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著名科幻作家HG Wells在小说《月球第一人》中正式提出月球是一个空心星球,是外星人改造的宇宙飞船,用于远距离宇宙漫游。月球起源的碰撞说,在地球形成的同时,一些比地球小但也足够大的小行星也在地球附近形成。最终,这些小行星不可避免地撞击了原来的地球,撞击如此剧烈,以至于抛入太空的碎片在地球轨道附近再次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卫星。

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在太阳系已知的卫星能排在什么位置?

太阳系目前已知的行星原来有9颗,后来冥王星被除名了,因此就只剩下8颗了。这些行星只有水星、金星没有卫星,其余六颗行星已知的天然卫星有173颗,地球是这六颗行星中天然卫星最少的一颗,这些行星中天然卫星最多的是木星,有69颗,其次是土星有62颗,依次天王星27颗,海王星13颗,火星2颗。咱们月亮在所有天然卫星中排名第五,直径为3474公里,是地球的约四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1/81,

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是木卫三,又名盖尼米德,直径为5262公里,大于水星,但质量只是水星的一半,是木星69颗卫星中最大的一颗。木卫三主要由硅酸盐和冰体组成,星体分层明显,有一个流动富铁的内核;其次是土卫六,又称为泰坦星,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卫星,是土星卫星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太阳系第二大的卫星,直径为5150公里;排名第三的是木卫四,又称为卡里斯托,是围绕木星运转的一颗卫星,直径4821公里;排名第四的是木卫一,又名艾奥,是木星的四颗伽利略卫星中最靠近木星的一颗卫星,它的直径3,642公里,

在太阳系里的卫星中,月球尤其的大,这有什么说法么?

天文学史其实是星体分类史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很多对天文现象的理解。那具体是指的什么呢?我们可以来一段超级极简天文学史,最早,古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天上有5大行星(金、木、水、火、土),还有太阳,月亮,以及一群恒星(所谓的恒星,几乎不动的那些亮点)。后来,哥白尼发起了哥白尼革命,地球从中心的位置被拿下来成为了一个行星,太阳占到了中心,其他的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牛顿和伽利略之后,宇宙不再局限于太阳系内,人类的目光开始推向了宇宙深处,而在接下来的一系列发展过程中,太阳系有了9大行星,还有许多卫星;我们有了星系、星系群、星系团、可观测宇宙的概念;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了超新星,类星体,耀变体等概念;再到后来,冥王星被降级成矮行星。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整个天文学史到底有一条什么样的路径?随着天文学水平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分类更加系统并且更加合理,其实,对于星体的分类是基于人类对天文学现象的理解,

所以,天文学史,某种程度上是星体分类史。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有了赫罗图,把恒星演变更加系统的进行阐述;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理解,科学家才会把冥王星进行降级,其实不光是天文学,任何学科都是如此。分类的水平完全取决于对一个学科的理解水平,月球并不普通实际上,虽然都是卫星,卫星之间也有很大不同,这就好比都是恒星,有矮星,也有超巨星。

在卫星的分类中,大概可以分成两种卫星,一种就是和自己主星之间的差距比较小的,月球就是这样,另外一种和自己主星之间的差距很大的,就拿太阳系的卫星来说,月球就属于和地球十分接近的,木星和土星虽然也有大的,但是和它们的主星比起来,就显得小很多。那这两类卫星有啥具体的差别呢?其本质的不同在于形成机制的不同,月球的形成目前主流的理论是大碰撞假说,

说的其实就是月球是撞出来的。具体的过程大概是这样,话说在距今46-45亿年前,地球形成的初期,在地球轨道附近有个小行星,我们现在管它叫做忒亚,后来,忒亚一头撞上了地球。撞击过后,碎渣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月球,(这里补充一点,虽然这是一个假说,但是科学的假说和我们老百姓侃大山可不一样,他们的假说要有切实可靠的证据才能被接受。

大碰撞的证据还有很多。比如通过研究月球岩石中氧的同位素比例,发现与地球上完全一致。)另一颗卫星是怎么来的?一般来说,在一颗行星形成的早期,可能会有一些边角余料,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一颗卫星,还有一个就是捕获小行星。火星的两颗卫星是从其他地方捕获的。与主星相比,这些卫星非常小。


文章TAG:月亮在太阳系的哪里  太阳系  月亮  卫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