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诸葛亮设计伏杀张颌后,为什么会说自己中了司马老贼之计?

是因为司马懿要借刀杀人,借诸葛亮的刀杀张郃。而诸葛亮还真的就把张郃给杀了。为司马懿夺取曹魏政权清除了一大障碍,这不是间接帮了司马懿吗?诸葛亮想灭掉司马懿,结果他的迫切心情被司马懿给充分利用了,司马懿如愿一尝了。所以,诸葛亮明白了这一切以后,就说自己中了司马懿的计了。那么,曹魏大将张郃的死跟司马懿有没有什么关系?司马懿对张郃的死应该承担多大的责任?首先张郃追赶诸葛亮是司马懿撺掇激将的。

开始诸葛亮退兵之初,张郃害怕诸葛亮有计策,不敢追,就引兵去见司马懿。司马懿说:“孔明诡计极多,不可轻动。不如坚守,待他粮尽,自然退去。”大将魏平出曰:“蜀兵拔祁山之营而退,正可乘势追之。都督按兵不动,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坚决不从。见《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回《出陇上诸葛妆神、奔剑阁张郃中计》看到了吗?张郃对诸葛亮是有防备心理的。

他一开始并不是盲目地去追赶诸葛亮的。因为诸葛亮屡次退兵都设有埋伏,这个几乎就是公开的秘密了。张郃作为一个身经百战而又硕果仅存的一流高手,对于诸葛亮他保持着足够的警惕。司马懿见张郃老成持重,也不便过分相逼,也表示坚决不追赶诸葛亮。从军事角度来说,大军回撤之初,必然人心惶惶而又有些手忙脚乱往往无心恋战,是十分害怕敌方追赶的。

大家想想看,你在前边跑,屁股后面有人追。你要回头射击也好,转身对打也好,是不是特别的不得劲?所以大部队撤退,都必须留下断后的小股部队,而这个小股部队为了掩护大部队的安全,一般结果都是:李代桃僵,壮烈牺牲了。司马懿此时却坚决不同意魏平的意见,坚决不追赶诸葛亮。很明显,司马懿在给诸葛亮时间,让诸葛亮妥善安排充分准备。

后来,哨探来报,蜀兵大队已退,卤城不知还有多少兵马。司马懿就又亲自来察看了。他看见城头插旗,城中烟起,就笑着说:“这是一座空城。”司马懿令人进城探查,果然是座空城。好嘛,这回他知道派人进城察看了。这回他为什么这么“精明”了?因为诸葛亮没有在城头上弹琴哪!说明诸葛亮不在城里啊!这就是司马懿。诸葛亮如果有可能在,他就坚定不移地躲;诸葛亮如果不可能在,他就装模作样地搜。

目的就是千万要保证诸葛亮的人身安全。你想啊,一旦把诸葛亮逮住了,那就麻烦大了,还能当众释放了不成?如果不释放,抓回曹魏,那就没有人再北伐了,司马懿就会被曹魏“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了。所以,司马懿一定要确保诸葛亮安全撤退了,然后再开始采取一些军事行动,做做样子给众将看。俗话说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司马懿的诡异做法,曹魏一些大将都颇有微词。所以这一次,司马懿就派人打探一下,得知孔明留下的是一座空城了。诸葛亮没有在城头弹琴,曹魏就没有捉住诸葛亮的“风险”,所以司马懿就放心派人打探。再看原著:懿大喜曰:“孔明已退,谁敢追之?”先锋张郃曰:“吾愿往。”懿曰:“公性急躁,不可去。”郃曰:“都督出关之时,命吾为先锋。

今日正是立功之际,却不用吾,何也?”懿曰:“蜀兵退去,险阻处必有埋伏,须十分仔细,方可追之。”郃曰:“吾已得知,不必挂虑。”懿曰:“公自欲去,莫欲追悔。”郃曰:“大丈夫舍身报国,虽万死无恨。”懿曰:“公坚执要去,可引五千兵先行……。”看到此处,我忍俊不已。司马懿真的是煞费苦心哪。他先是坚决不追,给诸葛亮充分的时间。

给诸葛时间干什么呢?第一、安全撤退。第二、部署埋伏。等察看清楚了,知道诸葛亮已经准备就绪了,他心中大喜,这就开始撺掇张郃追击了。司马懿先是用鼓励的口吻问:“谁敢追之?”张郃就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正常情况下,应该派出魏平。为什么呢?因为开始是魏平主张要追的。魏平甚至说司马懿畏蜀如虎。可是真到了要追的时候,司马懿却用商量的口吻同大家讨论谁愿追之?这明显就是司马懿就是想让张郃去追。

