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进程中企业大学如何做?

首先是教育理念的转变。任何时代的教育都需要与时俱进,企业的发展同样,而且是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的。教育哲学家杜威在100年前曾有个生动的比喻:靠谱的教育就像是一座桥,桥的左岸是出发地,是人的天性;桥的右岸是社会的需要。而我们最熟知的教材学制等等就是这座桥。现在的问题是 我们因为“教材学制”这些东西天天拿在教育业者手里,便愈近愈看,愈看愈大。

假以时日,这桥居然脱离两岸而独立出来。(我看到这句话时直拍大腿叫绝)也就是说,搞教育的人一方面不管不顾教育存在的基础--人的天性,另一方面不闻不问社会现在的需要。校园跟社会只有“钱”这东西联起来了,其余都静止啦,孤立啦。说到机遇,我认为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前所未有的。其根本原因在于“思想的世界更类似于数字的世界,而不是现实世界。

它们都是非线性的,超链接的。” 引用自《思想的未来》我觉得这是结构上的一种内在一致性。特别在当今这个时代,“复杂性”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特征,真实世界的问题结构本身就是 非线性的,异构的,对应的解决方式一定也是多元的。由于真实世界的这个特点,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描述和解决方法可能都必须使用数字化的方式去进行信息的组织。

这是个本质需求。所以,我相信 “数字化 交互设计” 会带来 问题呈现,知识组织的新方式(想象一下AR的图层叠加),这种新方式能给 描述context和事件结构 崭新的清晰度,并引导学习者介入全新的思考过程。这一定很给力。这里的交互设计不限于 数字界面。另一个机遇 应该是“社会化 体验设计”。社会化能够聚集智慧,收集问题的全息图像,而体验设计高手能够让整个过程变得既符合人的天性,又充满教育价值。

综合来看,数字化时代的大学,信息相关的专业会比较火,比如python从小学就要开始教学,那对大学生来说,不管什么专业,还是需要了解一下的,为未来自己的孩子教育而学习也是有必要的。另外一个是英语,长久不衰的就是它,国情如此,大学生逃避不了,大学也要重视,特别是数字化时代,计算机和英语只会越来越重要和更加的相互融合在一起。

数字化时代的企业如果改变?和行政事业单位推进信息化网络化进程一样,所有企业都必须要正视这个问题,企业信息化不仅能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还是不落后于时代的必要保障。比如华为,因为引进IBM的高效管理,也是信息化管理,保障了华为这个大机器的高速运转。数字化时代是历史的必然进程,已经到来,特别是我们的互联网和5G领先技术,拥抱并适应它,对企业或者高校都是必然的选择。

企业如何在数字化转型中取胜?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利用现代技术和通信手段,改变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方式,不仅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人才储备,还要全面升级各环节的基础设施。数字赋能经济发展,这是每个企业的必修课,而企业将各个流程系统串联起来,各个维度的数据存储起来,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只能说是企业信息化。早在2015年,阿里提出数据中台的概念,很多企业也寄希望于中台能够帮助自己完成数字化转型,而这个概念至今也较为模糊,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传统企业存在的互联网思维局限,那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首先得从思维转变开始。

从乌镇每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到各城市的数据中心的建立,以及不断出台关于数字化转型的新政策等等,信息技术和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驱动作用也日益凸显。中小企业是我国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疫情后的新经济环境,也显露了中小企业本身在抵御风险的能力上弱点,在面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机制不够完善,中小企业缺人员、缺市场、缺供给、缺资金、缺服务等诸多问题。

企业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并不是简单的数据规整,更是一次商业思维的更新迭代。现阶段,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但是由于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企业,数字化的基础很差,转型难度很高,存在众多的痛点与顾虑。在各种外部条件的冲击和国内外大环境的挤压下,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已经难以和十年前相比。信息过载、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经常是花了钱也得不到客户,这是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成本顾虑是重中之重,转型技术成本、试错成本、资源投入成本等等,中小企业自身“造血”机能偏弱,外部“输血”机制滞后,中小企业在网络、设备、信息系统等资源配置方面投入不足,靠自身的资本几乎难以为继。收益顾虑也是一大关键点,企业数字化转型最终的目的,自然是能持续有效的获得更好的收益,而重构商业模式和商业生态,短期内难以让传统中小企业获得直接的效果。

