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拜大将军有哪些步骤?

古代拜大将军有哪些步骤

简单来说,看时代。大将军是我国古代常用的武将封号,始于战国,直至清朝,但不同的时期的大将军职权相差极大,有的只是高级武职后缀,有的却是军队最高统帅甚至军政一手抓,拜大将军的步骤也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汉朝以前:庄严隆重“将军”一词的意思就是统军者,春秋时期列国常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说明他们一军之帅的身份,并不是正式官名。

到战国时期,秦赵燕等国把将军当成正式官名,并且出现了前将军、后将军、上将军这些职务,常以上将军为最高军事武官,比如白起就曾是秦国的上将军。大将军在战国时期是不如上将军的,但这一情况在秦末出现了逆转,因为日后统一天下的汉国,将大将军定为最高军事武官,其核心事件就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在萧何的劝说下,刘邦决定拜韩信为大将军,他想把韩信叫过来给个大将军印就差不多了,可萧何觉得这样太无礼,为了表示对韩信的尊重,一定要按照礼数来,选个良辰吉时,事先斋戒,然后封坛拜将,这样才行。

萧何本人不是儒生,这套规矩也不是他现创的,显然在此之前正式的拜将流程就是如此。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而不是上将军,可能是因为项羽曾经当过上将军,而上将军的翻身,要等到隋唐了。汉朝:使者送印西汉前期大将军并不常置,只在战时临时受封,战毕即除,韩信在垓下之战后被刘邦剥夺军权,封为楚王,显然已经卸任汉朝的大将军;七国之乱时,窦婴被任命为大将军,叛乱平定后即解除。

到汉武帝时期,大将军这个称谓有了一点变化,虽然它仍然是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之上,但却跟最高的行政官职有了勾连,这源于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鉴于相权过大,汉武帝开始让自己身边的亲信参与决策,分享丞相的行政权。这些人直接对皇帝负责,不需经过丞相,被称为中朝,而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则是外朝,朝政大权逐步由外朝转入中朝。

一开始,中朝的首领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他的职务正是大将军。《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大将军,大将军立号而归。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春,卫青率领三万骑兵进攻匈奴,大破匈奴右贤王部,俘虏小王十余人,匈奴人一万多,牲畜达千百万头。得到捷报,汉武帝应该是欣喜若狂的,立刻派人加封卫青为大将军,这是对其战功的褒奖,不过于礼仪来说,已经简略得多。

大将军是军职,所管多为军务,虽然卫青的建议常被汉武帝采纳,但一向谨慎的他并不经常插手内政,此时大将军还算不上中朝领袖。霍去病崛起后,汉武帝特设大司马,加在卫青和霍去病两人身上,大将军和骠骑将军视为平级。卫霍二人都善于明哲保身,并不恋权,直到汉武帝去世,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名义当政,权力远超丞相,大将军才真正成为中朝领袖。

《文献通考》载:“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之后西汉的最高行政官就由丞相变成了大司马大将军,汉成帝后期将大司马由加官转为本官,大将军被废置,大司马成为最高行政官。东汉初年大将军改为在三公之下,汉和帝时期窦宪任大将军,因为勒石燕然的功绩和外戚的权势,百官联合奏请以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

东汉的大将军开始也不常置,常常是战乱需要或者奖励战功,而且担任者多为外戚,比如汉安帝时期西羌叛乱,外戚邓骘率军出征,班师后出任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也正是汉安帝坏了规矩,始终以外戚耿宝为大将军,且常年在京师处理政务,汉顺帝时期皇后的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位同三公,大将军走向了西汉大司马的位置了。东汉开始在大将军之上冠以称号,比如开国功臣景丹为骠骑大将军,还有建威大将军、中军大将军等等。

汉朝以后:诏书任命汉末以后战乱频繁,将军号泛滥成了白菜,大将军也不再具备唯一性,东汉开创的冠号法被发扬光大,各种大将军如征西大将军、安东大将军横空出世,南北朝时侯景更是自封宇宙大将军。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将军已经从唯一的最高武职贬值成了高级武职的尾缀。隋朝时,大将军是统率禁军高级将领,唐朝时被改为了二把手,位居上将军之下。

同时从唐朝开始,大将军是武散官的最高级,虽无实权,但听着很威风。宋朝时大将军已经成为空衔,再无统率军队的权力。但到了明清时期,这一现象又出现了反复,明清时期又像汉朝那样,在战争时期特派大将军统兵,或作为统兵者的后缀,比如徐达、冯胜都担任过大将军,清初豪格也曾为靖远大将军,也都是战后即撤。很显然,汉朝以后大将军先是从中央到地方,接着又从地方到中央,但职权的变化,基本昭示他们不再需要封坛拜将这种繁琐的程序。

历史上刘禅的真实水平如何?

古代拜大将军有哪些步骤

不装疯卖傻,岂能安然无恙?你们的宝宝刘禅执掌蜀国有41年,这是什么概念,比吴国那位老不死的仲谋还多18年。说他是明君,那显然得有一大批人来骂我;说他昏庸无能,但他的所作所为又“配不上”昏庸的字眼。我们之所以不喜欢他,更多的是受到了《三国演义》中他信任黄皓排挤北伐派以及著名的“乐不思蜀”事件,“扶不起的阿斗”也运用而生,但事实真如小说中那样吗?下面车逻辑从几个方面来戏说一下我们的蜀后主,说完大家再来鉴定。

一、胆敢怀疑朕智商者,斩!我们知道《三国演义》中有“刘备摔阿斗”这一幕,而网上有某些脑洞达人给出了更深层次的解释,为什么小说中赵云能在曹军中七进七出,是因为怀中的阿斗本就是真龙附体,冥冥之中一直在庇护赵云。等到长坂坡救出阿斗交于刘备时,刘备摔阿斗,阿斗体内的真龙受到了惊吓跑了出来,又俯身到了赵云的铠甲中,因此后期的赵云依然是常胜将军。

