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造假的第三个阶段,来自于制片方和发行方搞联票平台的后造假时代,是由最近我们的票房造假之争开始的。对于中国电影来说,票房造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回顾线控局偷票房时代中国票房造假的过程,从利益输送的角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中国电影山寨版1。

为什么电影要追求票房呢?

电影从1895年诞生至今,就是一种大众的传播艺术,电影的艺术特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大众的艺术更多从普及性传播性来看的,早期的特殊时期的露天电影院也是一种传播途径,只是那个时候更多的是计划经济,根据计划来走,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形势也发生的很大的变化,现在更多的是市场经济占主力,市场上如何评价一部电影,还是要从票房上来衡量,票房不能说是衡量一部电影的绝对唯一标准,但是是一部电影推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中国电影票房造假有多严重呢?

对中国电影来说,票房造假没什么新鲜。前有阿童木2009虚报票房引广电总局介入调查,后有叶问320168000万假票房轰动纪录,如今后来的我们涉假票房只不过是其1/6,真不算成绩突出。 但梳理下来近十年的票房造假历程,值得玩味的是,这场牵扯电影产业链三大核心环节——制片发行院线的权利游戏,头号玩家在一点点转移,曾经是院线偷票房笑傲江湖,后有发行勾结院线买票房瞒天过海,如今则有了制片发行联合票务平台偷梁换柱,玩得院线团团转的趋势。

当把事件放回历史进程中,细品发现,后来的我们可不只是传统意义的电影票房造假,需要监管观众行业给予更多的重视,不然火终究有一天会烧到自己身上。 中国电影造假Round 1院线控局的偷票房时代 回顾中国票房造假进程,可从利益输送的角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院线占据主导地位的偷票房时代,2014年以前最为常见。

我国电影利润分配方式是电影净利润=票房收入-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即票房收入X税率,此前为税率为3.3%。为了偷税漏税,影院虚报瞒报票房成风,业内也称这种虚假票房为偷票房,当时每年计算机售票系统统计的全国电影票房比市场真实数据缩水10%左右,包括赵氏孤儿2010盲探2013风暴2013等电影都曾遭遇影院偷票房。

这个时代票房造假的手段五花八门,比如废票利用一张废票多次使用,每使用一次就偷一次票房,手写票钻空子手写票不计入票务系统,捆绑套餐 把影票价格摊进套餐饮料和爆米花费用中赚取差价改系统人工进入电脑票房统计后台终端修改数据双系统影院用两套系统作业,一个记账,一个报账。

而从手段手法上不难发现,偷票房能成行的原因,就是影院掌握着制片方发行方第三方监管机构都不具备的票房数据和控制能力。 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市场缺乏统一的计算标准和发布渠道,几十条院线分散经营,分别属于不同资本力量,尽管制片方拥有电影发行权监管方拥有电影管制权,但仍然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制片方就算抓住了影院造假也无能为力,因为还需要影院配合放映下一部电影,而监管上,因为技术限制,无法实时监控票房当时还多为人工手工计数,除了中国电影报每周发布的数据外,监管观众媒体等都没办法及时知道确切的票房数字。

2014年以后,第三方的票务数据逐渐增多,比如时光网猫眼电影格瓦拉等app可以实时查询电影票房,广电总局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国内统计票房的专项机构也开通可实时查询的公众平台,再加上偷票房行为被电影局明令禁止,违规影院被公示曝光接受处罚,观众也有了警惕性,影院开始有所忌惮,近几年偷票房有收敛趋势。

中国电影第二轮制片方与发行方合谋时代票房造假的历史第二阶段,主要是发行方与发行方合谋时代,在2017年电影产业促进法发布之前最为猖獗。细看买票房时代,也是两步走。一是发行方用真金白银支付票房或者给院线返点。比如《魁拔3》被曝购买至少8%的院线放映场次,《英雄之战2014》自掏腰包购买放映前三天的电影票,主要是为了提高院线上座率,为事件和口碑营销创造数据,或者将电影票低价赠送和出售给观众,既制造了高票房的假象,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进而观影,也挤掉了同期的竞品影片。


文章TAG:票房为什么要造假呢  造假  票房  电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