,甚至在支付大价钱买回来之后,每个月的月钱,也能达到普通人家一年的花费。

普通的家丁买回来是专门干苦力活的,身体素质差点的,可能也就几两的价格,强壮点的估计也需要十几两左右,总的来说,一个普人的价格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换算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但是,不同时期的货币价值不一样,所以我们如果用今天人民币的购买力来进行换算,那就比较容易做对比。

如果用猪肉为参照物来进行换算,清朝的一两银子大概可以买50斤猪肉,而现在的猪肉价格大概在35元一斤;也就是说,清朝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1750元。乾隆年间有人买了4个普通仆人,总共花费了25两白银,也就是说一个普通仆人的价格大概在7两白银左右。相当于一个仆人花费12250元人民币。这还只是普通的干苦力的仆人,并没有什么特殊技能,一但入了主人家的门,大多数人只能从年轻力壮干到年老体弱,老了干不动了,如果没有什么积蓄,也没能有一儿半女,多半晚年生活会非常凄苦,饿死街头也无人安葬。

如果幸运地遇上有良心的主人家,也可能在干不动活的时候,主人把仆人的卖身契烧掉,去官府给他销了奴籍,让他从此做一个老百姓。如果是买一些有才艺的仆人,价格可能高达30两银子,也就是现在的5.2万元左右。被购买的这些有才艺的仆人大多数,都是女性,这类仆人被买回去,只需要发挥自己在琴棋书画方面的一技之长就可以在主人家生存下去了。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档案馆  第一  变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