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云端化的内容制作和分发也有利于营造开放互通的生态圈。虚拟(增强)现实分为四个阶段:初级沉浸、部分沉浸、深度沉浸和完全沉浸。现在AR/VR 尚处于部分沉浸向深度沉浸迈入的阶段,预计2025年可以实现深度沉浸。图表1.1虚拟(增强)现实产业链二、产业链:光学组件,交互传感系统,应用生态依次成熟,引爆AR/VR加速渗透随着谷歌、索尼和Oculus等公司推出了消费级头戴显示器,AR/VR行业从探索导入期迈向了商业化初期。

但在一波热潮过后,其又因硬件设备价格过高而陷入了泡沫化底谷。当前,AR/VR行业呈现回暖趋势。据IDC预测,2020年全球AR/VR市场相关支出规模将达到188亿美元。在此基础上,全球相关产品与服务投资也将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市场的AR/VR技术相关投资将于2020年达到57.6亿美元,在全球市场份额中位列第一。

然而,虚拟(增强)现实的商用化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显示画质粗糙、晕动症明显等终端问题尚未解决,应用内容的缺乏也浇灭了消费者的热情。AR/VR 产业链的布局应当以提升硬件性能和价格优势为先,并注重应用生态构建。当前,AR/VR “云管端”中的5G网络管道已经技术落地。未来,终端设备中的光学器件将首先迎来突破,以性价比带动设备放量。

而后,感知交互系统有望成熟,人机协作进一步提升。最后,云端内容制作平台的生态构建将加速AR/VR渗透,形成“硬件平台迁移——内容厂商丰富内容——终端进一步普及”的正循环。图表2.1虚拟(增强)现实发展历程2.1 终端:光学系统的发展将实现画质提升,推动近眼显示技术成熟由于目前VR眼镜的分辨率不足,用户在沉浸体验时会产生纱窗效应。

低分辨率会使VR图像有强锯齿感和粗糙边缘,所以计算机在实时渲染过程中会引发细线条舞动,高对比度边缘会出现分离式闪烁。人眼直接看到显示屏的像素点,就好比在纱窗之后看东西。图表2.2低分辨率导致的纱窗效应图表2.3不同场景下的视场角(FOV)消除纱窗效应的方式是使人眼覆盖的视场角具有高分辨率,但当前设备的视场角和角分辨率还有待提升。

视场角(FOV)即视野范围。人眼的视场角范围大约为150°×120°。对于工业级产品而言,视场角在30°×40°即可应用于维护和检修等作业场景。但对于消费级产品来说,视场角越大越能满足用户的沉浸体验。然而,目前国内外代表产品在一定体积与重量的约束条件下,视场角大多仅停留在 90°×90°的水平,和人眼的视野范围还有很大差距。

就分辨率而言,当角分辨率达到60 ppd,即视场角中的1度能看到60个像素时,用户就不会产生像素感。但是角分辨在2020年也只能发展到30 ppd, 离60 ppd差距还很大。图2.4虚拟现实沉浸体验-分辨率需求目前,提升视场角和角分辨率的关键在于光学系统的升级。由显示镜面和图像元器件构成的光学系统是终端设备的核心,会影响近眼显示效果,决定终端设备性能和设计的受限程度。

然而,当前核心元器件的产业存在技术门槛高,技术差距大,企业集中度高,龙头厂商的垄断性强的现象。1.1显示镜面:光波导性能最优,量产难度大,国内初创企业加速争抢赛道光波导为性能最优的光学显示镜面,但也是量产难度最高的技术。它可以解决视场角和体积间的平衡问题,使大视角图片在小体积光学镜片中无损复原,在不影响画质的基础上做到轻薄。

由于波导只负责传输图像,是独立于系统之外的元件,这种特性也使得显示屏和成像系统可以移至额头顶部或侧面,不遮挡用户视线,设计美观。图表2.5不同光学系统特点光波导技术分为几何光波导和衍射光波导。几何光波导的制造工艺繁冗,良品率低;衍射光波导中的浮雕光栅可批量生产,但生产仪器如电子束曝光和纳米压印仪等价格不菲,国内有条件建立生产线的厂家屈指可数。

两种技术均有量产难度。目前,AR上游光波导模组制造商短缺,导致下游厂商生产成本高,设备价格高。比如,采用光波导方案的高端AR眼镜HoloLens的价格为3500美元,是采用普通棱镜的Google Glass的3.5倍。当前世界范围内光波导模组的供应商凤毛麟角,微软和Lumus分别为衍射和几何光波导龙头,独占显示效果、成本和体积优势。

然而,光波导技术的普及需要利用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被主流消费级产品接纳。因此,现国内多家产业链相关公司纷纷加大对AR光波导器件模组的投入,如中光学、苏大维格和歌而股份等上市公司都在攻克批量化生产关键技术。中光学利用光学薄膜核心技术,成功研发了光波导器件;鲲游光电凭借全息光栅技术研制出了极致轻薄,单片多色,高量产型和全天候工作的光波导器件。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产业链  ar  VR  AR  环节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