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不断的演化,大熊猫的食性逐渐发生了改变,竹子在其食物中的占比逐渐地提高,此时,它的消化道也跟着发生了改变,更能适应粗纤维的食物,同时大熊猫在竹子比例提升的过程中,其能够感受到肉鲜味的基因T1R1基因失活了,这也就意味着大熊猫吃肉还不如吃竹子更能感受到快乐。人类也是如此,从吃了熟肉开始,人类也逐渐喜欢了熟肉的香味,此时生肉变得难以咀嚼和下咽,这就是适应性的改变。

第三:身体的抵抗力。一种动物以什么样的食物为食,就需要什么样的免疫系统,举个例子,秃鹫吃腐肉,它本身除了胃酸够强外,身体对于细菌和寄生虫的耐受能力也是很关键的因素,食肉动物也是如此,它们吃生肉也是能够应对生肉可能带来的寄生虫的侵扰。而人类原本也是如此,但是当生肉变熟肉后,肉中的一些细菌和寄生虫都被火给杀死了,此时人体就不需要对寄生虫和细菌如此强的抵抗力了,这时,人类再去吃回生肉,身体的抵抗力已经不能抵抗细菌和寄生虫了。

最后人类其实与野生猛兽一样都曾经吃过生肉,而且即便到了今天,一些特殊的人群依然会吃生肉,只不过是大多数人无法适应完全生肉的生活了而已,这种不适应主要是因为人类吃熟肉已经有上百万年的历史了,这种长时间形成的食性,让人的消化和免疫系统也高度的固定了,此时再去吃生肉,不是消化不良,就是感染寄生虫,自然就不行了。

为什么感觉肉食动物吃生肉不怕寄生虫?

只要是能被寄生虫寄生的动物都怕寄生虫,包括人类,而且只要是寄生虫的寄主,很难完全摆脱寄生虫的寄生,比如螨虫就是一种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与寄主和平共处的寄生虫,而且即使我们洗得再干净,螨虫也不会从我们的身上彻底消失。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寄生虫都很“友好”,有一些寄生虫,比如蛔虫,会导致宿主的身体出现各种疾病,因此,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吃熟食就是一种规避寄生虫的方式之一。

但是,人类可以烹饪食物,对于自然界中的食肉动物来说,它们只能吃生肉,而生肉中就会有寄生虫。那么它们就不怕寄生虫吗?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寄生关系在自然界中,无论是食肉动物还是食草动物都无法摆脱寄生虫的困扰。从寄生关系来说,寄生虫与寄主的寄生关系可以分为偏利共生、互利共生和寄生三种。偏利共生是指寄生生物对寄主没有危害,但对自己有利,比如典型的例子就是藤壶和大型的鲸,藤壶靠藤壶初生胶把自己牢牢的固定在鲸的体表上,而鲸可以把没有行动能力的藤壶带到浮游生物(藤壶的食物)密集的地方。

互利共生则是指对于寄主和寄生生物都有利的寄生方式,比如牛的体内有纤毛虫,但是纤毛虫会分泌消化酶帮助牛消化,这样纤毛虫得到了植物的营养,牛的消化能力也得到了加强。而寄生则是指寄生生物对寄主有害,比如蛔虫就是一种对自己有利,对寄主有害的寄生虫,铁线虫寄生在螳螂体内,也是一种对自己有利,但对螳螂有致命危害。

因此,寄生虫并不是全部都对寄主有威胁,只是那些只从寄主体内获取营养以及对寄主有机械性损伤的寄生虫才是有害的。▲上图为被铁线虫寄生的螳螂,当铁线虫离开螳螂时,也就意味着螳螂的生命终结食肉动物是如何接触寄生虫的?疾病从来就是野生动物最大的杀手之一,而导致疾病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寄生虫是一大主要的因素。而对于食肉动物来说也是如此,根据科学家们对野生动物尸体的解刨看许多野生动物体内都是有寄生虫的。

一般情况下,食肉动物感染寄生虫主要有两个途径:进食和皮肤。进食很简单就是吃了已经携带寄生虫的动物的肉,我们以猫科动物举几个简单的例子,首先是老虎,老虎的主要猎物之一是野猪,而根据2013年四川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出版的《野猪寄生虫调查报告》显示,在采集的218头野猪(野外意外死亡的个体)中,检测出了36种不同的寄生虫,其中有14种线虫、9种吸虫、5种绦虫、4种孢子虫、1种棘头虫,剩下的都是螨虫、疥虫、蜱虫。

由此可见,野猪作为老虎的主要食物之一,身上是有许多的寄生虫的。而老虎吃生肉,这些寄生虫大部分也被老虎吃下了肚子。其次是猫,在野猫的食谱中,老鼠的占比很大,而老鼠身上的寄生虫也很多,其中对其他动物比较有威胁的就是弓形虫了。当老鼠感染弓形虫后,行动会变得迟缓,一旦被猫发现,它们逃脱的几率几乎为零。而当猫吃下了感染了弓形虫的老鼠之后,猫就会成为弓形虫新的宿主。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生肉  动物  没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