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江苏各地都在疯狂建大学?

首先,这个问题的说法本身就不是很准确。江苏本身也没有在疯狂地建大学。准确的来说只是以前挂靠在公立院校下的民办二级学院,纷纷改设。有的转为公立院校,比如原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现在转为苏州城市学院。有的转为民办独立学院,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广播学院改建为南京传媒学院。因为江苏的高等院校数量相对较多,民办二级学院又是在江苏率先发展起来的,所以江苏的民办二级学院数量在全国来说都是比较多的。

因此在民办二级学院转设的过程当中,有大量学校实现了更名改造。不了解内情的人往往以为新造了一个学校其实不然。还有一种情况是大学异地新建校区。比如南京大学到苏州新建校区。当然这其中也涉及到了原来南京大学下属民办二级学院的身份转换问题,所以和前一种情况还是有关的。这种学校还是以江苏省内的学校为主,省外学校相对较少,但也不是没有。

主要集中在苏州。比如西北工业大学在太仓建立的新校区。截止目前,从零起步完全没有任何根基,新建大学的情况好像在江苏还没有出现。毕竟,本科层次大学的设立是需要教育部批准的,门槛还是很高的。其次,从其他三大经济发达省份的对比来看,江苏新建高校的情况也不是特别突出。广东是中国经济总量第一大省,高调资源也相对短缺。

尤其是深圳作为四大一线城市,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一所能够拿得出手的顶级大学。虽然有著名大学在深圳设立校区,但毕竟不是主校区,总感觉还是差点意思。其实广东近些年新设高校的数量还是非常多的。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广东高等教育院校数量全国排名第一,当然这里边是包含专科的去除专科以后的本科层次院校数量也排名前列。注意广东在历史上的高等教育资源并不发达,现有的高校资源大量的都是从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新建起来的。

而最近这些年,广东,尤其是深圳创立了不少新型大学。比如南方科技大学,北理莫斯科理工大学。除了深圳以外,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是珠海。珠海以前有大量全国著名公立高校设立的民办二级学院,比如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等。现在借着改制的东风,大批的升级为院校的院区了。浙江是中国经济总量第四大省,但经济质量极高,民富水平在全国省份当中首屈一指。

不过浙江的高等教育资源在四大经济发达省份当中,其实是排名垫底的。因此浙江近年来新设了一批大学。比如,邀请著名生物学家施一公担任校长的西湖大学。将浙江医学科学院和杭州医专合并改建成为本科层次的杭州医学院。同时,杭州还在谋求创立更多的高等院校。山东是中国经济第三大省,也是北方经济第一大省。文教资源相对来说还是不错的,但由于省内人口较多,所以人均层面上就不占优势。

最近这些年,山东的一个特点就是新设立大学以及改建大学的步伐,一直是比较快的。比如山东一直积极筹建中国康复大学。同时将山东轻工业学院和山东省科学院合并打造齐鲁工业大学,山东医学科学院和泰安医学院合并打造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综合这三个省份以及江苏的情况来看,凡经济发达省份现在都在推进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调整。

在这个过程当中原有高教资源相对丰富的,江苏采取的是更为保守的提升改造模式。广东和山东作为高教资源相对较多的省份采取的是较为中东的模式,也就是既注重原有体系的提升,也关注新设高校的发展。浙江作为高教资源最为贫乏的省份,在新设高校方面出力最多,表现的最为激进。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反映了经济发展需求和教育资源不匹配时候所采取的措施必然是由这个落差程度所决定的,落差越大表现的越为激进。

苏州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在哪里?

苏州的大城市之路,需要从四个方面做起。一、建设。苏州以前是一座小城市,所属的县级市更是城镇标准。但是出于江南文化保留的考虑,苏州的城市建设遵循易地重建模式,城市架构也形成“一核四城五星”格局。要做大,先建大,就是规模先起来。另一个方向是功能的完善。兰州有三百多万人口,GDP跟张家港差不多,发展水平自然远低于苏州。

但是,兰州的城市格局是大城市,兰州有国际机场、大型铁路枢纽,本科大学和三甲医院都是苏州的两倍以上。苏州的物质基础非常好,在这几个方面都应该下大功夫,要有目标,国际机场、大型铁路枢纽要建设,本科大学和三甲医院至少要发展到二十家以上。二、引智。去年帮一个外地朋友办了人才引进,其实他就是想到苏州买房定居。他的条件很好,注册会计师、硕士、上市公司财务总监,为了落户,一家人先后跑了苏州不下五次,从二月份开始到八月份拿到集体户口,一直到十二月拿到身份证,忙了大半年,花费超过万元。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重建  大桥  运河  苏州  一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