我们可怜的刘禅宝宝不仅没了护身神龙,连脑子都有点不灵光了。好了扯完了犊子,我可以明确告诉你,赵云七次中出曹军就是杜撰了,而摔阿斗那更是不可能,所以我们可以断定,阿斗不是傻子,至少是个正常人。二、不仅刘禅知道自己不傻,孔明也知道刘禅不傻《三国志·后主传》里有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这段话的大意是孔明爸爸有一次对着射援夸阿斗,说这小子智商可以啊,知道自己拿技能打建筑能回血,还知道出不死鸟啊,这要是打团绝对不坑。然后射援把这番话又转告给了刘备,皇叔高兴极了心想这下自己能安心打野了。我们知道孔明当时已官至丞相,无需谗谀之词来再谋高位,有此可见孔明的这段话确实是发自内心,也间接说明了刘禅无论是走位还是意识都是很不错的(本段的背景选自王者农药,不懂的同学会有大神在评论区为你解释的)。

帝王家的孩子教育水平一定得跟的上,刘备敢把“封禅永理”的大志押在刘禅也能说明刘禅的确有过人之处。长子刘封是养子,后期坑死了他二叔,被赐死,刘永和刘理又洽洽酱油了,这一点,也成了给刘禅“翻案”的一小关键。三、匡扶汉室,何人出战?刘禅和臣子们的关系一直很微妙,敢于放权是阿斗的一大特点,不客气的说,后期蜀国的气数完全和刘禅用的人挂钩。

刘备刚去世时将刘禅交给了诸葛亮,刘禅自知要想匡扶汉室就得有待他身边的臣子们,把大权交给相父,朕可以放宽心啦。但相父老矣,诸葛亮死前也给阿斗安排好了继承人:福谢曰:“福奉天子命,问丞相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适因匆遽,失于谘请,故复来耳。”孔明曰:“吾死之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文伟可继之。

”福又问:“文伟之后,谁当继者?”孔明不答。众将近前视之,已薨矣.。蒋琬费祎这两人虽然属于不愿意北伐的守城派,但骨子里还是很佩服诸葛亮的,蒋琬甚至还在众人面前说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蒋琬到费祎到董允,这些人都对阿斗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年迈的蜀国似乎稍微安稳了一些。等到这些人都去世,阿斗感受到了一种可怕的温馨,可怕的是得力的臣子们都走了,温馨的是自己却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由感。

这时候,小鲜肉黄皓出现了,虽然和阿斗相比缺了点肉,但黄皓却知道阿斗想要什么,想玩什麽,今天想吃什么。阿斗很高兴,不仅给黄皓加官进爵,还让其处理朝政之事。诸葛亮虽然走了,其徒弟姜维可是还在,继丞相之遗志,讨篡汉之逆贼。伯约不死,北伐不休,北伐对蜀国资源的消耗是显而易见的,但综合能力不足的蜀国又没有资本和其他国家拼后期。

朝堂之中反对北伐的声音越来越多,这时候颜值担当黄皓又站了出来,公然排挤姜维。姜维也不是好欺负的,见一宦官居然如此嚣张,就启奏刘禅建议将其处死,但阿斗不忍心,就让黄皓给姜维道个歉就草草了事。当黄皓用娇滴滴的声音给姜维道歉时,姜维也意识到黄皓的党羽已经遍布朝堂了,他抬头望了望天空,觉得有些对不起孔明。四、别打脸,我投降还不行吗有信使来报,邓艾钟会领兵将两路攻打成都,姜维听闻立即上书刘禅命其做战斗准备。

这是黄皓又用很娘的声音悄悄告诉刘禅:“宝宝掐指一算,敌军不会来”刘禅大喜,该吃吃该喝喝,也没把这事告诉其他大臣。等邓艾父子偷渡阴平进入蜀地时,刘禅懵了,那怎么办,投降还能少挨打。邓艾也懵了:“我的四十米长的大刀刚出鞘你特么居然投降了!”或许刘禅此时真的不想匡扶汉室了,亦或者刘禅在继位之初就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刘禅投降后在洛阳参加了大型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并获得了与导师司马昭同台对决的机会。世人都说回家好,我觉得洛阳风景也不差,火锅吃腻了我吃吃豌豆饭也不错。关于“乐不思蜀”事件,有人认为刘禅真的没心没肺,还有人认为他是在为了保全自己而装傻。但无论怎样,刘禅以“安乐公”的身份在洛阳活到了64岁,也算善终吧。

陆逊那么厉害,为什么会败给曹睿?

谢邀,我来回答最近家中有事,搅得某心烦意乱,这篇回答断断续续而成,将就着看吧。其实问题有点尬,应该问:“曹叡为什么能逼退陆逊或东吴?”或许更合适一些。(图注:电视剧虎啸龙吟中的曹叡形象)曹叡乃一时明主有意思的是曹叡和陆逊曾互相评价过,曹叡说:“陆逊用兵,不亚孙、吴。”这个评价很高了,把陆逊和孙武、吴起作类比。

而陆逊也曾向孙权进言说:“曹叡选用忠贤,刑罚以宽缓,布施恩惠,轻徭役薄赋税,深获民心,对东吴的威胁比曹操时还大。”也就是说,陆逊认为曹叡比曹操还要难对付的。裴松之注《三国志》时也说曹叡乃一时明主。曹叡的优点是能够听得意见,而且有军事才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就是曹叡指挥得当所致,所谓知人善任难道不是明主的必备条件么?所以是为魏明帝。

(图注:魏明帝曹叡)吴郡陆氏人物鼎盛三国时,吴郡士族四大家族:“顾、陆、朱、张”,其实开始时吴郡士族远不止这四大家族,但都被长沙桓王大力打击给砍瓜切菜了,于是不得不对孙策采取合作、外示恭顺的四大家族就凸显出来。这四家的代表人物为顾雍、陆逊、朱桓、张温。 其中吴郡陆氏人物鼎盛,《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中,被孔明讥讽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的陆绩即是陆逊的叔父。

常言道:“幺房出长辈。”陆绩其实比陆逊还要小六岁。(图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孔明舌战群儒)陆逊次子陆抗和陆逊并称“逊抗”,被誉为吴国最后的名将,《三国演义》最后一回和晋军都督羊枯你来我往惺惺相惜的就是陆抗。武庙七十二将中三国有十二人入选,其中就有陆逊和陆抗父子二人。陆逊孙辈陆机、陆云(陆抗之子),西晋太康年间甫至洛阳,名气大震,文才倾动一时,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

陆逊早年为孙权看重倒回头来说陆逊,某意和前面那个高赞说陆逊是四流统帅的回答不同,历史上的陆逊是有真才实学的,一生出将入相,做到了人臣的极致。陆逊于建安八年入孙权幕府。孙权把他比做伊尹和姜尚,陆逊对孙权建议:“当今英雄各据一方相持争雄,没有大量的人马是不能成事,而山越贼寇怀有旧怨,依山据险。内乱不能平定,就难以图谋远方敌人。

