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96年,苹果公司以4.27亿美元收购了乔布斯创办的next软件公司,收购价值包括3.775亿美元,现金2,500万美元的苹果股票,以及1,600万美元的苹果股票认购权,乔布斯从这个交易当中获得了1亿美元现金和150万股苹果股票。如果乔布斯这150万股股票持有到现在,在经历2000年1:2拆分,2014年1:7拆之后,当初的150万股将变成2100万股。

但是到了1997年6月,因为对苹果信心不足,当时苹果股价持续走低,所以乔布斯又将150万股苹果股票全部卖掉,又一次象征性的只留了一股。而到了2000年,乔布斯正是担任苹果公司ceo,在这一年,乔布斯又获得了1000万股苹果股票激励,价值大概是8.7亿美元,直到2011年乔布斯去世的时候,他所持有的苹果股份也只有0.6%。

而对于马库拉和沃兹这些曾经拥有较大份额股票的股东来说,因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苹果曾经经历过一些发展比较缓慢的过程,当时股价也出现较为明显的下跌,所以很多人也在这个时候对苹果信心不足,因此纷纷出售苹果股票套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苹果个人持股的比例已经很少,这也是为什么苹果市值这么大,但却没有产生非常知名富豪的重要原因。

假如我带着苹果公司的一万人穿越到古代,能否重新做出手机?

▲痴人说梦话,科技文盲才具有如此奇葩的想法。古代没有电,没有光刻机,没有人设计芯片。不知道硅材料可以制作半导体。1894年特拉斯才发明交流电,1883年才发明无线电;世界上第一个半导体二极管是在1947年发明的。中国第一个半导体二极管是在1957年研制出来的 。科技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环渐进过程,古代人根本没有制作手机的技术。

乔布斯是产品 技术的天才,任正非是精神 战略的天才,谁会更厉害?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乔布斯和任正非更像是美国和中国的两种本质的性格,乔布斯算是百年一遇的商业天才,对于产品有着极其敏锐的直觉,算是美国精神的最高端,国内很多企业都是学乔布斯的思想并且深刻应用到企业中,国内很多互联网公司的老总有很大一部分是乔布斯的拥趸,国内有个企业家还专门在乔布斯房子的边上买了一个别墅,算是对乔布斯另类的崇拜吧,乔布斯的很多理念在国内都转话成企业的信条了,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乔布斯算是美国精英文化中典型的代表,给苹果塑造的高贵气质到现在沿用至今,在高出成本如此高的情况下,大家还能争先恐后的买单,这才是乔布斯的真正厉害之处,说到任正非强在精神属性以及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更能代表中国老百姓的坚忍和远见,华为公司因为其特殊的行业背景,几乎天天都受到美国的打压和攻击,但在这种强大的压力面前华为公司越走越顺畅,很大一个因素就是任正非的强大精神力,锻造出现在华为的优良的管理体制。

作为创始人竟然只给自己保留了百分1.4股份,其余都分给在华为的员工,这种气度不是一般企业家能够达到,做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把绝大部分的股份拱手相让有点反其道而行之的意思,但是效果却是出奇的好,这也是任正非老爷子的过人之处。早期的华为算是一个项目公司,靠着一个个的订单而活着,大家都知道华为公司的待遇非常高,意味着强大的资金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足量的订单支撑,如何才能保住订单就要靠着技术和服务。

任正非在华为公司内部不停给华为做极限的假设,让华为公司一直处于高速的运转中,同时也兼具非常强的危机意识,专门设置一个部门给各种的产品或者项目提出一些变态的意见和看法,推动着企业高速的向前发展,华为公司的强大绝不是偶然,并且能在5G技术领域占据前列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更离不开任正非的强大精神属性支撑,在十几年前就预想到了今天华为公司所遭遇到的困局,准备了十几年的时间,这种大战略眼光几乎很少有人企及,也是中国人大智慧的一种体现,华为公司一多半的营收来自于国外,这就是真正的硬气不像国内很多企业只会窝里横,出去就显得不堪一击。

公司里一个女文员,工资也不高,却用两部手机,其中还有一个是苹果,这种人是怎么想的?

工作中,千万不要以一个人的工资水平,来衡量一个人的收入水平,更不要低估别人的消费能力,除了一些人是真的虚荣心作祟以外,有的人是真的不差这点钱。 所以如果你的判断太过于武断,只能说明你看问题的角度并不是太全面,太过于单一。 想问题如果总是这么单线思维的话,那么最终你将不会有任何的提高和成长,因为很多事情千万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就像你们公司的文员一样,虽然说工资不高,但是她难道就真的没有消费能力吗?就像说我现在在北京发展,公司的很多前台和行政部门的一些人,工资并不是很高,但是她们中有一些人的穿着和使用的东西会特别的有品位,完全不符合他们的收入水平。而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有一部分人,家里面本身就是北京的当地人,不差孩子赚的这点钱,而他们上班呢,有的时候很多是为了消遣一些时间,感觉在家太无聊。

天生就喜欢在公司里上班,喜欢这种热闹氛围,不喜欢在家感觉与世隔绝的,不然会很寂寞; 还有有一部分人呢,除了本职工作以外,他们还有一些其他的副业,现在互联网非常发达,很有可能你身边的一个文员她在下班了之后,又成了某些平台的当红主播,或者是平常的时候写一些文章赚一些外快,这些都是非常有可能的。 还有一些人呢,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另一半特别有钱,而自己上班呢,也是因为在家里太寂寞,闲着无聊过想要换一个环境而已。

大家感觉在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中,是乔布斯的功劳大还是乔纳森艾维的功劳更大,为什么?

当然是乔布斯的功劳更大。乔布斯和艾维=伯乐和千里马,没有乔布斯的大胆任用,艾维的设计才华根本没法绽放。两人的关系类似诸葛亮和刘备,一个才华横溢,一个知人善任。乔布斯回归苹果公司后,一个小插曲可以很好地说明两人惺惺相惜的关系。1997年9月,乔布斯重返苹果公司并出任iCEO(就是代CEO),公司所有高管被集合到一起听乔布斯动员讲话。

乔纳森.艾维当时30岁,也在听众席里。他已经准备辞职,因为受不了公司只盯住利润而对产品设计根本不上心。不过,乔布斯的一句“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赚钱,而是制造出伟大的产品”,让艾维放弃辞职念头,选择留下。两人因为对工业设计的理念不谋而合,成为消费电子界的最佳搭档。纵观两人合作的生涯,可以发现,乔布斯作为公司的CEO,负责公司产品线规划,判断产品的市场前景,掌控风险,他会明确指出自己喜欢的模型和草图,放弃不喜欢的。

艾薇负责将乔布斯的想法和喜好写在纸上,形成产品模型和设计概念供乔布斯选择。简单来说,乔布斯就是船长,负责苹果产品设计这艘大船的方向,艾维负责操作,确保这艘“大船”按照乔布斯指示的方向前进。没有艾维,乔布斯早就找到类似的设计师设计出满意的作品,典型的例子就是第一代Mac电脑;当然,有了Ivy,乔布斯的工作效率更高。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人才  苹果公司  理念  公司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