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的特点就是念佛往生,一句弥陀到极乐,不需要有什么修行功夫,任何人都可以带业往生。对于佛法,现在很多人都是拿来主义,临时抱佛脚,有事儿烧香拜佛,求菩萨帮忙保佑,没事儿的时候,该吃吃,该喝喝,什么也不耽误。那您先来说说什么是五蕴六道十二因缘?看看有几个人能听明白?听明白了有几人能做到?能做到了又有几人能成佛?佛法其实就是生活中的智慧和感悟,没有必要搞得满身佛气,满口佛话,五迷三道,玄之又玄,那才是迷信。

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今天看到这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问题,一起心动念,就住在这里了。这句话出自金刚经,很平凡、很普通的一句话。之所以这么有名,传播的这么广,主要是因为六祖闻此而悟道,从而开启了禅宗以心印心的法门。从字义上看,这八个字非常容易理解,就是:应该不停留在任何地方,而后自会生起菩提心。这是佛祖关于须菩提尊者提出的发菩提心后如何安住、如何降服的解释。

除此之外,佛祖还告诉他要破四相,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破法相,这里的法相包括空相。所以,这段文字套用一句庄子的话就是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连空都不要住的时候,菩提心就安住了,自然也就降服了。好比我们看电视一样,打开看到图像,关上就没了,您要是天天跟着剧情里的人物一会哭一会笑,肯定会影响生活。佛教认为世界是心物一元的,因此汉传大乘佛法通常是用减法来分析解答问题。

当我们不执着于六根,去除表象,扫清妄想,自然就会看到事物的本质。譬如禅宗教义就是四句话: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净土宗的特点就是念佛往生,一句弥陀到极乐,不需要有什么修行功夫,任何人都可以带业往生。这不是骗人的迷信,这是以心印心,南无阿弥陀佛也是无上密咒啊。菜根谭里有一句话叫做: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我认为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告诉我们要看淡现实的繁华与寂寥,放弃对功名利禄的执着与眷恋,呵护心灵的纯洁与宁静,保持智慧的增长与无碍。仔细想想,生活中一切事物不都如此吗?你自花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与其整日处心积虑的算计,不如踏踏实实的吃饭睡觉打豆豆。不过话又说回来,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压力都很大,要工作学习,要孝敬父母,要培养孩子,对老板和老婆这二老更要小心伺候,谁又能没有烦恼呢?谁又能真正放下呢?我看少之又少,即使有几位真性情的人,心中无牵无挂,闲来之时,还会写几句“绿水无忧,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这样瞎操心的诗句。

所以,想要真的做到心无挂碍,难上加难。对于佛法,现在很多人都是拿来主义,临时抱佛脚,有事儿烧香拜佛,求菩萨帮忙保佑,没事儿的时候,该吃吃,该喝喝,什么也不耽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觉得挺好,这碗鸡汤比喝药强多了。能够有一份寄托,一种信仰,无论是否是正知正见,先进佛门再说吧。也许会有人批评我说的不对,是歪理邪说,误人子弟。

那您先来说说什么是五蕴六道十二因缘?看看有几个人能听明白?听明白了有几人能做到?能做到了又有几人能成佛?佛法其实就是生活中的智慧和感悟,没有必要搞得满身佛气,满口佛话,五迷三道,玄之又玄,那才是迷信。先把我是谁弄明白了,把我来干什么弄明白了,佛法就通了,为人处世就知道怎么做了。因此,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本意就是少点私心杂念,用一颗平常心,没有分别的心,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文章TAG:更正  不让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