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团队,合作共赢说刘邦搞的是最大的创业并不为过,别人创业无非是地位钱财,而刘邦要的是天下。对刘邦的所有追随者,他们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包括后来被刘邦剿灭的异姓诸侯王。人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提升和锻炼的,跟随刘邦的这些沛县兄弟,不管是萧何、曹参,还是樊哙、夏侯婴等人均在战斗中磨砺了自己的能力,成长为栋梁之材,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后天打磨出来的,这个引路之人就是刘邦。

跟着刘邦混,有肉吃,有酒喝,有女人,有钱财,有地位,有权力,总之一句话,跟着大哥混有前途。慧眼识人,不负其才说刘邦慧眼识人并不为过,可能很多人会说萧何是伯乐,滕公夏侯婴也是伯乐。但这些伯乐再有本事,他们并不是最后决定的那个人,要让韩信等人的才能得到发挥,最终的决定权在刘邦手里。项羽没有这个能力,以至于像韩信、陈平等原本在项羽手下的人都归附于刘邦。

刘邦给了他们最大的信任和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能力,成为一代名将和一代名臣。用人之长、略人之短,这个能力不是一般人具备的。杀伐有度,掌控有术刘邦能用人之才,同样能控人之欲。对于帮助自己打天下的这些异姓王,只要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的一概诛杀。同样对自己并没有威胁的功臣勇将和可信之人都给予了优厚的待遇,并委以重任。

汉初三杰的萧何最后成为大汉开国之相,位列功臣之首,曹参、樊哙、陈平、周勃等人也都各得其所,连多次背叛刘邦的雍齿也被封侯。对于淡泊名利的张良,也封其为留侯,让其颐养天年。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刘邦当政时期,一方面平定诸侯王之乱外和匈奴,另一方面在国内推行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国策。汉律完全借鉴于秦法,力图改变西汉初年民生凋敝、人口锐减、土地贫瘠的局面。

后又经吕雉、刘恒、刘启三人的努力,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西汉的国力达到了鼎盛,因此刘彻才有底气喊出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口号,这背后我看到的是刘邦的智慧,吕雉的坚持,刘恒的坚韧,刘启的尝试,刘彻的底气。逆袭需要的是实力而不是运气,依赖的是条件而不是机会,凭借的是智慧而不是勇气。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谋圣”张良是如何死的?死后究竟葬于何处?

“谋圣”张良是如何死的死后究竟葬于何处

张良,字子房,韩国人。他和萧何、韩信合称为“汉初三杰”,也被很多人称为“谋圣”。通过《史记-留侯世家》的记载,张良的定位是“帝王师”,是刘邦身边的顶级智囊之一。张良从小出生在韩国的贵胄之家,其家族世代在韩国为相,张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如果韩国不为秦所灭的话,张公子可能会一辈子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只能见到一个纨绔子弟,而不是谋圣了。

秦灭六国第一个消灭的就是韩国。张良一下子从衣食无忧的贵公子,变成了国破家亡的可怜人,这种落差是巨大的。对于亡韩的秦,张良的内心充满了仇恨,以至于他并不为死去的弟弟发丧,而是散尽家财,图谋反秦的大业。从韩国被灭的那一刻起,张良就已经变身为了一个复仇者,他的人生只有一个目标:亡秦。最初的时候,张良参加了韩国的反秦组织,在新郑的反秦运动中,张良也应该参与其中,且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比如项伯就是在这个时间认识的。

但是秦以强兵灭国,其兵锋不可阻挡,因此反秦活动被迫转入了地下,张良此时认为只要除掉了始皇帝嬴政,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亡秦夙愿。这个时候,张良的职业是个刺客,拿到始皇帝的人头就可以亡秦,这个时候,张良对于亡秦的认知还停留在搞暗杀活动这个层次上,还十分片面和激进。张良倾尽家财,找到了力士沧海君,准备在博浪沙伏击始皇帝嬴政。

但上天似乎和张良开了一个玩笑,致命的一击并没有击中始皇帝的本尊,而是击中了副车。张良成为了全国通缉的对象,只好开始了自己的逃亡生涯,或许在那个时候起,张良就意识到了光靠武力是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因此,他选择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亡秦之路。及时改变方向、调整策略,是张良的长处,否则张良的人生将就此定格,身份:刺客,死因:因谋逆大罪,被捕后伏诛。

张良之后九年的经历让我们不得其详,唯一知道的就是那桥下拾鞋,得到《太公兵法》从而实现了华丽蜕变的故事。具体其中的原因正史并没有记载,但张良从此从一个冲在前面的刺客变成了一个退居幕后的谋臣。谋臣的难处在于择主,就像范增一样,由于不善则主,纵有治谋最终也没有用武之地。在秦末的乱世中,张良开始苦苦追寻真正的明主,他曾经去投靠过很多声名卓著的人,但经过交谈之后,发现这些人不过徒有虚名,不值得辅佐。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城投  御园  沛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