应当扩充军队,挑选精锐兵卒。”孙权深以为然,即命他为帐下右部督。恰逢丹杨寇首费栈为曹操内应,煽动山越部族作乱,孙权派遣陆逊前往讨伐。 费栈党羽众多而陆逊兵少,陆逊采取增设旌旗,分置战鼓、号角,深夜潜伏于山谷间,突然鼓噪而进的策略,费栈不敌逃散。接着陆逊整编部队,强者留下,老弱遣返地方落户,这样得精锐部队几万人,内乱全部平定,地方也得到安宁,陆逊回师驻扎于芜湖。

(图注:早年入孙权幕府的陆伯言)荆州败关羽吕蒙称病时,陆逊前去拜见,问吕蒙:“关羽驻守边境,而将军远离防区东下,不会有后顾之忧吗?”又说:“关羽自恃骁勇,又新建大功,意气骄横志向狂肆,只顾北往进攻魏国,于我等未存戒心,他若听到将军病重的消息,必不为所备。将军见到主上,应好好参详计划。”吕蒙见到孙权后说:“陆逊谋深计远,不为关羽所忌,可担大任。

”孙权即拜逊为偏将军右部督,代替吕蒙。陆逊到陆口后,写信给关羽:“君侯轻举即获大胜,曹军吃了败仗,于同盟有利,听到君侯胜利的消息都忍不住击节叫好,想君侯必由此而完成席卷天下的功业,共辅朝廷同振纲纪。我本愚笨之人,受命西来此地,非常仰慕君侯的风采,也想受到君侯的教诲。”又说:“于禁等人为君侯俘获,远近都对君侯钦佩赞叹,认为君侯的功勋将永世长存,即使是当年晋文公出师城濮,淮阴侯谋取赵国,也未能超过君侯的功绩。

听说徐晃等以少数骑兵驻扎,窥测君侯的动向。曹操狡猾,恐怕会暗中增添兵马。曹军出战已久,但还有些骁悍将卒。况且在打了胜仗之后,人常常会产生轻敌思想,古人根据兵法,军队获胜后应倍加警惕,希望君侯多方采取举措,以求全胜。我书生意气粗疏迟钝,颇为惭愧力不能胜任此职,十分高兴与君侯为邻,钦佩君侯的威望德行,乐意倾诉心中所想,所说的虽不能合乎君侯心意,但却可以看出我的心意。

倘若承蒙君侯的关注,请明察其意。”关羽看过陆逊的信,内容含有谦虚依附的意思,心中十分高兴,再无戒备之心。陆逊将关羽的动向报告孙权,指出可以擒获关羽的要点。(图注:陆逊——儒将风范)孙权悄悄领兵西上,命陆逊与吕蒙为先锋,东吴军队很快就攻克了公安、南郡。陆逊率军长驱直入。刘备所授宜都太守樊友弃城而逃,各城蜀官和蛮族头领纷纷投降。

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陆逊派遣将军李异、谢旌等领兵三千,攻打蜀将詹晏、陈凤。败詹晏等,陈凤被擒投降。进而又败蜀国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秭归豪族文布、邓凯纠结徒众连结蜀国。陆逊前后斩杀、俘获、招降,达数万人。(图注:关羽晚年骄矜)夷陵败刘备黄武元年,刘备亲统大军到达吴国西部边界,孙权命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率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所部五万人抵御刘备。

刘备从巫峡、建平至夷陵边界,连接扎营几十座,以金银锦缎和爵位的赏赐引诱各蛮族,任命冯习为大都督,张南为前锋,辅匡、赵融、廖淳、傅肜为各分部都督,先派吴班带领数千人在平地扎营,想以此向吴军挑战。东吴诸将都想进击吴班,陆逊说:“蜀军此举必定有诈,暂且观察一下。”刘备知计不得逞,带八千名伏兵,从山谷中撤出。

陆逊说:“之所以不听从诸君进击吴班的原因,是揣测到蜀军必有诈伪的缘故。”(图注:夷陵战前的刘备)陆逊随后上奏孙权:“夷陵乃军事要害重要关隘,夷陵若失则荆州危矣。刘备违背常理,倾国自来送死。凭借主上的声威,以有道伐无道,击破歼灭蜀军即在眼前。检讨刘备前后带兵作战,总是胜少败多,推而论之,没什么担忧的!臣起初担心蜀军水陆并进,如今反舍舟船专以步兵为战,处处扎营相连,观其所为,无能为矣。

希望主上高枕无忧,不必挂念。”(图注:夷陵豪赌,刘备:我摊牌了)陆逊先出兵进攻蜀军一处营寨,战况不利。诸将都道:“这是让兵卒去白白送死。”陆逊却说:“打败敌人的方法吾已尽晓。”随后命令全军每人各带一把茅柴,火攻蜀军营寨。顷刻间燃起熊熊大火,东吴各军同时进攻,斩杀蜀将张南、冯习及蛮王沙摩柯等人,攻破蜀军四十多处营寨。

蜀将杜路、刘宁等走投无路被迫请降。刘备登上马鞍山,列阵布军防守。陆逊督促各军四面收围紧逼,蜀军土崩瓦解,死者数以万计。刘备乘夜逃走,多亏驿卒挑担蜀军扔下的铠甲、铙钹,在隘口烧化以阻断东吴追兵,刘备才得以逃入白帝城。(注意是驿卒阻断了追兵,没三国演义里描写的诸葛亮八阵图什么事。)蜀军船只军器、水军步兵的物资,全都损失殆尽,尸骸随水漂流,拥塞江面。

刘备羞愧愤恨:“没想到竟受到陆逊的挫折侮辱,岂非天意邪!”(图注:赌输了,战后退守白帝城的刘备)刘备败归白帝城,徐盛、潘璋、宋谦等争相上奏说刘备必可擒获,请再出兵进击。孙权以此征询陆逊,陆逊与朱然、骆统认为曹丕集结魏军,表面上托辞助吴讨蜀,实则心怀险恶,因此决断将兵撤还。不久,魏军果然出动,东吴三面受敌。

