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子商务是干什么的

电子商务是利用微电脑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广义的电子商务定义为,使用各种电子工具从事商务活动;狭义电子商务定义为,主要利用Internet从事商务或活动。“电子商务”,“电子”是一种技术,是一种手段,而“商务”才是最核心的目的,一切的手段都是为了达成目的而产生的。而电子商务师就是利用计算机的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相关工作的人员。电子商务即使在各国或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但其关键依然是依靠着电子设备和网络技术进行的商业模式,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它已不仅仅包括其购物的主要内涵,还应包括了物流配送等附带服务等。电子商务包括电子货币交换、供应链管理、电子交易市场、网络营销、在线事务处理、电子数据交换(EDI)、存货管理和自动数据收集系统。在此过程中,利用到的信息技术包括:互联网、外联网、电子邮件、数据库、电子目录和移动电话。

电子商务是干什么的

2,互联网政务服务与互联网公共服务的区别和联系政府公共服务是不

互联网+政务服务:一般值得是老百姓或者企业到政府办事,例如个人公积金查询、公积金提取、企业餐饮许可证办理等政务服务的在线化、便捷化、精准化,建设在线的政务服务平台和线下的政务服务大厅。互联网+基本上的理念就是能在电脑上办理的就不要跑到政务服务大厅办理,能在手机上办理的就不要在电脑上办理,最好是只要到政务服务大厅跑一次就能办妥。 互联网+公共服务:其实,公共服务可以理解成政务服务的一部分,主要是政务服务中的便民服务。例如水电煤气的查询缴费、刷支付宝上公交、刷支付宝上地铁等虽然不需要有政府批准的环节,但是能够查询缴费也是进一步的便民便企。 政府公共服务:概念:基础公共服务是指那些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从事生产、生活、发展和娱乐等活动都需要的基础性服务,如提供水、电、气,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邮电与气象服务等。经济公共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即企业从事经济发展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如科技推广、咨询服务以及政策性信贷等。公共安全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务,如军队、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则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满足公民的社会发展活动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务。简单理解为就是公共设施和服务,例如公交车、地铁、直饮水、公园等都是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范畴。
现在很多政务app就是典型的互联网+政务的例子,比如说我的南京、市民云这类软件,就是互联网和政务的结合 可以在手机里面下载一个应用宝,打开后搜索政务,就可以找到此类软件了,点击后面的下载按钮,就可以直接把软件下载到手机上面,然后打开看一下就知道喽

互联网政务服务与互联网公共服务的区别和联系政府公共服务是不

3,什么是网络金融

所谓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是指基于金融电子化建设成果在国际互联网上实现的金融活动,包括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交易、网络金融市场和网络金融监管等方面。从狭义上讲是指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开展的金融业务,包括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金融服务及相关内容;从广义上讲,网络金融就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在全球范围内的所有金融活动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内容,还包括网络金融安全、网络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e- commerce)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
所谓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 e -finance),从狭义上讲是指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开展的金融业务, 包括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金融服务及相关内容;从广义上讲,网络金融就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在全球范围内的所有金融活动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内容,还包括网络金融安全、网络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e-commerce)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 产业区位集中,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是主要依据和动力。它减少前后关联产业的运输费用,从而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公共设施利用率,降低分摊的相应费用;便于交流科技成果和信息,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水平。地域上的集中,高楼大厦显然能很好地实现集中,这也是都市高楼越盖越高的原因之一。“聚集因子”是科学地进行产业布局需要考虑的因素。

