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铁 高铁 动车有什么区别哪个最快

00:00 / 00:13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地铁 高铁 动车有什么区别哪个最快

2,轻轨动车高铁什么区别

  轻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轻轨指的是在轨距为1435毫米国际标准双轨上运行的列车,动车一般指自带动力的轨道车辆,高铁是新建设计开行250公里/小时(含预留)及以上动车组列车  城市轨道交通中的“轻轨”与“地铁”相对应,城市公交系统中的有轨电车、导轨胶轮列车与城市轨道交通轻轨列车在技术上完全不同,因此不属于轻轨系统。城市轨道交通中的轻轨指的是在轨距为1435毫米国际标准双轨上运行的列车,列车运行利用自动化信号系统。  动车一般指自带动力的轨道车辆,区别于拖车。动车和拖车一起构成动车组。动车类似机车要牵引拖车,因此,某动车的时速肯定大大高于它所在动车组的时速。  高铁是新建设计开行250公里/小时(含预留)及以上动车组列车,初期运营速度不小于200公里/小时的客运专线铁路。

轻轨动车高铁什么区别

3,高铁动车和火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中国大陆作为近代化较晚的地区,这些科技类名词经常出现定义混乱,口语和书面语和术语含义严重剥离,同词异意的问题,在这个轨道交通领域尤为突出!国内的标准有些时候根本就是错的,因为定义方法错误产生了严重二义性,因此有必要的话,我会把定义分开地区解释。高铁:高速铁道的简称,营业线路最初诞生于日本,但由于日本的高速铁道一定是新建线路(新干线一词的根本由来),所以日本定义只定义了新建线路:线路大部分区间都满足最高行车速度200以上的线路。注意是以上,不含不超过200的情形。而欧(欧盟)美(UIC),则区分既有线改造和新建专线。改造的200以上,新建的250以上,至于区间的大部分等限制条件和日本都是基本一样的。我国高铁是最后起来的,所以标准较高,只定义新线250以上这一组,同样要求正线大部分都必须达速。所以根据定义,温勇事故当时线路确实不属于高铁(最高250以内),并且网上一些人胡扯的新干线按中国定义不属于高铁也属于造谣(因为整备新干线法案管辖线路最高速度限制为260,大于250,不属于该法案管辖的限速在285-320,更高,只有上越一条现在确实不满足)。总的来说,概括地说,大部分区间满足最高250以上持续运营的新线肯定是高铁。地铁:这个词在汉语就存在二义性,其实在国铁大铁路角度,地铁指的是地方铁道比如集通线等,而大家熟悉的一般是地下铁道的简称,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一部分……国际比较通行的定义,无论欧美日,包括我国港澳台都通行的定义是:服务于城市内部或中短距离都市圈内通勤运输的,路权专有不具备和道路交通混行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核心要素是必须专有路权不具备混行能力。而轻轨则是具备混行能力不要求一定路权专有。我国(不含港澳台),这里定义很奇葩,是用断面单向单位时间运力定义,一万到三万是轻轨,三万以上是地铁。但这个定义是错误的,因为地铁毕竟是列车根据编组不同运力就不同,这个定义会让同一个系统一会儿是地铁一会儿是轻轨!最典型的笑话就是北京八通和13号线!开通初期c车三辆编组,断面运力两万五,属于轻轨,过几年客流大了,改6辆准b车,断面运力达到四万六,又成地铁了但是系统啥都没变啊……所以国标定义根本就是错的、建议大家都按国际通行概念来记忆和区分地铁(轻轨)。当然服务于距地,限制于都市圈内这个大家都一样,如果变成广域运输的话,就相当于汉语里的火车了。动车:这是一个典型的口语严重背离学术定义的例子,口语里指的是国铁开行的d字头列车,但实际上动车组列车指的是单元化设计的列车。动车组按照动力单元位置和分配可以分为动力集中动车组和动力分散动车组,按照速递等级可分为常速(120以内),准高速(120-250)和高速动车组(250以上)这是车辆类别定义,和运输组织和用途根本无关。当然国外还有货运动车组,路用检修类的动车组等等。