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一打喷嚏,富士康就会得重感冒,大概是充分意识到了苹果依赖的严重性。郭台铭正在努力走向苹果,包括拓展新业务、探索电子商务等等。尴尬的是,现在富士康超过一半的收入来自苹果。他们大概也知道过度依赖苹果不好,但又停不下来。毕竟苹果太耀眼了,产业链不可能抛弃这个大单。

代工之王富士康身处窘境,你觉得这应该归咎于苹果吗?

代工之王富士康身处窘境,你觉得这应该归咎于苹果吗

现在苹果的日子不好过,一些最主要的供应商也陷入窘境,代工之王富士康是典型的代表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因高售价拒绝新iPhone,富士康也连续传出各种传闻,先是被曝露要裁员34万人,以缩减开支,随后其市值在港股A股双线全面下滑,虽然富士康发言人一度出来辟谣,但整个产业链依旧嗅到一股死亡的味道。

显然,裁员34万人的说法有些夸张,但在寒冬时期,富士康之类的巨头企业肯定会启动节省开支的措施,加之,富士康有九成以上的员工都是流水线上的基层操作员,笔者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到过,这些流水线岗位从设计之初就是流动性的,更何况,现在已没有年轻人愿意在流水线上枯坐两年以上,或许,仅自发离职的员工数量就已经是五位的数字了。

至于说,股价下跌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纵然雍容华贵的苹果,不也一路跌跌不休,从230美元直接干到170美元,市值这东西,全看华尔街心情。最苦之人,富士康窘境怪自己,还是怪苹果?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代工厂,富士康在业界拥有良好的口碑和雄厚的实力,也一向是令中国地方管理者趋之若鹜的金牌企业,于整个经济社会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显然,富士康的辉煌没有改变其代工企业的本质,他们的日子依旧要取决于客户的日子。

在iPhone销售最火爆的岁月里,富士康也跟着大快朵颐,赚得盆满钵满,高层管理者中层干部基层员工以及地方管理者都有着非常不错的收入,但随着iPhone销量下滑,整个产业链都遇到非常严重的经营困难,而产业链底端的富士康所遇之困难又是最大的。之所以说,富士康遇到的困难要比其他厂商更大,主要是因为他们处于产业链的最终环节,这意味着,任何上游供应商的问题,都有可能误伤连累最终的组装代工企业,举个例子,台积电三星经常因芯片产能不足,而致使iPhone订单减少,富士康投资的车间人力物料等成本,利用率都会大幅下降,有人曾粗略估计,因芯片缺货,富士康调整产能,每日蒸发的成本利息足以在北京五环内买上一些房子,想想真是可怕而一些小型的加工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常常以次充好,把一些有瑕疵的零部件出货,它们最终都会被苹果严苛的品质系统拦截下来,从而影响组装代工的良品率和维修成本,而当问题发生时,富士康和零部件供应商之间,常常只会爆发一场旷日持久的责任纠纷,却没有实质性的索赔,正如2012年 iPhones5巨大的失败,最受伤的除了苹果,就是富士康。

日前,部分iPhone遭到禁售,直接受影响的也是富士康和硕等组装代工厂,他们需要腾出场地和生产线帮助苹果完成软体刷新,在一个讲究效率精准计划和嫁动率的企业中,最忌讳如此异常事件,毕竟,应对突发事件的成本往往远高于计划内的生产,事实上,制造业内任何于计划外的事情,都需要企业自己埋单。显然,代工之王遇到如此窘境,同苹果和产业链上的供应商都大有关系,甚至富士康自己的外包厂商不给力,也会造成巨额的损失。

诚然,这些都是代工厂运营管理中最难的部分。然而,如果你想生存甚至盈利,郭台铭当然不能只是抱怨客户或其他产业链问题。而且富士康选择代工行业,享受着巨大的人口红利,也要克服代工行业的短板。事实上,富士康的规模得益于郭台铭和高管团队的坚持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台湾省大部分人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他们从不抱怨客户的严格质量。即使遇到iPhone禁售的问题,需要额外的投资成本,他们也积极配合。在郭台铭眼里,危险和机遇总是并存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才会不断探索新的制造业,投身于工业互联网。也许,只有这样的心态,他们才能在今年这样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转型路上,代工大象如何起舞?早在几年前,郭台铭就号召转型,不仅开展百万机器人项目,还煞费苦心谈判吞并夏普。这两年他亲自搞产业互联网。可以说,郭总裁已经能够在制造业的历史上扬名立万,但如前所述,富士康未能改变代工企业的性质。他们仍然要看顾客的脸。只要苹果打个喷嚏,富士康就会患重感冒。大概是充分意识到对苹果依赖的严重性,郭台铭正在努力去苹果化,包括拓展新业务、探索电子商务领域等。尴尬的是,现在富士康超过一半的收入来自苹果。他们大概也知道过度依赖苹果不好,但又停不下来。毕竟苹果太耀眼了,产业链不可能抛弃这个大单。


文章TAG:苹果  归咎  富士  生产线  中国苹果富士康生产线哪个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