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为什么叫「德意志第三帝国」?

熟悉德国现代史的朋友想必对“第三帝国”、“元首”等词汇不陌生,但纳粹德国因何又有了这个第三帝国的头衔,这还要从德国的历史与宗教说起。在德国的历史上曾经历过三个帝国,这期间也有一个共和国(魏玛共和国)。德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人们习惯上以公元911年作为东法兰克帝国向得意志帝国转变的开始,在这一年,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他算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

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这便是古德意志帝国,或称为第一帝国。1806年,帝国被拿破仑一世推翻。 总的来说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只有短暂时间是皇帝握有实权,在其他大多数时间这个帝国都是名义上的帝国,各个选帝侯、王公贵族把持着地方权力,使得第一帝国外强中干。

虽然神圣罗马帝国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大致相当于今日的德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瑞士、卢森堡和列支敦士登全境,丹麦、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大部,法国东部、波兰西部和意大利北部。横跨阿尔卑斯山南北,是中世纪欧洲唯一拥有帝号的大国。但这个纸面上的大国却并没有固定的首都和长期的帝位继承原则,乃至产生过大空位时期的纷乱。

终结神圣罗马帝国的是科西嘉岛的矮子拿破仑,但德意志的血脉仍然在各地流淌。18、19世纪的德意志地区面临着重新整合的需要,普鲁士人和奥地利热人则为了统一而战。第二帝国是指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它是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起来的。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击败法国,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

这个第二帝国的建立和扩张都与战争密不可分,代表人物就是威廉二世和铁血宰相俾斯麦。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的德国爆发了革命,帝制推翻,德皇逃亡英国。很快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了魏玛共和国,但在1933年1月30日,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上台执政,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宣告了魏玛共和国的终结。

至于第三帝国则具有多重含义,原初意义是指“圣父之国”(ReichdesVaters)、“圣子之国”(ReichdesSohnes)之后的“圣灵之国”(ReichdesheiligenGeistes),即上帝拯救世界后,完美、无尽止、由圣父、圣子、圣灵统治、以基 督为王的第三阶段神 国(Reich,即三位一体。

)。到了近代,“第三帝国”的概念已脱离神 学领域,而被运用在浪漫主义文学甚至保守政治革命中。而从语言学角度来说,REICH这个德语词,有“帝国”的意思。早年的欧洲时间国家即帝国,后来这个单词在德语就可泛指国家。即使是现在,法国叫Frankreich,奥地利叫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德语:Deutsch-Österreich Republik ) ,Oesterreich拆开就是“东方的帝国”(东方之国)。

当然,Kaiser就是凯撒,就是皇帝,没啥好说的,Deutsches Kaiserreich就是德意志帝国。第三帝国更多是纳粹官方基于民族荣誉感的一种宣传策略,也具有一种宗教保守的色彩。希特勒认为,他的帝国是继“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一帝国”与威廉一世和俾斯麦创立的“第二帝国”之后的第三帝国,继承了古代雅利安人的优秀血统和文化,因此按照宗教三位一体和时序上的帝国次序,应该定义为第三帝国。

德国纳粹是怎么来的?欧洲人为什么谈之色变?

纳粹是德语“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缩写,简称“国社党”。其前身叫“德国工人党”。希特勒参加时只有七个人。后来希特勒亲自打字宣传单、请柬、组织集会,发表演说,凭三寸不烂之舌蛊惑人心,发展成势。希特勒为了骗取信任,改名叫社会主义工人党,跟德国社会党争夺选民支持。纳粹还没有达到谈之色变的程度,这么说太夸大了。

二战德国没有皇帝,为什么叫德意志第三帝国?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德国有没有皇帝和德国为什么自称“德意志第三帝国”之间没有任何的联系。这是两个单独的问题或者说事情,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要知道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都是从封建社会步入到资本主义社会或者共产主义社会的。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国家在以前都是有皇帝或者国王存在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几乎大部分的皇帝都被推翻,唯一幸存下来的皇帝也基本上都成了一个国家的象征。

