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某些生理节奏(如心律)在外界音乐节奏/节拍的影响下,与音乐同步。在一段音乐的过程中,无论是符合还是违背听者对音乐的期待,都可能引起情绪。上述一些猜想已经被实验所证实。目前,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了解音乐对情绪的影响机制。音乐使人回忆起过去关于自己的一些经历,引起与这些经历相关的情绪对音乐的期待。

音乐为什么可以调节心情?

很高兴能够回答您的问题。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当原本正处于某种心境的时候,一旦戴上耳机开始听歌,心情很快就会发生转变,可能由欢快变得低沉,可能由郁闷变得轻松愉悦,不得不说,音乐具有强大的魔力,可以让我们的情绪发生很大的变化。接下来,就来说道说道其中的心理学原理吧,脑的神经生理机制想要明确外在客观刺激对心理的影响,那就绕不开脑的神经生理机制所起到的作用。

音乐不是虚幻的,而是客观存在的声波振动,鼓膜、听小骨、柯蒂氏器、基底膜都会接收声波振动而活跃起来,将音乐转换成神经电信号并传递到神经中枢,脑干以及边缘系统就会立马起身开始干活,脑干负责将音乐的神经电信号解读成一定的情境描述信息或事件过程信息,从而引起情绪的感染;边缘系统接收信号之后,则是负责直接控制情绪的变化。

这种音乐引发情绪变化的神经生理过程,已得到许多实验的验证,情绪线索的影响我们在加工音乐中的信息的时候,经常会用到名为“辐合”与“发散”的过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在某些情境听歌,会将情境中的许多信息压缩、打包到正在听的歌曲中,这是“辐合”的过程;隔了许多年,当我们再次听到这首熟悉的歌曲,其中所压缩的当年那个情境的信息便又会解压缩到脑海中,这便是“发散”的过程,

所以,当我们再次听到童年时常听的歌时会感到怀念和温馨,听到失恋时候常听的情歌会流下眼泪,听到高考前常听的歌曲会感受到当年的压力。之前凝合进歌曲的情绪,会使得这首歌曲变成一种情绪的线索,当再次聆听,便会延着线索挖掘出当时的情绪,甚至会引发某些感染性很强的视觉想象,这个时候,当下的情绪就会发生变化,音乐是作者与听者之间传递情绪的媒介一首“走心”的歌曲,不是随便产生的,作曲者、作词者是带着自己的心境和情绪进行创作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段音程,都是带着创作者的情绪信息的。

在很多时候,音乐就是为了传递情绪而存在的,所以呢,人家本来就是带着情绪来创作音乐的,当你听的时候,能不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吗?“音乐无国界”这句话不是口号,而是切切实实存在的,旋律本身的情绪渲染,在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听懂作为载体的语言。君不见,很多人吐槽JayChou的歌词听不清,还不是照样听着听着就陶醉其中?音乐和绘画在影响人的情绪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些作品,我们听不懂或者看不懂,并不妨碍我们受其影响和感染,

为什么人类会觉得音乐好听?

如果从感觉的角度来讲的话,就是凭借个人的喜好。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的话,当人们听取一种声音时,总会在自己的内心中产生一种感觉的反射,于是就有了这个声音明亮、清晰等说法,当然每个人对相同的声音感觉也不一样。总的来说,人们对声音的感觉评价分类主要有9种,它们是清晰、平衡、丰满、圆润、明亮、柔和、真实和立体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声音,产生什么样的心理感觉效果,又用哪一个词对它来定位呢?这方面在我国声学界已有定论。清晰:语言可懂度高,声像、旋律层次分明,平衡:声音中高、中、低频的比例协调。丰满:声音融汇,响度合宜,听感温暖,厚实、有弹性,圆润:声音音质优美动听,有光泽而不尖噪,主要用于评价人声和其它乐器声。明亮:声音的高、中频充分,听起来明朗、活跃,

人为什么会喜欢听音乐?

我对音乐知之甚少,所以不敢评论。但是世界上的一切都引导我走向同一个目标。我个人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无论你遭受了什么样的不公正或灾难,无论你的心情多么沮丧和悲伤,即使你正处于愤怒或悲痛之中;这时,如果耳边响起一曲悠扬的小提琴,或者背诵一首抒情诗,或者莫扎特、贝多芬等世界名曲,你躁动不安的心情可能会随着音乐的起伏而逐渐平静下来,最后你可能会深深地融入其中。虽然没有亲自看过大型演唱会,但在电视和网络上也注意过几次,人们的心灵也随着音乐的变化不断得到升华和净化。


文章TAG:音乐为什么  音乐  调节  心情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