什么是网络金融

4,IP地址为172162160该主机的子网掩码为255255255192 分析该网

所谓IP地址就是给每个连接在Internet上的主机分配的一个32bit地址。 按照TCP/IP(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Internet协议)协议规定,IP地址用二进制来表示,每个IP地址长32bit,比特换算成字节,就是4个字节。例如一个采用二进制形式的IP地址是“00001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这么长的地址,人们处理起来也太费劲了。为了方便人们的使用,IP地址经常被写成十进制的形式,中间使用符号“.”分开不同的字节。于是,上面的IP地址可以表示为“10.0.0.1”。IP地址的这种表示法叫做“点分十进制表示法”,这显然比1和0容易记忆得多。 有人会以为,一台计算机只能有一个IP地址,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可以指定一台计算机具有多个IP地址,因此在访问互联网时,不要以为一个IP地址就是一台计算机;另外,通过特定的技术,也可以使多台服务器共用一个IP地址,这些服务器在用户看起来就像一台主机似的。 如何分配IP地址 TCP/IP协议需要针对不同的网络进行不同的设置,且每个节点一般需要一个“IP地址”、一个“子网掩码”、一个“默认网关”。不过,可以通过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给客户端自动分配一个IP地址,避免了出错,也简化了TCP/IP协议的设置。 那么,局域网怎么分配IP地址呢?互联网上的IP地址统一由一个叫“IANA”(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互联网网络号分配机构)的组织来管理。 子网掩码 子网掩码是每个网管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只有掌握它,才能够真正理解TCP/IP协议的设置。以下我们就来深入浅出地讲解什么是子网掩码。 IP地址的结构 要想理解什么是子网掩码,就不能不了解IP地址的构成。互联网是由许多小型网络构成的,每个网络上都有许多主机,这样便构成了一个有层次的结构。IP地址在设计时就考虑到地址分配的层次特点,将每个IP地址都分割成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以便于IP地址的寻址操作 IP地址的网络号和主机号各是多少位呢?如果不指定,就不知道哪些位是网络号、哪些是主机号,这就需要通过子网掩码来实现。 什么是子网掩码 子网掩码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结合IP地址一起使用。子网掩码只有一个作用,就是将某个IP地址划分成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两部分。 子网掩码的设定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与IP地址相同,子网掩码的长度也是32位,左边是网络位,用二进制数字“1”表示;右边是主机位,用二进制数字“0”表示。附图所示的就是IP地址为“192.168.1.1”和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的二进制对照。其中,“1”有24个,代表与此相对应的IP地址左边24位是网络号;“0”有8个,代表与此相对应的IP地址右边8位是主机号。这样,子网掩码就确定了一个IP地址的32位二进制数字中哪些是网络号、哪些是主机号。这对于采用TCP/IP协议的网络来说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子网掩码,才能表明一台主机所在的子网与其他子网的关系,使网络正常工作。 常用的子网掩码 子网掩码有数百种,这里只介绍最常用的两种子网掩码,它们分别是“255.255.255.0”和“255.255.0.0”。 1.子网掩码是“255.255.255.0”的网络:最后面一个数字可以在0~255范围内任意变化,因此可以提供256个IP地址。但是实际可用的IP地址数量是256-2,即254个,因为主机号不能全是“0”或全是“1”。 2.子网掩码是“255.255.0.0”的网络:后面两个数字可以在0~255范围内任意变化,可以提供2552个IP地址。但是实际可用的IP地址数量是2552-2,即65023个。 IP地址的子网掩码设置不是任意的。如果将子网掩码设置过大,也就是说子网范围扩大,那么,根据子网寻径规则,很可能发往和本地机不在同一子网内的目的机的数据,会因为错误的判断而认为目的机是在同一子网内,那么,数据包将在本子网内循环,直到超时并抛弃,使数据不能正确到达目的机,导致网络传输错误;如果将子网掩码设置得过小,那么就会将本来属于同一子网内的机器之间的通信当做是跨子网传输,数据包都交给缺省网关处理,这样势必增加缺省网关的负担,造成网络效率下降。因此,子网掩码应该根据网络的规模进行设置。 如果一个网络的规模不超过254台电脑,采用“255.255.255.0”作为子网掩码就可以了,现在大多数局域网都不会超过这个数字,因此“255.255.255.0”是最常用的IP地址子网掩码;笔者见到的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校园网具有1500多台电脑,这种规模的局域网可以使用“255.255.0.0”。 默认子网掩码 在Windows 2000 Server中,如果给一个网卡指定IP地址,系统会自动填入一个默认的子网掩码。这是Windows 2000 Server为了节省用户输入时间自动产生的子网掩码。比如,局域网最常使用的IP地址“192.168.x.x”默认的子网掩码是“255.255.255.0”。一般情况下,IP地址使用默认子网掩码就可以了

