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相互并无关系,但对“救龙”一事均描述一致。疑问:他们,究竟看到的是什么?辽河芦苇荡实景第二次是在1934年7月28日,当日天下暴雨,注意,半个月前的“救龙”行动,也是在下雨。大约下午四五点钟,雨停了,接着好几人目睹到一条“龙”在营口市造纸厂上空飞行。这条“龙”在空中上上下下升腾,尽力往高空飞去,只是好像是受了伤,始终飞不上去。

2004年曹玉文等亲历者在接受《北方晨报》采访时,原文如下:“......当时是阴天,那条龙是灰色,在云中动弹,动作和蛇一样,和现在画上画的一样,头如牛头,头上两只角,是直的,嘴上有胡须,两个长须,大眼睛凸出,身长大约10多米,身上有鳞,四只爪......尾巴像鲤鱼尾巴。”这段记叙中,可以看出,这条“龙”的形貌和我们平常的认知基本相同,并透出一处极为关键的信息。

“龙”在飞行!如果它不是龙,又该是什么生物呢?晨报记者有些不敢相信,再三询问众人是否看花了眼,或者把云彩误认为龙。蔡寿康老人非常明确地回答道:“绝对不是,我们当时看得非常清楚!”以上,是7月28日“飞龙”现身的经过。目前看来这次目击有很多可疑之处,第一时间太长远,老人家记忆不清晰也是有的,第二当时是阴雨天,天空中出现一些光影现象是很正常之事。

接下来,是第三次目击。九天后,1934年8月6日下午,还是在辽河,大约距离入海口20公里的芦苇荡中,一个农民再次亲眼看到这条“龙”。他立刻向上面报告,《盛京时报》得知消息后,也随即派人进行跟踪采访,只是记者赶到后,“龙”已经消失不见。根据后来《盛京时报》的报道,该农民听到了“龙”发出的声音,类似牛叫,且“眼睛半睁不睁,尾巴回过来绻着,两爪子在前边。

龙离开水后变得干巴,都要生蛆架势”,此时的它,已是奄奄一息。这是营口坠龙相关史料中第一次提到“龙”的声音。《盛京时报》第三次目击报道很快,这个生物第四次现身。两天后,8月8日,这条“龙”出现在离辽河入海口约10公里处的另一处芦苇荡中。一位看管芦塘的工人,工作时闻到一股浓烈的腥臭味,便循着气味四处寻找源头,最终发现了它。

此时“龙”已死去多时,散发出难闻的臭味。《盛京时报》第四次目击报道两日前它出现在离辽河入海口20公里的地方,现在它所在地离辽河入海口10公里,充分证明一件事:这条“龙”是藏在辽河中来去,不能脱离水源,而从它行进的方向看,目的是回归大海。由此可见,这条“龙”是海洋生物,而它真正的死因,很可能就是因为它长期脱离海水,和海洋生物到淡水中会死亡一个道理。

《营口市志》记载,营口西海关防疫医院派出人员,对已腐败的龙尸喷射消毒水进行处理,伪第六警察署组织人力剥离其身上鳞片,将骨骸搬运到西海关广场上,骨头按原状摆放好,供人参观。那张极为著名的营口龙骨照片,便是此时拍摄的。著名的龙骨照片《营口市志》中,对“坠龙”的尺寸等特征有详细记载:“......长约10米,头部左右各有一角,长约1米余,脊骨约29节。

”这条生物并不小,是身长10米的庞然大物,如此巨型生物,无论海洋还是陆地,都不多见。以上,便是上世纪30年代“营口坠龙事件”的始末,一切资料的来源都有据可查。而从历朝历代的记载看,关于龙的记载更是多如牛毛。《后汉书》、《晋书》、《宋史》这些官修正史上都有龙现身的记录。仅《清史稿》上,关于目击龙的记载就有八十二处之多,其中四次是坠龙事件。

《清史稿》在这些记载中,龙出没之处基本是沿海地区,内陆几乎没有。营口也属于沿海地区。营口坠龙事件,从现存的证据、证人及证词各方面来看,确有其事。上世纪30年代,的确有一只与传说中的龙极为相似的神秘生物在营口出现并最终死亡。答主认为,营口出现的这个生物,很可能来自海洋,有可能是鲸鱼,也有可能是其他大型海洋生物。

从古至今,有哪些稍微靠谱一点的目击龙事件的记载?

《唐年补录》中记载了一个关于“龙”的事件,非常有意思。和别的记载仅仅两三句话不一样,这个事件非常详细,如果是编的,那作者的想象力确实很丰富。原文就不上了,简单翻译给大家。唐咸通年间,舒州桐城县善政乡某普通百姓家,有一条青龙死在了庭院里。当时是四月,院子里还有晒的蚕茧。忽然之间天空黑云笼罩,雷声阵阵,厚厚的云层当中似乎有什么碰撞的声音。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坠龙  事件  营口  世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