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记忆是痛苦的根源,你能学会忘记也是一种福分?

“如何理解记忆是痛苦的根源,你能学会忘记也是一种福份”?这样的问题,既可以用种植一株药材的生长过程,采摘时间,晾晒注意事项来说明;也可以用介绍这株药材的作用来说明。如果采用这种说明书的方式,列出几条一,二,三……就完成了。又可以以故事的形式,以一个人的经历,来叙述这个人,曾经遇到了什么样的痛苦,因为一直放心不下,在痛苦中苦苦挣扎,后来,他失忆了,一切都记不得了,开始了新的人生,获得了新生,走向了光明。

用说明文的方式,简洁,明白,便于理解,记忆。用一个人的故事,虽然是偶然的人和事,但是生动,形象,便于表达情感,多了可读性,有艺术欣赏的价值。更多的人,喜欢用论说文来理解这样的问题,鲜明的论点,充实的论据,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显得铿锵有力。如果喜欢咬文嚼字,那么,用哲学思维来叙述,另有一番韵味。虽然会出现一些晦涩的文字,但是,并不影响对问题的看法,理解,阐述。

为什么要说这些与问题差之毫厘 缪以千里的表达方式呢?是因为这个问题的片面性,狭隘性,挑战性。这个问题的观点,之所以存在片面性,狭隘性,挑战性,是因为,这个问题能够让一些人认同,也会让一些人走出了痛苦的深渊,获得了新生。但是,这个问题的观点,又是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是对人类认识的挑战。所以,仅仅寻找正方的材料,存在误导作用,阻碍了人们认识的事物的全面性,复杂性。

况且,“记忆是痛苦的根源”,这是唯心主义的典型观点:强调了“意识决定物质”的核心理论。与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的核心价值观,是截然相反的。唯物史观,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个问题中的“痛苦”,“记忆”,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主观世界在物质生活中的客观反应。也就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痛苦”,源于客观事物造成对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蹂躏与伤害,造成的灾难,痛苦。这个客观事物,当然指人为的,社会的,也指自然的……“痛苦与记忆”,发生的时间有先后之分。“记忆,是痛苦在时间上存在的延续性”,“记忆”,并不是“痛苦的根源”。因此,“记忆是痛苦的根源”,是用“记忆”来篡改了造成痛苦的本质。

“你学会忘记也是一种福份”,是对“记忆是痛苦的根源”中的“记忆”而提出的观点。“学会了忘记,就是失去了痛苦的记忆”。这又是一个更加庞大的问题。这就需要证明:“痛苦的记忆,幸福的记忆,是否在人的记忆中,可以独立存在?目前,还没有听说可以分离的记忆存在。根据人类现在的认识水平,人们熟悉的,是外物条件造成的“失意,痴呆”;所谓的“忘记”,只是记忆中的自然消失。

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纪念》,就是要人们为了记忆。如果没有了记忆,就会在历史的掩盖中自然消失了。所以,“忘记”不是刻意去学习,而是不去纠缠,让它慢慢地淡忘,直至自然消失。这个问题具有挑战性,是因为这种观点违背了人类发展的规律。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凡是“过去的事情”,不管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都是不能够忘记的。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需要连贯性的。在满清王朝统治时期,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痛苦的。但是,这段屈辱的历史,我们不是去美化它,掩盖它。而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它,分析它……历史,就是前车之鉴,就是要古为今用。如果“忘记这段屈辱的,痛苦的历史,就是背叛,就是灾难……”因此,“你能学会忘记也是一种福份”,是具有片面性的。

在许多时候,“学会忘记”,不仅不是一种福份,而且是一种更大的痛苦原因,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现实生活中,忘记痛苦的人,不胜枚举:有的人,多次被骗;有的人多次酒驾;有的人多次赌博,有的人多次吸毒,贩毒;有的人多次盗窃……如果这些人,长了记性,记住了第一次的痛苦,就不会再发生相同的悲剧,就不会有后面的痛苦,就不会有更大的痛苦。


文章TAG:多少的痛苦和记忆  记忆差真的很痛苦  多少  痛苦  和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