5,什么是互联网金融

我们现在定义的互联网金融,是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统一环境下的金融业务的定义。 概述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时代金融的新生态。今日,阿里巴巴、腾讯和中国平安牵头设立了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给公众对了解互联网金融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模式分析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20年后,可能形成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运行机制,可称之为“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互联网金融模式”。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因为有搜索引擎、大数据、社交网络和云计算,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交易双方在资金期限匹配、风险分担的成本非常低,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中介都不起作用;贷款、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和交易以及券款支付直接在网上进行,这个市场充分有效,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在这种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降低信息处理成本,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可达到与现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大幅减少交易成本。模式关键点第一,信息处理;第二,风险评估;第三,资金供求的期限和数量的匹配,不需要通过银行或券商等中介,完全可以自己解决;第四,超级集中支付系统和个体移动支付的统一;第五,供求方直接交易;第六,产品简单化(风险对冲需求减少);第七,金融市场运行完全互联网化,交易成本极少。移动支付时代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方式以移动支付为基础。移动支付是依靠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和iPad的普及。Juniper Research估计2011年全球移动支付总金额为2400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年将增长200%。随着Wi-Fi、 3G等技术发展,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趋势非常明显,有线电话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也融合进来。移动支付将与银行卡、网上银行等电子支付方式进一步整合,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和以任何方式进行支付。随着身份认证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等安全防范软件的发展,移动支付不仅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小额支付,也能解决企业间的大额支付,替代现在的现金、支票等银行结算支付手段。尽管移动通信设备的智能化程度提高,但受限于便携性和体积要求,存储能力和计算速度在短期内无法与个人电脑(PC)相比。云计算恰能弥补移动通信设备这一短板。云计算可将存储和计算从移动通信终端转移到云计算的服务器,减少对移动通信设备的信息处理负担。这样,移动通信终端将融合手机和传统PC的功能,保障移动支付的效率。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支付系统具有以下根本性特点:所有个人和机构都在中央银行的支付中心(超级网银)开账户(存款和证券登记);证券、现金等金融资产的支付和转移通过移动互联网络进行(具体工具是手机和iPad);支付清算完全电子化,社会中无现钞流通;二级商业银行账户体系可能不再存在。个人和企业的存款账户都在中央银行,将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会促进货币政策理论和操作的重大变化。当然,这种支付系统不会颠覆目前人类由中央银行统一发行信用货币的制度。
谢邀!请大牛拍砖! 直接融资,说白了就是缺钱的人直接跟有钱的人借钱,股票是最典型的直接融资方式,你买了股票相当于就是借钱给了企业,然后他每年给你分红,债券也是,你买了一个企业的债券,他每年支付你利息。间接融资就是有钱的人或者企业不直接借钱给缺钱的人,而是通过中介机构进行,中介机构是谁呢?最典型就是银行,我们大量的人把钱存到银行,银行统一对资金进行调度和安排,发放给缺钱的人或者企业。我们获得了存款时候银行给予的利息,而银行获得了放贷款时候,企业给予的利息,两者差额就是银行的盈利。(信用货币的流转有两个特征的,一是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二是这个分离的过程是有报酬的,一般体现为利息或者股息。) 而互联网只不过是把人类底层的结构再往上重新实现了一遍而已。所以说最基本的金融交易也是有放在网上的潜能的,无非是现在大家的操作习惯允不允许这件事产生而已。(这里说下余额宝,它只不过是对接了一个货币基金,使交易本身更加便捷了,并不算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金融创新) 国内最早提出互联网金融概念的谢平教授,曾经提出过区别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方式,即“互联网金融模式”,可能代表了大多数人对这个模式的理解。他的定义是:支付便捷,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可以达到与现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他把互联网金融作为第三种融资方式来看待的,当然你也可以把任何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了这个融通的行为都看做互联网金融。包括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提高自身的效率的行为,都可以定义为互联网金融。 其中最关键我认为是要明白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意义是实现去中介化,即所说的金融脱媒。希望能够利用互联网会让信息不断的透明化,让中介失去依靠信息不对称所掌握的信息优势,让社会的各种参与主体更加的扁平化,也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由于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金融中介机构的专业化优势让大量金融机构的职能不断的分化甚至消失。 【互联网金融or金融互联网?】业内有种观点认为:互联网企业,介入了金融领域,才是互联网金融。金融企业使用互联网手段,则不是互联网金融,而是金融互联网。我认为这样生生把他们俩割裂对立开来似乎不太可取,用金融的思维做互联网,或者用互联网的思维做金融,无非争论的是谁服务谁的问题。 而我所认同的互联网金融不仅仅是把原来线下的金融产品放到网上去贩卖,更多的是用互联网的“精神”来做传统金融行业做的事,而传统的互联网精神是什么?是开放,是平等,是协作,是分享,是去中心化,是客户体验至上!!从短期来看,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核心点还是金融属性,互联网还只是工具而已,大体遵守的还是金融规则。你看在国外最具有互联网金融属性的p2p在中国却因为没有有效的风控被做成金融互联网模式,p2p公司直接介入交易,成为交易的一方,使得本来应该是金融脱媒的互联网金融,成为了还是无法脱媒,需要他自身信用附加的模式,本质上成担保公司,部分的p2p,甚至成为了银行,利用构建资金池,让自己成为了一个没有牌照的银行,这种变形,其实是已经典型的背离了互联网金融应该有的模式了。他们的本质其实就是金融机构。这儿就不举例了。 相关文章链接如下,大家有兴趣可以读一读:)

