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吹奏乐器的研究对于我国乐律学的推动。四、弹弦乐器:琴的起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利用蚕丝的国家。商朝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樂”字,字形象木架上架着丝弦的样子。由此可以推测,丝弦乐器的出现最迟不晚于那个时候。至于它的上限,在神话传说里有之,“庖羲作五十弦(大瑟),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

”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讲法,我们尽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探索昔时往日之曲究系出于何处,寻觅宝瑟绮琴到底从何而来?当然,比较可靠的来源最好是从人们的生产活动中去找一找。在原始社会里,弓箭的出现,使人类不但有了射程远、命中率高的新式武器,而且还带来了“弦外之音”——弦乐器的诞生。弹弓的时候会发出声音,故弹弓就是最早的丝弦乐器的始祖。

五、琴为十大乐器之首瑟是一弦一音,只弹散音,比较原始。琴最变幻莫测。时至今日,以琴命名的乐器种类也很多。这里讲的“古琴”,就是七弦琴。《风俗通》上把琴列为十大乐器(琴、筝、琵、整篌、钟、磬、鼓、箫、笙、笛)之首。赞美它“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晔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在三大类乐器中,虽然丝弦乐器出现最晚,但琴声激扬优美,婉转清亮,英英鼓腹,洋洋盈耳,立即博得了人们的欢心。

到春秋时期,琴的弹奏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相传师旷鼓琴,通于神明,竟至鹄翔鹤舞。俞伯牙的《高山流水》,晋稽康的《广陵散》,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拿琴本身来说,古时有许多名琴,如清角、鸣廉、号钟、自鸣、绕梁、绿珠、焦尾等等。当年的实物已经不知去向,单是其漂亮的名字已足以令人神往。六、古人对音调变化的规律的理解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春秋时代人们已经定性地知道了“小弦大声,大弦小声”的规律,也就是音调随弦线粗细密度变化的规律。我国古代还知道气候变化将引起弦线音调的变化。原因是,当空气潮湿时,弦线吸入水分因而变长。东汉王充的《论衡》上说:“天将雨,琴弦缓。”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一些出土的古琴上,镶嵌有十三个用螺钿做成的小圆星。据说这就是用来标记古琴上“泛音”位置的“徽”。

同时,“徽”还规定了徽分和“按音”的位置。根据年代推算,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徽”已经存在。我国历史上虽未发现有关纯律的有系统的理论,但徽位的存在和利用,说明我国古代在实践上,关于物理学上的泛音和音乐学上的和声知识是很丰富的。古时候,琴为“君子所常御,不离于身。”读书人往往都会操琴,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的人却比较少。

沈括不落俗套,他对古琴的传声性能作了深刻的研究。他说:“以琴言之,虽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材中自有五音。”“不独五音也,又应诸调。…古法:一律有七音,十二律共八十四调,更细分之,尚不止八十四。”在此,沈括掲示了物质材料除了能发出和传播合于它的固有频率的音以外,还能够传播任意的和无限多的受迫振动的音。

沈括毕竟是古代不可多得的科学家。综上所述,我们中华民族的沃土上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各种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各具特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在使用的民族乐器,共有二百多种。它们在钢琴、大小提琴等西方传入的新乐器冲击之下,犹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在解放前也遭厄运,已经奄奄一息,解放后枯木逢春,加上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面貌焕然一新。

辽圣宗耶律隆绪为什么晋国王韩德让葬入皇太后萧绰的陵寝?

辽圣宗耶律隆绪为什么晋国王韩德让葬入皇太后萧绰的陵寝

韩德让在辽国的地位等同于清顺治朝摄政王多尔衮,身份类似于秦相国吕不韦,但最终留在历史中的名声要好于以上二位许多。韩德让晚于萧太后两年去世,并葬入萧太后的乾陵,只是陪葬,并未合葬。韩德让契丹名为耶律隆运,祖父是河北玉田人,唐朝末年被掠获为奴。后因韩得让的父亲能征惯战,屡立战功,逐渐改变了其家族在辽国的命运和地位。

(韩德让剧照)韩德让从小受父亲熏陶,有勇有谋,少年时代就崭露头角。因此深受大辽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的赏识。萧思温有三个女儿,当时三女儿尚未婚配,于是萧韩两家订下婚约,欲让韩德让与萧思温之女萧绰结百年之好。萧绰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萧太后。然而造物弄人,萧绰十岁时被辽景宗选为贵妃,公元969年就被册封为皇后,此时的萧绰刚满17岁。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萧政储出  创以  20.91  竞得  城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