其后刘备病死,刘禅继位,诸葛孔明执掌国政,与孙权通好联盟。孙权刻印玺于陆逊官署。孙权每与刘禅、诸葛亮书信,先让陆逊过目,措辞语气轻重,有不妥之处,即命陆逊修改定稿,然后用孙权印玺封好送走。(图注:白帝托孤的刘备) 石亭败曹休黄武七年,鄱阳太守周鲂诈诱魏国大司马曹休,曹休中计进军皖县,孙权召陆逊赐黄钺,命为大都督,迎击曹休。

曹休觉察受骗,耻于被欺,自恃兵马众多士卒精良,即同陆逊交战。陆逊自领中军,令朱然、全琮分率左右两翼,三路并进,冲散了曹休伏兵,将曹军赶到夹石,斩俘一万余人,缴获牛、马、骡、驴等车一万辆,将魏军军用物资、兵器抢掠干净。曹休败还后,羞惭之下发背疽而死。(图注:下令追击的陆逊,败逃中的曹休)石亭之战影响颇大,石亭战后,次年孙权即称帝。

而曹魏宗室里名将曹休死后只剩下曹真,曹叡不得已任用外姓为帅,起用司马懿,为曹魏集团埋下了祸乱的种子。曹叡逼退东吴至于提问中所谓的曹叡击败陆逊一事,当产生于曹魏与东吴的第四次合肥之战。公元234年二月(魏青龙二年、吴嘉禾三年),蜀汉丞相诸葛亮进行第五次北伐,遣使请东吴一起出兵。孙权应允。旋即引发第四次合肥之战,五月,孙权进驻巢湖口,自称十万大军,亲自带兵攻向合肥新城;另一方面,又派陆逊、诸葛瑾率万余人进驻江夏、沔口,攻向襄阳;将军孙韶、张承进驻淮,向广陵、淮阴进逼,形成三路兵马北伐。

(图注:孙十万平生在合肥赌了五次)六月,满宠想援救新城守将张颖,但田豫认为新城自守有余,如果有援军至,怕孙权反过来吞并援军。而当时吏士多请假,满宠上表请召中军兵及召回所有请假将士,集合抵挡。曹叡未采纳满宠援军的意见,认为合肥、襄阳、祁山是曹魏东、南、西三个重要防点,守城有余。其时“青、徐、汝、沛”归附东吴者众多,淮南滨江屯候皆撤兵远徙,“徐、泗、江、淮”之地,无人居住者各数百里,东吴造成的动静很大。

曹魏朝堂上多人建议先弃守合肥,曹叡力排众议:“合肥、襄阳以及祁山乃国家的屏障,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守。”并且分析东吴虽然声势很大,但如果将士固守城防,自己御驾亲征支援,孙权一定会撤兵。(图注:御驾亲征的曹叡)散骑常侍刘邵认为满宠该自守不攻,避其锐气;而中军则先派步兵五千、精骑三千出发,将队伍排列疏散,多加旗、鼓,敌军知道大军到来,必定自走,可以不战而破。

曹叡从其计,派前队出发。 (图注:满宠,戎装满宠不好找)魏明帝于七月亲率水师东行。满宠募集数十壮士,折断松枝为火炬,灌上麻油,在顺风处放火,烧毁敌军攻城器具,射杀孙权之侄孙泰。时逢大疫吴军士卒多有病患,又听到魏明帝大军将至,于是孙权撤退。孙韶军亦同时回师,只有陆逊军继续战斗,但不久亦撤退。以上便是所谓曹叡击败陆逊的全过程。

跋扈将军梁冀权势滔天到什么地步?

梁冀是东汉历史上最跋扈的权臣,其统治下的那段历史,是东汉最黑暗的时代。下面,我就来说说梁冀都干了什么事。第一,梁冀为什么能当上大将军?梁冀能在东汉上崛起,得益于两个人:父亲梁商与妹妹梁妠。永建三年(公元128年),年仅十三岁的梁妠被选入宫中,封为贵人。四年后,梁妠成为汉顺帝的皇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梁氏外戚集团开始以火箭速度蹿起。梁皇后的父亲梁商权势扶摇直上,出任大将军,权倾天下。不过,梁商为人谦虚谨慎,名声不错,得到朝野的一致好评。公元141年,梁商因病去世,他留下遗嘱,要求葬礼要简单。无论生前的谦逊或死后的节俭,他美好的名声给儿子梁冀撑起一把保护伞。与父亲的低调完全不同,梁商的儿子梁冀为人嚣张残暴。

他先后担任执金吾、河南尹,仗着出身名门,官运一路亨通。梁商死后,梁冀从河南尹跃迁为大将军,父子两人先后成为大将军,在东汉历史上属首例。梁氏外戚集团的势力一举超过之前的诸家外戚,一枝独秀。然而汉顺帝真的看走眼,梁冀后来差点成了皇室的掘墓人。第二,外戚擅权公元144年,时年三十岁的汉顺帝病逝。顺帝一死,梁皇后成为梁太后,梁太后没有儿子,以虞美人所生的皇子刘炳为皇帝。

该年刘炳才两岁,太后临朝,必然只能依靠自家兄弟,于是外戚擅权的情况又一次出现,东汉历史进入最黑暗的“梁冀时代”。小皇帝刘炳五个月后死了,死时不满三岁。太尉李固认为,不应当立小皇帝,应该在诸王之中挑选一个年纪大且品行端正者为皇帝。当时呼声最高的人,是清河王刘蒜,他老成持重,待人接物端庄严肃。梁冀显然不愿立刘蒜,只有立一个小皇帝,他才能独揽大权。

渤海王刘鸿八岁的儿子刘缵被立为皇帝,史称汉质帝。这个结果,令李固十分失望,他与梁冀的矛盾日益恶化。第三,打击李固在梁冀看来,李固是他独裁之路上的绊脚石,是眼中钉肉中刺,必得拔除而后快。李固为人清正廉明,公忠体国,深得梁太后的信任。梁冀指使人写了一折奏章,弹劾李固。弹劾的内容,归结起来有几点:第一,李固是伪君子,表面上很正派,暗地里结党营私,离间外戚与皇室的感情,居心叵测。

第二,汉顺帝去世后,大家都痛哭流涕,李固不仅不哭,还举止轻浮。第三,先帝刚过世,李固就迫不及待地改变各种规章制度,明显是在指责先帝的种种错误。第四,把先帝的旧臣驱逐一大批,自己作威作福。这些都是什么罪状呢?把白的都说成黑的。李固力矫顽弊、重振朝纲的努力,居然被别有用心地说成是对先帝不敬。梁冀向妹妹梁太后施压,坚持让有关部门调查李固。