试想,如果他真的想派魏平。还用的着商量吗?作为三军统帅,军令如山,派谁去谁还敢不服从命令吗?所以,司马懿就不是指派魏平,而是激将张郃。司马懿为什么不直接指派张郃?因为这样做,既能推出张郃,又不用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谁敢追之?”问得好哇,谁敢追就追;都不敢追就拉到。反正是你们自己要追的,不是我司马懿强迫你追的。

然后再来个危言耸听,说什么诸葛亮必有埋伏的话。这不是废话吗?既然知道必有埋伏,还追啥呀?这就是司马懿的老奸巨猾之处。张郃敢追在他的意料之中。张郃一去追就必死无疑,他也心知肚明。因此,司马懿就要把表面文章做足。那就是:“别说我没有提醒你?我认认真真地提醒你了,你非要去送死,死了活该!我也补充说明了你性格急躁,不适合你去,是你自己急于立功非去不可的。

”一直把张郃激的说出了“大丈夫舍身报国,虽死无悔”的话来了。司马懿激将成功!司马懿一步一步把张郃推向深渊,可谓紧锣密鼓环环相扣,直到张郃上钩。结果不言而喻,张郃被万箭穿心而死。诸葛亮安排魏延屡战屡败,用反复诈败而又反复挑逗张郃的方法把张郃引诱进埋伏圈,乱箭射死张郃以后,为自己的杰作得意洋洋地说:“吾今日围猎,欲射一“马”,误中一“獐”。

”一副指点江山,乾坤在握的豪迈和自信。诸葛亮当然要引以为豪的,要知道右将军张郃可是曹魏的一颗璀璨夺目的将星。张郃自从官渡之战投奔曹操以后,参加过穰山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潼关之战,街亭之战等等大战。可以说是百战余生。张郃跟张辽、徐晃、夏侯惇等一流高手齐名。而曹魏的夏侯惇、夏侯渊、曹仁、徐晃、许褚、于禁、乐进、张辽等同时代同级别的名将均已去世。

张郃此时是曹魏天下无敌而又硕果仅存的一流大将。杀死了张郃无论是从军事上还是政治上还是精神上对曹魏的打击都是不可估量的。其实诸葛亮要除掉张郃的想法由来已久。在第三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就开始酝酿除掉张郃并一直在等待时机。诸葛亮的用心也有过暴露。《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诸葛亮大破魏兵、司马懿入寇西蜀》中写到:孔明在山上,见郃在万军之中。

往来冲突,英勇倍加,乃谓左右曰:“尝闻张翼德大战张郃,人皆惊惧。吾今日见之,方知其勇也。若留下此人,必为蜀中之害。吾当除之。”看到了吗?诸葛亮明明要杀的就是张郃,还假惺惺地“谦虚”一番,说什么要杀的是司马懿。早在定军山一战,老将黄忠斩杀夏侯渊之时,先主刘备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杀夏侯渊有什么用,杀了张郃才好。

”由此可见,张郃对蜀汉的威胁有多大。这其实是诸葛亮对司马懿心领神会地把张郃送上来的掩饰和回报。诸葛亮兴奋之余也希望司马懿回去好交差啊!意思就是:张郃是我诸葛亮设计杀死的,跟司马懿老兄无关哪。诸葛亮为什么又说:“我中了司马老贼的奸计了。”是因为,诸葛亮转念一想:司马懿为什么这么配合我,把张郃送过来让我杀?一瞬间他脑子又清晰如常,从胜利的喜悦中冷静了下来。

他突然发现,杀了张郃,司马懿的收获更大,自己这次充当了司马懿的杀手了。他感到了司马懿的可怕,立时寒彻透骨。诸葛亮改变了主意,决定不再包庇司马懿,要把司马懿的险恶用心公诸于世。这样司马懿回朝以后,曹魏对他就会稍起疑心,让曹魏集团产生离心力,而有利于蜀汉的延续和生存。因此,他计上心来,大喊大叫说自己中了司马懿的计,使得司马懿陷入不清不白的境地。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张郃的死正是此理,他的死就是因为他太厉害了,他威胁的人太多了。张郃的死也可以说是“天夺其魄”。归根结底,张郃的死既不是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计,也不是诸葛亮中了司马懿的计。而是张郃由于个人性格原因和立功心切,中了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计。在当世两大绝顶谋士天衣无缝的合作“围猎”之下,张郃如果能够继续生存下去,那张郃的实力简直就可以说是鬼神莫测空前绝后了。


文章TAG:激发本能意识的本质安全策略  如何设计安全策略计  激发  本能  意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