并不具备实际的权力。德国在一战时期还是有皇帝的,不仅是有皇帝,而且德国当时的皇帝就是国家的实际统治者,权力那是相当的大。一战结束后,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被迫退位,从此统治了普鲁士近五百年的霍亨索伦王朝退出了德国历史的舞台。而之后德国也进入了共和制国家。而二战时期德国为什么自称是“德意志第三帝国”这也是有原因的。

希特勒称呼当时的德国为“德意志第三帝国”实际上就是表达了承接德国历史的意思。因为德国历史上出现过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第一帝国就是欧洲强横一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罗马王朝想必大家都知道,鼎盛时期横跨亚非欧。是当时西方最强大的国家。但随着时间推移,当年的罗马王朝第一帝国也逐渐衰弱,版图也越来越小,最后甚至分裂成为十数个国家。

所以说在历史面前没有永恒不变的王朝。后来法国崛起,拿破仑横空出世,他带领高卢雄鸡征战欧洲结束了第一帝国的荣耀,借着第一帝国的余辉踏上了欧洲霸主的宝座。直到后来德国又出来一个铁血宰相俾斯麦。她被称为“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他在担任普鲁士首相期间发动了“普奥战争”并且战胜了奥地利。之后又发起了“普法战争”一举战胜了法国结束了法国的霸主统治,从而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这也就是所谓的“德意志第二帝国”。19世纪末由于德国不满欧洲利益被英法瓜分,想要获取更多的利益的时候被英法阻止。这就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的战争。我们也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强大点德国被更加强大的英法联军击败。也标志着德意志第二帝国崩溃。相信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来历各位也都很清楚了。一战之后英法两国对德国实行的残酷的剥削压迫。

这就导致德国从心底里憋着一股复仇的怒火。希特勒横空出世之后,发动了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战争,我们称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带领德国建立了强大的“德意志第三帝国”虽然当时的德国横扫欧洲甚至差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最后强横一时的德意志第三帝国也瓦解崩溃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崩溃也标志着二战的结束。

法西斯,纳粹,这样的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法西斯”原本指的是一个物件,是古罗马时期执政官的权力标志。罗马共和国时期,执政官外出的时候,带着12名侍卫官。每位侍卫官肩上扛着一束笞棒,中间插着一把斧子,象征着国家最高长官的最高权力。这东西就是“法西斯”,你也可以把他理解为古代中国的斧钺。这种束帮是一种行刑的工具,代表着强权,代表着暴力,意思是“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领袖。

”大家都知道古罗马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意大利,虽然二战前期的意大利人和古罗马人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莫名其妙的国家荣誉感还是让他们认为他们是古罗马的继承人。20世纪的意大利在各种外事表现中着实欠奉,但是这样反而激起了意大利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古罗马继承人的激情。自比为当代凯撒的墨索里尼就利用民众的这种情绪,给自己政党起名叫“法西斯”。

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的计划为什么叫巴巴罗萨计划?

二战期间,随着对英国的战争陷入僵局,政治声望岌岌可危的希特勒,为了挽回其在“容克”军官团以及军工寡头们心目中“战无不胜”的形象,更为消除来自东方的所谓“威胁”,希特勒决心挑起一场新的战争,而他所选择的对手,正是拥有着强大红色武装和空前动员能力的苏联。希特勒虽然疯狂,却并不是一个疯子。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胜算,他和纳粹德国顶尖的参谋团队,苦心孤诣地拟定了一个宏大的进攻方案——著名的“巴巴罗萨”计划…… “巴巴罗萨”计划的由来一般认为,希特勒早在1940年7月便决定向苏联发动进攻,并委托德国陆军最高统帅部草拟了一份名为“奥托”计划的作战方案。

但事实上,希特勒对东方的野心早在其执政之前便已然萌发,在其煽动性的施政纲领《我的奋斗》一书中,希特勒便曾含糊地提出,为了夺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德国需要大力向东方扩张。“巴巴罗萨”行动前,驻扎在东普鲁士的德国士兵而在此后的宣传之中,纳粹党的喉舌们更不遗余力地将德国人塑造为拥有“完美基因”的“雅利安人”后代,并将以斯拉夫人为主的东欧各民族归入“未开化”的野蛮人行列。

