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支付宝推出的“垃圾分类向导”小程序,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烦恼,甚至不少网友在知晓这一小程序后,纷纷高呼“得救了”。【支付宝小程序≈生活小帮手?】据悉,支付宝的“垃圾分类向导”与“垃圾分类向导”小程序中,涵盖了4000多种垃圾的分类,且还会在今后不断随着用户需求更新资料库。而更为贴心的是,与市面上流传的大多数图鉴式分类指南不同,用户只需要在小程序内输入对应物品名称,或者上传照片,就能获悉相应垃圾的准确分类,因此在操作上也更为便利,也很快就让支付宝小程序获得了不低的人气。

甚至还有网友表示,这是第一次将小程序拖到了桌面上。其实,像这样“蹭热点”的事,支付宝小程序可并没少干。去年夏天支付宝乃至整个阿里的热门平台上,均上线了快速鉴别疫苗的功能。用户可进入相应的小程序,扫描药盒上的条形码即可获知药品的名称、厂家、批号、有效期等重要信息,如果其存在问题,扫码页将会出现红色字体警告。

除了这些全民关注的新闻之外,在许多生活场景方面,支付宝小程序也在不断提供完善的服务。今年6月中旬,考虑到老年用户在使用App时的诸多不便之处,其上线了“关怀版”支付宝小程序,将字体放大并且简化了操作;而随着全国各地陆续公布高考分数,支付宝新增了查分渠道,用户可实现一键查分……而越来越多生活类功能的上线,也使得其在用户心中营造出一个“实用系”小程序体系的形象。

【微信小程序≈娱乐大管家?】如果我们把时间点切回2018年的7月1日,相信大多数朋友在听到“小程序”这个词的时候,第一个想到大多会是微信小程序。作为微信之父张小龙亲自站台的新型服务形态,微信小程序几乎抢尽了先机——在其他平台尚未亮相时,微信就已经在力推小程序;在其他人还在讨论小程序是否有存在必要时,代表性的“跳一跳”游戏就已风靡全国;而当众人恍然大悟时,小程序这个名词则几近与微信绑定在了一起。

但是站在微信的立场,小程序的发展道路并非“苦尽甘来”这么简单,而是陷入一种更加复杂的情况。由于小游戏的成功,大量个人与企业开发者在入驻后,开始通过这一渠道疯狂收割流量并促成变现,这种心理驱动了微信小程序平台上大规模盛行简单粗糙,却又塞满了诱导分享陷阱的产品,甚至导致当时诸多用户的微信群被这类分享链接疯狂刷屏,甚至影响到正常的使用。

虽说微信方面很快就对小游戏分享链接的泛滥予以治理,补充了不得强制分享,须提供用户跳转或重玩入口等运营要求。然而已经发生的泛滥事件,却极易给用户留下惯性思维,令其日后在面对微信小程序时由于这种思维的影响,第一个想到小游戏,继而才会将小程序与休闲娱乐功能联系起来。因此这种惯性思维会令用户在需要娱乐时主动找上门来,却也多少会影响到其在面对其他需求时,更倾向于其他的小程序平台。

张小龙解答了微信小程序的相关疑问,你对微信小程序的发展怎么看?

从2017年至今,熊猫资本一直在研究基于微信生态的投资机会,我们这里很乐意分享一些较粗的思考,希望能与更多团队交流探讨:我尝试把小程序的项目分为两类:一类模式已被移动互联网无数次验证,在微信互联网里继续复制,比如各种小工具,各种内容服务(小说、漫画、视频、游戏etc.)。虽然表现形式有一些变化,比如将小程序和APP无缝的打通,但其本质的内核没发生变化。

另一类则是将原来在APP年代不可能的变为可能。或是极大地降低各方参与的门槛,或是10倍地提高了用户体验。这样的描述可能比较抽象,举例来说,比如很多线下的场景,此前因为需要同时具备商家密度和用户密度,导致启动门槛极高,运营难度极大。但有了小程序的助力,就有可能极大降低各方参与的门槛,从而进化出有趣的产品。

我们最为看好“线上线下结合”的领域。但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我们只是有大致的朦胧感觉,具体的产品形态仍然需要最优秀、最敏锐的团队去落地实现。我们会看好有几类特质的项目:1)具备高频、刚需、大众需求、社交裂变的特征;2)从此前就已经存在的场景切入,并进行产品的还原和优化。比如红包产品如此有爆发力,本质上是因为红包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3)从非常垂直、细分、聚焦的需求点切入,极大地释放小程序轻交互、用完即走这些特质的潜力。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微信  程序  多久  布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