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林玉露》评价辛弃疾《摸鱼儿》有种豆种桃之祸,什么意思

《鹤林玉露》评价辛弃疾《摸鱼儿》有种豆种桃之祸,什么意思?前言辛弃疾的《摸鱼儿》是其代表作之一,罗大经认为这首词有讥讽之意,如果不是皇帝宽宏大量,恐怕辛弃疾有杀身之祸。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摸鱼儿》淳熙六年(1179 年 )暮春,辛弃疾从荆湖北路转运副使任上调到荆湖南路继续当运副使。在同僚为其饯行的宴会上,辛弃疾写下了一首《摸鱼儿》,表达自己对于恢复无望的郁闷和感慨。

《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宋·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镇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上阕怜春、惜春、留春、怨春,以词掩意,托物寄兴。结尾处,画檐蛛网惹飞絮,令人深思。下阕用典长门事,自比被打入冷宫的皇后陈阿娇,即使再努力也无法引起皇帝的注意,只剩下无限感慨而已。接下来就有一点激愤了,警告那些暂时得意的小人,早晚和杨玉环、赵飞燕一样,落得个悲惨下场。

最后结束时,用危栏斜阳烟柳的意象,暗喻当朝时局的黯淡。这首词虽然婉转含蓄,但是读者一眼就能看出背后的嘲讽批判之意。因此罗大经说:词意殊怨。“斜阳”、“烟柳”之句,使在汉唐时,宁不贾种豆种桃之祸哉!《鹤林玉露》罗大经说辛弃疾这首词明显带有怨气,特别是结尾这几句,假如他生活在在汉朝和唐朝,恐怕会引起种豆种桃。

二、大度的皇帝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提到,宋孝宗听闻辛弃疾的一首词后,非常不满:愚闻寿皇见此词,颇不悦。然终不加罪,可谓至德也已。寿皇,即南宋的宋孝宗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他在刚刚接受宋高宗的禅让时,也曾血气方刚一心恢复中原。宋孝宗经历宋金之战的惨败后,深知北伐之难,于是在隆兴二年(1164年)签署了《隆兴和议》。

从此,宋金之间进入了几十年的和平时期。辛弃疾这些主战人士受到了冷落。辛弃疾、陆游等人常常受到主和派的排挤,难免会发发牢骚。 但是宋孝宗并没有因此加罪于辛弃疾,可见这个皇帝还是很有气度的。那么什么是种豆种桃之祸呢?三、种豆种桃之祸1、唐朝刘禹锡种桃之祸种桃之祸就比较有名 。说的是刘禹锡。中唐诗人刘禹锡战斗力经常爆表,年轻时参加永贞革新,结果被贬十年,好容易回到京城,去写了一首《玄都观桃花》嘲讽权贵: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于是刘禹锡又被贬出十年。十年以后,刘禹锡又回到了长安,此时已经物是人非,他又写了一首七绝:《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从这两首玄都观诗可以看出,刘禹锡的性格中有一种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这种性格不知妥协自然受到排挤,没有因此丢了性命就不错了。

罗大经说宋孝宗仁厚,虽然非常不高兴,但是“终不加罪,可谓至德也已。”除了宋孝宗的宽厚以外,宋朝厚待文人也是原因之一。2、汉朝杨恽种豆之祸。西汉杨恽下场就惨了。他因言语无忌而失官,好友劝他闭门思过,但是杨辉不但不听,还写了回信《报孙会宗书》,信中有诗云: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其。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南山芜秽不治,这是讥讽当朝的皇帝。

这封信给杨恽[yùn]带来了杀身之祸。后来汉宣帝腰斩了杨恽,这就是种豆之祸。结束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岳飞是千里马,可惜没有伯乐。辛弃疾是不是千里马,并没有得到实践的验证,但是宋孝宗却不是伯乐。因为所用非人,宋孝宗力图恢复中原的理想破灭,并对于北伐失去了信心。孝宗对于辛弃疾这些人牢骚满腹能够容忍,对待宋高宗照顾得无微不至,说明他还算个不错的皇帝。

结束时,老街依照惯例填词一首为作业。《摸鱼儿·读辛弃疾词有感》:恨年年,揽风春雨,归来还又归去。举灯看剑盟鸥者,惊换鬓霜无数。春不住,散万点、飞红愁海行人路。问花不语。更客里飘零,宦游滋味,此意乱如絮。新亭泪,锦带吴钩肯误,功名弹指尘土。胸中万字平戎策,却惹燕羞莺妒。悲莫诉,残照里,断肠烟柳参差舞。危栏倚处。


文章TAG:悲剧的爱情流传千古  摸鱼儿  悲剧  爱情  流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