6,有没有可以和网上的朋友一起看电影的软件

PPLive:<BR>PPLive是一款用于互联网上大规模视频直播的共享软件。本软件使用网状模型,有效解决了当前网络视频点播服务的带宽和负载有限 问题,实现用户越多,播放越流畅的特性,整 体服务质量大大提高! 软件特色: 1. 播放流畅、稳定。接入的节点越多,效果越好。但是,个别节点的退出又不影响整体性能。 2. 系统配置要求低,占系统资源非常少! 3. 使用时数据缓存在内存里,不在硬盘 上存储数据,对硬盘无任何伤害! 4. 多点下载,动态找到较近连接 5. 支持多种格式的流媒体文件,(mms、asf 等) 主页:http://www.pplive.com/index.shtml PPStream: ppStream是一套完整的基于P2P技术的流媒体超大规模应用解决方案,包括流媒体编码、发布、广播、播放和超大规模用户直播。能够为宽带用户提供稳定和流畅的视频直播节目。与传统的流媒体相比,ppStream采用了P2P-Streaming技术,具有用户越多播放越稳定,支持数万人同时在线的大规模访问等特点。 ppStream客户端可以应用于网页,桌面程序等各种环境。您可以安装后在网页中体验ppStream。 主页:http://www.ppstream.com/ 沸点网络电视:<BR>沸点网络电视是一款免费、高速的网络电视软件,提供丰富的体育、娱乐、资讯类节目,让您在网络上不花钱就能收看到喜爱的在线电视节目。沸点采用P2P加速技术,看的人越多越流畅,欢迎您向朋友推荐。 目前沸点还处于测试阶段,但沸点的开发者们正在通过不断的努力改进、完善它,力争向广大网友提供更加快速、更加清晰、更加稳定的电视节目。 主页:http://tv.net9.org/index.html 中华网视CCIPTV: 频道丰富,节目众多 CCIPTV网络电视是中国最大的新一代网络电视门户软件,这里拥有众多的国内外网络电台、网络电视频 道,用户在这里通过点击自己喜欢的网络电台、网络电视的联接地址,收听、收看国内外众多的电台和 电视频道。 播放流畅,视听清晰 在节目质量上,CCIPTV网络电视提供充足的服务器和带宽以保证节目转播的质量和流畅,并且,CCIPTV 网络电视自主开发了中国第一套基于Internet的P2P流媒体传输系统P2PIPTV,P2PIPTV系统采用了最新 的H.264编解码标准,并对H.264标准进行优化和扩展,大大提升了性能,从而实现高速、清晰的音视频 画面。在转播质量和流畅上给予双重保证。 即时评论,高度互动 在交互性上,CCIPTV网络电视提供现场评论的聊天模式,用户可以一边观看节目,一边发表自己的意见 和见解,而更多用户和主持人的评论更能加深您对节目的理解。 自建频道,广播心声 用户通过CCIPTV更可以建立自己的个性化频道,广播心声、交友聊天、卡拉OK。 突破地域,收视广泛 没有地域限制,全球同步视听,人群不分种族,同喜、同悲、共同关注。 主页:http://www.cciptv.com/ TVants: TVants是一种全新的流媒体播放软件,她的核心技术类似于现在非常流行的BT(BitTorrent), 即一个播放节点同时和数个播放节点交换(提供或索取)数据,使得带宽的占用达到最大化,获得 最佳的播放效果。 该软件的使用和BT下载很相似,当一开始使用的时候,速度不会很快,但是经过10分钟左右 的节点数据交换后,播放的效果会有很大改观,变得非常流畅。 .... 目前该软件正处在测试期间,不是特别稳定,但是如果这项技术真正得以完美实现,这将是 一个突破性的技术,也将会使网络电视大规模普及。 主页:http://www.tvants.com/ 聆讯网络电视: 聆讯网络电视是一款用于互联网上大规模视频直播的共享免费软件,本软件采用多点下载,网状模型的P2P技术,具有人越多,播放越流畅的特性。 主页:http://tv.linkx.com.cn/ Streaming Over P2P(SOP): Streaming Over P2P 是一个真正基于P2P的网络电视直播系统,不会因为某些节点的退出而导致其他节点节目的中断或者抖动。通过该软件不仅能收看网络电视,还能播放流媒体文件轻松搭建属于自己的电视台。 