不仅如此,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有限,资金投入有限、在转型人才、数据采集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能力不足,都是阻碍企业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场是在不断的变化,企业更需要灵动适应消费者的弹性需求,数字化不仅是挑战也是历史性的机遇。一方面是随着5G、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和覆盖,数字化的底层基建已经十分完善,新工具带来的是生产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传统的营销场景发生了质的变化,从线上线下分离到线上线下融合,数字化带来了企业和终端、客户之间的新连接模式,实现了高效的资源流转。对于中小企业中长期的发展,当数字化转型就是对于传统业务场景的填补,跨越传统经济与现代技术鸿沟的桥梁。传统企业的“老师傅”经验固然重要,但是未来,数据与技术能力更加重要,如何将“老师傅”的系统性经验与技术的模式学习、模式检验、人智能等场景相结合,将是数字转型的必经之路。

装配式建筑新时代,该如何应对?

装配式建筑政策推进速度惊人,行业推广却遇重重路阻!政策上的紧锣密鼓,既透露着国家对于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迫切需求,也表明对装配式建筑推动国内建筑工业化的充足信心。同时,这也在客观上向国内建筑市场传递着“发展装配式建筑趋势”的引导信息。那么,装配式建筑究竟有何作用优势,令国家在政策上不遗余力的推进?装配式建筑,是以预制构件为核心,把预制构件及配件在工厂按标准生产好,运输到施工现场并通过机械进行拼接安装的新型建筑形式。

通过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和过程信息化五大特点,装配式建筑将有效推动我国建筑工业化进程,是我国建筑工业化转型的主要发展方向。相较传统建筑作业形式,装配式建筑在提高工程质量、节省劳动力、降低建设成本、缩短建设工期与绿色施工方面有着明显优势:01提升建筑工程质量传统建筑施工采用现场作业,过程中受环境、天气、材料、人员操作等许多因素影响,造成工程质量的不稳定性。

而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构件都是在工厂中按标准生产完成,各个工序环节、质量参数、构件精度都是有保证的;标准化安装施工下,装配式建筑将能显著提高建筑工程质量。02节省劳动力、降低成本国内建筑施工由于入门门槛低,长期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存在。近年来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建筑人口红利不再,建筑施工人员成本正在逐年增涨。

装配式建筑由于采用大量预制构件减少建筑现场施工,预制构件经由工厂机械化生产,减少了施工人员需求,降低相应人员成本。同时,传统施工现场作业形式对水电能源的消耗较大,对各类建筑材料的不合理浪费较为严重。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经由工厂集中批量生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能源与材料消耗成本。03缩短建设工期装配式建筑能够有效提高建设工程施工效率,缩短建设工期。

一方面由于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是在工厂生产完成,不会受到季节、天气等因素影响(传统建筑施工形式下北方建筑施工受季节、天气影响严重);另一方面,装配式建筑模式下,工厂与现场可以同步作业,效率提高,大大缩短建设工期。04绿色环保装配式建筑模式符合国家长期倡导的绿色施工理念。由于预制构件于工厂生产制造,现场安装减少了建筑垃圾的堆放;减少了混凝土振捣与措施项目材料的加工,从而减轻现场的施工噪声污染。

同时,工厂生产相较于现场施工能有效降低能耗浪费,改善施工现场环境。以上四个方面,充分说明了装配式建筑的优势特点。但需要客观认识到的是,这些优势特点充分发挥的前提是,行业内装配式建筑模式已成熟发展。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只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新型建筑模式行业内推广仍面临不少问题。1国内装配式建筑推广发展的制约因素相较于装配式建筑发展成熟的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瑞典等,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在政策落实、市场推广、技术积累、产业投入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都还显得有待完善提高。

政策落实尽管国家密集出台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指导,但从地方来看,部分扶持政策并未真正落地,未能发挥有效的政策推动作用。如人社部对农民工的培训,目前还是按照现浇建筑的施工方式进行分类,不包含在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中较为关键的灌浆工等工种。市场推广目前,建筑市场主体对于装配式建筑的积极性并不高。这主要由于目前阶段采用装配式建筑的成本造价普遍高于传统建筑模式,装配式建筑的优势特点并未充分发挥。

相关数据对比显示,采用装配式建筑的项目,建筑成本每平米要增加150-200元,另外预制构件作为商品销售还要征收16%的增值税。另如人员成本方面,尽管建筑工人价格每年都在增加,但就目前而言,尚在建企可接受范围内。技术积累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依赖于扎实的专业技术,但国内缺乏相应的技术积累。设计方面:传统预制构件厂和设计院,要么不具备成熟稳定的深化设计模块化能力,要么不考虑深化设计,导致最终预制构件存在偏差,不符合标准。

