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雷酸汞被应用于制造弹药底火时,世界上有了真正可靠安全的底火。雷酸汞组成的底火一直使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30年美国使用叠氮化铅作为底火)近200年。底火点燃弹壳内火药的过程是炸药爆炸到推进剂燃烧的过程。一是底火在被击针猛烈撞击时,刺激填充的烈性炸药爆炸。爆炸产生的能量释放到弹壳后,推进剂被点燃。当推进剂开始高速燃烧时,意味着子弹(炮弹)的击发完成。

底火的成分都有什么怎么引燃弹壳内的火药?

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今天我们来学习关于弹药底火的的知识。所谓“底火”指的是炮弹或子弹的发射药激发装置,1997年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对“底火”的定义是这样的:装在枪弹或炮弹药筒底部,靠输入机械能或电能刺激发火的火工品,用于输出火焰引燃发射药装药或传火药,底火是定装弹必备的激发装置(注意,是激发,而不是击发),提起底火成分这个话题我们就不得不讲讲一位瑞典化学家了,他就是著名的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就是设立诺贝尔奖的那位老人家)。

小学还没毕业的诺贝尔对化学特别感兴趣,尤其是涉及炸药的化学知识,1860年,27岁的他发现一种有趣的黄色油状透明液体,这本来是一种医生用来治疗心绞痛的药物,但是诺贝尔在研究它时不小心将装满这种药物的玻璃试管失手掉到地上,随着试管的触地,这种药物发生了剧烈爆炸(这次爆炸事故把诺贝尔的弟弟给炸死了),而这种药物其实就是一种烈性炸药——硝化甘油,

三年后(即1863年),诺贝尔注册了使用硝化甘油制作的雷管专利(专门用来引爆工业炸药),次年开始建设工厂开始批量生产硝化甘油雷管。这种雷管有一个特点,即特殊情况下即使不用导火索也能用来引爆炸药进行爆破作业,一开始深受开矿企业家们的欢迎,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安全系数实在是太低了!在搬运过程中一旦失手掉在地上就会发生爆炸,至此,各国开始禁用硝化甘油雷管,

危险的硝化甘油雷管在民用领域是个危险的家伙,但是在军事领域上却成为新宠,因为这个时期人们开始研究后装步枪以及后装火炮,而弹药发射技术一直困扰着武器工程师们,所以大家开始把眼光投向一触地就爆炸的硝化甘油。所以人类第一代定装子弹的底火成分就是硝化甘油,由于它是一种液体,所以必须使用黄铜包裹,然后镶嵌到子弹底部成为底火,当枪械的击针重重地撞击在子弹底部的底火冒上时,底火内的硝化甘油炸药就会以7700米/秒的爆速发生爆炸,从而引燃弹壳内的发射药,以起到激发子弹的作用,

然而硝化甘油实在是太敏感了,有时候士兵失手将子弹弄掉到地上或者背负子弹的士兵发生摔倒时都有可能导致子弹激发,安全隐患与硝化甘油雷管一样大,所以硝化甘油底火很快也被淘汰了。那么现代弹药的底火成分都有些什么呢?我们从以下几点来学习关于底火成分的相关知识,▼下图为用于治疗心绞痛的硝酸甘油口服片剂,它的主要成分就是感度极高的烈性炸药——硝化甘油,当它被激发时可产生6500米/秒的爆速,十七世纪的子弹底火主要成分就是硝化甘油。

现代定装弹药第一代底火的成分——雷酸汞雷酸汞是一种呈白色或灰色的晶体,化学式为[Hg(ONC)2],对火焰、针刺和撞击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是敏感程度远远低于硝化甘油(至少失手落地时不会引起爆炸),爆速为5400米/秒,雷汞于1799年由霍华德合成出来,1865年硝化甘油雷管被禁用以后,诺贝尔为了抓住雷管市场,使用雷汞与氯酸钾混合成雷酸汞爆粉,用来做为雷管的装药,这就是雷汞雷管的由来。

由于以雷酸汞为主要成分的装药中含有一定比例的氯酸钾,所以雷管装药十分稳定,基本杜绝了自爆事故,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安全”的雷管,这也是诺贝尔走上发财之路的开始,当然这属于题外话了,事实上早在1815~1817年,雷汞就已经被军队尝试应用到子弹底火的制造上,在实验中雷汞底火表现得非常可靠,它的特点是发火率高、误爆率低,而且因其以固体形态存在,比硝化甘油更便于大规模生产。

然而,氯化汞本身是一种剧毒和腐蚀性化合物。由单组分氯化汞制成的铜底火,存放半年后往往会被氯化汞腐蚀。储存一年以上的子弹甚至会被泄漏的氯化汞腐蚀,即使没有被腐蚀的子弹在发射时也会爆炸。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军方只能花巨资从诺贝尔公司购买氯化汞雷管中氯化汞(即氯化汞和氯酸钾的配方)的专利。因为氯酸钾,


文章TAG:哪里能买到火药及底火  火药  底火  引燃  弹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