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下易,守天下难。如果这时候有个能人能把关中统一起来,关中政权也不是没机会争天下。(这一优劣,巴蜀地区也同样存在)综合这两点劣势,我们可以发现,关中虽然有争夺天下的条件,但仅靠关中是不够的。得中原者得天下是得关中者得天下?角度不同,时代不同,可能结果也不同吧!关中,指函谷关、潼关以西的关中平原,今西安一带。

什么自古有“得关中者得天下”的说法?

为什么自古有“得关中者得天下”的说法

谢悟空邀请!所畏得关中者得天下,那只是形容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但是,得天下易,守天下难。为什么李自成只做了十八天皇帝就完了呢?就是因为没有民心基础,再加上官府腐败。而毛主席为首的共产党,为什么能打败国民党呢?一个是领导有方,不忘初心,救老百姓与水火。最要的还是得民心。在淮海战役,支前的民工比打仗的部对人数还多。

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在历史上属于中原吗?

长安所在的关中在历史不但属于中原,而且还是中原龙首和首先被称作中原的地方。“中原"一词最先出现在《诗经·小雅》中:“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水、沮水均在陕西关中,又都是渭河的支流,一个在关中南边,一个在关中北边。句中的“中原",指的就是关中平原,整个四句话,讲的是关中平原是周天子居住的地方,看那一望无际的关中平原,真的好广阔啊。

“中"的金文含义是王旗所在的位置,可以引伸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即国都所在的地方。"原"同“塬",关中地区对地势比较开阔平坦的地形地貌称为“塬",是关中地区特有的称谓,比如周原、咸阳原、白鹿原等。“中原"刚开始指的就是关中,后来引伸为广大汉人居住的地方,即人们常说的中原王朝,古之中原和现在地理位置意义上的中原有本质区别,中原文化也绝不是一省一市之文化。

"得关中者得天下"这句话为什么到三国却失效了?

没有失效。关中是四塞之地,南有秦岭,西有陇山,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对外进出通道只有函谷关(潼关)、武关、散关以及萧关。打起仗来进可攻,退可守。在古代常以“百二秦关”形容关中之险,意思是说,只要有两万关中军,就足以阻挡中原百万大军的进攻。除山河地势极为险要外,关中土地肥沃,民风彪悍,既有自然资源,也有优势兵源,自身条件非常不错。

天然就是个搞割据的好地方。不过,虽然关中有这么多的优势,但它的劣势也非常明显。首先是相比于关东,关中太小了。人口最大承载力才三百万。仅靠这一隅之地,无法与地域广袤,资源富庶的关东争雄。其二是关中虽然易守难攻,但闭塞的环境也使得关中军阀很难走出去。关东军很容易就能把关中军堵死在关中。即便关中军孤注一掷,孤军深入,关东军也能在河东、商於夹击,截断关中军的退路。

(这一优劣,巴蜀地区也同样存在)综合这两点劣势,我们可以发现,关中虽然有争夺天下的条件,但仅靠关中是不够的。立足于关中的政权不仅要有“躯干”,更要有飞出关中的“翅膀”。否则无法争天下。所以,历史上立足于关中的政权,凡是有意要夺天下,正式与关东军阀决战前,都会先攻略河东、洛阳、巴蜀。在增强实力之余获取东出关东的战略主动权。

就拿秦国举例说。秦人争夺天下之前,先拿下了山西南部(河东),保障秦军东出不会被北面来敌截断;然后用阴谋诡计,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在秦楚交界之处(商於)建立若干前沿基地,以先发制人之势压制住楚军反扑,保障秦军东出不会被南面来敌截断。这样一来,有两翼策应,秦军东出,去往中原的道路就彻底打通了。待“出口”打通后,秦国再取巴蜀之地,以增强国力。

最后靠着自身的资源,以及提前布局而形成的东出战略主动权,秦国用百年时间耗死了关东六国。宋朝之前,中国一共有六次大一统:秦统一全国、西汉统一全国、东汉统一全国、西晋统一全国、隋统一全国、唐统一全国。回看这六次大一统可以发现,除了东汉和西晋外,其余四次可以说是如出一辙。西汉统一天下、北周灭北齐、唐朝的一统,都照搬了秦国人的套路。

▼楚汉对峙时期前秦统一北方的过程略有不同,它没有占据巴蜀。不过不管怎么说,前秦也拿下了东出主动权。并利用前燕内讧之机,一统北方。▼前秦、前燕、东晋对峙时期搞清楚了立足于关中夺天下的前提条件,我们再看三国时代。得关中者得天下之所以给人一种在三国时代失效的印象,无非就是两点。一,占据关中的董卓集团没能统一天下。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关中  蔡家坡  天下  开街  盛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