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破坏范围多达100多个县,分布于陕、甘、宁、晋、豫5省约28万平方公里,有感范围更是多达227个县。余震活动持续了很多年,“余震月动三五次者半年,未止息者三载,五年渐轻方止”。这次地震损失惨重,地震直接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上名字的就有约83万人。震时正值隆冬,灾民冻死、饿死和次年的瘟疫大流行及震后其它次生灾害造成的死者无数可计。

据分析,造成此次地震灾害的主要因素有这几个方面,首先,震级高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震中区人口稠密,房屋抗震性能较差,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地下水位高,地基失效,黄土窑洞极易倒塌;地震发生在午夜时分,地震前又没有明显的地震前兆,人们没有丝毫的精神准备;地震的次生灾害严重;当时的政府的救援能力几乎是零,灾民自救的能力也是十分微弱;还有一点,当时的陕西经常干旱,发荒粮歉,人民饥饿,无居,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加上人们有听天由命的思想,缺少防震救灾知识以及突发性地震事的应变能力。

中原本来是陕西关中平原的简称,为什么现在中原变成了河南?

首先这个命题本来就是个伪命题,是偷梁换柱的概念。中原这个概念在古时候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区域概念,没有具体的范围与界限,它即不是专指河南,也不是专指关中,它是一个笼统的地域、文化概念,大致范围就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指黄河文明圈,即商朝周朝文化区域范围内。首先“中原”刚开始不是一个具体的地理概念“中原”一词刚开始它不是指具体的某个地方,而是指原野的中间,“中原逐鹿”这个成浯也是指追逐原野上的鹿。

商朝时期为区分自己与周边民族,把四周称为东夷、北狄、西戎、南蛮。后来周朝继承了这一理念,并通过礼法对这一理念进一步强化,认为周朝统治区域内(含各诸侯国)是天下之中,四周则是蛮夷。后来“中原”概念又拓展到文化领域,认为周文明发达,周人举姿有礼,作事有规矩,住的是城池,而且有文字,懂得耻辱。而周以外的四周部落则是未开化的野人,没有文字,茹毛饮血,不知羞耻,住的是帐篷,父母子女不分。

所以为了区分这种文明与野蛮,周人就把周文明称为中原文明,而四周则称为蛮夷。“中原”作为地域概念在古时候覆盖范围非常广,而且形成也较为漫长。原来是指以河洛盆地为中心的商朝统治区域,后来是周朝统冶区域,包括整个河南、陕西中部、山西中南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安徽江苏西北部,也就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关中平原是中原地域概念下的一部分,是分子与分母的关系。

这个时期区别于中原地区的国家主要是楚国、吴国、越国等长江流域的国家,因此楚国“不服周”,一直向北扩展,占领了黄淮流域的广大地区,最后加入到中原国家的行列。吴国、越国强盛后也开始参与中原争霸。西方的秦国就更不用说了,秦穆公就开始参与中原争霸。到了汉代“中原”的概念进一步扩大,泛指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安徽江苏北部等广大地区。

区别于中原地区的是江南地区、川蜀地区、西域地区、漠北地区等。淮河以南统称江南,四川盆地为川蜀,甘肃嘉峪关以西为西域、长城以北为漠北。中原地区作为一个具体的地理概念是在东晋以后西晋灭亡后,汉人衣冠南渡,司马睿在王、谢等世家大族的支持下登基称帝成立东晋。汉人在回忆追思在北方故乡的过程中出现了“中原沦没”、“中原乱离”、“中原覆没”、“死亡漫于中原”、“中原丧乱”、“中原大乱”、“克复中原”等大量含的“中原”的词汇,这此词汇广泛出现在晋朝的书藉内,倾注了人们心中的中原情结。

因此,到了东晋以后“中原地区”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才广泛被人们接受。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多次“收复中原”、“北伐中原”行动,并不只是收复河南,收复洛阳,而是指收复黄河流域的这一广大地区,收复整华北地区,南宋时期延继了这种观念。同样北方游牧民越过长城就叫“挥师中原”,占领河北、山西就认为是占领中原,吐蕃、回纥打到长安也叫占领中原,清军进军山海关也叫“挥师中原”。