基于这套理论,打着“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理论”的旗号,纳粹德国从1939年便开始谋划着所谓的“东方计划”。按照希姆莱等人设想,未来德国将通过军事及逐步减少粮食供给等手段,逐步消灭定居于东欧境内的2000万至3000万斯拉夫人和犹太人,而在将剩余的斯拉夫人驱逐至苦寒的西伯利亚之后,德国将通过25年的时间逐渐向斯拉夫人腾出的“生存空间”移民500万至1000万人,以最终实现当地的“日耳曼化”。

当然,纳粹德国的高官们很清楚,在自己于东欧“跑马圈地”、将众多弱小民族收为奴隶的妄想前面,还阻挡着一堵名为“苏联”的高墙。因此,法国战役刚刚结束,希特勒便授意陆军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Franz Halder)安排人手拟定对苏联的进攻计划。但此时整个德国陆军都沉浸在占领巴黎的欣喜若狂之中,哈尔德随后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第18集团军参谋长埃里希·马克斯。

而如此安排,并非是马克斯有什么过人的军事天赋,仅仅是因为第18集团军刚刚受命从法国前线调往波兰的波兹南布防,一旦与苏联开战,该部将首当其冲。秉承 “容克”军官团惯常于图上作业的优良传统。马克斯很快便编写出了一份名为“东方行动”的作战方案,并草率地划出一条自毗邻北冰洋的苏联港口城市阿尔汉格尔斯克,经高尔基、罗斯托夫,直至里海沿岸的阿斯特拉罕的攻击停止线。

由于线段两端的城市皆以字母A开头,因此这条攻击停止线又被称为“AA线”,而之所以要将其作为德国陆军入侵苏联的最终目标,马克斯给出的解释是,唯有如此才能令德国本土免于苏联空军的远程打击。基于这一说法,我们有理由相信,马克斯只是粗略地估算了苏联空军当时最新列装的Pe—8四发重型轰炸机的最大航程,便潦草地将战线延伸至了距离德国本土2000多千米之外。

更为离谱的是,马克斯认为德国陆军仅需要9—17周便可抵达“AA线”。虽然很难理解他的自信从何而来,但有一个数据却可供参考,那便是德国用了6周左右的时间便打垮了由法国、比利时、荷兰以及英国远征军组成的300万联军,从法德边境一直打到了700千米之外毗邻大西洋的法国布列塔尼地区。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斯计划用1.5倍于法国战役的时间打败约290万的苏联红军、抵达2000余千米外的AA线,似乎算是“料敌从宽”。

1939年10月,在柏林总理府,希特勒授予弗兰茨·哈尔德、古德里安、赫尔曼·霍特、阿道夫·施特劳斯、埃里希·霍普纳和弗里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从左至右)骑士铁十字勋章马克斯的“东方行动”虽然粗糙,却迎合了纳粹德国此时目空一切的躁动情绪。以哈尔德为首的德国陆军高层只是对其简单进行了一些完善,便冠以“奥托计划”的代号,于1940年12月5日呈交了希特勒。

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德国陆军曾同样将以武力并吞奥地利的军事行动,命名为“奥托计划”,当时的“奥托”指的是流亡海外的奥匈帝国末代皇储奥托·冯·哈布斯堡,但自德国吞并奥地利以来,奥托·冯·哈布斯堡便拒绝与纳粹合作。因此,此处的“奥托”,指的是公元926年加冕为首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德意志君主奥托一世。

应该说,德国陆军选定这个代号还是花了些心思的,毕竟奥托一世不仅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更是德意志历代君主中最早向东扩张的帝王。然而,方案提交上去,却并未能讨到元首的欢心。12月18日,希特勒下达了“第21号训令”,正式要求德国国防军在结束与英国的战争之前,用一场迅捷的军事行动彻底摧毁苏维埃联盟,并亲自将这一军事行动命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一般认为,希特勒此处提到的“巴巴罗萨”,指的是公元1115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德意志国王腓特烈一世。虽然同样都是“九五之尊”,腓特烈一世的文治武功相较于奥托大帝却都要差上一大截。纵然领导过“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最终却淹死在一条无名的小河之中,可谓“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那么希特勒为什么要用这样“倒霉蛋”来命名这场至关重要的军事行动呢?有一些研究者想当然地以为,希特勒之所以否定奥托大帝,是因为这位皇帝历史上曾大举入侵过亚平宁半岛,若以之为行动代号,极易引起盟友意大利的反感。