只要司法机构介入,就算不置李固于死地,至少也要让他丢官。梁太后还算理智,毕竟李固的许多政策都是经她同意的,遂拒绝梁冀,李固侥幸逃过一劫。第四,毒杀汉质帝与李固相比,刚满九岁的小皇帝刘缵更令梁冀不寒而栗。当初梁冀坚持立刘缵为皇帝,就是认为小孩子容易摆布。刘缵年龄虽小,却能明辨是非,只是未能深谙人事的他还是少了谋略。

在一次朝会上,刘缵在群臣面前,指着梁冀,突然说了一句令所有人都震惊的话:“此跋扈将军也。”这个过于冒失的举动,要了他的小命。梁冀意识到自己小看小皇帝了。虽然皇帝还小,总有长大的一天,他心里已经埋下一颗仇视的种子,日后会开花结果。既然如此,不如干掉皇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闰六月的第一天,质帝刘缵吃了一个饼,不一会儿的工夫,突然觉得腹疼难忍,唇焦舌燥。

这竟然是个毒饼,而毒死皇帝的人,正是梁冀。汉质帝之死,说明梁冀的势力已是一手遮天。弑君事件,把梁冀与李固推到摊牌的边缘。 第五,立君之争有一件事情更为迫切,就是谁来当皇帝。李固已经铁下心,无论如此也要制止梁冀专权,必须选择一位成年且贤明的王子。他联合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写信给大将军梁冀,强调选帝必须征求三公及诸卿的意见。

面对三公的施压,梁冀不得不召集公卿会议。出席会议的包括梁太后、大将军梁冀、太尉李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戒以及九卿及诸位侯爵,讨论皇帝人选。在这次会议中,梁冀与李固的冲突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以李固为代表的三公及以大鸿胪杜乔一致推荐清河王刘蒜。面对李固等人的攻势,梁冀难以招架。一来李固选贤立能的原则站得住脚,难找到反驳的理由;二来梁冀还没想清楚立谁为皇帝,提不出具体人选。

这一天在激烈的争吵中过去,李固占了上风,可是结局未定。然而,这时宦官势力卷了进来。这天晚上,大太监曹腾夜访梁冀,外戚与宦官联手抵制李固等人的主张。无论是梁冀或曹腾,都希望立一个可以玩弄于手心的皇帝。两人商议结果,决定立年仅十五岁的蠡吾侯刘志。第二天,公卿会议继续召开。梁冀抬出皇帝人选刘志,当然遭到李固的激烈反对。

这时,梁冀露出凶残的本性,言辞强硬,充满威胁的语气。在梁冀的淫威之下,李固阵营开始动摇。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大为恐慌,临阵倒戈,其他公卿大夫也纷纷反水,最终李固一败涂地。在梁冀的怂恿下,太后下达懿旨,将李固免职。三天后,刘志登基称帝,史称汉桓帝。 第六,处死李固、杜乔李固无固被免职,一时间朝野哗然。梁太后安抚士人之心,遂由杜乔出任太尉。

杜乔在当时与李固齐名,正直的性格,注定他不可能与梁冀同流合污,于是一场新的政治斗争又展开了。梁氏集团权势炽热,梁冀的弟弟梁不疑、梁蒙,儿子梁胤等人皆受封为侯。杜乔不畏强权,上书据理反对。梁、杜的矛盾激化,正面交锋不可避免。在梁冀眼中,杜乔已是李固第二,不可不除。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帝国首都洛阳地震。

梁冀乘机以“灾变”为由,归咎于三公,罢免杜乔太尉之职。这时,清河国出了件大事。这件事,可帮了梁冀大忙。一年前,李固、杜乔强烈要求立清河王刘蒜为皇帝,最终没成功。有两个热血青年怀着对梁冀的仇恨,搞了一次鲁莽的冒险。他们打算劫持刘蒜,逼他称帝。这场政变闹剧很快失败,两人被捕处死。清河王刘蒜受牵连,被取消王号,贬为侯爵,放逐桂阳,最终自杀身亡。

梁冀乘机扩大打击面,称李固参与策划政变,要求给予治罪。就这样,李固莫名其妙地卷入所谓的“谋逆案”,被关入大狱。不久后,李固在狱中被秘密处决。李固死后,梁冀一不做,二不休,把杜乔逮捕入狱。入狱当晚,杜乔也被杀害。李固与杜乔都曾担任太尉,位列三公,他们是唯一敢于挑战梁冀的人。李、杜死后,梁冀更是一手遮天,不可一世了。

第七,骄奢淫侈由于所谓拥立之功,梁冀受封食邑超过三万户,他的老婆孙寿也封为“襄成君”,阳翟一县的田赋租税都归她所有,每年就有五千万钱之多。梁冀与夫人孙寿,分别筑起两座巨大的豪宅,一座大将军府,一座襄成君第。两大豪宅只隔着一条街,内部装潢极尽奢华。宅内有崇台高阁,飞梁石磴,有园林假山,山上罗列草木,驯放鸟兽,可谓是应有尽有。

宅第着实太大,梁冀要走上一圈,都得乘马车,其豪华程度,不逊皇宫后院。梁冀与孙寿在两座大宅内日日欢娱,夜夜笙歌。官员前来拜访时,得先被门房勒索进门费,时间一长,看门人都成了暴发户,竟然拥有数万两黄金的家产。要维持这么一种穷奢极欲的生活,连梁冀都觉得入不敷出。三万户的采邑与一个县的税赋,竟然还不够花。怎么办呢?梁冀有办法,他先派人暗中调查各地的巨富,罗列一个名单,然后随便给他们找个罪名,抓入监狱,严刑拷打,逼迫其家人出巨资赎罪。

许多富人因此倾家荡产,甚至被杀头。比如扶夫有一位富人,名叫士孙奋,非常富有。梁冀为夺其财,竟将他抓住监狱,折磨致死,全部家产没收,总共有一亿七千万钱。梁冀统治的时代,是东汉最黑暗的一段时期。在梁氏夫妇大肆挥霍、生活奢靡的同时,国库却一日日地空虚。国家没钱,政府的机构还得正常运转,于是所缺费用就转嫁到百姓身上。

