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要吃的荔枝,用冰块从岭南运到长安,可见是多么奢侈。总之,要达到暑假的目的,虽然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是没有暑假这一说。冰毒的量会根据不同的个人身份来分配。最尊贵的,等级高的会获得更多的冰,等级低的直接获得很少或者没有冰。

古人夏天用的冰是哪里来的?

炎炎夏日,吃一碗冰淇淋,确实能让人心旷神怡。那在没有冰箱的古代,古人在夏天有没有冰淇淋吃呢?他们用的冰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肯定的。早在春秋时代,诸侯百家就有了在宴席上引用冰镇米酒的习惯。《楚辞·招魂》有“挫横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述,说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醇香又清凉。可见,那时候的古人,已经在冷饮制作上有了建树,夏天也能吃到冰饮。

不过,当时的冰多是天然冰,需要在冬日凿冰储存。据现存的资料显示,在周朝时期,官府已经设立了专门负责取冰的官员——凌人。他们每到冬日,就去规定的河道凿冰、藏冰,来年春日,再开冰、取冰。冰被取出来后,会被送去专门的储藏室。古书中记载的冰库叫法颇多,有凌室、冰室、冰窨、冰窖、冰井等等。冰库一般都修在地底下,中间垫上稻糠之类的东西,来隔绝外界气温。

但饶是如此,冰块仍有损伤。随着人们对冰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越往后世,冰库的规模越大。到了清朝,光正阳门外的一座冰窖,就可以藏约3600立方米的冰块,相当于现在一幢五层四单元的住宅楼。因为古人觉得夏天用冰是逆天而行,所以在取冰、藏冰之时,都会行祭祀之礼。唐朝以前,夏日用冰一般是王侯贵族才能享受到的优待,唐朝末期,人们发现硝石溶水可以结冰,街上开始逐渐出现贩卖自制冰块的商人。

诸如冰淇淋一类的吃食,已经逐渐出现其雏形。到了宋代,聪明的商人开始在冰饮里加入水果或者果汁,称之为“冰酪”。南宋诗人杨万里就有诗云,“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对冰酪可谓赞赏有加。忽必烈统一中原后,蒙古人喜爱奶食,他们把牛奶加入了冰饮中,其形状、口味,已经颇似现在的冰淇淋。可在当时,这种冷饮只在皇室内生产,普通民众是绝没有机会品尝一二的。

到了明朝,工部开始颁发“冰票”,普通民众凭票领冰,夏日饮冰逐渐成为广罗众人都可以享受到的事情。至清代,逢冰窖开放,人们只需要数文钱,就可以买到一大块的冰,街上也开始有了售卖冰镇食品的小贩。除了藏冰的冰库,古代还出现过类似冰箱和空调的东西。冰箱是在容器中做一个内胆,内胆被冰包围,胆内的食物就可以长久保鲜而不至发霉。

乾隆皇帝曾作过一首诗,“广厦无烦署,精盘贮碎冰”,说的就是这种“冰箱”的保鲜的方法。所以,古人在夏天不只可以吃到冰淇淋,还能享受到冰箱和空调的便利,与我们现在也相差无几。只是,那时候阶级分化严重,这些大多是上层人士专有的权利,普通民众都享受不到罢了。不过,古时气候温和,臭氧层没有被破坏,也没有温室效应,夏天不似现在这样焦热。

古人是怎么利用冰块来避暑的?

在清朝后宫里的冰块主要为天然冰块。每到冬天,皇宫的人就会到玉泉山取冰,把冰砍成整齐的冰块拉回,然后运输到特殊的冰窖里进行储存,覆盖上棉被,隔绝与外界的空气交换和温度交换。以备天热时取用。在唐宋时期,人们就发现了把硝石放到水里会使水结冰的现象,可以用这个方法制造冰。,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钾,它溶解于水时会吸热,温度降低,所以会发生水结成冰的现象,当然在古代,我们普通人是享受不了这种生活和待遇,只有王工贵族很有钱的巨商,才能承担起这种费用!想当年杨贵妃吃的荔枝就是从岭南用冰块保鲜运到长安来的,可见是多么的奢侈啊!。

古人是如何避暑的?

回答:在我的记忆中,在过去的夏天,城市里没有空调,大多数人没有电风扇。晚上,屋里太热了,人们就到外面去乘凉。大部分是大蒲扇,小竹扇在手中晃动。邻居家,坐在矮凳或凉席上,聊天听老人讲“鬼故事”,无形中凉风嗖嗖,凉意发自内心,很多孩子都有这种经历吧?如果你住在农村,你会快乐得多!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去水边乘凉,摇着蒲扇,玩着萤火虫,抬头看着满天星子。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文章TAG:古人避暑用的冰块是从哪里来的阅读答案  避暑  古人  冰块  答案  是从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