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雨伞产品只有在雨天才会出现。况且在三线城市生活基本离家不远,物价也不高。所以,如果你真的出门不带伞,你会去超市买一把,然后带走。在家里还是可以用的。你用了共享伞,然后需要还。雨伞不同于其他共享产品,所以共享雨伞出现在南方或者一线城市、二线城市,被百姓接受。但是,不好用

共享雨伞将来会进入三线城市吗,四线五线城市呢?

帮人创业开店的邦主认为,未来共享雨伞很少会进入三四五线城市。如果有,基本上还是以公益性的便民伞为主,在这些地方的企业盈利性不强。从目前情况来看,共享雨伞主要投放在深圳上海广州等多雨的一线城市,以及厦门和海口等沿海城市。模式和共享单车类似,以押金 收费的模式和运营。为什么不能普及到三四五线城市呢?主要有几点原因:1.易受到地域和天气等因素的限制。

比如在北方不常下雨的地方,不考虑人民素质的原因,就算大规模投放,使用率不会达到共享单车的程度。2.雨伞基本是生活日用品,需求低。普通雨伞售价并不贵,很多家里都会配备,如果靠出门忘带伞的原因提高使用率显然不乐观。反而女性对太阳伞的需求较高,但是女性不会接受用共享雨伞遮阳。如果提高美观度,说不定可以一试。

3.受规模影响。如果网点普及率不高,每次使用后还要找附近网点还伞,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这个时间还不如去买一把伞。就邦主的体验来讲,地铁里的共享雨伞不错,毕竟在一二线城市,日常做地铁,用伞还伞都方便。但是对三四五线城市来说,人口数量以及流动的原因,密度不够,就算投放共享雨伞,也没办法盈利。而且就现状来说,资本对共享雨伞的态度较为冷静理性,不会出现像共享单车那样大量资本涌入,占据市场份额。

共享雨伞,可行吗?

要讨论一个商业模式是否可行,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是否盈利。我们先来看看共享雨伞的收支状态。成本高价格低,盈利模式不清晰对投资人而言,风口上的企业,烧钱是不可避免的,但得有靠谱的盈利模式。说道盈利,我们先来分析分析共享雨伞的成本收费标准和使用频次。此前,没有固定伞桩搭配了智能锁和GPS定位的共享e伞,其创始人曾公开表示一把伞的造价开发和运营成本高达90元。

这样算下来,同样配置还有伞桩的春笋雨伞魔力伞和JJ雨伞等,成为只会更高。不仅是雨伞的成本,还有线下运营成本产品损毁率等都要考虑。以共享e 伞为例,如今团队已有近四百人,其中有约三百人属于线下运维人员,以每人每天的人力成本为100元,一个月下来也近100万了!共享雨伞又是如何盈利呢?和其他共享经济一样,共享雨伞的主要盈利渠道主要来自于押金和收费。

不过,和单车不一样的是,雨伞只有在下雨且自己没带伞的情况下应急使用,所以很多用户会选择押金随用随存。想要靠累积巨额押金来盈利,对共享雨伞而言,似乎不太现实。至于共享雨伞的收费标准,我们先来看看共享e伞——押金19元,租金0.5元/小时春笋雨伞——押金59元,24小时内免费,之后1元/天魔力伞——押金20元,15天内免费,可免费续借3天,此后按0.5元/天计费JJ雨伞——押金30元,12小时内免费,此后1元/12小时计费还有此前提到的OTO共享雨伞,免押金免租金。

继共享单车后,又一百亿级共享经济市场崛起,共享雨伞有戏吗?

共享经济的发展,在国内走到现在看来,就是一个看上去很美丽的大饼,吸引眼球,圈了投资者的钱,薅了消费者的羊毛!共享经济的设想和初衷是正确的,也是一本好经,被一些心怀叵测的人念歪了。最早试水共享经济之一的共享单车ofo小黄车,至今还有近1000万用户的押金还没有退还,仅这些押金就高达上亿资金,目前还面临着全国各地170余诉讼官司缠身。

黄车五位创始人被国家列入失信名单,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继续高消费和其他商业投资。被摩拜单车美团收购后,至今没有找到盈利模式,依然靠烧钱维持市场运转。汽车共享、电瓶车共享、充电宝,都是在所谓的共享经济下,创造一种看似美好的商业模式。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个真正盈利的企业。2018年下半年以来,打着共享经济旗号的商业模式越来越难以吸引风险投资。


文章TAG:共享雨伞哪里城市有  共享  雨伞  百亿  崛起  城市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