朝廷下达命令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为了凑足征收款,对原本生活穷困的百姓采取压榨手段。民不聊生,每天都有大批的百姓或死于官府的棍棒之下,或走投无路选择自杀,一了百了。第八,独断专行梁冀虽然拥立汉桓帝刘志,实际上对他严加监控。皇帝身边的人,多数都被梁冀给收买了,每天密探们都要把皇帝的一举一动向梁冀汇报。他说过什么话,见过什么人,甚至吃了什么,梁冀都了如指掌。

就算在皇宫内院,汉桓帝刘志也没有自由可言,皇后梁女莹是梁冀的妹妹。皇后控制欲极强的女人,她自己没有生育,若有妃子被皇帝临幸而怀孕,无一不惨遭毒手。至于朝中大事,完全是梁冀说了算。当外国或地方政府向朝廷进献贡品时,最好最贵的,先送给梁冀,皇帝收到的仅是次品。想要升官发财的人,排着队去梁冀家中送礼,没人来求皇帝。

已经升了官的人,要先去梁冀家中谢恩,然后才能放心上任。辽东太守侯猛看不起梁冀,升迁不肯去送礼谢恩,结果被梁冀找了个罪名,处以腰斩酷刑。荆州刺史吴树曾查办梁冀宾客门人十余人,在赴任之前被梁冀毒杀。郎中袁著年轻气盛,在皇宫门外上书抨击梁冀擅权,被梁冀派人逮捕乱鞭打死。袁著的好友胡武几乎被杀光全族,死了六十多人;另一位好友郝絜不愿连累家人,在梁冀家门外服毒自杀。

文人崔琦文章讽刺梁冀,被梁冀免职,遣回老家,后逮捕处死。诸如此类的事,数不胜数。 第九,梁冀之死梁冀的独断专行已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桓帝刘志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一件事,终于让恒帝决心与梁冀摊牌。公元159年,梁皇后死了。谁来顶替梁皇后呢?梁冀相中一人,她就是选入宫中的邓贵人。为了继续控制汉桓帝,梁冀打算把邓贵人认为干女儿。

但是他却干了一件非常不地道的事:派人去刺杀邓贵人的母亲邓宣。然而,刺杀行动意外失手,刺客竟然被擒获,把幕后主使梁冀给供出来了。汉桓帝得知后,勃然大怒,决定铲除梁冀。朝廷内外都是梁冀的亲信,皇帝能依靠的只有内廷的宦官。于是恒帝秘密与五个宦官歃血为盟,组成一个反梁集团。梁冀耳目众多,觉得皇帝与五宦官行迹诡秘,便派中黄门张恽入宫宿卫,暗中调查皇帝与五名宦官。

汉桓帝豁出去了,决定铤而走险,发动政变。宦官具瑗率领宫廷卫队,逮捕梁冀派来的张恽,罪名是“无故入宫,欲图不轨”。另几个宦官拥桓帝上殿,召尚书火速入朝。皇帝发布诏令,派尚书令尹勋持节前往各要害部门,勒令丞、郎以下官员,一律全副武装,守住自己的地盘。同时,把各部门的印绶符节,全部收缴。桓帝仍然十分小心,没有冒冒失失地调动皇宫之外的军队,他以守卫宫廷的虎贲战士、羽林军为主力,拼凑一支武装,人数不够,就把马夫也派上用场,总计一千余人,在宦官具瑗、司隶校尉张彪的率领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梁冀的大宅。

曹操最恨张松,还是魏延?为什么?

曹操恨张松不假,大众之下,文武百官面前,奚落曹操惨败时的情景,曹操从没有受过如此尴尬的讽刺打击,恼火是必然的。魏延一将耳,曹操可能没有放在心上。说到最恨的人,曹操应该最恨周瑜和诸葛亮了。二人合谋,烧了他连环战船,害得他四处逃命,最后还被迫跪在关羽脚下乞求放行,从来没有过的耻辱,令曹操痛心疾首,恨之入骨了。

齐国的霸业,为何自齐桓公之后便一蹶不振?

周朝是我国存在时间最长的王朝,它前后存在了八百余年,而周又被分为西周和东周。其中,东周时因为天子的威信和统治力下降,曾经被分封的诸侯们开始了自己发展和互相攻伐,天下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提到春秋时期,就不得不提“春秋五霸”,他们是当时最为杰出的五大国君,而其中,齐国的齐桓公因为第一个称霸而被誉为“首霸”。

提到齐桓公,可能人们眼中他做的最对的事情就是任用管仲了,其实,他本人虽然能力一般,但雄才大略还是有的。在他的治理下,齐国不但实力强劲,还成为了最早保护周天子,并会盟诸侯的大国。不过 在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很快不复当年之勇,诸侯中霸主的地位也被晋文公所抢走。那么,为什么齐桓公死后,齐国的霸业很快就衰歇了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三大原因,其中,第一大原因便是齐桓公本身的问题。

上文已经说到,齐桓公本人的能力并不算强,在贤臣鲍叔牙等人以及运气的帮助下,他才得以继位。当上国君后,鲍叔牙与管仲一同辅佐他,从齐国的对内治理和对外交往,都有他们协助,齐桓公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甩手掌柜。等到鲍叔牙、管仲相继去世后,齐桓公身边没有了贤臣辅助,他便不听管仲生前劝告,重用了易牙、开方、竖刁等奸臣。

当年,这三大奸臣曾经为了齐桓公杀掉自己的孩子、背弃自己的亲人,以及将自己阉割来讨好他,管仲认为他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如果给予重用,将来一定会成为祸患,但桓公执意宠信这三人,最终尝到苦果。三大奸臣得到了重用后,齐国的朝政被他们肆意扰乱,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此外,齐桓公也因年老多病被逐渐架空。等到桓公四十三年(前643)时,因为桓公的重病,朝中终于爆发了动乱,他的儿子们因为争夺继承权而各自为战,大臣们则是纷纷站队,齐国国内上演了一出闹剧。

人们忙着争权,完全忽视了桓公,最终,他凄惨病逝。第一大原因是桓公识人不明、荒废朝政;第二大原因是奸臣篡权、祸乱朝政;这第三大原因,便是诸子夺权、败坏朝政。最初,齐桓公和管仲一同立了公子昭为太子,但桓公病重后,以易牙为首的一派拥立了公子无亏继位,公子无亏继位三月后,便被当年受过桓公嘱托的宋、曹、卫、邾等国联合推翻,公子昭得以上位。

不过,公子昭虽然成功继位,但引来了新的敌人,那就是他的四个弟弟。于是,很快齐国又迎来了新一轮的诸子争斗,被逼无奈下,身为齐国君主的公子昭还要躲到宋国避难。公子昭虽然生前抵挡住了其它公子的进攻,但他死后,其子便被弟弟公子潘杀死。对于这一乱象,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道:“桓公十有馀子,要其後立者五人:无诡立三月死,无谥;次孝公;次昭公;次懿公;次惠公。

共商国是,为什么是“是”,而不是“事”,是什么意思?

