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有哪些历史名人?

茂名有哪些历史名人

广东茂名市起源于人的名字,先是县名,最后改成茂名市。现在下辖茂南区、电白区、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代管)。公元598年(隋朝),以潘茂名的名字命名了茂名县;1959年3月22日,国家设立茂名市(县级市),1975年茂名升级成为地级市。茂名在历史上出了不少的历史名人。一、潘茂名(潘仙)(大约290-373年)。

潘茂名是茂名高州人,生于西晋晋武帝司马炎时期。在永嘉年间是一个道士,擅长炼丹,也有一定的医术,济世救人。相传他入山采药,遇到仙人下棋,他在一旁观看。被授予黄精之术,得以飞升成仙。粤西的人都称他为“潘仙”,是被后世神化的道教仙人,隋文帝年间以潘茂名的名字命名了茂名县,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又用潘茂名的名字命名了“潘州”,中国历史上以道士的名字命名地方名称,潘茂名是第一人,当之无愧(关键是一直沿用到现在)。

(潘仙雕像)二、冼夫人(522-602)(谯国夫人、冼太夫人)。冼夫人是现在广东茂名人,在梁(南朝)、陈(南朝)、隋朝时期,她是两广地区俚族的女首领、将军,嫁给高凉太守冯宝(北燕皇室人员),夫妻二人共同执政,隋朝时期,冼夫人率所辖区域归附隋朝,为国家和民族统一做出了卓越贡献。隋文帝封她为宋康郡夫人、谯国夫人,死后追封为“诚敬夫人”,历代王朝都对她进行追封,被誉为“岭南圣母”。

周恩来称她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雕像)三、冯盎(?-646).冯盎是茂名高州人,冼夫人的孙子,他曾经平定两广地区的叛乱,获封高凉太守。曾经跟随隋炀帝东征辽东,担任左武卫大将军。隋朝灭亡后回到高州,聚众几万人,公元622年,归附唐朝,冯盎被任命为上柱国、高州总管、越国公、耿国公。(冯盎雕像)四、高力士(684-762)(原名冯元一)。

高力士是茂名高州人,冼夫人的六世孙,自小入宫,深得武则天的喜欢。唐玄宗时期,协助唐玄宗消灭政敌韦皇后和太平公主,被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齐国公,类似于宰相的待遇了。他一生对唐玄宗忠心耿耿,得知唐玄宗死后吐血而死,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高力士雕像)五、杨永泰(1880-1936)。杨永泰是茂名高州人,蒋介石的首席智囊,国民党政学系首领。

1932年,蒋介石在第四次围剿红军时,杨永泰上万言书,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大政策,安内就是指剿共了。并提出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策略,得到蒋介石的赏识,杨永泰被任命为剿匪司令部秘书长,在各县推行“保甲法”。1935年被任命为湖北省主席,兼任湖北保安司令,1936年10月25日被暗杀(国民党内部刺杀)。

蒋介石铲除诸侯,逼走共产党就是杨永泰的建议。六、林云陔(1883-1948)。茂名信宜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曾经出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广州市市长、广东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监察院审计部部长、审计长。七、丁颖(1888-1964).丁颖茂名高州人,新中国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

八、林励儒(1889~1977)。茂名信宜人,著名的教育家,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九、陈沛(1898~1987)。茂名茂南区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参加了东征,在1939年任国民革命军37军军长,1940年授衔中将,参与指挥了与日寇的第一、第二、第三次长沙会战。1949年到台湾,任职“国防部”中将高级参议。

十、廖盖隆(1918~2001)茂名信宜人,1938年赴延安,曾经任职新华社副总编辑、中共党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是著名的党史专家。十一、邓龙光(1896-1979)保定军校第六期步科毕业,1936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广东四大抗日名将之一。1937年,任职83军军长的邓龙光率领该军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并且率领154、156两个师顺利突围。

抗日期间任职35集团军司令。十二、朱也赤(1898~1928).中共第一任茂名县委书记,领导了著名的怀乡起义,被叛徒出卖牺牲。十三、黄子平(1351-1424).茂名电白人,明朝初年做到监察御史,以性格耿直著称,朱元璋称赞他为“真御史”。靖难之役时,李景隆曾兵败后舍弃粮草、兵丁逃跑,被黄子平知道后,向建文帝弹劾李景隆,他反而被排挤,李景隆照常做指挥官,于是称病引退,他看出了建文帝早晚要败亡。

第三次长沙会战,如果是林彪指挥,会不会比薛岳打得更好

第三次长沙会战,如果是林彪指挥,会不会比薛岳打得更好

看看第三次长沙会战参战部队军事主官们的资历吧,第10军军长李玉堂黄埔一期、第79军军长夏楚中黄埔一期、第37军军长陈沛黄埔一期、第74军军长王耀武黄埔三期,即便是李玉堂麾下的师长方先觉、朱岳等人也是黄埔三期生、在论资排辈风气非常严重的蒋军系统内,黄埔四期的林彪果真去了,能指挥得动这些骄兵悍将和黄埔学长吗?这还不算战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杨森和王陵基等上将级军官,一名统帅能否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个人的军事才能仅仅是一方面,所属部队的军事主官们是否听指挥、执行命令是否坚决、部队官兵的素质是否满足需要,都是直接影响战役结果的重要因素。

所以在人事一条上,这个问题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蒋军受资历问题困扰,注定很难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于1941年12月份,这一时期在中央军系统内的黄埔四期生,晋升快的最多是个师长,比如胡琏1942年初才混上第11师的师长,张灵甫在这个时间点刚刚转正第58师师长,爬的慢的许多还是副师长或者师里的步兵指挥官。

