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道的却好,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根据长期气候统计,北半球一年之中气温最低的时候是1月份。地球真的越来越热吗?全球气候变暖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不管怎样,“三伏天”就是和“三九天”对应的说法,表示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段。在民俗里,人们常以三伏天和三九天来表示很热、很冷。

高温预警再度拉响,这场“高温战”将持续多久?

高温预警再度拉响,这场“高温战”将持续多久

前几天,曾经历过两三天的持续高温,室外温度迅速攀升到了36℃,室内自然温度达也达到28℃。有云南丽江的网友说,她们那里室内温度才19℃,真可谓凉爽宜人。东三省几乎没有高温一说,即使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也就中午那几个小时,很少超过32℃。在我们潍坊的地区,前几天刚入伏时,有两天气温特别闷热,最高温度达到了37℃;虽着连续几天的强降雨,潮湿闷热的天气随之也就结束了。

据天气预报,未来几天的最高温度,也就维持在29℃左右。俗语道的却好,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今天已经是头伏的第8天了,再过两天就进入中伏,也就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段。因为到8月7日,就到了立秋节气,所以,今年这场"高温战"最多也就还有20天。依据天气预报分析,其间还有几次降水过程,所以,最酷热的高温天数,比往年要少。

地球发烧了吗?为什么一年比一年热……它还能坚持多久?

地球发烧了吗为什么一年比一年热……它还能坚持多久

地球真的越来越热吗?全球气候变暖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威武屹立的冰山,姗姗匍匐的冰川,这是目前我们能在格陵兰岛上看到的常见景象。不过,联合国最近发表的一份新研究报告称:从格陵兰岛冰川目前融化速度来计算,到2030年后,这里所有的冰山和冰川将不复存在。在2019年初,位于北半球的多个国家气候可能都比较异常,特别是我国和美国,这一点大家应该深刻有体会。

我国气候专家也对此做过总结:厄尔尼诺现象。说到底这跟北极变暖有关,北极变暖造成北极极地涡旋的束缚力减弱,导致极地涡旋冷气流扩散到我国,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为了应对全球变暖,早在2015年世界多个国家签署了一份关于控制全球气候暖温的《巴黎协定》。希望到2100年,全球气温的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然而最近联合国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称,即使我们达到《巴黎协定》中减排要求,就算不再排放任何温室气体,我们也无力阻止北极气温的继续升高和海平面升高。

该报告指出,跟南极洲冰川相比,北极比较脆弱。到2050年,北极气温将继续上升3至5摄氏度。温度的升高会导致格陵兰岛附近海冰迅速融化。当然这并不是单单的冰川融化,会导致全球各地气候发生变化,估计全球有超400万人直接受到北极冰川融化的影响,当然间接数字可能超4000万。从整体统计数据来看,从1979年开始,在过去40年里全球海冰面积已经减少40%,如果人类的温室气体排放率继续居高不下,那么很可能到2030年北极冰川就融化完了。

有科学家指出,更严重后果还在后头,被困在永久性冻土层中的16.7亿公吨碳将被释放,这将进一步加速全球变暖。另外,冰封在冻土层中的古老病毒有可能再次苏醒。北极冰川融化造成的后果真的不敢去深想。然而事实上它正在发生,现在给人类带来危害也已经显现。该研究报告呼吁全球人类要大范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煤炭和其它能造成环境污染排放物的燃烧。

农谚“热在三伏,冷在三九”,里面说得最热和最冷的时候分别是一年中的什么时候呢?

农谚“热在三伏,冷在三九”,里面说得最热和最冷的时候分别是一年中的什么时候呢

在民俗里,人们常以三伏天和三九天来表示很热、很冷。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两个时段,具体的推算跟历法有关。先说相对容易理解一点的三九天。三九是“数九寒天”的其中一段,“数九寒天”其实是九九八十一天,指的是从冬至日开始算起的81天,也就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冬至是24节气之一,时间固定在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节气属于公历或者说阳历,而不是阴历,详细解释参见我之前回答的《清明节为什么就在新历的四月4或5号呢?》)。

因此每年的“九九天”也是固定的,基本上就是每年的12月22日至来年的3月12日左右。这段时间,从物候来说,也就是从冬到春的一个阶段。所以民间有不同版本的“九九歌”,表明了这九个九天里面物候的变化。比较常见的一首《九九歌》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冻河开,八九雁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可见,“冰上走”的三九四九天,人体感觉是最冷的。具体算起来,“三九天”就是从冬至算起的第三个九天,也就是1月9日至1月17日左右,而“四九”则是1月18日至1月1月26日左右。这也跟长期气候统计的结果比较吻合。根据长期气候统计,北半球一年之中气温最低的时候是1月份。“三伏天”是和“三九天”对应的,指的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

“三伏”的时间推算要复杂一点,是阳历的节气和阴历的天干相结合,取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开始,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开始,然后取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开始。这就是笼统说的“三伏”。但在实际中,每年的具体时间和长度都不一样。夏至时间是固定的,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或6月22日,但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是哪一天,就要看阴历的标注了,公历上的时间并不固定。

由于天干只有十位,所以从这一个庚日到下一个庚日正好是10天。因此,常来说初伏(头伏)10天,末伏(三伏)也定为10天,而中伏(二伏)距离末伏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算下来总共的“三伏天”就是30天或40天。实际上,大部分年份都是40天。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阳历和阴历的日子并不重合。夏至是每年阳历的6月21日或22日,立秋是每年的8月7日或8日、9日,二者中间隔了45天左右。

如果夏至当天或者没过两天就到了一个庚日,算得出,到第三个庚日也就是初伏开始时,距离夏至也不过20天多一点,中伏开始时,距离夏至不过30天多一点,还没等到立秋,就已经又到了下一个庚日。因为还没到立秋,这个庚日不能算末伏的开始,只能继续算中伏,一直等到再下一个庚日,才能算末伏,这样全部算起来,这一年的“三伏天”就是40天了。

如果夏至之后至少过了五天才等到一个庚日,那么等到第三个庚日也就是初伏开始时,距离夏至已经有25天了,到中伏开始时距离夏至至少有35天,再有10天就到立秋了,那么下一个庚日就有望赶上“立秋之后”,这样一来全部的“三伏天”就是30天。不管怎样,“三伏天”就是和“三九天”对应的说法,表示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段。


文章TAG:几月份  三伏天  一年  多久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