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如何建设一个良好的科学技术发展研究和应用的循环环境?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大。按说中国改革开放已四十余年了,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的大环境已相当成熟了,或者说已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借鉴了。我本人根据以往的一些经验,谈几点建设性意见:1,人才评价问题。科学技术研究,人才是关键;引进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客观地正确地评价一个人的专业水平,给予其好的上升渠道,避免以往的人才单一评价,是每个做出成绩的人有成就感、归属感。

一个大学、一个研究机构、一个企业的发展,除了好的硬件平台外,人才就是最关键的了。引进人才,除了看其学位(硕、博)、职称外,还应注重其过往的工作业绩,以往发明创造的含金量;归国人员,还应看其留学经历。正高、教授、研究员,只考虑其专业水平、专业成就、行业知名度、对行业发展的方向把控等业务许测,不与职务挂钩。

2,国家、地方的科技资金专项,应真正地应用于有研发能力,在某一领域有发展潜力的研究院所、公司,帮助其实现高新、先进技术的产业化。专项资金使用,现在越来越好了。之前,项目资金大都投向学校、科研院所、大国企,而一些小的有潜力的企业,得不到资金扶持,使得很多好的基础研发项目中途夭折。科研院所由于没有实体经验,采集一些数据,发论文,结题。

3,支持有潜力的原创项目,组织专家客观评价某一项目的原创程度;评估某一项目的最终实现,是达到了国内最高水平,还是国际同行业最高水平或者中等水平,抑或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创新。各行各业都有原创,更有很多”民科”做到世界”一流”,鱼目混杂,难辨其实。很多时候,企业、地方政府会盲目地支持这种”高新技术”的研发。

河南的”水变油”项目,上海交大归国博士陈进的”汉芯一号”,不仅骗过了评审专家,而且成了国家项目,下拨十多亿,对我国芯片等技术的自主研发造成很坏的影响。4,重视新技术产业化。我们平常说的产、学、研相结合,很遗憾的是,我们只做到或者只注重学、研了,在最关键的量产阶段,却偃旗息鼓,一笔带过。科研院所的成果,不能锁在档案室中,应当进行产业化。

只有产业化,才能检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才能发现问题,并改进,如此螺旋式上升。5,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著要加强评审、评价,保质保量,提高核心技术占比。高通的3G,4G专利并不多,但却很致命,世界各国手机厂商都要向其付专利费,苹果华为也不例外。高道的CDMA只有两项核心专利,即软切换、功率控制。

当CDMA成为3G的唯一技术方向后,这两项核心专利就成了高通的主要收入来源了。一句话,其核心专利技术就是牛。一项专利胜过几千项普通专利。所以,加强专利审核,提高关键技术的专利水平,很重要。总结:人才评价,原创支持,项目先进性评价,产、学、研结合,多方并举,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科学技术开发、应用环境,保证我国科技的良性发展。


文章TAG:如何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我国应该如何发展科学技术  如何  推动  中医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