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皇子的劝说下,胤禛为了处理康熙的后事,才勉强止住哭声,算是在康熙灵前继位了,不过这时候虽然胤禛已经明确为新君,但还没有举行登基大典,更没有昭告天下。随后,胤禛就带着众多阿哥,指挥太监给康熙换了衣服,然后连夜把康熙的遗体运回了紫禁城乾清宫,而且为了保密,运送途中并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一切都如康熙往常回宫一样。

在康熙遗体从畅春园运往紫禁城的同时,胤禛在隆科多等人的护送下提前回到了紫禁城,他需要立即接管权力,准备接下来的事宜,可以说这个晚上对于胤禛来讲绝对是个不眠夜。12月21日,是康熙驾崩的第2天,胤禛下达了第一道旨令,任命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马齐、隆科多为总理事务大臣,封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为亲王。

同时,胤禛也没忘记正在西北打仗的十四阿哥胤禵,他专门下旨召胤禵回京奔丧。安排完人事问题后,胤禛又与群臣商议,定在12月27日举行登基大典。为了防止在登基大典举行之前出现任何差池,胤禛专门下令,让隆科多封闭京城九门并要求隆科多亲自驻守朝阙,同时还下令“诸王非传令旨不得入大内”,也就是说紫禁城已经彻底封闭起来。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在胤禛举行登基大典之前,任何皇子都无法与城外联系,也就少了很多潜在的麻烦。12月23日,是康熙驾崩的第4天,一切准备妥当后,胤禛召集百官着缟素上殿,当众宣读了康熙传位给胤禛的遗诏,百官跪听遗诏并哀悼后重新起立,然后对胤禛行三跪九叩君臣之礼。随后,礼部将康熙驾崩以及传位给胤禛的消息昭告天下,至此胤禛继位的消息,正式对外公布了。

12月26日,也就是康熙驾崩的第7天,胤禛下令让礼部官员前往天坛、太庙和社稷坛告祭,也就是提前说一声自己要在次日举行登基大典了。12月27日,胤禛在太和殿举行了登基大典,整个过程都是严格按照礼法进行的,非常繁琐,不过由于康熙刚死,只让百官叩头朝贺,没让百官上贺表。百官朝贺后,胤禛颁布即位诏书,当众宣布会继承康熙遗志,同时宣布将在次年开始,改年号为“雍正”,至此雍正皇帝正式即位,不过康熙的事还没完,还有很多事情需要雍正来处理。

1723年1月9日,雍正命人将康熙的棺椁移到景山寿皇殿安放。1月15日,是康熙驾崩的第27天,雍正为康熙守孝完毕,脱去孝服后正式搬到养心殿办公。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人讲究的是守孝3年,按照古人的说法是27个月,不过古人认为皇帝太忙了,所以就专门为皇帝发明了“以日易月”,就是用27天来代替27个月。所以,雍正在为康熙守孝27天后,就算正式上岗了,2月5日,是新一年的正月初一,自此正式改年号为“雍正”,直到此时雍正的继位才算彻底完事了。

剩下的就是安葬康熙了,那都是程序化的事情,有礼部官员张罗着,根本不用雍正太过操心,当年5月,雍正亲自护送康熙的灵柩到清东陵,并把康熙的棺椁暂时安放在享堂。当年10月,雍正再次来到清东陵,将康熙的棺椁送入地宫之中,这次康熙的葬礼也算正式完事了,接下来雍正就彻底开始了自己的皇帝生涯。以上情况都记录在《大义觉迷录》之中,这本书是由雍正亲自审阅,并在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正式刊发全国,所以里面记录的事项应该是非常准确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通过康熙死后雍正继位的情况,来回答题主关于先帝驾崩后,新君是先守孝还是先登基的问题。实际上,古代新君继位的方式都跟雍正的差不多,在古代先帝驾崩后,新君继位一般要经历3个过程:灵前继位、登基大典、改元建新,下面我们就说一下这三个过程:01灵前继位正如上面描述的雍正继位情况,在康熙死后,隆科多很快就宣布了康熙遗诏,在场的皇子和大臣纷纷朝拜新君,这就是灵前继位,之所以这样安排,就是要早定大位。

古语云:“国不可一日无君”,先帝驾崩后,如果不快速选出新君,那各方势力很可能伺机而动,进而酿成大祸,所以必须在第一时间确定新君,这是政治稳定的需要。然而,在古人的礼法中,最讲究的就是孝道,也就是说必须得先守孝,可为了稳定又得确定新君,得有人出来主持大局,那怎么办呢?聪明的古人就发明了灵前继位这种方式。

所谓灵前继位,就是在先帝驾崩后,由相应大臣在先帝灵前当众宣布遗诏,在场的所有皇子、大臣都要向新君朝拜,行君臣之礼,虽然这个仪式非常简单,但也明确了权力交接。不过,什么时候灵前继位并不统一,雍正是在康熙驾崩当晚就灵前继位了,也有的新君是在几天之后灵前继位的,但时间都不会太长。从新君灵前继位起,新君就正式接管了皇权,也有了君臣之分,不过此时的新君只是拥有了皇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皇帝,因为他还没有举行登基大典。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莘县  故事会  皇行  地名  小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