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电热毯,可以追溯到,橡胶热水袋,陶瓷热水袋,塑料热水袋,还有输液用的玻璃瓶。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用植物树枝做的烤火机,现在已经不用了。怕真品不好找,不清楚。还好有万能网,真的找到了一张图。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但空气流动性好,把火盆放在床底可以形成良好的对流。

冬天取暖的方法有哪些

冬天取暖的方法有哪些

方法实在太多,说说怎么暖被窝吧。现在,有电热毯,向前追溯,有橡胶的热水袋,有瓷制的热水壶,有塑料的热水壶,还用过输液用的玻璃瓶,印象最深的是用一种植物的枝条编制的火烘子,早已不用,恐难找到实物,说有说不清楚,好在有万能的网络,还真搜到了一张图片。火烘子要与火盆子铸铁的和一块木板配合使用。做晚饭时,烧一些容易产生木炭的柴火,通常是棉花的秸秆俗称花柴,平时很少用,放到冬天烘被窝用。

将烧到红炽状态的木炭扒到火盆子里,用嘴吹一下不会出现明火后,就用木板端着,放到床上,将火烘子扣在火盆子上,最后将棉被盖在火烘子上。大家知道,热传递有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传导热较慢,但空气有很好的流动性,并且将火盆子放在被窝的最下面,可以形成良好的对流。同时,炭火温度较高,辐射散热能力较强,所以,不大会被窝就能烘好,加上棉被的保温效果,几乎一夜都暖烘烘的。

当然,有人担心将炭火放在床上,会不会引燃被窝,其实,安全性很高,炭火温度虽高,并不与被褥直接接触,被褥的温度比炭火低的多。事实上,当时很多家庭都使用火烘子,还真没听说谁家将被褥引燃。倒是上学时,有位同学用白炽灯泡烘被窝,结果将被褥引燃。最后,说点有意思的,听一个朋友说的。这位朋友当过兵,那时宿舍没有空调暖气,当然不会允许使用热水壶之类的东西,不知是谁带的头,晚上睡觉时,先将外衣脱掉,只穿内衣站在床下,等冻的差不多了,才扎进被窝,就不觉得被窝凉了,美其名曰冷烘窝。

古人在冬天都是怎样御寒取暖的?有哪些取暖神器?

火炕是中国北方应用很广泛度一种取暖方法,我小时候也睡过。1980年代,火炕在京郊农村还是每家每户都会使用的到了1990年代暖气片的使用,才使得使用火炕的家庭逐渐减少。十年前,北京二环内最后一面火炕面临拆迁,有人呼吁把它当作一个历史的痕迹保留下来。翻阅史料,发现火炕也是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不仅仅是普通百姓使用,还有歌咏火炕的诗篇。

我来简单聊聊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女真人的早期居室大体上是依山谷而居,四周用树木枝干围成栅栏,屋高数尺,上面覆盖木板桦树皮或茅草。女真人居处的墙垣篱笆,大都是用树木搭建的。同契丹一样,门多朝东。在室内,墙的四周是一圈火炕,起居其上,并借以取暖。女真人这种室外用木联成栅栏门户朝东屋内置火炕等习俗,可谓源远流长,弥久不绝。

清代东北地区的满汉人仍然保留着这种习惯。如清人杨宾柳边纪略卷一载,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一带,屋皆东南向,立破木为墙,门窗多朝东南,土炕高一尺五寸,围绕南西北三面,仅空开门窗的东面,并在南北炕头两端置炉灶,用来做饭取暖。屋舍四面有栅栏围绕。上图辽宁新宾努尔哈赤出生地金代女真及汉人渤海人等,无论尊卑贵贱,室内活动主要都是在火炕上坐卧,并用它取暖。

金虏节要载金初太祖太宗时,虽有君臣之称,但无尊卑之别,乐则同享,财则同用。至于屋舍车马衣服饮食之类,并无多大差别。皇帝所独享的仅有乾元殿。殿外四周栽柳,把殿与外界隔开。殿内,围绕墙壁置火炕,平时无事,则锁上或开着有事则皇帝与臣僚杂坐在火炕上。上图努尔哈赤出生地的火炕宋金文人写了很多咏火炕的诗篇,试举一例。

朱扁,宋人,建言二年六年金榜,1128年立金榜。他被留了下来,在北方生活了二十年。暖康三十韵,南北风土不同,学而不止。出疆虽然是节日,入境暂时和海关一样。当呆久了年龄够大了,雪就落满了悬崖山谷。冬天披着貂皮和毛皮,蹲在炕上。西山以石付之,灰色触目惊心。方驰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还会继续下去。飞舞的云彩,燃烧的红宝石。诗的大意是,南北风俗不同,所以来了就入乡随俗吧。


文章TAG:冬天的取暖工具有哪些  取暖  冬天  工具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