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绝对星等?

在天文学上,绝对星等(Absolute magnitude,M)是指把天体放在指定的距离时(10秒差距)天体所呈现出的视星等(Apparent magnitude,m)。此方法可把天体的光度在不受距离的影响下,作出客观的比较。恒星与星系的绝对星等M在测量恒星与星系的绝对星等,标准距离设为10秒差距,约32.6164光年或300兆公里,此时该天体的视差值为0.1"。

在定义其绝对星等时,必须指定要测量哪一类型的电磁辐射。如果按其释出的能量计算,其结果会称为辐射热强度。星等值越低,代表天体越亮。绝对星等和视星等,可以通过视差(距离)换算。由于距离较远的原因,许多恒星的绝对星等要比其视星等低(亮)很多;而有些恒星由于距离我们较近的原因,其绝对星等会变大(暗)很多。以下是一些恒星绝对星等与视星等的参照表:在2015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通过决议案B2[1],定义绝对和视全波段星等的零点,分别以SI单位的能量(瓦特)和辐照度(W/m2)相对应。

虽然天文学家使用全波段星等已经数十年,但在各种天文关系中的绝对星等-光度尺度上存在者系统差异,而且没有国际化的标准;这造成了在全波段星等校准尺度上的系统性差异[2]。结合来自太阳不正确假设的绝对全波段星等,可能导致在估计恒星光度(和依靠恒星光度,如半径、年龄等等恒星属星计算)时的系统误差。决议案B2定义绝对全波段星等的尺度,此处Mbol = 0 相当于光度L0 = 3.0128×1028 W,以零点光度L0设定太阳(与名义上的光度 3.828×1026 W)相当于绝对全波段星等Mbol,⊙ = 4.74。

一个辐射源(例如恒星)位在标准距离的10秒差距处,依据明确的视全波段星等尺度零点,mbol = 0对应于辐照度 f0 = 2.518021002×10−8 W/m2。使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2015年的尺度,在1天文单位距离测量,名义上的总太阳辐照度(太阳常数,1361 W/m2)相当于太阳的视全波段星等mbol,⊙ = −26.832。

恒星的绝对星等的范围通常在-10到 17之间。星系的绝对星等通常更低(亮),例如,椭圆星系M87的绝对星等为-22。行星的绝对星等H对于行星,彗星,小行星等非恒星天体来说,它们的绝对星等定义是完全不同的。恒星的绝对星等定义对其不适用。此时,绝对星等被定义成天体在距离太阳和地球的距离都为一个天文单位(au),且相位角为0°时,呈现的视星等。

星星分级的标准是什么?

星等是用来表示天体相对亮度的数值,最早使用星等来区分人眼可见的星星的亮度等级的人是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汉字翻译也有称其为依巴谷,他在公元前134年发现了一颗新星,由此推动他编出了一套包含850颗恒星亮度的星表。但是他的标准是凭感觉的,将最亮的20颗定为1等,亮度随星等数目的增加而降低。后来约翰·赫歇尔发现1等星比6等星亮约100倍。

再后来普森用光度计测量后也发现,星等数每相差1,亮度大约相差2.512倍,于是有了普森公式:用光度计测量得到的星等同天体的距离有关,称为视星等,它反映天体的视亮度。一颗很亮的星因距离很远而显得很暗,一颗实际很暗的恒星可能因为距离很近而显得很亮。为了比较天体的发光强度,把天体假想置于距离10秒差距的位置得到的视星等定义为绝对星等。

天文学中,星等和星座是如何划分的?

在这里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星等。关于星座这个事,还是请专业的占星师给大家介绍。视星等的来历天上有许多星星,这些星星有的是恒星,也有行星和卫星。恒星是指本身可以发光发热的星球,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系外的恒星有天狼星、大角星、织女星等,也是比较容易看到的恒星。行星是本身不发光发热,只反射恒星光的天体,比如在太阳系内有八大行星,其中金星、火星、木星、土星比较容易被观察到。

围绕行星运动的星球称为卫星,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木星也有许多颗卫星。其次还有一些彗星,偶尔也会被人们观察到。在没有望远镜的时代,人们只能通过肉眼观察星星,明亮的星星比较容易被观察到,特别暗的星星不容易观察,于是人们就按照亮暗把星星进行了分类。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喜帕恰斯把他观测的1025颗恒星分成了六等,分别是1等星、2等星、3等星、4等星、5等星和6等星。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零等星  选匣里  四星  武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