“关中”是一个具体的地域概念,它覆盖在中原文化概念之下“关中”是一个具体的地域概念,出现是在战国时期,是秦孝公打败魏国后,占据魏国崤函地区,在函谷关进行封关自守,然后才逐渐有了关中这个概念。也就是说没有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就没有“关中”这个词,而这四个关都是战国时候才有的。后来随着骑兵、步兵的兴起,车战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函谷关的险峻作用逐渐减小,东汉未年又在秦晋豫交界处的渭南杨家庄修建了潼关,从这以后关中就指潼关以西。

因此,在春秋及以前的西周还没有“关中”这个词汇,有的是“渭河平原”,但这个时候周礼文明已经存在了,而且为了区别于四周的文明叫“中原文明”,因此“关中”它覆盖在“中原文明”概念之下,关中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陕西、河南作为省名是在元朝开始出现陕西最早指“陕原”,也指河南陕县以西的广大地区。北宋设立有陕西路,到了元代设立陕西行省,这时陕西才作为一个具体的地名出现,从明朝开始沿用至今,其间对管辖范围经过多次调整,新中国后又划出宁夏自治区。

河南做为地名出现是在唐朝,唐朝设立河南郡,后来改为都畿道河南府。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到了元朝设立河南江北行省,管辖范为黄河以南(这时候黄河南流江苏)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这是河南作为省名第一次出现,后来明朝沿用之今,管辖范围多次调整,但基本和现在河南省管辖范围相差不多。到了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相对于南京的位置长安太靠西边了,所以就大笔一挥长安改叫西安,从此陕西同西北挂上沟,中原也渐渐专指河南。朱棣迁都北京后,西安也相距北京较远,慢慢的关中属于西北地区的观念也就固化了。

近代以来,海上危胁成为中国的主要安全危胁,东南一词也频繁出现,相较与东南,西北、中原的区域也日渐划分明确,西北就是陕西以西,中原就是指河南。所以“中原本来是陕西关中平原的简称”这话是严重错误的,中原是大概念,关中是小概念,关中只是中原大概念下的一小部分,这好比中国包括河南,河南却不能代表全部中国。而且“陕西”一词相较与“关中”一词晚出现一千多年,在元朝以前说陕西关中平原是极其不正确的。

据说陕西自古就是中原核心,关中更是中原之龙首,为什么却是属于西部省份呢?

谢谢您的邀请回答。您说的不准确。确切说法是,陕西关中在古今都是中原。但陕西的陕北(蒙陕晋结合部的塞北文化区)与陕南(巴蜀文化区),从古到今均不是中原,故不能说陕西自古都是中原。至于说关中是龙首,只是有此一说,并未被权威史书所承认。普遍性的说法是,陕西关中和豫西(或者说陕西关中以东至河南开封以西),为中原的核心区。

时至今日,大体在中国中部的陕西,军事工作属于西北的原兰州军区领导。近年军事工作改革后,兰州军区撤销,其军事工作也被划到中部战区。 至于,作为陕西尤其是关中象征地(首府)的西安,却划归到西北。其原因是,西北地区面积大,需要有一个大城市发挥覆盖力和影响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发挥带动、引领作用,故靠近西北的西安,就责无旁贷、无二之选了。

在这里,只是行政上的意义,并非地理上之绝对概念。现在不少不了解陕西特别是关中的外地人,往往把陕西看作是偏僻或边远之地,这就错了!这里是真正的“内地"与“中部“地带。需要说明的是,现在有人把陕西关中泾阳之大地原点,说成是中国的中心点。这话不对。要知道,大地原点最先选的是洛阳与武汉,先后因近山、近水而被否定。

而泾阳远离山水,离城市也不很近,而被选定。泾阳只是象征性的中国中心。中国的中心,最早说法是在河南驻马店的天中山,后又说是在洛阳之嵩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陆地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几何(地理)中心,是在兰州东25公里处一空军军营里。现在我国大陸加上海域共有1350多平方公里,真正的几何(地理)中心,则在成都以东50公里处。

我国目前有一中原经济区,辖地包括河南全省,晋南3地市,冀南2地市,鲁西南2地市,皖北4地市,总共250多个县、市、区。最初方案还有说河南话、听豫剧的苏北几个地市,因其先前已属环渤海经济区,故最终没有划入中原经济区。另外,中原文化圈除过上属晋冀鲁皖苏之相临地、市外,还有鄂西南的襄樊之襄阳、十堰、老河口等地。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东鑫垣  东鑫  中央公园  陕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