而腓特烈一世虽然结局凄凉,却终究曾引领过中欧地区的大小贵族踏上过东征之路,符合希特勒纠集意大利、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仆从军大举进攻苏联的“大战略”。但若仔细分析便不难看出,“巴巴罗萨”之名的背后,有着更为残酷的真相。1941年,希特勒(左二)和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右一)、最高统帅部作战部长约德尔(左一)等在总部研究作战计划“巴巴罗萨”一词,在古拉丁语中本意为“红胡子”。

由于许多具有这一外貌特征的人多是心狠手辣之辈,几经传播,这个词便成为杀人越货的代名词。因此中世纪欧洲被冠以“巴巴罗萨”的强盗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15世纪得到奥斯曼帝国支持、横行于地中海的海雷丁。因此希特勒以“巴巴罗萨”之名进攻苏联,并不单纯是为了借古喻今、重现神圣罗马帝国的荣光,而是期望德国军队在攻入苏联国土内后撕去文明的伪装,以极度野蛮的烧杀掳掠去征服东方。

苏联在“巴巴罗萨”计划前的反应其实,作为一个与纳粹德国有着复杂边境纠纷和地缘政治纠葛且意识形态冲突严重的大国,苏联政府对柏林方面的一举一动并非毫无知觉。面对纳粹德国向苏德边境的增兵举措,苏联军方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早在1941年4月10日,以铁木辛哥为主席的苏联最高军事委员会便要求西部军区的所有部队都进入战备状态。

苏德战争期间,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元帅(右)与一名红军士兵在战壕里观察作战情况5月13日,从苏联内地军区调来的第19、第21、第22集团军和从远东方面军、后贝加尔军区调来的第16集团军(下辖2个步兵军、1个机械化军)和第21军,总计28个步兵师按照苏联陆军总参谋部的要求,向第聂伯河、西德维纳河流域开进,并编入西部特别军区。

6月14日至6月19日,苏联国防委员会命令各军区在当月21日至25日内,必须将指挥机构迁入野战指挥所,对机场及其他军事目标进行伪装,坦克和汽车必须涂上伪装色。而苏联红军总政治部起草的一份《近期红军中政治宣传任务》小册子更明确地提出“准备进行一场正义的、进攻性的、无坚不摧的战争”。此时按照战前的规划,苏联红军沿纵深方向呈梯次配置。

战略第一梯队包括西部各军区的作战军队共计171个师(104个步兵师、40个坦克师、20个摩托化师和7个骑兵师),分布在从巴伦支海到黑海的4500千米战线上。这些部队之中,以56个师和2个旅部署于边境地带组成第一梯队;52个师组成的第二梯队,分布在后方50至100千米处;62个师作为各边境军区的预备队,分布在距国界100至400千米处。

整个部署依托新国境线、1939年的旧国境线以及后方核心大城市做梯次防御。北方以列宁格勒为后方核心,里加、塔林为核心前沿进行筑垒,任务是保卫从边境到列宁格勒的波罗的海沿岸国土;中部以莫斯科为后方核心,明斯克、斯摩棱斯克为核心前沿进行筑垒,任务是保卫白俄罗斯以及通向莫斯科的奥尔沙路桥;西南以基辅为后方核心,敖德萨为核心前沿进行筑垒,任务是保卫整个乌克兰。

以上种种无一不说明,苏联红军已然敏锐感觉到战争的逼近,并着手进行准备。但必须指出的是,此时的斯大林恐怕并不相信希特勒会贸然对苏联发动进攻。毕竟,此时不列颠群岛的上空,英、德双方的空军仍在缠斗,而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动战争机器,德国更需要来自苏联的各种工业原料。所以,斯大林很可能仍认为希特勒在东线集中兵力的行径,更多是为了营造一种紧张气氛,以便维护其独裁统治。