人员方面:目前的建筑市场普遍缺乏掌握高技术素质的建设人员,装配式建筑模式客观上要求一批具备相应技术素质的人才队伍。产业投入与管理模式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并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对于有意发展装配式建筑模式的企业而言,前期工厂投建、技术研发、人力培训、专业器材采购等前期投入成本过高,后期获利较慢。在管理模式上,装配式建筑项目需要包括: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管单位多方之间的协同合作,但目前建筑市场的客观情况是各方主体处于条块分割状态,没有推行EPC工程总承包的管理模式,造成责任界限不够清晰,极大地阻碍了施工工期和消耗了大量成本。

2如何改善装配式建筑发展困境?从趋势上来看,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我国建筑工业化进程中重要的推动力量,它的行业发展进程几乎是不可逆的。但就当下而言,装配式建筑发展状况并未达到理想状态,部分问题需要被正视与解决。具体为:一、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基于市场主体积极性不高,现阶段装配式建筑建设成本高等问题,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对装配式建筑工程开辟绿色通道、减少审批程序、加大补贴力度等,提高建筑市场主体对于装配式建筑的积极性。

二、加强技术研发,培养专业人才鼓励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进一步提升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水准,建立完整的技术体系与技术标准;加快建筑产业工人培育政策推进,通过建立建筑工人职业培训体系,建立院校培训机构,引导企业制定建筑工人培养计划和培训制度,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一批技术人才力量。三、整合市场资源,完善产业链条针对装配式建筑建设成本高的问题,国家除了加大政策补贴扶持,还应从市场源头加以改善。

首先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完善装配式建筑市场链条;其次通过提高大规模生产的行业标准,扩大需求,充分发挥建筑工厂的规模化生产优势,从而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通过政策扶持,发展试点工程、试点城市积累发展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进而逐步推广。任何新技术、新模式的本土化发展过程都并不平坦。目前不可否认的是装配式建筑在国内发展确实出现了成本增加、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这是推进装配式建筑的主要障碍。

云计算是如何助力中小企业创新的?

云计算是产业互联网赋能传统行业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云计算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将会被广泛的应用。云计算的主要职责是为企业提供各种级别的资源服务,包括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云计算在助力中小企业创新方面,将会起到以下几点作用:第一:服务模式的创新。云计算的出现为中小企业降低了获取网络资源服务的成本,而且服务可以根据业务规模进行动态的调整,这就为广大的中小企业进行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基础。

一些线下的服务可以逐渐转移到线上进行,另外也可以搭建企业自身的服务平台,积累线上的用户资源并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线上服务将使得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更近,也能及时得到用户的反馈信息。第二:运营模式的创新。云计算的出现能够进一步促进广大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云计算服务构建全新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模式。

云计算的出现可以进一步打破办公场所的限制,方便员工的同时也能够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管理。通过云计算服务,企业可以逐步搭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管理者能够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营情况。第三:产品研发的创新。云计算服务也能为企业的研发创新提供必要的辅助,基于云计算构建的数据分析服务能够为产品研发方向提供必要的决策参考,另外也能为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实验数据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利用云计算服务能够为中小企业的产品研发提供更加规范化的流程管理,也能为产品上市的市场表现提供必要的分析。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将逐渐深入到传统企业中,而广大的中小企业一定是产业互联网关注的重点,相信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逐渐落地,中小企业将获得全新的发展机遇。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在头条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和模式是怎样

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和模式:1.以智能制造为重点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我国传统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因而推进智能制造是企业层面加快数字化转型的主攻方向。应通过“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全面提升传统制造方式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并以此为基础催生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

2.以平台赋能为重点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以制造业龙头企业、ICT领军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为主导,根据具体行业的特点以及运作方式,引导平台通过完善运营机制、共享数据资源、选择不同的作用点、重点和方法推动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3.以生态建构为重点推动园区数字化转型。以园区数字化改造带动各类产业平台整合提升,是变革传统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的基本路径,是驱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

