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有哪些观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有哪些观后感

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观点。每次观看《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联想到最多的词汇,就是自由、体制、人性!首先我们说一说自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角安迪的自由,不是狭隘的肉体自由,而是更高层次的精神自由!这一点,从影片中的几段剧情中可以看出来。①安迪入狱前是一位优秀的银行家,头脑灵活、兴趣广泛。哪怕是身处肖申克监狱之中,他也能利用自己的学识和特长,“自由”的调剂监狱中的生活。

②安迪品性坚毅,从不肯轻易放弃。从他写信要求州ZF拨款重建监狱图书馆这一件事就能看出,面对困难,他从不退缩,具备和艰难困苦做抗争的“自由”。③安迪认为,没有人有资格囚禁另一个人的灵魂。所以,他冒着被殴打、关禁闭的“风险”,为自己和所有狱友播放歌剧。这是他对于艺术和所有美好事物追求的自由。④在知道汤米能够证明自己是被冤枉的,而典狱长因此杀害了汤米之后。

他认为自己有获得自由的自由!所以一个人爬了500码(约457.2米)下水道,越狱成功。然后取走了典狱长贪污的钱,作为自己坐牢的补偿。有时候,我们可能对“爱”、“自由”等词汇的理解有所偏差。乐哥认为:“爱”、“自由”这两个词汇,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一种能力!爱身边的人,是一种能力;在外界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拥有选择自己想要生活的“自由”,更是一种能力!我们假设,安迪是一个自暴自弃、毫无追求、怨天尤人的普通犯人,那么,肖申克监狱中的奇迹,绝对不会在他身上上演!其次说一说体制。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唯一的区别就是:有的人圈子大,有的人圈子小。(“圈子”的大小,由每个人的年龄、收入、受教育水平、社会地位、地理位置等决定。)包括乐哥在内的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或不愿(不敢)突破自己的“圈子”。因为,“圈子”对我们来说,既是束缚,也是保护。它就像肖申克监狱的围墙,开始的时候,你痛恨它;后来,你习惯了它;到最后,你就离不开它了……圈外是未知与风险,圈内是安逸与习惯。

很多人的生活、心理“惯性”,远远大于他前进和突破的动力!最后说一说人性。影片中,安迪的高光镜头是比较多的——有时候是柔和的光,有时候是刺眼的光,光线打在安迪的脸上,反射到银幕之外,净化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安迪身上的光辉,更多是人性的光辉。哪怕黑暗如肖申克监狱那样的地方,也掩盖不了安迪身上的光辉。对于安迪自己来讲,19年的监狱生活,是他人生之中宝贵的经历与财富。

19年时间,他不仅没有随波逐流、近墨者黑,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到了周围的无数人。他高尚的人格、不懈的坚持、不变的初衷……,不仅使自己获得了最终救赎,也改变了瑞德等人的命运。结语《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史经典,一千个人解读,会有一千个观点。希望我的回答,对题主有所帮助!每天分享,每天进步。期待您的关注!谢谢!。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带给了你怎样的人生感悟?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带给了你怎样的人生感悟

一 信命但不认命 安迪刚进监狱时,就表现得与众不同。他没有大喊大叫,也没有痛哭流涕。一副既来之,则安之的坦然模样。 他是被诬告杀害了自己妻子而入狱的。此前他是一个人人敬仰的银行家。一夜之间,莫名其妙的变成了阶下囚。这种身份的落差不是谁一时半会能接受的。 命运要成心跟你开玩笑,除了笑纳,别无它法。

一连半个月安迪几乎没说过一句话。成了别人眼中不一样的异类。我想他这半个月来,肯定没少忍受孤独和白眼吧。安迪似乎并不在意这些,经过近半月的沉思,他似乎已经酝酿出一个大胆的计划——越狱。没错,别寄希望于命运,除了自己,没人能救得了你。 二 行动代替空想 计划一经酝酿,安迪随即开始实行。他观察到瑞德是这个监狱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不仅威信高,有人缘,而且还有通天的本事。

可以帮你采购任何物品,包括美女和大麻。 于是他第一次走近瑞德,让瑞德帮他采购一幅美女画和一巴鹤嘴锄。瑞德开玩笑,你小子不是想用它越狱吧!随即又大笑着否定了,你用它越狱,估计几百年也实现不了。 安迪笑而不语。 有些话,不是人人都能讲,你也没必要乞求所有人都了解你。“有一种鸟儿是笼子关不住的,它们的羽毛闪着自由的光辉”。

