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战场上刮风下雨等自然环境无法避免,遇到泥水沾满弹匣,弹药携具是正常现象,但士兵们都会尽量的采取保护措施,经常检查是否有泥土进入,子弹和弹匣不怕水,但泥土会被带入枪膛。单兵战术装具设计也是充分考虑到了环境的影响,弹匣袋的上方都设计成能够阻挡泥土进入的措施。而士兵在战场上也通常是弹匣倒放,这样弹匣开口就不会有泥土进入弹匣了。

只要不是泥土,不需要穿戴雨衣也没什么影响,下雨天不打仗时雨衣有用,一旦打起来雨衣对作战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下雨季节都是天气比较暖和的时候,雨衣穿身上不透气,身体发热非常难受,而且雨衣上没有子弹袋,作战时不方便取弹,士兵的雨衣都是无袖的,这样能够连人带枪,包括子弹袋,手榴弹等都遮挡住了,但作战时不方便,特别是需要匍匐运动时,你跟本就爬不动。

晚清被沙俄蚕食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当地居民都哪儿去了?

部队泅渡过河时,枪和子弹不怕水吗

在历史上,今天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在历史上,曾属于元朝、清朝等朝代的领土。由于这里地理偏远,气候恶劣,并不适宜人类居住。所以一直以来,存在的人群并不多,基本上是满蒙语族和古亚细亚种族的游牧民族在这片地区放牧。远东的原住民主要是赫哲族、埃文克族和尼夫赫族,以及那乃人、乌德盖人、埃文人、鄂罗奇人等当地土著民族,还有外来的朝鲜人、哈萨克人,以及鞑靼人。

到了近代,大量汉族人也纷纷进入当地从事贸易活动,久而久之就定居下来了。俄罗斯占领远东后,当地的原住民大量减少。以中俄边界的滨海边疆区为例,1994年统计人口240万人,其土著居民占比仅0.1%。汉人和其它民族原住民也为数不多,绝大多数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人。那么,俄罗斯入侵后究竟做了什么,使得远东的原住民数量大幅减少呢?这些原住民都到哪里去了呢?(清廷被迫签条约)一、侵占和掠夺。

事实上今天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犹太州等远东地区的领土,清朝时期原本属于中国。那里除了众多的少数民族,还有很多汉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十九世纪中叶,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当时国内的太平天国运动风头正劲。面对英法的坚船利炮,清政府内忧外患之下,无力招架。这时沙俄以调停战争为由,跳出来充好人,连哄带骗逼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瑗珲条约》,把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近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割让给沙俄,而乌苏里江以东的清朝领土设为两国共管区。

此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沙俄再一次故伎重演,强迫清廷签订《中俄北京条约》,让清政府把原共管区近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再一次拱手相让。通过两次威逼恐吓,贪婪的沙俄侵吞了我国近百万平方公里的远东领土。(尤卡吉尔人)二、移民和屠杀。沙俄人对于远东地区土著的迫害,要追溯到17世纪初。当时远东有个叫尤卡吉尔人的民族,大约有4500人,短短一百年后,只剩下2500人,锐减45%。

勘察加半岛上的堪察加人,原本有25000人左右。俄罗斯人进入后,百年间减少68%,只余下8000余人。在远东东部有个楚科奇人的民族,最初有15000人。俄国人来了之后,楚科奇人坚决反抗其统治,双方打了几百年,最终只剩下数千人迁入楚科奇半岛。沙俄名正言顺占领远东后,按照《中俄北京条约》的约定,虽然主权划归沙俄,但当地的大清国民,仍然可以生活在世代居住的土地上,沙俄不得驱赶。

为了平稳占领,沙俄人一开始对原住民还能摆出一副和善的面孔,不仅公平地从居民手中收买粮食等军需物品,还主动为原住民们发放紧缺生活物资。同时加紧向当地移民,把乌克兰和俄罗斯人大量迁往当地。短短四十年后,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就成为当地的主体民族。这时沙俄才露出了狰狞的面孔,开始抢夺原住民牲畜,屠杀原住民百姓。

他们残酷杀害当地的赫哲族和鄂温克族居民,使得当地的赫哲族几乎被屠戮殆尽。结雅河边的鄂伦春族被迫迁入大兴安岭,女真族则逃到黑龙江以南乌苏里江以西,布里亚特蒙古族也迁往中国境内。(海兰泡惨案)三、海兰泡惨案。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沙俄又一次借清廷乱局,在黑龙江北岸的江东六十四屯和海兰泡与清军隔江对峙。

面对即将爆发的战争,迁居多年的汉民们除少数渡江回国外,大多数在得到沙俄安全保证下,留在当地。可随着两国局势的不断紧张,沙俄开始封锁海兰泡船只渡江路线,把当地数千名汉人集中在一起,于一个凌晨驱逐到江边用枪刺指着,逼迫他们下到江中,自行泅渡到对岸,不肯下水者均当场射杀。在这种威逼下,大量不会水的汉民,只得在枪口瞄准下走向深水区。

除少量水性好的人成功渡江外,近5000多人淹死江中。沙俄还在另一块条约中规定,中方享有行政权的江东六十四屯,也如法炮制。他们将这些汉民的村庄付之一炬,把居民从家中赶往江边,走得慢的一律枪杀。 然后逼迫他们下到江中,此举又添两千多无辜冤魂。正是在沙俄的移民渗透及高压同化下,远东逐渐成为俄罗斯人的天下。同族通婚也受到俄罗斯民族的侵入,土著民族血统进一步淡化。

我军有没有用类似M249系列的通用机枪,来替换95系列班用机枪的必要性需求,或是趋势?

目前看起来没有,但不是开膛待击的问题,而是M249这类弹链式班机过不了“黄河水”试验。而我军的班组武器是没有浮具渡河的,必须得随步兵武装泅渡,所以说必须得过“黄河水”检测可靠性。这儿顺便提一嘴,所谓黄河水就是模拟枪械泅渡江河的试验,现实将0.08-0.2mm的沙土倒入水中,比例为每平方米水中含泥沙1.5公斤,由于得模拟江河,因此水是流动的。

然后把枪丢进去泡上10分钟取出射击,如果没问题,那么再加一倍的泥沙浓度测试。但这远比不上黄河水37.6公斤/立方米的含沙量...北约国家确实以M249(FN Minimi)这类弹链班机为主,这或许是与他们更讲究治安战的作战需求有关系。毕竟治安战时,步兵往往驻扎在城内,而且往往缺乏重型支援武器,这时候步兵班里头有一挺讲究长时间火力压制的机枪就显得更有必要。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泅渡  横渡  利器  黄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