目前来说,高铁一定要用动车组,所以看到机车车辆那就肯定不是高铁范畴,但机车车辆可以达到准高速范畴!现代的地铁一定是动力分散动车组,因为地铁需要高加速,不是动力集中配置可以达到的。此外,根据燃料不同还有内燃电力的区别,早年确实有过蒸汽动车组。内燃动力分散动车组加减速性能(和爬坡性能)也不一定比电力的差,比如日本很多新性能内燃动车组加减速性能大大好于地铁。如果线路有坡度大于千分之40的连续陡坡,并且线路不设置揽胜和齿轨以及直线电机等非粘着驱动的话,就是传统靠钢轮钢轨爬坡的话,一定是动力分散动车组。因为大量的动轴可以极大削弱粘着需求,例如日本的箱根登山铁道,千分之80坡度,采用动力分散动车组上下山无需揽胜齿车或直线电机,就这么运营了快一百年……火车:最早是从蒸汽时代而来,外燃机时代能见着火,于是叫火车。现在基本上汉语中是长距离广域运输的代名词。也就是国铁线路,服务于广域运输的车次都属于口语里的火车,伴随高铁的诞生,有时候会刻意分开来说。你怎么来的?我坐火车(高铁)来的。当然这都是口语用于,并不属于术语范畴。
中国大陆作为近代化较晚的地区,这些科技类名词经常出现定义混乱,口语和书面语和术语含义严重剥离,同词异意的问题,在这个轨道交通领域尤为突出!国内的标准有些时候根本就是错的,因为定义方法错误产生了严重二义性,因此有必要的话,我会把定义分开地区解释。高铁:高速铁道的简称,营业线路最初诞生于日本,但由于日本的高速铁道一定是新建线路(新干线一词的根本由来),所以日本定义只定义了新建线路:线路大部分区间都满足最高行车速度200以上的线路。注意是以上,不含不超过200的情形。而欧(欧盟)美(UIC),则区分既有线改造和新建专线。改造的200以上,新建的250以上,至于区间的大部分等限制条件和日本都是基本一样的。我国高铁是最后起来的,所以标准较高,只定义新线250以上这一组,同样要求正线大部分都必须达速。所以根据定义,温勇事故当时线路确实不属于高铁(最高250以内),并且网上一些人胡扯的新干线按中国定义不属于高铁也属于造谣(因为整备新干线法案管辖线路最高速度限制为260,大于250,不属于该法案管辖的限速在285-320,更高,只有上越一条现在确实不满足)。总的来说,概括地说,大部分区间满足最高250以上持续运营的新线肯定是高铁。地铁:这个词在汉语就存在二义性,其实在国铁大铁路角度,地铁指的是地方铁道比如集通线等,而大家熟悉的一般是地下铁道的简称,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一部分……国际比较通行的定义,无论欧美日,包括我国港澳台都通行的定义是:服务于城市内部或中短距离都市圈内通勤运输的,路权专有不具备和道路交通混行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核心要素是必须专有路权不具备混行能力。而轻轨则是具备混行能力不要求一定路权专有。我国(不含港澳台),这里定义很奇葩,是用断面单向单位时间运力定义,一万到三万是轻轨,三万以上是地铁。但这个定义是错误的,因为地铁毕竟是列车根据编组不同运力就不同,这个定义会让同一个系统一会儿是地铁一会儿是轻轨!最典型的笑话就是北京八通和13号线!开通初期c车三辆编组,断面运力两万五,属于轻轨,过几年客流大了,改6辆准b车,断面运力达到四万六,又成地铁了但是系统啥都没变啊……所以国标定义根本就是错的、建议大家都按国际通行概念来记忆和区分地铁(轻轨)。当然服务于距地,限制于都市圈内这个大家都一样,如果变成广域运输的话,就相当于汉语里的火车了。动车:这是一个典型的口语严重背离学术定义的例子,口语里指的是国铁开行的d字头列车,但实际上动车组列车指的是单元化设计的列车。动车组按照动力单元位置和分配可以分为动力集中动车组和动力分散动车组,按照速递等级可分为常速(120以内),准高速(120-250)和高速动车组(250以上)这是车辆类别定义,和运输组织和用途根本无关。当然国外还有货运动车组,路用检修类的动车组等等。目前来说,高铁一定要用动车组,所以看到机车车辆那就肯定不是高铁范畴,但机车车辆可以达到准高速范畴!现代的地铁一定是动力分散动车组,因为地铁需要高加速,不是动力集中配置可以达到的。此外,根据燃料不同还有内燃电力的区别,早年确实有过蒸汽动车组。内燃动力分散动车组加减速性能(和爬坡性能)也不一定比电力的差,比如日本很多新性能内燃动车组加减速性能大大好于地铁。