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旱灾以来,朱元璋的二嫂、三嫂以及二哥的儿子已经先于他们死去,转眼间人丁兴旺的老朱家只剩下了朱元璋和他的二哥朱重六,以及大嫂王氏和她的一双儿女。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至亲死在眼前更令人悲伤的呢?但是更悲伤的还在后面,朱五四一家被土地榨干了一切,但是他伺候了一辈子的土地却没有给他准备任何葬身之处。在中国,“入土为安”是一个人死后的最后一个要求,朱五四虽然穷了一辈子,但仍然有这样的“刚需”。

朱元璋和他二哥商量了一下,就算明天饿死,今天也要想办法把父亲的尸身安葬妥当,但是尴尬的是,他们和父亲一样,伺候了土地一辈子,但却没有一分土地是他们的,尤其在这大灾之年,想要找一块坟地更是困难。走投无路之下,兄弟二人去找了地主刘德,本以为朱家给刘德做佃户多年,刘德怎么也不会忍心让一个老佃户曝尸荒野吧?他们想错了,在这种困难时期,地主越发将土地看得比生命都珍贵,所以这刘德不仅没有一丝怜悯,反而“呼叱昂昂”将兄弟二人骂了一顿赶了出来。

朱元璋在后来回忆刘德说道:“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好在中国人的人性从古至今都不缺纯朴和仁厚,刘德的另一个亲戚刘继祖就是这样一个仁厚的长者,朱五四一家的惨状被他看在眼里,也是同情万分,于是派儿子刘大将朱元璋兄弟二人叫到家中,给他们吃了一顿饱饭后又送给兄弟二人半分地作其父亲葬身之地。

兄弟二人听罢,感动得热泪盈眶,跪下给刘继祖磕头谢恩,刘继祖赶忙将他们扶了起来,让他们速速回去准备安葬其父。其实哪里需要准备,家中只有父亲穿了大半辈子的破烂不堪的衣服做了寿衣,更无余钱购买棺木,用家中那张破芦席卷了父亲尸首下了葬。用朱元璋的话来说就是“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家人纷纷离世,这对朱元璋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但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活下来,二哥决定要去逃荒,朱元璋自己则被汪大娘送进了皇觉寺当了沙弥,虽说还是一如既往的吃不饱饭,但总不至于饿死。

之后,皇觉寺也支撑不下去了,朱元璋分到了一袭僧袍、一只瓦钵以及一个木鱼便被打发出去美其名曰“化缘”,其实就是要饭而已。朱元璋在流浪的三年中,看到了基层百姓的惨状,更是对时局有了大概了解,终于在至正十二年三月初一走到了濠州城,他的大业从这里而起。至正十三年,朱元璋已经成为“红巾军”镇抚大将,忽闻侍卫来报有故人来访,朱元璋出去一看,竟然是刘继祖的儿子刘大和汪大娘的儿子曹秀前来投奔。

朱元璋闻听刘继祖亡故,“惨怛动容”,遂留下他们二人作了自己的贴身护卫。二人屡屡提出要上前线建功立业,但朱元璋一来知道他们才能平庸,二来不想让他们冒险,便将他们二人一直带在身边。回乡省墓至正二十六年三月,远在南京的朱元璋听到一个好消息——家乡濠州被收复。他回想过去,从至正十三年从凤阳招兵之后,此后再没有踏足家乡,虽然那里埋葬着朱元璋那可怜的爹娘,但由于十多年戎马倥偬,无暇顾及家乡,此时听到这个消息,如何能不让他激动呢?朱元璋对着身边人感慨道:“濠,吾家也。

既如此,我有国无家可乎?”而攻下濠州这一天,恰好是朱元璋大哥的忌日,十三天后将是母亲的忌日,他决定趁此机会,回乡省墓。朱元璋此次回乡不仅带着刘大和曹秀两人,同时还带了一名博士官和起居注官,以记录他这次必将载入史册的回乡省墓。据史书记载,朱元璋返乡心切,仅仅用了三天就走了平时五天的路程,可见其心如归鸟。

村还是那个村,但经过多年的灾荒战乱已经残破不堪,原本一百多户人家的村子现在只余下了二十户人家,朱元璋自己家的老院子也坍塌成了一堆瓦砾。他本来有着些许衣锦还乡的自得,但面对此状也是再也高兴不起来,他没有想到战争竟然让自己的家乡破坏得如此彻底。朱元璋凭着记忆找到了父母的坟头,但坟头经过多年的雨打风吹早已荒草连天,几与地平。

他想着自己如今的富贵,再想想父母当年的可怜,不仅跪在坟头前泪如雨下。本来朱元璋还打算将父母骸骨起出来,另选风水宝地将其安葬,但被手下极力反对,他们认为朱元璋能有今日,足以证明其父母坟地的风水是极好的,要是“起坟改葬,恐泄山川灵气”,朱元璋听罢觉得有理,于是下令“增土以倍其封”。与此同时,朱元璋任命刘大和曹秀为守陵官,同时宣布赐给村里剩余的二十户乡亲每户二三十顷地免十年钱粮赋税。

 8/9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安置  朱大  3.16  2.36  万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