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者一看商机来了,加班加点地干啊,制作了大批《清明上河图》,流传到今天的少说也有百八十件,辽宁本就是其中之一。因为辽宁本上有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签名,所以辽宁本也被称为“仇英本”——这签名也是造假的,仇英本人根本没有临摹过《清明上河图》。由于明代的书画造假中心是苏州,所以这些人制作的各类假画统称为“苏州片”。

既然是苏州人画的,辽宁本自然带有浓烈的苏州味儿:辽宁本的城墙有两个城门,下面的走人,是陆门,上面的走船,是水门。水陆城门是水城苏州的典型风景城门内第一间房子是军队的岗亭,门外三块牌子写着“固守城池”、“盘诘奸细”、“左进右出”。气氛似乎挺紧张,因为要防范倭寇!墙边还放着两杆造型奇特的兵器,这就是戚继光采用的抗倭利器——狼筅(音显):狼筅用毛竹制成,装有多层刀刃,威力无比辽宁本居然出现了娶亲场面,不要说在北京本里是没有的,恐怕无论在哪个朝代,清明节都不是结婚的好日子!这说明苏州片不太在意清明主题,更希望强调喜庆气氛,迎合富裕阶层的需求辽宁本最后出现宫廷御苑,这在北京本里也是没有的。

苏州片画家没有见过皇家宫殿,所以只能发挥想象力,把宫殿画成五颜六色总之从明朝开始,《清明上河图》算是彻底火了。知道有画这么火,清代乾隆皇帝不来凑个热闹是不可能的。他命令五位宫廷画家参考本朝风俗,临摹一卷新的《清明上河图》,这就是台北本。因为画家都来自清宫画院,所以台北本常被称作“清院本”。有趣的是,乾隆皇帝本人没有见过北京本真迹,他能看到的统统是苏州片(他也许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宋代真迹),宫廷画家也就只能临摹苏州片,所以台北本和辽宁本有许多相似之处:台北本里也有迎亲场面台北本的皇家宫殿比辽宁本靠谱得多,毕竟宫廷画师见过实物有趣的是,台北本里的人大多是明朝打扮,在乾隆皇帝看来,这样才能体现出“古意”(虽然不是宋朝的古意)从明朝后期到清朝中期,北京本真迹在民间流传了两百多年,因为主人被嘉庆皇帝抄了家,结果第四次进入皇宫内府。

乾隆皇帝一生爱画如命,愣是没见过真迹;儿子嘉庆对书画不太感冒,居然意外收获珍品,你说这算造化弄人吗~北京本上的“嘉庆御览之宝”【小链接】北京本《清明上河图》真迹已经在北京故宫“石渠宝笈特展”亮相了,展至10月11日。由于人气太过火爆,不起早排队就看不到噢。恐怕有人早有疑问了:北京本既然是真迹,为什么没有带到台湾呢?这是因为早在故宫书画精华迁台以前,有个人早就把精华里的最精华提前挑走了。

他就是溥仪。1924年,逊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同时带走了至少1200件珍贵书画,《清明上河图》真迹就在其中。抗战胜利后,溥仪慌忙逃跑,这些字画流散民间,幸好政府和军队奋力收缴,保住了大部分珍品,主要存放在东北博物馆(后来的辽宁省博物馆)。起初《清明上河图》真迹和许多书画混在一起(辽宁本也在其中),没有引起注意,直到一个叫杨仁恺的年轻学者进行登记整理时才发现。

多年以后,已经成为鉴定大师的杨先生回忆当初情形,依然激动不已,说自己当时“兴奋已极,不能用文字和语言表达于万一”(万一就是万分之一)。真迹随后被调往北京,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进入皇家宫殿,成为北京故宫的明星藏品。2004年,适逢辽宁省博物馆成立55周年暨辽博新馆落成,北京本特意回东北“省亲”,纪念半个世纪前的不平凡经历。

《清明上河图》里描述的是什么地方?有何依据?

《清明上河图》里描述的是什么地方有何依据

谢谢悟空小秘书的邀答:《清明上河图》绢丝长画,宽24.8厘米,长52.9厘米。它的问世一鸣惊人名扬四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唯一仅见的一幅传世孤本极品。属国宝级重量级文物,现珍藏在北京宫故博物院,其画面风格细微达观,画卷灼灼生辉,无不让观者驻足留连忘归。《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一幅弥足珍贵社会民俗的生活长卷,画中反映了十二世纪北宋时期的东京都城,(又称汴京)即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清明季节繁荣的社会风情、市井生活、城区格局、时代精神,人文风貌,物质流通等,都在画卷之中,主要表现为三大部分:(一)长卷主要展示了北宋时期汴京城市市区街头门店的繁荣昌盛的商业氛围;(二〉画图中着重描述了汴京城郭之外晨雾雾朦胧中人们早上劳作的生动情景;(三)画卷上展现了汴京河道流域的舟、船、舫往来水运流通上下的繁忙热闹之景象。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河城  清明上河图  清明  基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