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长城》为什么在国外的票房高出国内那么多,这部电影有什么意义呢?

《长城》之所以会在国内外票房遭遇“冰火两重天”,我想是与影片更多迎合了欧美视觉冲击审美,以及对表现中国题材影片的独特兴趣有关。一、《长城》是讲“中国事”的“外国戏”作为中美合作影片,《长城》在题材选取、背景设定,甚至文化融入方面努力与中国历史文化结合,确实下了较大苦心,比如借“饕餮”影射人类的贪婪、用“信任”诠释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使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引人思索。

不过,影片的审美趣味、讲述手法、情节架构,无不浸透着外国尤其是美国的灵魂。一是强烈视觉冲击的审美趣味。《长城》在近身格斗、战争攻杀、怪兽凶残等场景的构建上,采取了诸如快慢速切换、危险迎面扑来、凌空直降等技术手法,营造出惊心动魄且身临其境的强烈视觉冲击,这是美国大片屡试不爽的影片技法。二是一波三折的讲述手法。

《长城》故事的讲述遵循了不少美国科幻影片的“灾难来临—遭受重创—英勇不屈—找到法门—战胜对手”的叙事顺序和讲述手法,从饕餮为恶、策略进化、千里追击到歼灭兽王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但模板痕迹明显。三是恶斗怪兽、拯救人类的情节架构。虚构不受操控的机器人怪物、人类不慎导致的动物变异、天外来客的强力征服,是欧美创作灾难电影的常见题材。

人类对手可能各不相同,但都给地球生灵带来了威胁。消除威胁、拯救人类是它的必然结果。从这几点来看,《长城》沿袭了欧美大片的主要编剧思路和情节架构,因此在外国电影市场广受欢迎便不足惊奇了。此外,影片中或多或少体现的中国人喜欢窝里斗(大臣在皇帝面前争相表现)、西方文化影响力巨大(王军师与林梅精通英语)等,也满足了一些带着有色眼镜的外国人的好奇心与证实欲。

二、有“中国意象”却少“中国内涵”不可否认,长城是中国的伟大奇迹,《长城》发生的地域、怪兽的起源,乃至东方“彼此信任”胜于西方“相互利用”的主旨,也都寄寓着中国文化的力量。但观影后的感觉,却是有其名却失其神,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挖掘与阐释并不深刻。比如缺乏历史典故根基。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人对智计策略、名人典故、名著传说等有一定民间基础的故事更为偏好,即使是小说家言,也要刨根问底,揭秘其中的隐喻和寄托,并以此为乐。

对于《长城》这种脱离中国史实、纯粹虚构的故事,似乎换个国度也能无缝嫁接的所谓“中国事”,难以引起国人的广泛共鸣与认同。再比如文化提炼浅尝辄止。长城上的守军分为五个斗志顽强、各有专擅的军种,并与历史记载吻合。这五路兵马本应是各展风采、相互配合而体现某种军事思想的绝佳意象。但片中仅仅通过外国人之口表现了他们大致分工、营造了色彩斑斓的行伍列阵气势后,便鸣金收兵,并未对五军主将进行深入提炼展开。


文章TAG:长城日本票房多少  八佰日本票房多少  长城  日本  票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