SoP 的特点 SOP系统同时从多个对端获取数据,保证节目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支持直接播放流行的流媒体文件(asf/wmv,rm/rmvb) 支持多种流媒体网络传输协议(mms,rtsp,http) 实时显示节目质量,方便用户选择合适的节目 用户在收看节目的同时可以录制节目 用户可以直接搭建自己的电视台,播放流节目或者播放文件。适合播客(podcast)应用 节目源可以是媒体流(mms,rtsp),也可以是流媒体文件 支持多文件循环播放,客户端自动切换 所有代码跨平台实现(目前可提供Linux和Windows服务端和客户端)。适合集成进机顶盒或其他嵌入式流媒体播放设备 全部使用内存缓冲,不损伤硬盘 绿色软件,客户端小巧灵活 系统结构支持认证和计费,适合运营 主页:http://deepor.org/sop/ coolstreaming又来了 Coolstreaming是一种利用 P2P 技术实现的 IPTV ,是一种互联网上实现的没有规模限制的并有质量保证的IPTV 。使用Coolstreaming ,可以实时地收看/收听世界各地各个电视台的直播节目。 传统和普通的 IPTV 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系统设备需要扩充,随之带来投资增大的问题。而 Coolstreaming 利用 P2P 技术,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收看听我们与世界各地电视台的直播节目而不受收看人数规模的限制。实际上,同时收看某一节目的在线人数越多,收视效果越好。 Coolstreaming 真正实现了互联网上任意规模电视/电台直播的能力。 * 大大降低大规模流媒体直播的服务器压力 * 减少了带宽占有量 * 用户见可实现点对点信息流通 * 降低了技术应用门槛 *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共同加速机制达到了流畅播放网络电视的目的 * 频道列表是实时从服务器上获得的,时看时新 * 数据缓存在内存里,而不是不在硬盘,对硬盘不会造成任何伤害。 * 彻底从集中控制的节目表中解放出来 主页:http://www.coolstreaming.com.cn/index.htm www.sopcast.org SopCast简介 SopCast是一个简单,易用的系统,可以在Internet互联网上观看流媒体的节目。也许有人说这种东西已经有很多了,但是这是一个真正居于P2P技术的网络媒体广播系统。他可以使网络中的任何一个节点成为一个转发者,成为一个贡献者,以降低媒体服务器由于用户数增加而导致的巨大的负荷。SopCast,基于P2P技术的流媒体系统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系统,不会因为某个节点的退出或者连接中断导致系统的不稳定,这个系统非常适合于在Internet上做视频的广播。 你可以使用SopCast来收看网络电视,甚至你可以用他来建立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个人频道来和朋友,和全世界的网友来分享你的成果。我们的目的是使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在Internet上建立起一个自己的个人媒体世界。 特性: 1 同时从网络中很多节点获取数据(P2P技术),使节目频道更加可靠和稳定。 2 可以建立起你自己的频道并通过Internet对外广播。 3 流媒体支持.asf,.wmv,.rm,.rmvb等媒体类型。 4 支持媒体文件的重播功能 5 一个内置的电视频道的转播器,可以将别的媒体服务器上的内容进行分发。 6 支持mss,rstp,http等网络流媒体传输协议。 7 具有对广播源质量和频道质量监视的功能,帮助观看者选择一个质量高的频道。 8 当你在观看的时候可以对观看的媒体片断进行录制。 9 所有的节目都保存在内存中,对硬盘几乎无任何损害。 10 支持对流媒体发布者和观看者的认证功能。 11 支持在一台机器上的多个频道的发布。 12 一个很小的绿色软件,不需要修改注册表,不会修改系统文件。 13 支持URL的使用,可以将你的频道通过网页上的链接对外发布。
QQ就可以。
呵呵,qq视频就可以,打开视频后里面有个选项,就是播放影音的
我觉得1楼是白痴
用QQ视频就可以了 就是有点卡 不会很同步 除非你的网速很快