“是”是大计方针,需从长计议。“事”是日常事务,要随时解决。(一):“国是的是”是大!有前瞻性,规划图,是将来时。我们平常生活中对于决断性事务都会有一个肯定和否定过程,因而在做出决定时会以是或否来说明理由。但是,在对于重大事务重要事件来进行决定或确认时,必定会进行比较复杂的议事日程并进行决断,也就是说“是”是由大多数人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的字面表述,也是让所商议的大计方针往大多数人的利益上去决策,去决定,去安排执行的决议并要求切实可行地去行动的安排。

相对于“国是”来说,“是”指国计民生的大事,如:国家前途,国际事务,人民利益,民生权利,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法律措施等等“大事”。(二):“国事的事”是小!有具体性,重要性,即时性,突发性,是现在时。而“事”,相对来说可大可小,可有可无。如:喝茶聊天是事,办理证件是事,旅游消费是事,做日常工作是事,做田间劳作是事……,也就是说是每一个人身边的事情,贴近生活和工作的事情。

当然每一个人自己认为的大事件,大事情也有,需要逐步去解决的,但解决不了也是无足轻重的,影响不了大部分人,改变不了大环境。相对于“国事”来说,“事”只是需要解决的事情,只要落实了,就可以了。也可能事情过去了,重要性也不大了,没有解决的必要性了。以上只是个人见解,谢谢支持。(喜茗堂)2021年3月13日。

北齐唯一的女宰相陆令萱到底是个什么人?为何被说是妖女?

一部《陆贞传奇》又蒙住了世人的眼睛,剧中的陆贞,原型就是陆令萱。与剧中情节完全不同,陆令萱没有协助高家父子振兴北齐,而是在她的弄权之下,把北齐带向灭亡!题干称陆令萱为“亡国妖女”十分恰当。电视剧唯一能反应历史真相的就是“传奇”二字,陆令萱从一个奴隶,翻身为“女宰相”,后宫前朝,她都能呼风唤雨,把北齐朝政搅得乌烟瘴气。

包括高叡、高俨、斛律光这样的国家柱石,都败在她的手下,直到北齐灰飞烟灭。从奴隶到封君陆令萱的名字看起来像汉人,其实她是地地道道的鲜卑人。她的丈夫骆超因为谋反罪被杀,她被罚入宫廷为奴,那时她的儿子尚在哺乳期。可就是因为哺乳期,陆令萱因祸得福,她被分配给长广王高湛的儿子高纬当乳母。高纬从小吃陆令萱的奶长大,又是陆令萱一手带大,情同母子,高纬也以“乾阿你”(母亲)称呼陆令萱。

“乾阿你”读起来太费劲,你可以读成“掐你”,事实上,高纬的命运,从此被陆令萱“掐”住了。不久,天上掉馅饼的事发生了,孝昭帝高演迫于压力,临终前将皇位传给了弟弟高湛,才五岁的小高纬瞬间晋升为太子,陆令萱这个“掐你”,也跟着时来运转了。因为把太子抚养得既健康又懂事,高湛和胡皇后对陆令萱赞赏有加。不久,高湛给陆令萱脱去贱籍,还给她封了郡君。

封君,只有公主和重臣之妻才有的荣耀,相当于“女侯爷”。你看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靠奶水足也能成就大事业!无冕太后高湛继承了祖上荒淫无道的光荣传统,因为天上有彗星出现,被太史官一忽悠,竟然将皇位传给了年仅八岁的儿子高纬,当起了太上皇。不过,高湛的太上皇也仅仅做了四年就驾崩了。高纬亲政了,“掐你”迎来人生的阳光灿烂时期!阳光总在风雨后,陆令萱的风雨就是胡太后,人家毕竟是高纬的亲“掐你”,俩人围绕着高纬开“掐”。

本来为高纬选皇后就是一次好的契机,可惜被高湛生前“挪用”了,他为高纬指定了太尉斛律光的女儿为皇后。胡太后退而求其次,将自己的侄女送到儿子身边做了昭仪。陆令萱好酸楚,娘家没人,谁让自己太卑微了呢。不过,她发现小淫虫高纬的眼神不在斛律氏的身上,总是在皇后的小侍女穆黄花身上游移。陆令萱笑了,闺女,要不要“掐你”一下?穆黄花绝不是省油的灯,二话不说倒头就拜,成了陆令萱的养女。

第二年,穆黄花就给高纬生下了一个儿子。斛律皇后不受宠,没生子,陆令萱展开她的活动能力,将穆黄花的儿子过继给斛律皇后,变成了嫡子,并顺利地被立为太子!斛律皇后凭空得了个儿子,也算有了个精神安慰,对陆令萱心存感激。穆黄花更不用说,自己的儿子当太子,未来可期呐,全拜“掐你”所赐!顿时,陆令萱人气暴涨!相反,亲“掐你”却因为“偷嘴”被抓了现行,人气暴跌。

原来胡太后不甘寂寞,高湛在世的时候,就与大臣和士开有一腿。高湛死后,她更加奔放,把和尚都搞到宫里来了。高纬气得暴跳如雷,也不能真的“掐”妈啊,就将她圈居北宫,幽禁了一年多。亲的掐下去了,假的信心爆棚——我为什么不能当皇太后?脑洞开得实在太大,乳母想代替家母,真以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呐!事实上,陆令萱的脑洞超大,后来结果证明,只有你不敢想的,没有做不到的!按理来说,这时候陆令萱已经获得“太姬”称号,虽然有点不伦不类,也该满足了,但她要向皇太后努力。