如果线路有坡度大于千分之40的连续陡坡,并且线路不设置揽胜和齿轨以及直线电机等非粘着驱动的话,就是传统靠钢轮钢轨爬坡的话,一定是动力分散动车组。因为大量的动轴可以极大削弱粘着需求,例如日本的箱根登山铁道,千分之80坡度,采用动力分散动车组上下山无需揽胜齿车或直线电机,就这么运营了快一百年……火车:最早是从蒸汽时代而来,外燃机时代能见着火,于是叫火车。现在基本上汉语中是长距离广域运输的代名词。也就是国铁线路,服务于广域运输的车次都属于口语里的火车,伴随高铁的诞生,有时候会刻意分开来说。你怎么来的?我坐火车(高铁)来的。当然这都是口语用于,并不属于术语范畴。这几个概念确实让人有点晕,要真正解释清楚可能会要很厚一本书来解释。在我前面的回答里,已经解释过高铁和动车的区别。简单说,高铁指的是200公里以上速度的线路,而动车指的是自带动力的列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文着重回答一下城轨,轻轨和地铁之间的区别,希望用简单的语言尽量解释得清楚一点。城轨,顾名思义就是城市轨道交通的简称,城轨并不是一种轨道运行方式。而是一个城市采取轻轨或者地铁的运行方式组成的线路,我们称为城市轨道交通,这就是城轨。大家可以注意一下,现在很多城市把地铁线路已经改称为城轨几号线了。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怎么区分轻轨和地铁呢?有人认为轻轨一般是用桥梁架空线路,而地铁是在地下运行。这个回答不正确,至少是不严谨的。也有的人认为轻轨或许就是相对于重轨而言,采用的轻质轨道的线路,这个也是不对的。其实,轻轨的正确定义应该是相对于地铁载重量较轻,也就是单位时间内运送的客流量大小相对于地铁比较少。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某一个城市申请开通轻轨或者地铁是有各方面严格要求的,比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客流量,常住人口等等。具体到国内,我国的城轨系统一般采取3米,2.8米和2.6米宽度列车车体三个规格,采取3米和2.8米车体,一般编组六到八列,每小时最大客流量在3到6万人的称为地铁,采取2.6米宽车身,一般编组二到四列,每小时最大客运量在1.5到3万人次的称为轻轨。需要指出的是国外并没有地铁和轻轨的区分。我是修高铁的农民工一包白沙,感谢您的阅读!??????
中国大陆作为近代化较晚的地区,这些科技类名词经常出现定义混乱,口语和书面语和术语含义严重剥离,同词异意的问题,在这个轨道交通领域尤为突出!国内的标准有些时候根本就是错的,因为定义方法错误产生了严重二义性,因此有必要的话,我会把定义分开地区解释。高铁:高速铁道的简称,营业线路最初诞生于日本,但由于日本的高速铁道一定是新建线路(新干线一词的根本由来),所以日本定义只定义了新建线路:线路大部分区间都满足最高行车速度200以上的线路。注意是以上,不含不超过200的情形。而欧(欧盟)美(UIC),则区分既有线改造和新建专线。改造的200以上,新建的250以上,至于区间的大部分等限制条件和日本都是基本一样的。我国高铁是最后起来的,所以标准较高,只定义新线250以上这一组,同样要求正线大部分都必须达速。所以根据定义,温勇事故当时线路确实不属于高铁(最高250以内),并且网上一些人胡扯的新干线按中国定义不属于高铁也属于造谣(因为整备新干线法案管辖线路最高速度限制为260,大于250,不属于该法案管辖的限速在285-320,更高,只有上越一条现在确实不满足)。总的来说,概括地说,大部分区间满足最高250以上持续运营的新线肯定是高铁。地铁:这个词在汉语就存在二义性,其实在国铁大铁路角度,地铁指的是地方铁道比如集通线等,而大家熟悉的一般是地下铁道的简称,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一部分……国际比较通行的定义,无论欧美日,包括我国港澳台都通行的定义是:服务于城市内部或中短距离都市圈内通勤运输的,路权专有不具备和道路交通混行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核心要素是必须专有路权不具备混行能力。而轻轨则是具备混行能力不要求一定路权专有。我国(不含港澳台),这里定义很奇葩,是用断面单向单位时间运力定义,一万到三万是轻轨,三万以上是地铁。