7,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本书分为三篇,共十二章。第一篇为互联网金融概述,主要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特点、概况等进行阐述;第二篇为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逐一分析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第三篇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思考,包括相关风险分析、金融监管以及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环境分析。 《互联网金融》目录 前 言 VIII 第一篇 互联网金融概述 第一章 · 互联网金融概况 3 1.1 互联网金融概述 3 1.1.1 互联网金融定义 3 1.1.2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5 1.1.3 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概述 7 1.1.4 互联网货币代表——比特币 10 1.2 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15 1.2.1 国外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15 1.2.2 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17 第二章 · 金融业的发展与变革 24 2.1 金融业的基本概述 24 2.1.1 金融的含义 24 2.1.2 金融业的定义 24 2.2 传统金融业的发展 25 2.2.1 商业银行的产生 25 2.2.2 商业银行的职能 25 2.3 现代金融业的兴起 26 2.3.1 金融机构变革 26 2.3.2 现代金融业的定位 31 2.3.3 现代金融业战略地位极大提升 32 2.4 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变革 33 2.4.1 金融创新的含义 33 2.4.2 金融创新的动因 33 2.4.3 金融创新的发展阶段 35 2.4.4 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影响 37 2.5 我国金融体系现状与未来 40 2.5.1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40 2.5.2 我国目前金融体系结构 45 2.5.3 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问题 49 2.5.4 我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50 第三章 · 互联网发展引发的金融变革 52 3.1 互联网发展状况 52 3.1.1 互联网定义 52 3.1.2 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52 3.2 互联网引发的社会变革 54 3.2.1 互联网引发的生活变革 55 3.2.2 互联网引发的商业变革 58 3.3 互联网引发的金融业变革 60 第二篇 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 第四章 · 第三方支付 65 4.1 第三方支付概况 65 4.1.1 第三方支付定义 65 4.1.2 第三方支付业务流程 65 4.1.3 第三方支付的价值 67 4.1.4 第三方支付发展历程 68 4.1.5 第三方支付行业规模 70 4.2 第三方支付运营模式 72 4.2.1 独立第三方支付模式 73 4.2.2 有交易平台的担保支付模式 79 4.2.3 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 85 4.3 第三方支付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 86 4.3.1 促进金融行业服务变革 87 4.3.2 蚕食银行中间业务 88 4.3.3 开创新的融资方式 89 4.4 第三方支付风险分析 92 4.4.1 操作风险 92 4.4.2 法律风险 93 4.5 第三方支付风险防范建议 95 4.5.1 开展第三方支付平台评级工作 95 4.5.2 推进立法,加强监管 96 4.5.3 将第三方支付平台纳入反洗钱监控范围 96 4.5.4 依靠高科技手段加强信息系统安全 96 4.5.5 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管理 97 4.6 发展趋势 98 4.6.1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98 4.6.2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98 4.6.3 支付方式不断创新 99 4.6.4 业务模式多元化 99 第五章 · P2P 网贷 100 5.1 P2P 网贷概况 