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1 1大于2,不等于2。小时候就知道1 1等于2。长大后,我知道1 1不一定等于2。其实生活中,1 1不等于2的例子很多。例如,我们知道,每种动物都是由1个精子和1个卵子组成的。这里1 1变成了一个新的个体,也就是1 1小于2,也就是说不等于2。世界很复杂很奇妙,1 1不等于2的例子数不胜数。

长大后1 1就不一定等于2,这是什么呢?

小时候都知道1 1等于2,等长大后,就知道,1 1就不一定等于2了。因为小时候思想很单纯,1个苹果加1个苹果等于2个苹果,这是很直观的事情。长大后,思想也逐渐成熟,想法也会多一些。而事实上,生活中,1 1不等于2的例子,比比皆是。从递增的角度来讲。比如,一男一女,结婚了。几年以后,生了1个或者2个孩子,从数量上讲,就是1 1等于3或者4,或者更多。

比如我们在院子里,东墙根埋下1粒小麦种子,西墙脚再埋下1粒种子,到了收获的季节,就可以收获几十甚至上百粒的种子。这是很明显的1 1大于2,不等于2。从递减的角度讲。比如我们知道,每个动物,都是由1精子和1卵子结合而成,在这里1 1就变成一个新的个体,也就是1 1小于2,即不等于2.世界很复杂,很奇妙,1 1就不等于2的例子,数不胜数。

你可以举出一个1 1不等于2的例子吗?

谢邀请,你问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从数学角度来说,一加一等于二是完全正确的。从生活角度来说,就会产生出一种奇怪的数字,比如说,夫妻组成一个家庭,那就是一加一等于一,夫妻一条心,其力可断金,也是一加一等于一。有个农民买了两只羊来养,一个城里人对他说,你买两只羊有什么用呢,然而这个农民对城里人说,可惜你城里人很聪明,却不知道,母羊今年会生一只羊,到明年就有三只羊,再过几年就是一群羊,一加一,只是时间问题,请问一加一等于多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为什么需要证明1 1=2?

数学上的1 1问题和1 1=2都是什么?又是怎么证明的?这两个完全不是一回事,千万别搞混了!网上以讹传讹,居然有人说1 1=2根本证明不了,最牛的陈景润也只证明了1 2=3,太离谱了!先来说说1 1问题,这不是个算式,是对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的简称。猜想是哥德巴赫在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提出来的,被欧拉总结为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

这个描述起来很简单,学过素数也叫质数概念的人都知道的猜想至今未被证明,到是有个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自然数公理体系中,存在不可被证明的真命题劝告人们死了心吧!虽然只是一个关于自然数的猜想,但想证明却要用到非常多的数学知识。不夸张的说,大学本科毕业对这个题目仍然属于根本没思路的状态。不但一般人么思路,数学家也是到了二十世纪才开始找到思路。

其中涉及1 1名称由来的思路就是先考虑把偶数表为两数之和,而每一个数又是若干素数之积。这也是成果最多的思路。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9。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7。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6。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7, 4 9, 3 15和2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5。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4。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4。稍后证明了 3 3和2 3。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5,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4。1965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1/2。陈景润先生的成果叫陈定理。任何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一个素数和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此外,也有例外。偶数集的思想是我证明了不符合哥德巴赫猜想的偶数一是不存在的,所以可以做到。这个也没有完全证明。只是证明了在无穷数的情况下,这个偶数是如此之小,以至于它和数轴上自然数的个数之比趋近于零。


文章TAG:1加1为什么不等于2  等于  这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