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古钱是银铜币,不方便随身携带。士兵打仗的时候不能带很重的银铜钱,怎么解决。清朝洋务运动后,大量引进的造币厂开始制造银币。应该说进入近代以后,由于白银精炼技术的提高,白银的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事实上,在明朝以前,中国流通的主要货币是铜钱,而白银只是作为大宗交易中的贵重贵金属出现。

古代的白银现在都在哪里了?

谢邀首先,其实有个思维误区,我们中国古代贵金属并不多,特别是银,相比于金更少,远远没有我们在电视剧上看到的在思维想象中的那么多。其实中国银矿储量不多,开采困难,因此古代白银产量很低,所以以前作为钱币,材料使用的主要是铜,白银更多是作为首饰工艺品等使用,比如打个簪子、挂饰之类,不承担流通和储藏的功能。其次,新大陆发现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了南美,特别是西班牙当时占领了主要的金银产地,于是有了大量的金银产出,

在明清时期,中国通过海洋贸易大量的吸入了白银,使得白银成为了货币。既然是货币,那么就承担了支付流通和财富储藏两种职能,比如张居正一条鞭法之后,政府收税以白银为主,不再收农副产品等杂物,所以白银在市场上流通。除了拿来买东西以外,包括政府在内不少人把银铸造成银锭来储存,除此之外,白银仍然继续作为首饰工艺品等使用。

比如乾隆给生母造的发塔,因为黄金不足,也加入了大量的白银,清朝在洋务运动以后,大量的引入的造币机,开始制造银币。银币逐渐取代“银两”成为白银的主要单位,鸦片战争,中国大门被列强打开,列强通过恶意倾销商品和战争赔款,导致白银外流,从中国掳走了大量的白银。庚子赔款4.5亿两,合当时的中国人每人要掏一两白银,

算上利息要十亿两,当然实际没有赔这么多。大萧条以后美国人为了发行货币,到处从世界各国买白银作为准备金,所以当时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为了遏制白银外流,要发行法币,又要拿金银换取外汇作为准备金。法币发行以后,白银禁止流通,国民政府从民间收拢了大量的白银,解放战争,国民党发行金圆券银圆券,又捞了一笔,然后带去台湾了...建国之后,国家收兑银元的工作自解放初期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没有停止过。

古代士兵领到沉甸甸的银子以后,放在哪里?

谢邀古代当兵是享受到一定待遇的,一是给予一定薪水,二是免除士兵家庭的赋税或徭役,你说的古代钱是银子和铜币,带在身上很不方便,士兵打仗总不能把沉重的银子铜币带在身上吧,那么怎么解决?第一种方法是,发给士兵家属,只给士兵极少的日常零花费用。第二种是存入部队营地的地方钱庄,代为保管,第三是,古代士兵也有探亲假,可以带回家去。

古时候的银子又没有标注几两,怎么知道是几两银子的?

其实古代银锭有些会标注重量,而不标注标注重量的,使用时都会进行称重和成色辨认,以确定其实际价值,在中国古代使用白银时,大部分时候是以重量计价,而不是铸币形式。而且除了官府铸造的官银之外,还允许银楼、钱庄甚至私人自行铸造银锭,这就造成了实际流通的银锭外形、重量、成色并没有一定的规律。样子各异的银锭比较常见的银锭有元宝形、条形等,一般官府、银楼钱庄铸造的银锭都是取两的整数,比如1两、5两、10两、50两等,

至于银锭的成色,按照《皇朝文献通考·钱币考》记载,在乾隆年间官府发行官银一般是按照规定含银93.5374%,以此作为十成,称为“十成足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纹银。而民间通用的从十成到七成不等,差别巨大,在使用是需要按照成色换算成纹银,银元宝在铸造银锭时,都需要标注铸造者的姓名、铸造日期、地点,银楼还会打上自己的标记。

有些银锭会标上重量和颜色,方便流通。到了清朝中期,所有的大锭都必须经过鉴定局的鉴定,注明重量和颜色后才能流通。南宋时,金元宝标重25两。当使用银锭时,它们被当场称重和评估。事实上,因为银是按重量定价的,有时银锭被切割后使用。比如你要出20两,你可能会割下一锭50两,付给对方20两。


文章TAG:手机里的银子在哪里  银子  古时候  几两  标注  手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