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无后果”的本义是。一般认为孔子说“始作俑者,无后果。”虽然小,但是文王胆的故事讲的是真的。尊王夫礼,一直是孔子的追求。孔子谴责“始作俑者”走了第一http(擅闯《周礼》),这种行为肯定会被后人效仿。说“始作俑者与此无关”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骂用陶俑陪葬的人?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一般认为是孔子说的。的通常理解为:第一个用俑陪葬的人,大概会断子绝孙吧!我们现在常常用“始作俑者”指代恶劣风气的开创者,我们认为,“后”并非指后代,而是指后祀、祚命,即子孙的后福。“其无后乎”意思是别看你现在是贵族,再这样倒行逆施、穷凶极恶的话,你子孙后福就难保了,当然语言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后世在引用时有所引申、发挥完全可以理解。

就是说孟子在与梁惠王讨论治国理政过程中,史无前例地引用了孔子的这句话,孟子并没有解释“其无后乎”的确切含义,但言谈之中对“始作俑者”的鄙视、厌恶态度溢于言表。孔子为什么要骂用俑陪葬的人呢?其实孟子已经给出了答案——“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就是用与真人十分相似、逼真的“俑”来陪葬引起了孔子的极度不满。

其实略微了解一下古代中国的丧葬史就知道:商代流行活人殉葬;周取代商后予以禁止,转而采用“刍灵”即草人来取代活人,宋朝朱熹说:“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随护、护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后来觉得模拟的“仿人”似乎也不人道,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天运”篇中也出现过“刍狗”,即祭祀时甚至一度舍弃“牺牲”等真实动物祭品,而采用草扎的狗来代替活狗作为祭品,

也就是说,在活人殉葬和俑殉葬之间有个草人殉葬阶段。草人代替真人殉葬是遵循周礼的,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些诸侯国渐行奢华风气,使用更加像人的精致俑人来殉葬,使得用俑人代替草人成为可能和炫耀的资本,这是生产力的进步,却是文明的退步。看来孔子如此厌恶发明俑人殉葬的人,自然是赞同俑人以前的丧葬之法了,但是孔子决不是赞同活人殉葬,而是赞同使用草人。

俑人不过比较像真人,孔子尚且大为恼火,“仁”是孔子学说的根本,一个提倡仁慈的人,怎么可能推崇用真人殉葬呢?尊王复礼一直是孔夫子的追求,孔子谴责的是“始作俑者”跨出了第一步(僭越周礼),这种行为一定会被后来人所效仿和跟随,那么一个僭越礼乐制度的的行为或者风气,如果不加以声讨,使之恢复到之前“理想”的行为和制度(周礼),那么最后一定会发展到弑君谋逆,刺王杀驾,所以他认为正是“礼崩乐坏”导致了后来的春秋战国乱象。

俑人的出现尽管是生产力的发展,但在孔子看来确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如果把孔子的话,放到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就不难发现,他是希望兴复周礼,以免文化的倒退和礼制上的混乱。同时,儒家一向主张“厚养薄葬”,虽然用俑来代替人没有那么残忍,但是儒家思想中,这种以象征人的塑像来代替真人殉葬,其实从内心来说,还是轻贱人、奴役人的表现,都是不人道的,和真人殉葬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儒家以仁待人,以人葬人,自然是野蛮残忍的。孔子其实是反对随葬的,更反对把随葬品做得太像真人(比如俑)。用蚂蚱之类的就够了。按荀子的说法,随葬品不必有,随葬品也不必太在意。重点是对生者的态度。和俑葬在一起,有点逃避应有责任的意思。所以“陪葬俑第一人”的原意是:“虽然他目前是贵族,但是他那么落后),大概(那些人的)后代都会有福气。当然,这个“不保证”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也许它不能继续富贵,子孙兴旺。如果发展到极致,就是“无儿无女”。这样看来,本文开头的理解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具体可以参考我的书:《作为发起者意味着什么?“http://www.toutiao.com/i6481444446264099342/欢迎交流,所以请关注《阅山》!。


文章TAG:为什么始作俑者是  始作俑者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