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老虎。在野生环境下,猫科动物大都有固定的食谱,其中小型的猫科动物主要以啮齿类动物和鸟类为主,而中大型的猫科动物的猎物则主要以有蹄类动物为主。但是在食物匮乏的季节,像老虎这种大型的猫科动物在猎物构成上会有一定的调整。我们以东北虎为例,东北虎与熊(乌苏里棕熊和亚洲黑熊)在分布上有着较大的重合,平时它们大都是井水不犯河水的。

但是,根据“阿穆尔虎工程”的官方文献记载,在秋冬交季以及春初时,在东北虎的猎物构成中有约11.4%是熊,其中黑熊占73%,棕熊占27%(注意东北虎捕杀棕熊大都是雄性老虎捕杀雌性黑熊或者是幼崽),而且最关键的是东北虎在捕杀完熊之后,都是不浪费的吃掉的,也就是说,在食物匮乏的季节,熊成为了东北虎的主要猎物之一。

因此,食肉动物不吃食肉动物,虽然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对于那些机会主义者或者是在食物匮乏的季节里,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大多数时间里食肉动物很少吃食肉动物?造成食肉动物很少吃食肉动物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我们来列举三点比较重要的:第一,食肉动物猎杀其他食肉动物的原因食肉动物与其他食肉动物的主要冲突点集中在竞争性上,也就是说同一生境中的食肉动物,在拥有比较接近的生态位下,由于存在竞争,所以彼此会互相消灭。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东北虎与狼的此消彼长、雄狮对斑鬣狗的主动猎杀、花豹对狞猫的猎杀、猞猁对孤狼的猎杀等等,这些动物捕杀其他食肉动物主要是为了减少竞争性以及减少对幼崽们的威胁。因此,食肉动物在猎杀其他食肉动物时,多半不是出于“为了吃”而猎杀的,这是原因之一。第二,食肉动物的肉和食草动物的肉的区别在食肉动物的主要肉食构成中,食草动物占比都是最大的,这对于任何一种食肉动物来说都适用。

而食性是物种经过很长的时间以及不断地摸索而形成的,猎物的构成也是如此。对于食肉动物来说,它们吃食草动物,而食草动物吃的是植物性食物,从有害物质的富集程度来看,要比吃肉的食肉动物少很多(营养级关系),因此,对于食肉动物来说,它们吃食草动物相比食肉动物要更安全。尤其是像斑鬣狗这种有食腐习性的食肉动物,狮子在捕杀它们之后,除非是饿极了(饿极了狮子连腐肉都吃,所以相比起恶心和细菌显然生存更重要),否则狮子都是会直接把鬣狗咬死,然后仍在一边的。

第三,食物获取难易度在自然界中,任何一个区域都有一套完整的食物链,不同的动物根据其食性和实力分别占据了食物链的不同位置,从营养级递进关系的角度看,能量向上传递是不断损耗的,这使得食物链上越上端的动物,数量越少。简单的说就是食草动物的数量远大于食肉动物,因此对于食肉动物来说,显然以食草动物为食更容易获取食物。

其次,凡是食肉动物,无论体型大小都具备很强的攻击性,不然它们无法捕猎猎物。对于一些同一生境不同生态位的食肉动物来说,生态位越低,它们的保命能力越强,比如与东北虎有一定重合的灰狼,它是通过群居的方式来对抗老虎的捕杀,再比如猎豹是以极致的速度来对抗狮子和花豹的捕杀、花豹也会用上树的方式来逃过狮子和老虎的捕杀等等。

这就让食肉动物很难捕杀到其他食肉动物。因此,食肉动物本身就很难获取其他食肉动物,这就让食肉动物不会成为食肉动物的主要食物。为什么食肉动物很少同类相食?食肉动物(哺乳纲下的食肉目)吃同类的发生几率比吃其他食肉动物都要低很多,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两个:第一,危险性既然是同类,那么最起码就证明二者的实力悬殊不大,而同样作为食肉动物,在交手时,双方的“武器”大都相似,决定胜负的往往是体型。

因此,即使同类争斗中,有一方胜出,它也不可能是完全无损的、碾压式的胜出,必然会有伤。而受伤对于食肉动物来说很可能就意味着死亡(来自其他食肉动物的趁火打劫以及捕猎能力的降低)。所以,食肉动物与同类很少发生生死大战,双方都是点到为止,实力差距明显的一方会主动地逃走。这样就不存在谁吃谁的问题了,因为谁都没有死。

第二,同类的尸体传达的信息对于任何动物来说,它们对死亡都是恐惧的,就拿我们人类来说吧,看到其他动物的尸体,我们通常没有恐惧感,但是如果看到同类的尸体,恐惧感会非常强烈。对于食肉动物来说也是一样,它们看到同类死亡后,也是有恐惧感的,这种恐惧感可能是来自于自己对死亡的联想,也可能来自于一种本能(远离同类的尸体更安全,因为同类死亡的原因有可能是传染病),也就是说这是动物们“趋利避害”的一种本能,更不用说是克服这种恐惧和同类尸体可能带来的伤害去吃了。

这些大型食草动物,真是丢人啊,贪生怕死,一盘散沙,居然还不如小小的蚂蚁和蜜蜂团结。看看非洲的角马、野牛、羚羊、斑马,被食草动物追逐的时候,疯狂逃窜,狼狈不堪,甚至互相践踏,丑态百出。如果食草动物有蚂蚁和蜜蜂这样的精神,狮子,豹和鬣狗根本就拿他们没有办法。

 8/8   首页 上一页 6 7 8 下一页

文章TAG:动物  相互  哪些动物是相互为敌的  人与动物是敌是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