同时,鉴于苏联与罗马尼亚、芬兰等国依旧存在着严重的边境分歧,德国陆军部署在这一区域,也可能真的只是一种防御姿态。正是基于上述分析,斯大林很难不将英国首相丘吉尔等西方政要发出的警告视为挑拨离间。与斯大林在战略上误判相比,苏联一线的高级军官或许更能直观感受战争逼近的脚步,但是此时的苏联红军似乎仍未掌握现代战争的精髓,在很多苏联军官的概念中,战争或许仍将以边境摩擦、小规模冲突的模式启幕,并在双方不断投入精锐部队和重型武器的过程中逐步升级。

纳粹德国为何被戏称为“神圣骡马帝国”?德军不是机械化吗?

神圣骡马帝国是人们对纳粹德国的戏称,这种称呼和人们对二战德国的印象似乎完全不相匹配。要知道,最早发明闪电战这个军事战术名词并将其付诸实施的正是德国。一群由骡马担当运输主力的部队,又如何实现闪电战的效果呢?这其实是一个误区。神圣骡马帝国确实是纳粹德国的真实写照,同样,闪电战也是纳粹德国的发明。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纳粹德国陆军的机械化部队的建设始于1934年,是伴随着装甲部队建设而小规模起步。

因为当时的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一切尚在探索阶段,人们对于摩托化和机械化也并没有进行很好地区分。和现如今的机械化步兵军团还是有着不小的区别的。第一批独立于装甲部队之外的摩托化步兵(当时的摩托化和机械化界限有些模糊)单位源于1937年。其后在1938年组建的4个轻型师也都下辖一定规模的摩托化部队,作为自己的一支机动力量。

也就是说,在刚刚发动二战的时候,德国的机械化军团实际上也是刚刚组建没有太久的时间。不过,德国人率先发现了机械化步兵的攻击和速度优势。这和法国人醉心于马奇诺防线的清奇思路是有着根本区别的。但是,德国的最大问题是资源不足。虽然有着强大的工业,但是资源的限制使得德国在二战伊始,也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普遍完成了机械化的装备。

据统计,在二战爆发时期,德国参战的一百多个师,只有十几个装甲师、摩托化师达到全部机械化,其余的步兵师几乎完全骡马化,其卡车大多配给装甲师。不过在当时主要的列强国家中,德国的机械化水平绝对是高水平的。美国依靠强悍的工业能力后来者居上,而英国一直跟在德国屁股后面,一直到了二战后期,在美国得大力援助之下,才堪堪超过了德国水平。

苏联就更不用说了,二战前期还停留在人海战术的运用中。再加上大清洗运动导致大量有经验的指战员被杀害,使得苏联在战争伊始造成了大量的伤亡。机械不够,骡马来凑。因为是主动发动的侵略战争,战线被拉的很长。而机械化能力的不足,使得德国在运输方面只能大量依赖于骡马。这也是为何被人们戏称为“神圣骡马帝国”的根本原因。

据统计,在整个二战过程中,德国纳粹总动筹集了大约320万的骡马来为前线服务。当然,这些运力,主要应用于东线战场。因为在西线战场,欧洲国家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道路建设较好,再加上一望无际的平原,便于机械化部队的使用。但是苏联因为地方广袤,为了阻滞德国的进攻,执行了斯大林的焦土政策。能带走的带走,不能带走的就烧光,使得德国难以通过战争获得有效补给。

就只能大量依赖骡马的运输能力。这也是德国最终难以发挥闪电战的优势,导致战略意图失败的重要原因。即便是这种状况,在德国拿下了法国之后有所好转,但是在巴巴罗萨计划的设计中,进攻的德军由21个装甲师、13个摩托化步兵师、3个摩托化步兵旅、157个步兵师(其中有62个步兵师因战斗能力还不足,只能居于二线)构成(不含一些骑兵师和山地兵种)。


文章TAG:德国为什么叫纳税国  为什么叫纳税德国  德国  为什么  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