100 5.1.1 P2P 网贷定义 100 5.1.2 P2P 网贷交易流程 100 5.1.3 P2P 网贷国外发展概况 101 5.1.4 P2P 网贷国内发展概况 104 5.2 P2P 网贷模式分析 110 5.2.1 纯平台模式和债权转让模式 110 5.2.2 纯线上模式和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 113 5.2.3 无担保模式和有担保模式 119 5.3 P2P 网贷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125 5.3.1 规范民间借贷、抑制高利贷 125 5.3.2 促进直接融资发展 126 5.3.3 加速“影子银行”市场化 127 5.3.4 推动征信系统建设 128 5.3.5 创新金融业风控手段 129 5.3.6 促进金融监理念改革和监管方式创新 129 5.4 P2P 网贷风险分析 130 5.4.1 操作风险 130 5.4.2 流动性风险 131 5.4.3 法律风险 133 5.4.4 信用风险 134 5.5 P2P 网贷风险防范建议 135 5.5.1 设立准入门槛,加强政府监管 136 5.5.2 第三方资金托管,清结算分离 136 5.5.3 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实现信用信息共享 137 5.5.4 明确法律性质,确定监管主体 137 5.6 P2P 网贷发展趋势 138 第六章 · 大数据金融 141 6.1 大数据金融概况 141 6.1.1 大数据金融定义 141 6.1.2 大数据定义 141 6.1.3 大数据与金融的结合 146 6.1.4 大数据金融的优势 148 6.2 大数据金融运营模式分析 150 6.2.1 平台模式 150 6.2.2 供应链金融模式 156 6.3 大数据金融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 162 6.3.1 数据成为衡量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163 6.3.2 冲击金融业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 164 6.3.3 创新产品和模式,辅助金融决策 166 6.3.4 大数据金融同传统金融业态结合 167 6.4 大数据金融风险分析 167 6.4.1 技术风险 167 6.4.2 操作性风险 168 6.4.3 法律风险 171 6.5 大数据金融风险防范建议 172 6.5.1 加快立法进程,加强行业自律 172 6.5.2 实现数据隐私保护和数据隐私应用之间的平衡 173 6.5.3 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分工专业化 173 6.5.4 强化数据挖掘 174 6.6 大数据金融发展趋势 174 6.6.1 电商金融化,实现信息流和金融流的融合 175 6.6.2 金融机构积极搭建数据平台,强化用户体验 176 6.6.3 大数据金融实现大数据产业链分工 177 第七章 · 众筹 179 7.1 众筹简介 179 7.1.1 众筹定义 179 7.1.2 众筹分类 179 7.1.3 众筹活动参与者 180 7.1.4 众筹活动运作流程 180 7.1.5 众筹模式的优势 183 7.2 众筹平台运营模式分析 185 7.2.1 奖励制众筹 186 7.2.2 募捐制众筹 189 7.2.3 股权制众筹 193 7.2.4 借贷制众筹 204 7.3 众筹平台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 206 7.4 众筹平台风险分析 209 7.4.1 法律风险 209 7.4.2 信用风险 212 7.5 众筹模式风险防范建议 214 7.5.1 法律制度的与时俱进 215 7.5.2 建立健全我国的信用体制 216 7.5.3 实际操作中的风险规避方法 217 7.6 众筹平台发展趋势 219 7.6.1 众筹模式发展趋势预测 219 7.6.2 中国众筹的未来 222 第八章 · 信息化金融机构 224 8.1 信息化金融机构概况 224 8.1.1 信息化金融机构定义 224 8.1.2 金融机构信息化历程 224 8.1.3 信息化金融机构的特点 225 8.2 信息化金融机构运营模式分析 227 8.2.1 传统业务的电子化模式 227 8.2.2 基于互联网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229 8.2.3 金融电商模式 233 8.3 信息化金融机构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 238 8.3.1 信息化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升到战略层面 238 8.3.2 金融服务竞争战场转移 240 8.3.3 中小金融机构“逆袭”的机会 242 8.3.4 混业经营趋势明显 243 8.4 信息化金融机构风险分析 244 8.4.1 信息化金融机构风险特点 244 8.4.2 系统性风险 245 8.4.3 法律风险 245 8.4.4 操作风险 246 8.5 信息化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建议 