这时候她的第一个爪牙出现了:一个集才华与无耻于一身,合刚正与奸邪于一体的北齐刽子手,祖珽。祖珽官拜侍中、尚书左仆射,宰辅级的大人物,却心甘情愿,做了陆令萱的捧脚汉。祖珽为陆令萱谋立太后,大造舆论,他说:“太姬虽云妇人,实是雄杰,女娲已来无有也!”敢比作女娲第二,历史上再无二例。如此恬不知耻的说法,受到了斛律光等人怒斥,太姬终究没能如愿变成太后。

陆令萱只能哀叹,当初怎么没想办法跑高湛龙床上睡一觉呢!没沾过龙恩,就上不了台面,什么世道!看来只能当当无冕太后了,穆黄花跳出来:亲爱的“掐你”,你女儿我沾过龙恩!陆令萱点点头,行,便宜你吧。在斗倒斛律光后,斛律皇后不出意料地被废了,皇位空缺。穆黄花扭动婀娜的小蛮腰,向皇后宝座款款而来,却被胡太后一把拦住:我们家侄女的位置,轮得到你吗?胡昭仪抢先一步,成了小胡皇后。

面对眼泪鼻涕的穆黄花,陆令萱脑洞再次大开,她施展浑身魔力,竟然将穆黄花捧上了“左皇后”的位置。自周公创立《周礼》以来,中国的婚姻,一直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嫡妻只有一位,穆黄花的“左皇后”仅此一例!左,怎么听都有点别扭,山寨味太浓!穆黄花三头两日对“掐你”哭诉。陆令萱微微一笑,去掉“左”字有何难?她找到胡太后,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对胡太后说:你说皇后是您亲侄女,富贵都是您给的,怎么一点不知道感恩呐,竟然四处散布谣言,说你又跟和尚乱睡,连下人都不忍听!胡太后因为裤腰带不紧,被儿子囚禁一年多,最忌讳别人拿这个戳她短,被陆令萱一下子挑成“糊太后”了。

她立刻让人召来侄女,可怜的胡皇后,根本不知道咋回事,就被一群如狼似虎的宫奴摁住,强行剃光了头!和尚,我让你做和尚!胡太后不由分说,让人将她遣送回娘家,主动帮穆黄花倒出了皇后位置。从此,母女俩一个是无冕太后,一个是六宫之主,后宫的事陆令萱一个人说了算。伸向前朝的触角如果仅限于后宫,那不是女人们干的事吗?我陆令萱......咳咳......不管啥了,我得当宰相!高纬忙于享乐,对陆令萱言听计从,真的就任命陆令萱为侍中。

侍中本不是官职,乃皇帝的政策顾问,后来慢慢变成朝廷的核心人物,只要加“侍中”,就是宰相。让一个后宫女官出任侍中,估计发明侍中职位的汉武帝,在地下惊得掐自己大腿。满朝的大臣回过味来了,敢情坐在龙椅上的是木偶,线攥在陆令萱手上呐,于是分封拜码头。除了上面说的祖珽外,陆令萱又成了两位重臣的“掐你”。一位叫高阿那肱,尚书右仆射,副宰相,另一位有点辣眼睛,淮阳王、尚书令和士开。

没错,就是那位跟胡太后有一腿的和士开!论年龄,和士开恐怕不一定比陆令萱小,但一点不妨碍他叫娘,只是不知道胡太后怎么想。朝中的宰相、副宰相们,都纷纷拜倒在陆令萱的脚下,她不光做了后宫的主,北齐天下的主,也得由她做!北齐“伐木工”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女主当家的事,有不少还真成了杰出的女政治家,比如武则天、吕后,又比如北齐的前身北魏冯太后。

可惜的是,陆令萱不是政治家,是北齐“伐木工”,她把高家的森林,砍成了光秃秃的荒野!陆令萱联合这几位品性极其恶劣的家伙,还有他那个嚣张跋扈的儿子穆提婆(瞧这名起的),卖官鬻爵,贪污受贿,污秽宫闱,什么没底线的事都敢做。北齐好人没死绝,他们的胡作非为,遭到了赵郡王高叡、太尉斛律光和琅琊王高俨的反抗。陆令萱处理反对派的办法极其简单,从来不婆婆妈妈,她直接动用御用杀手刘桃枝,干净利落地让朝堂安静下来。

569年,刘桃枝受命杀太尉、赵郡王高叡。在华林园雀离佛院,刘桃枝拉断了高叡的筋骨,高叡气绝而亡。571年,刘桃枝杀琅琊王高俨。“刘桃枝反接其手。俨呼曰:‘乞见家家、尊兄!’桃枝以袂塞其口,反袍蒙头负出,至大明宫,鼻血满面,拉杀之,时年十四。裹之以席,埋于室内。”572年,刘桃枝杀咸阳王、太尉斛律光。他们骗斛律光进宫,想乘其不备,从后面偷袭,但斛律光宝刀不老,刘桃枝竟然下不了手。

只好叫另外三个大力士帮忙,用弓弦勒死了斛律光。斛律光一死,朝中再也没有反对声了,陆令萱很满意,不过她的幸福时光不多了。自作孽的高纬四年后,北周的大军到了!高纬又做了一件荒唐事——赶紧禅位给七岁的儿子高恒,自己准备逃跑。树倒猢狲散,有个最机灵的猢狲,没等树倒,就提前拔脚跑到北周投降了——陆令萱的儿子穆提婆!这个仗着老妈势力作威作福惯了的家伙,本就是绣花枕头,白瞎了柱国大将军的名头。

这会儿成了北周统战工作的标兵:大家快来向我学习,缴枪不杀,还有封赏!什么破孩子,难道就不能带着陆令萱一起逃吗?她可是你亲“掐你”啊!还是陆令萱够男人,她看着周围闪着怒火的眼光,毫不犹豫地把头伸进了绳套里......看完陆令萱的一生,不由纳闷,一个无根无基的女人,哪来的这么大能量,能够凭一己之力,把北齐天下活活葬送?其实还不是高纬作孽!陆令萱所有的权力都来自于高纬无条件的信任。

高纬这个荒唐、残忍、放纵的皇帝,就是个天生的怪胎,他在位除了变态的杀戮,就是无边的享乐,和超越想象的荒唐。比如,大臣给他汇报工作,不能抬头看他,多看一眼可能就丢命(你瞅啥啊!汗!),时间长了都没人敢见他。比如他给所有的宫女都封官,还赏给她们价值一万金的裙子,和价值连城的镜子。比如他的鸡狗等宠物,拥有跟大臣们一样的封号。


文章TAG: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