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将商品出口到国外去?

怎样将中国的商品出口到国外去?将中国产品出口到国外,一般有三种途径:1. 传统外贸自己开立外贸公司,通过自己独立的外贸网站,B2B 平台,国际贸易平台(国际阿里巴巴,环球资源等),展会,网上搜索等途径寻找客户,与客户签订合同,通过货运代理把商品出口到国外。开立外贸公司,需要投入的资金金额比较大,例如,营业执照等证件,办公地,办公室设施,缴纳税种,如增值税、关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印花税、房产税等。

2. 跨境电商发展比较迅速,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有四大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亚马逊,易贝,wish。通过网上店铺将商品出口到国外。前期需要学习平台操作,推广网络平台,获取客户的浏览量3. 国内贸易公司如果是生产厂家,给国内贸易公司供货,也是一种销售渠道。需要注意找信誉度高的贸易公司,以防货款拿不到。希望以上回答有所帮助,我是"外贸知识一点通",欢迎大家关注留言。

生产型出口企业购进成品后出口是否也可以退税?

答案是可以的:出口商品在报关离境前,一般国内会对其生产和流通的各环节相应征收消费税或增值税等流转间接税,出口退税是指一国按照本国税收法律的规定,将出口商品已经缴纳的这一部分税款退还给企业,使出口商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的价格是具有竞争力的不含税价格,进而刺激出口,达到对国内经济运行进行控制和调节的目的的做法。

作为国际通行的一种做法,出口退税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并被广泛采用,是一项WTO规则认可的重要的外贸政策。[1]中国从1985年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当时由于中国的出口贸易的发展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水平,商品出口量不多,出口退税的总量和规模也就相对偏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较小,因此这一政策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关注,对它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到1994年中央政府进行财税制度改革,新税制出台和施行后,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从此步入了一个飞速增长的时期,与此同时,出口退税政策与时俱进,几经调整,日趋完善,成为一项重要的便于使用和控制的税收手段和宏观调控方法。实践告诉我们,出口退税政策在扩大出口、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从2004年开始大幅度调低出口退税率,出口退税率的制定参考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退税率不再“一刀切”,出口贸易额的耀眼增长率不再是中国一味追求的唯一目标,开始注重质与量双管齐下,携头并进,改善出口产品结构,促使对外贸易的增长长期处于可持续状态。2008年由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全世界,牵连甚广,影响匪浅,给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经济危机导致外需不足的情况下,中国为了刺激出口,先后8次调整出口退税率,以减轻出口企业面临的巨大困难和压力。后随着出口的逐渐复苏以及国内经济趋于稳定状态,中国于2010年7月再次对出口退税率进行调整,取消了部分钢材、有色金属加工材料、化工产品等产品的出口退税,意在收缩初加工产品、原材料一类的出口,推动产业链的转型和升级。

国内近年来对出口退税政策的探索和研究日益增多,争议也从未停止,众说纷纭,有一些学者坚持向西方学习,出口退税政策实行“零税率”,以便与倡导“中性原则”的国际惯例相契合,一部分学者认为差别化的出口退税政策对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有裨益。在执行出口退税政策时也常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影响工作效率的难题,譬如企业“钻漏洞”挖空心思骗税的情况屡见不鲜,政府财力不足,欠退税的情况时有出现,出口退税导致中央财政负担过重等等,怎样将出口退税政策使用到位,使其能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所用,通过杠杆作用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值得执政者和学者们认真思考和探索。

作为基础性原材料工业,制造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对中国而言,制造企业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性行业,不仅铁矿石、焦煤等上游行业深受其生产、消费、出口情况的影响,还与下游的机械、制造、家电、汽车、建筑等行业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密切关系。2000年以来,中国的钢产量年均增速维持在20%左右,钢铁产业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并且连续11年蝉联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

从2003年起,中国钢铁产品的进出口增长量基本达到平衡,并在2006年第一次实现钢铁对外贸易数量和金额的双顺差。2012年中国出口钢材5573万吨,出口金额达514.84亿美元,同比增长14%和0.5%。[2]由于制造企业与中国工业化的密切关系及其在经济中的显著地位,故而国家始终将其置于宏观调控的经常关注目标下,并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波动、各种政策措施的出台及宏观调控手段的变化,又反过来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制造企业的发展。

大萧条时期,为什么美国政府不选择通过将产品出口来减轻国内的生产过剩呢?