248 8.6 信息化金融机构发展趋势 249 8.6.1 服务机构虚拟化 249 8.6.2 服务对象平民化 250 8.6.3 金融机构平台化 252 8.6.4 金融服务个性化 253 第九章 互联网金融门户 255 9.1 互联网金融门户概况 255 9.1.1 互联网金融门户定义 255 9.1.2 互联网金融门户类别 255 9.1.3 互联网金融门户特点 256 9.1.4 互联网金融门户历史沿革 258 9.2 互联网金融门户运营模式分析 260 9.2.1 概述 260 9.2.2 P2P 网贷类门户 261 9.2.3 信贷类门户 265 9.2.4 保险类门户 268 9.2.5 理财类门户 271 9.2.6 综合类门户 273 9.3 互联网金融门户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 277 9.3.1 降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 277 9.3.2 改变用户选择金融产品的方式 278 9.3.3 形成对上游金融机构的反纵向控制 278 9.4 互联网金融门户风险分析及风控措施 279 9.4.1 互联网金融门户面临的风险 279 9.4.2 互联网金融门户的风控措施 282 9.5 互联网金融门户发展趋势 283 第三篇 互联网金融发展思考 第十章 · 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及风险控制 289 10.1 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 289 10.1.1 系统性风险 290 10.1.2 流动性风险 293 10.1.3 信用风险 296 10.1.4 技术性风险 296 10.1.5 操作性风险 299 10.1.6 市场风险 302 10.1.7 国别风险 303 10.1.8 法律风险 305 10.1.9 声誉风险 306 10.2 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常用方法 306 10.2.1 系统性风险控制方法 308 10.2.2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类别及分析 313 10.2.3 其他风险管理常用技术方法 317 第十一章 · 互联网金融监管探索 322 11.1 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322 11.1.1 金融监管理论基础及发展演进 322 11.1.2 金融监管模式分析及主要内容 327 11.1.3 金融监管体制及监管主要方法 332 11.2 世界互联网金融监管探索 335 11.2.1 美国互联网金融监管 336 11.2.2 欧洲互联网金融监管 338 11.2.3 英国互联网金融监管 339 11.2.4 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 340 11.3 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探索 343 11.3.1 系统性风险监管 343 11.3.2 流动性风险监管 344 11.3.3 信用风险监管 347 11.3.4 技术性风险监管 349 11.3.5 操作性风险监管 351 11.3.6 声誉风险监管 351 11.3.7 国别风险监管 352 第十二章 · 国内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环境分析 354 12.1 法律环境现状 354 12.1.1 六大模式发展进程不一,存在大量法律空白 354 12.1.2 现有法律位阶较低,效力覆盖范围有限 355 12.1.3 部分法律僵硬滞后,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356 12.2 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建议 356 12.2.1 尽快确定监管主体,加强流程监控 357 12.2.2 探索实施行业准入制度,完善退出机制 357 12.2.3 逐步填补法律空白,改革落后规则 358 12.3 行业公共体系环境现状及发展建议 358 12.3.1 征信体系现状及发展建议 358 12.3.2 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情况及相关建议 363 12.4 产业政策环境与建议 365 12.4.1 产业政策环境 365 12.4.2 产业政策建议 365 附录一 《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清单 371 附录二 已获牌照第三方支付企业清单 377 附录三 部分 P2P 网络借贷企业清单 386 附录四 部分众筹平台清单 390 附录五 部分互联网金融门户类企业清单 392 附录六 部分政府领导及企事业人士对互联网金融的观点摘录 393 参考文献 397

文章TAG:网络金融系统  电子商务是干什么的  网络  网络金融  金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