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临泉县处在中原地方,有它悠久的历史背景。如果要说生活在临泉这样一个人口大县有什么体验?我要从三个关键词去说。第一个关键词是热闹。我也到过一些地方,发现很多人口少的地方都比较冷清。临泉县因为人口多,所以平时就很热闹。不管是在县城还是集市,或是在村庄里面,都是很热闹的,极少会有看不见人的时候。像山区一样的人烟稀少的地方,很少看见,临泉县到处都是人。

其实人是害怕冷清的,人口多的地方就不会冷清,这一点很重要。生活在一个比较冷清的地方,和生活在一个人口多比较热闹的地方,在心态、心理和行为方式上是不一样的。中国人在文化心理上就喜欢热闹,一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就像全球大迁徙一样的,外面的人都要回家过年,这就是中国人喜欢热闹的心理。热闹的地方阳气就比较盛,大家都比较向上,正性的东西就比较强。

相反人口少、比较冷清的地方,阴气就比较盛。阴气盛的地方,人们的斗志就不那么强。在热闹地方的社会动力和文化大背景下,大家都是忙忙碌碌的,都不觉着闲着是好的,都认为忙是好的。所以说热闹是非常重要的,我曾经专门测试过。有一次过年,我沿着人民路从南到北,一边和别人通电话,一边走路,我就发现整个路程中经过的每一家商铺,都是喇叭,锣鼓声、各种广告声、吵闹声,让我真的不能习惯。

但是今天回想起来,人多的地方肯定就会发出很多声音,你要让别人听见你,我也要让别人听见我,所以发出的声音都比较大。表面上你觉着比较吵,但从积极意义上想,在这种闹市当中,你的心态是积极的。每天都觉得很充实,有事干。临泉人是不会闲下来的,“热闹”就是生活在临泉的一种体验。第二个关键词是勤劳。记得有一年参加深圳的临泉同乡会活动,临泉县的一些领导也到深圳来。

我发现黑压压一片,来了大约四五百人,但是这并不是生活在深圳的全部的临泉人。不夸张地讲,生活在深圳的临泉人可能有几十万。这四五百人都是企业家,在门口往筐里扔的名片上写着张总、赵总、李总……,都是厂子或企业的老板。这些曾经在村子里叫“二狗、三娃、二妮、黑蛋……”的小孩,出去闯荡以后都成了“张总,赵总,李总……”。

有一次我在上海参加临泉同乡会,主办方让我做的报告就是“临泉人的心理资本”,讲的就是这个话题。当时临泉县的县长等领导也在场,我就谈起这个观点:为什么那些在家乡村子里名不传经传的伙伴们,到了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就能够发展起来?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那是因为这些人曾经生活在人口比较多的地方,必须要去竞争、进取才能生存下来。

临泉人有一种穷怕了的心理,其实中国人都有这种心态。但是临泉县比较穷,人们的这种心理更突出。落后就要挨打,所以为了生存,他们就要积极地去竞争。这种积极的竞争,就要去干活,不能怕吃苦。临泉的人都不怕吃苦,这里就没有懒人。其实种庄稼、种地也是这样,懒人就不会有好收成。这些人到了一个新的城市,就非常勤奋。但只有勤奋并不能够发展起来,还要有另外两个元素:首先就是机遇。

临泉县人口多,经济发展缓慢,没有太多机遇。但是到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他的机遇就来了。因为改革开放就是勤奋加机遇,而先进地方的制度又比较完善。以前在临泉这个地方,人口多,相对来说争抢、竞争的时候僧多粥少,他不一定按规则来办。一到大城市里边机遇多了,他们就愿意遵守这个规则。只要肯干,就能够发展起来。

所以大家既勤奋又能把握眼前的机会,再加上城里的规则保障,大家都勤勤恳恳的,很多人都成功了。我有一个初中同学叫狗蛋儿,这是真名字,不是假的。他上学时,家里也是穷得不得了,房子还是泥巴堆起来的墙。前些年我回去时,听说他已经是一个身家上亿的汽车销售商。我们临泉县的领导、书记、县长都“巴结”他,希望他回乡投资创业。

狗蛋儿上学时就是个谁想踢一脚就踢一脚的人,被人欺负,不招人待见。人看起来也很老实、很善良,但这种人一旦找到机遇就会拼命地干,比别人更卖力,更卖命。就凭着这种勤劳,就使自己在充满机遇和竞争的大城市里发展起来了,这是现在临泉人的整个情况的写照。230万人有150万人在外边闯荡,混的都不错!有一次我到我家乡的中学去讲座,给我们的老师做教师心理资本建设,我就讲:我们这个学校可能没有培养出很多大学生,但是我们的学校却走出了很多在社会上混得不错的成功的校友。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城中村  临泉县  商圈  活力  当年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