推进园区数字化建设,建立以园区管理、运营平台为基础,产业服务平台为核心、大数据运营平台为支撑的智慧园区不仅可以全方位有效服务传统企业,还可以推动相关的新动能培育,打造良性循环的数字化生态。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核心技术包括:1.物联网。物联网的协议标准化、安全性在数字化转型中尤为重要,只有协议互通才能够保证数据的融合,只有保证安全,企业才会有动力推动数字化进程。

2.云计算。最重要的是“IT云化”可以大幅度提升IT基础实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这对数字化转型的作用尤为重要。数字化体系中对数据的处理和存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同时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利用弹性的云计算架构,可以既满足弹性计算的需求,又满足低成本的需求。3.雾计算。雾计算以其广泛的地理分布、带有大量网络节点的大规模传感器网络、支持高移动性和实时互动以及多样化的软硬件设备和云在线分析等特点,迅速被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企业所接受并获得广泛应用,例如,M2M、人机协同、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无人驾驶等应用。

4.大数据。大数据的发展具有行业特性,与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密不可分,大数据的发展可以反映行业的数字化程度。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广泛应用将给企业带来诸多益处。其中包括:使IT系统快速迭代,提升业务敏捷度;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延伸产业链长度,扩展服务环节,为传统产业带来众多价值。家具行业作为传统企业的代表之一,目前也面临着转型升级。

被信息化“坑”过的企业,如何“爬出来”?

跨过企业信息化的坑 从1981年沈阳机床厂引进中国第一套MRPII开始到现在,中国的企业信息化进程也进行了近40年。中间有成功也有失败,并且大部分以失败告终。“幸福的人生千篇一律,不幸的人生各有悲苦”,而信息化失败的企业背后又有那些“伤心”和“痛苦”呢?一、动机不明确,单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盲目追求“数字化”、“智能化”。

早期好多企业进行信息化的原因竟然是:友商都上了信息化了,自己的企业没有好像不合时移,所以我们也上一个。当大家都在谈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又一窝蜂的去做。像这种没有明确目的企业信息化其实也不能说是失败了,因为他已经达到了初始目的:企业的空气中充斥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至于给企业代来什么改变才不管呢。

 二、战略决策失误,缺乏长期规划,关键问题不明确。“成功,甚至失求生的关键并不在于你流了多少血汗,而在于你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企业信息化战略决策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那么不管你怎么努力都是错的,你越努力离成功越远。信息化是需要用“时间”和“精力”来落地的。企业信息化是“持久战”,没法吃“快餐”,没有长期规划,关键问题又不明确在“落地”过程中会因为没有新的目标点而丧失动力,最后信息化失败。

 三、领导参与不够,只有口号,流于形式,落地困难。企业信息化管理,归根结底还是管理问题。管理问题就不可能从下往上做,只能是自上而下的推行,领导的示范作用和强制性要求是管理的根本。信息化工作也是一样,IT技术仅仅是手段,只能帮助你提高计算速度和数据存储的容量,却不能帮助你实现管理,真正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由企业管理者自行制定,并通过信息系统固化下来,然后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角色落实到人身上。

任何事物在进行变革是时都会有变化,而人是有惰性的并拒绝改变。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企业管理在造的过程,是企业管理体系导入的过程,是团队工作习惯、协同体系打造的过程,如果没有领导的亲自参与,这一在造过程将会困难重重,推进困难,最后不了了之。 四、企业本身没有精通业务和IT技术的专业人员。企业信息化,其实是指的“管理精细化,操作信息化”。

外聘的软件公司往往是不清楚企业自身业务流程的,而企业各业务部门的人员对软件又是不熟悉的,这就需要由精通业务和IT技术的人员从中调节,将企业管理元素、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再造后和软件完美融合。 五、软件公司经验不足。俗话说:“三分软件,七分实施”。当软件公司的经营不足时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最大的问题“需求定位不准”,软件选型不适合企业业务。

用软件流程生搬硬套的去改造企业原有流程,这样不单不能帮助企业提高效率反而会使企业运行事倍功半。 企业信息化能成功完成往往需要做到:一、企业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必须要“一把手”亲自挂帅,要求全员参与并督导、检查项目的每个阶段性成果。二、制定长期规划,确定核心目标,确认阶段成果。可以先确定单个业务场景,在到单个业务流程,在扩展到整个业务部门,最后成网把整个公司的管理都纳入信息化管理中。

三、“落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高效推进,须循序渐进、逐点突破”。每个部门全力配合信息化实施人员,根据企业业管理体系、业务流程,结合信息化工具,在造企业管理体系、业务流程。四、为这套系统准备充足的资金、时间和精力,在造一套管理体系、管理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耐心、精力和资金。五、多看、多问、多想,选择经验丰富的软件供应商,会让你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面对工业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该如何迎接挑战?