即便是黄埔一期最得宠最能爬的胡宗南,也不过是第八战区的副司令长官,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战区正职是老资格的陆军二级上将朱绍良,为什么呢?资历不足呗。所以在抗战胜利之前,各大战区的司令长官和军事委员会的高官,基本是保定生或者是黄埔教官的天下,黄埔学生还不足以担任战区正职。比如第六战区陈诚、第三战区顾祝同、第四战区张发奎、第九战区薛岳都是保定生,再或者是早期的军阀头目,比如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等等。

战区下面还有集团军、各军等编制,直到抗战中后期,少数黄埔一期生比如关麟征、宋希濂、霍揆彰等人才混到集团军总司令职,李玉堂也是第三次长沙会战后擢升第27集团军副总司令的。薛岳在担任北伐军的师长时,林彪刚刚是个黄埔四期毕业的见习排长,如果是在蒋军中按部就班晋升的话,即便是表现抢眼,在抗战相持阶段也就是个师长或者副军长,如何统领整个战区数十万大军?第三次长沙会战日酋阿南惟畿出动了三个多师团近10万人马,按当时的中日两军战力比,第九战区必须全体迎战、甚至还要申请调用军委会直属预备队,才具备与日寇一战的实力,绝非一个师、一个军哪怕是一个集团军可以抗衡的。

林彪能够在红军队伍中脱颖而出,个人军事能力是一方面,红军队伍中缺乏科班出身的职业军官也是重要原因,在1955年我军大授衔时,上千名将领中仅有81名黄埔毕业生,这已经包括了黄埔全部前七期的学生,可见比例之小。而蒋军中黄埔三期以后的毕业生并不很缺乏,仅仅1926年10月毕业的黄埔第四期,就有2600多名学员,从排长、连长做起,15年后的抗战中期,能够晋升到师长的已属难得。

同时存在的还有国军内部的派系因素,第九战区部队虽然以中央军为主,但也指挥着川军(王陵基和杨森两个集团军)、滇军(孙渡的部队)、粤军(欧震)、湘军等杂牌部队,一般人是镇不住这个场子的。薛岳虽然是孙中山大元帅府的警卫团营长出身,号称粤军三剑客之一,然而光凭他个人的资历和能力,其实也不足以服众,但他是陈诚在长沙的代言人、而陈诚是老蒋的头号红人,这才是关键。

第九战区原任司令长官就是陈诚,陈辞修调回重庆后以薛岳代理,而薛岳本就是陈诚一手举荐出来的(原来曾经反蒋),大略来说,不服从薛岳的命令就是不给陈诚面子、不给陈诚面子就是跟老蒋过不去了,连土木系四大金刚之首的罗卓英都表示服从,其他嫡系和杂牌将领哪个敢触这个霉头?因此战区各部对薛岳的作战命令,基本都是认真执行的,林彪具备这个条件吗?显然不成。

战区统帅必须有可靠而得力的部下,才能把战略方针和战役指导思想贯彻下去,否则构想的再好也是白搭,设若将帅再互不了解互不服气,所谓的帅不知将、将不知兵,那么这个仗是没法打的。东北野战军在横扫黑土地时,各兵团、各主力纵队的司令员几乎都是八路军115师系统、或者说之前的红1军团系统(中央红军加红25军)出身的,这不是巧合,是将帅之间彼此了解的必需,如何领会和贯彻战区统帅的战役构想,非老部下不可。

东北野战军的政委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兵团司令员萧劲光、程子华,纵队司令李天佑、刘震、韩先楚、邓华、黄永胜、梁兴初等等莫不如此,而来自原冀东八路军和陕北红军系统的将领,多半后来发展的不好,比如曾克林、贺晋年等等。没办法,哪个战区统帅都愿意用自己熟悉的将领,下级能够充分领会上级的意图,上级也充分了解下级的作战特点和风格,才能够形成合力,单把林彪一个人放到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里发号施令,没戏。

与此同时,重庆政府的军队风气和作战习惯,跟我们的八路军也有本质不同,无论是中央军还是杂牌军,对日作战时的战术都非常呆板,基层部队也没有什么军事民主,能打的部队无非就是下死命令然后能够执行,但是在战术灵活性和机动性上,远远低于八路军。从红军时期就善于打游击战、打运动战的林彪,对这样的军队根本无法有效使用,无论他有多少破敌良策,第九战区的部队素质都不足以支撑他的战役谋划。

但是薛岳在蒋军中混迹长达10余年之久,早就对这些部队的训练水平、作战方式、指能能力有清醒的了解,战役构想和战术命令能够做到因人而异,战场上才不致于乱套。比如薛岳选择了战力比较强悍的第10军死守长沙,李玉堂和方先觉真就坚持下来了,如果换作其他各军,恐怕这个“天炉战法”就得泡汤,在日军两个精锐师团的围攻下,不是哪个军都能抗住48小时的!而即便是指挥能力高于薛岳的林彪来了,能熟悉这些部队的特点而妥善加以使用吗?有人说,那让林彪指挥同等数量的八路军不就行了?还是不行,且不说这个想法是否实际,以当时八路军的装备水平和弹药供给能力,根本不具备跟日军进行大兵团会战的基本条件,没有必要数量的轻重武器、没有充足的弹药补给,再善战的八路军也无力与装备优势的日军打正规战。

薛岳在岳麓山上部署了包括150毫米重榴弹炮在内的两个炮兵团,并且炮弹充足,炸得攻城日军鬼哭狼嚎,有效支援了第10军的守城作战,我们的八路军哪有这条件!李玉堂第10军在长沙被围之前,还得到了300支汤姆逊冲锋枪的加强,轻重机枪的装备比例和弹药基数的准备情况,是八路军可望而不可及的,想战胜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鬼子,光靠一腔抗日热血,也是不行的。


文章TAG:陈沛  评论  作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