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即便是在阿里巴巴连续投资三江购物、银泰百货、苏宁的时候,行业里依然存在“看不懂”氛围,竞争对手也没有动作出现,但是,盒马鲜生闪亮登场,阿里重金联手大润发,口碑异军突起,饿了么、淘票票越战越勇,导致整个市场突然骚动起来。于是,竞争对手想起了云计算市场的历史教训,开始选择一种策略,不管看不看得懂马云的布局,先跟上再说,或者先搅局再说。

阿里巴巴在做什么,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新零售也是一样。所以,就在2017年最后一个季度开始,突然醒悟的以腾讯为首的互联网资本开始以“饭局”为宣示,在新零售领域疯狂投资,迅速形成了腾讯、京东、永辉、步步高、家乐福、美团等的阵线联盟,连京东的大股东沃尔玛也掺和其中,但是,我们也看到,这个联盟声势很大但很松散,对于新零售的理解至今各有各的腔调,口号多但落地少,还在新零售的领悟阶段。

在这种舆论压力之下,阿里巴巴好像并没有太多的在意,依然在按照既定节奏一步一步的深入改造所谓的阿里系新零售企业,稳扎稳打的推出了智慧母婴室、无人便利店、天猫美妆进驻大卖场等等一系列的新零售系统性整合。两相比较,腾讯与阿里巴巴对新零售的使命愿景、战略方向、资源投入等等,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别。阿里巴巴作为新零售的战略概念提出者,也是事实上的绝对引领者,有着对新零售真正的理解,更有绝对的“相信。

在逍遥子给股东的信中再次指出,阿里巴巴提出新零售,不是提出一个概念,更不是制造一个热点,而是“我们真的相信”。对于高鑫零售,逍遥子表示,有足够的信心和清晰的路径,在新的一年里将新零售开花结果。做得深是因为真心要改变商业,做得浅主要是为了流量变现信则有,不信则无。正是因为阿里巴巴对新零售“真的相信”,所以对商业变革带来的供给侧和消费端的升级有真正的使命感,对零售业的理解要深入得多,所以战略路线很清晰;而反观腾讯,作为新零售的跟风者,明显使命感不足,战略也不清晰,这一方面是因为对零售的理解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其出发点不在于真正的商业变革,而在于现有资源的变现。

我们必须承认,要想真正变革商业,对阿里巴巴也好,对零售业的伙伴也好,都将是一个全方位、全链路的深刻的改造,这必然要求更强的意志和更坚决的执行力,浅尝辄止做做样子除了可以抬升股价之外一无是处。由此来看,对商业变革的渴求,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正是阿里巴巴在新零售的生态体中显得”霸道“的本质原因。

而反过来,如果目标不是商业变革而是流量变现,则只需要抓住流量一头,自己得利就足够,伙伴好坏无所谓,对并购入股的公司的具体运作根本无需介入,这是腾讯对其合作伙伴显得”开放“的真正缘由。马化腾日前在2018年IT领袖峰会上就直言不讳的讲,腾讯并不是做新零售,看中的是希望微信用户与线下实体商铺连起来的利益和商机。

马化腾说,包括云计算未来的发展都需要大数据的支持,连接的好,还有广告收入,未来会用数字化方式在社交体系里投放广告,意味着我们的广告收入会增加。这段话已经清晰无误的表明,腾讯做新零售投资的出发点不在于真正的商业变革,而是在于现有资源的变现,更直接一点,就是为了保证微信支付的份额与朋友圈广告的投放阵地。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阿里巴巴CEO逍遥子在信中却强调,阿里巴巴赋能合作伙伴,从来不是半信半疑半信半意,而是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数据和思考方式,更好的精细化的管理采购、营运、客服及供应链,从而完成门店的数字化改造、多业态多渠道发展和重新定义大卖场。

因为相信,就会义无反顾的全心投入,就会敢于有“兄弟们,跟我冲”的行动。因为做的浅,是因为半信半疑,所以连半条命都不敢压上,撒上5%左右的赏金,喊出“兄弟们,给我上”的口号,自己躲在后面静观其变才是最稳妥。我们看到的是,“做事业”与“为赚钱”,真的会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也会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商业上本来并无“中心化”或者”去中心化“的差别,有的只是商业价值的实现路径选择不同。

如果说中心化,有的也只是“用户价值的中心化”,具体到新零售,这个中心就是行业与市场的发展与革新、新技术与商业的紧密融合以及提升客户的消费体验。如果去中心化是要这样的新零售的”中心化“,那也就只剩下涸泽而渔的流量变现“画皮”了。作为世界上最大电商平台的CEO,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零售集团董事会主席,逍遥子张勇表达了要“把高鑫零售打造成全球新零售的明珠”的宏达理想,也表现了完成“中国商业零售史上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受益人数最多的系统性升级”的决心。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腾讯  入股  版图  投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