工业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该如何迎接挑战?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下什么是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深度融合形成的产业和应用生态,其核心是通过自动化、信息化、联网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激发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最终重构工业产业格局。从产业发展层面来看,工业互联网是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感应技术以及互联网连接融合的结果。

工业互联网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它可以通过智能机器间的连接并最终将人机连接,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重构全球工业、并可以激发生产力。工业互联网还将带来节能、环保、安全、高效等一系列社会公共价值,进而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物联制造新业态。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为标识解析、IPv6、移动通信等网络基础的能力升级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亦为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空间,更为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反过来,这些技术也推动了工业互联网的飞跃发展。如果说5年前,人们在提及工业互联网时,更多还停留在说的层面上,现在则已经开始真正落地。随着新技术推广及应用,近些年工业互联网取得了长足进展。同时,在工业制造重新被重视之后,工业互联网已成为主要工业国家抢占国际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全球多国都在积极推动其发展。

不管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美国的“先进制造伙伴战略”,到英国的“高价值战”,再到我国的“中国制造2025”,全球主要制造业大国均在积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据咨询机构IoT Analytics的统计,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超过150个,预计2021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规模将达到16.44亿美元。根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旗下企业推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有30个左右,可以预见的是整个数量在接下来几年会翻倍。

当前,以阿里云、华为云等为首的云服务企业,都已推出相应平台,同时以海尔等为代表的制造型企业,也打造COSMOPlat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并已经能够输出整体解决方案,为其他企业的物联网化提供服务。上面对于工业互联网的介绍,做了尽量的简化,想要详细了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说回今天要解答的问题,题目是:工业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该如何迎接挑战?解答这个问题,我想应该先从今后国内工业互联网的业态谈起。

我认为,今后5-10年,整个工业互联网业态会有以下几种情况:超级企业布局工业互联网生态。我们已经看到像海尔、徐工等制造型企业,在云计算厂商的技术支持之下,开始向外输出整体解决方案,以帮助更多的企业实现工业化转型。超级企业是工业互联主干网的主要缔造者,这些玩家主要是各行业的超级工厂以及ATBJM等互联网企业。

工业互联网的主要玩家还会带着各行业大、中型企业共同完善工业互联网,最后每个超级玩家都会携其输出解决方案的企业,构成各自的工业互联网生态。大企业搞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型企业有资金实力,也有融资能力,同样可以打造自身的或者面向某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而且已是趋势。一方面,将来千万企业上云,企业经营以及企业之间的对接都在云上进行,这种被倒逼的“上云效应”哪个企业都套不掉;另一方面,物联网时代的万物互联特性,让谋求新业务转型的企业不得不将产品、运营等环节都物联网化,这也是未来企业的基本特征。

剩下的中小企业,或自搭平台,更多融进工业互联网。打造自有工业互联平台是趋势,但这不是所有中小企业都能玩的。在中小企业群中,有实力的企业可能会自己搞平台,做起来也很简单,只要采用某个服务商的解决方案即可。但大部分中小企业都会被动加入某个平台或者几个平台,融入工业互联网。简而言之,在工业互联网面前,未来的所有企业,无非就是两种身份:要么加入工业互联网的建设,让自身成为工业互联网的一部分;要么就加入工业互联网,成为各大平台的用户。

其实说到底,工业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并不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同体量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所以,在如何迎接挑战这个层面,中小企业当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维,至少应该先接受工业互联网,其次才能进一步考虑如何迎接挑战。说具体点,早期的工业互联网挑战,是已经借助工业互联网转型成功的企业与尚未转型或者仍在犹豫的企业之间的竞争。

所谓转型成功的企业,就是通过云服务厂商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上云的企业。这些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将制造、仓储、物流、财务、营销等企业运营环节全部打通,供应链、物流链、资金链融会贯通,企业经营效率大大提升,相较仍以传统方式经营的企业,它们已经焕发新的生命力。其实了解了未来的竞争形势,也就明白为何各地相关部门要如此迫切的推动企业上云了。


文章TAG:我们如何迎接信息化  企业如何迎接信息化进程的新时代  我们  如何  迎接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