在扯淡大萧条之前先普及一条冷知识,事情虽然过去了90年,但大萧条形成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学领域并没有达成共识。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是充分就业且经济放缓时政府没有花钱造成的,货币主义者认为是银行危机造成的,而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这是资本主义无可救药周期律。大萧条其实很复杂吐槽机是个不懂经济的笨蛋,没法在经济学层面讨论大萧条,大抵只能描述一下事情经过,让大伙知道发生了什么。

这个事情的起点是1929年9月4日左右美国股价下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恐慌持续到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这天把整个股市干崩盘了,倒霉的是那时候新闻产业已经形成规模,这事儿成了全球性大新闻。然后整个世界都开始慌得一笔,美国佬都坑成这个操性,咱们该咋整?更坑爹的是美国在一战过后的孤立主义政策也在这时候蔓延到经济领域,1930年他们实施《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干起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勾当。

这样的举动更让其他国家恐慌加剧,纷纷制定报复性关税之类的政策。然后美国企业主就陷入了一个迷茫的恶性循环,股市崩盘的恐慌造成人们不敢消费,所以货物很难买出去,无论是工业品还是农业品。东西买不出去他们就只能减产减员,造成更多失业,不然自己就得破产。可是企业减员后又加剧了恐慌,人们更不肯大把花钱,故此他们只好继续减产减员,最后把美国的失业率干到25%,大家全都没好日子过。

更要命的是事发突然,很多生产原料是没法减产的,当时美国人还有借贷创业的习惯,比失业更悲剧的破产也降临了。从美国内部的大萧条经过来看,题主说的生产过剩不见得是主要原因,它是一次很复杂的经济连锁反应,牵涉了很多层面的问题,不适合单纯归咎一点。自作自受的美国至于美国政府为啥不通过出口降低产品积压的问题,其实很简单,没人买。

所谓没人买也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没有国家肯买,另一方面是大部分国家的百姓逐渐也买不起了。前面不是说美国当时弄出一个叫《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玩意嘛?那个税法是美国历史上第二高的关税法案,更气人的是那时美国是个贸易顺差国,出口大于进口。于是全世界的小伙伴都被激怒了,你赚老子钱还不让老子赚钱,还有天理吗?还有法律吗?于是美国的21个贸易伙伴国纷纷出台了对等报复性关税政策,包括英国、法国、加拿大、南非等主要经济强国,搞得美国出口瞬间下降了67%。

你别说加大出口力度,就是现有份额都保不住了。现代大部分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都认同那个法案是大萧条的助推剂,起码把美国给坑惨了。买不起的问题就更好理解,美国的股市崩盘让世界人民慌得一笔,纷纷发生了跟他们类似的危机。其中最憋屈的就是德国,他们刚刚在一战后恢复了点元气,华尔街崩溃就迫使美国银行终止了贷款,直接把魏玛政府坑死,小胡子上台了。

在失业率节节攀升的情况下各国人民对买东西没啥兴趣,基本都开始玩自给自足或者疯狂出口,日本就是借这段时间取代了英国在纺织品行业的霸权,智利这个原料出口型国家更是在国家破产边缘晃荡了一圈。各国百姓都穷成这样了,还哪有加大购买舶来品的欲望啊?其实要说也有不太受影响的国家,很不巧最主要那个叫苏联,比较不主要那个叫中国(没完全脱离银本位,因祸得福),这两国家的老百姓当时有个共同特点,穷!出口这条路就这么堵死了。


文章TAG:如何将生产的商品出口  德国整条生产线  如何  生产  生产的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