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在《三朝北盟会编》中,杨志被称为“招安巨寇,”隶属陕西名将种师道【即鲁达的上司“小种经略相公”】麾下。宣和四年征辽燕山一役,种师道派遣赵明、杨志率领先锋军在军前开道,结果因为指挥失当宋军大败。后来宋金开战,杨志又随种师中北援太原,在榆次与金军对阵,“翼日,贼遣重兵迎战,招安巨寇杨志为选锋,首不战,由闲道径归。

”结果胡骑四集,官军溃败,主将种师道战死,杨志也被金军追“败于盂县。”但据李纲《梁溪集》记载,榆次之战杨志是有功的,“武节郎【徽宗政和年间,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三十八阶为武节郎,约当于今日的“少校”】杨志,昨随种师中先次收复榆次县。大兵既溃,志不免退师,诸将散逸,志独收集残兵,保据平定,屡次立功,杀退贼马,理须徼赏。

”之后杨志改隶两河宣抚副使刘韐,于寿阳县界“攻击贼马及杀获近上首领, 赴坠崖谷, 死者甚众,” 立下战功。此后其事迹史无明载,有可能是在太原附近战死,因其“巨寇”身份不为士大夫所喜,所以未能留下过多记录。 武松。据清代《临安县志》、《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地方志记载,武松原系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

杭州知府高权见其武艺高强,遂邀请入府,让他充当都头,不久更因功被提为提辖,成为高权心腹。后来高权被诬谄罢官,武松也受到牵连,被逐出衙门。继任知府蔡鋆是大奸臣蔡京之子,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蔡鋆为“蔡虎”。武松因民怨,决意杀了蔡虎为民除害,同时抒报高权和自己的冤屈。某日他身藏利刃匿于蔡府之前,待蔡鋆出行之际,刺杀了蔡鋆。

武松亦被当场拿获,后被重刑毙于狱中。杭城“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按文学之历史化古已有之,自南宋开始梁山好汉已经开始被人为附会,而武松此说因起自清代,稗官野史,只作一观。西湖武松墓,修于1924年,1964年平毁,2004年重建。关胜。据记载为北宋末年济南城守将,因为不愿随同济南知府刘豫投降金朝,被刘豫设计杀害。

据《金史·刘豫传》,金将挞懒攻济南,“有关胜者,济南骁将也,屡出城拒战,豫遂杀关胜出降。”《宋史·刘豫传》也记载,建炎二年(1128)正月,“豫惩前忿,遂畜反谋,杀其将关胜,率百姓降金。” 可见关胜和刘豫之间私怨已久,刘豫于金军南下之际乘机杀之泄愤。明末人所著《齐音》,说“金人薄济南,有勇将关胜者,善用大刀,屡陷虏阵。

及金人贿通刘豫,许以帝齐,豫诳胜出战,遂缚胜于西郊,送虏营,百计说之不降,骂贼见杀,且自啖其睛。” 记载中已沾染了小说的气息,应该是对文学形象的历史附会了。 史进,一说即南宋初年汉中起义首领史斌。按照史籍记载,史斌早年为宋江部将,后来随宋江降宋。靖康二年(1127)七月,他在兴州【今陕西略阳】反宋,守将弃城而逃,史斌据兴州称帝。

《宋史·曲端传》称他为剧贼,攻四川剑门关未克,撤回兴州。次年攻打兴元府【今陕西汉中】不胜,回关中,转攻长安【今陕西西安】。十一月败于宋将吴玠,在鸣犊镇被吴玠所俘杀。据《三朝北盟会编》,吴玠是以最残酷的“凌迟”之刑虐杀了史斌,可见其给统治者带来的极大麻烦和无比痛恨。→→→→→→→→→→→→→→→→→→→→新增的分割线→→→→→→→→→→→→→→→→→ 张横。

据《中兴小纪》记载,“自靖康以来,中原之民不从金者,于太行山相保聚。初,太原张横者,有众二万,往来岚、宪之境。岚、宪知州、同知领兵一千五百人入山捕之,为横所败,两同知俱被执。” 按史籍所述,太行山地区曾是宋江起义军一度活跃的活动范围,因而宋江又被称为“河北剧贼”。此处的太原张横可能就是宋江余部之一,后来投身太行抗金义军,又据南宋人《宋江三十六人赞》,内有船火儿赞:“太行好汉,三十有六,无此火儿,其数不足。

”可见张横确是活动于太行山一带。另有学者认为太行山忠义军将领梁青,就是浪子燕青的原型,依据是《宋江三十六人赞》中记有浪子燕青赞:“平康巷陌,岂知汝名,太行春色,有一丈青。”言燕青闻名于太行山,可能即是梁青。 李逵。南宋初年,密州【今山东诸城】有个军卒,名唤李逵,官乐将节级【节级是宋军或地方政府中的低级军吏,相当于排长或副科级别。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水浒传  人物  几个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