安迪便是此鸟。“生活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这些便是主人公生存下去的力量之源。 三 坚持 信念=希望 安迪用一把小得像玩具的锄头,每当夜深人静时,便从温暖的被子里爬出来挖墙,日复一复,年复一年,一共挖了二十多年。 是什么信念,支撑着安迪。也许就是为了重莸自由,那点渺茫的希望。

“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这是安迪说的。 希望是一道光,行动就是一条路。 安迪身上那股执着的狠劲也随处可见。他可以为了给监狱申请建公费图书馆,而连续六年给政府写信,每个月寄出一封不重样的信。 以至政府都不敢无视他日复一复的申请,最后,终于获得批准。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救赎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救赎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肖申克的救赎》又叫做《刺激1995》,是美国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的经典之作,影片的气势恢宏、内涵深刻、人物经典,运用的艺术手法纯熟大气。影片对美国司法制度以及监狱制度进行了深度的批判,也对人心中坚定信念的无尽赞美,更是对友情和生命的好处做了一个深入和形象的阐释和讨论。这是一副对有现实主义的外衣却隐藏着极度浪漫的内核的潇洒飘逸的生命画卷,值得我们珍藏和揣摩许久。

然而,这部拍摄于94年的经典作品却并没有在当年的奥斯卡上放出光彩,因为它输给了当时更加风光的“主旋律”电影《阿甘正传》,依然是一部经典到不行的作品。这一年,《肖申克的救赎》好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被奥斯卡这个刻板的教师给帅选出了“好学生”的名单,入围了七项大奖,却是一个都没给。影片的主人是安迪是一名成功的银行家,却是因为妻子有外遇并且同时被杀而被冤入狱,进入肖申克监狱之后,结识了几位狱友,在狱中有着不小的能量,心地还算是善良的一群人吧,并且和多次假释失败的黑人瑞德成了挚友。

其实内容并不复杂,只是在美国的一所监狱中某个犯人越狱逃跑这样的一件看起来有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好像在美国真的不算是多大的事。但是在其中展现给我们的却是剧中小人物们内心中的迷茫、痛苦、挣扎、期望、绝望以及那简单的快乐。讲述了他们琐碎的生活细节,讲述了他们对周遭事物的态度,讲述了他们在生活中的种种细小而简单的快乐,展现出了这样的一群人在监狱中的细小又简单的快乐,展现了他们的虚无期望和不得不应对现实的绝望感,以及他们在和死水一般的监狱中无力的挣扎和无助。

但是影片的高超之处在于创造了一种主体性的悖论,从而创造出现实中的神话。在其他狱友在问安迪为什么会来到这里时,安迪回到说:我是无罪的。瑞德听后表示来到这里的人都是无罪的。所以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有罪的地方会关押这无罪的人?在剧情的缓慢发展中,或许有些明白了:监狱中的人是无罪的,与其说是一种调侃和讽刺,不如说是人类充满期望和善的肯定。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长久的,监狱里的人大多都被变得体制化了。就如瑞德说的那样:刚进监狱的时候你会仇视它,之后你习惯了它,到最后你会发现你不能没有它,已经离不开它了。这就是为什么老布在离开了肖生克之后会选择自缢的原因了。主人公安迪不仅在20年的时间里成功的救赎了自己,同时也救赎了他的挚友瑞德。

最后一次假释的时候瑞德曾说:我无时无刻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感内疚,这不是因为我在这里,也不是讨好你们。回首曾经走过的弯路,我多么相对那个犯下重罪的愚蠢的年轻人说些什么,告诉他我现在的感受,告诉他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解决问题,可是,我做不到了。那个年轻人早已淹没再岁月的长河里,只留下一个老人孤独的面对过去。

重新做人?骗人罢了!在影片的最后出现的重要道具《圣经》,既是引子,也是结尾。得救之道,就在其中。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连你自己都放弃了自己,还有谁回去救你呢?安迪的对子的救赎并非是“越狱”,而是这一份对自己信念的坚持。最后选择决然的越狱,其实是对自己的最完美救赎—我本无罪,我需要自由。一部真正优秀的影片并不是快餐文化,重要的是它能反应社会的现实、人性的本真和人生的价值,要能够打动人们的内心,触动人们的灵魂,要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回忆,《肖申克的救赎》就是这样一部完美的影片。


文章TAG:《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  肖申克的救赎  救赎  观后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