但这个定义是错误的,因为地铁毕竟是列车根据编组不同运力就不同,这个定义会让同一个系统一会儿是地铁一会儿是轻轨!最典型的笑话就是北京八通和13号线!开通初期c车三辆编组,断面运力两万五,属于轻轨,过几年客流大了,改6辆准b车,断面运力达到四万六,又成地铁了但是系统啥都没变啊……所以国标定义根本就是错的、建议大家都按国际通行概念来记忆和区分地铁(轻轨)。当然服务于距地,限制于都市圈内这个大家都一样,如果变成广域运输的话,就相当于汉语里的火车了。动车:这是一个典型的口语严重背离学术定义的例子,口语里指的是国铁开行的d字头列车,但实际上动车组列车指的是单元化设计的列车。动车组按照动力单元位置和分配可以分为动力集中动车组和动力分散动车组,按照速递等级可分为常速(120以内),准高速(120-250)和高速动车组(250以上)这是车辆类别定义,和运输组织和用途根本无关。当然国外还有货运动车组,路用检修类的动车组等等。目前来说,高铁一定要用动车组,所以看到机车车辆那就肯定不是高铁范畴,但机车车辆可以达到准高速范畴!现代的地铁一定是动力分散动车组,因为地铁需要高加速,不是动力集中配置可以达到的。此外,根据燃料不同还有内燃电力的区别,早年确实有过蒸汽动车组。内燃动力分散动车组加减速性能(和爬坡性能)也不一定比电力的差,比如日本很多新性能内燃动车组加减速性能大大好于地铁。如果线路有坡度大于千分之40的连续陡坡,并且线路不设置揽胜和齿轨以及直线电机等非粘着驱动的话,就是传统靠钢轮钢轨爬坡的话,一定是动力分散动车组。因为大量的动轴可以极大削弱粘着需求,例如日本的箱根登山铁道,千分之80坡度,采用动力分散动车组上下山无需揽胜齿车或直线电机,就这么运营了快一百年……火车:最早是从蒸汽时代而来,外燃机时代能见着火,于是叫火车。现在基本上汉语中是长距离广域运输的代名词。也就是国铁线路,服务于广域运输的车次都属于口语里的火车,伴随高铁的诞生,有时候会刻意分开来说。你怎么来的?我坐火车(高铁)来的。当然这都是口语用于,并不属于术语范畴。这几个概念确实让人有点晕,要真正解释清楚可能会要很厚一本书来解释。在我前面的回答里,已经解释过高铁和动车的区别。简单说,高铁指的是200公里以上速度的线路,而动车指的是自带动力的列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文着重回答一下城轨,轻轨和地铁之间的区别,希望用简单的语言尽量解释得清楚一点。城轨,顾名思义就是城市轨道交通的简称,城轨并不是一种轨道运行方式。而是一个城市采取轻轨或者地铁的运行方式组成的线路,我们称为城市轨道交通,这就是城轨。大家可以注意一下,现在很多城市把地铁线路已经改称为城轨几号线了。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怎么区分轻轨和地铁呢?有人认为轻轨一般是用桥梁架空线路,而地铁是在地下运行。这个回答不正确,至少是不严谨的。也有的人认为轻轨或许就是相对于重轨而言,采用的轻质轨道的线路,这个也是不对的。其实,轻轨的正确定义应该是相对于地铁载重量较轻,也就是单位时间内运送的客流量大小相对于地铁比较少。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某一个城市申请开通轻轨或者地铁是有各方面严格要求的,比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客流量,常住人口等等。具体到国内,我国的城轨系统一般采取3米,2.8米和2.6米宽度列车车体三个规格,采取3米和2.8米车体,一般编组六到八列,每小时最大客流量在3到6万人的称为地铁,采取2.6米宽车身,一般编组二到四列,每小时最大客运量在1.5到3万人次的称为轻轨。需要指出的是国外并没有地铁和轻轨的区分。我是修高铁的农民工一包白沙,感谢您的阅读!??????地铁又叫地下铁路,是城市里面的公共交通之一,也是轨道交通的一种模式,地铁虽然很多地段是在地下,但也有一些是设置在路面或者高架,所以现在很多城市是以轨道交通几号线来称呼。地铁因为是城市里面的交通工具,车站与车站之间的距离不远,有些站间距离不到1公里,所以地铁列车行车速度并不是特别快,一般的地铁列车最快时速80公里,也有少数地铁超过100公里时速。地铁线路有些是轨道供电,有些是接触网供电。高铁是指的高速铁路,设计时速不低于250公里,是连接不同城市的高速铁路线,高铁线路很多站间距离比较长,有些站间距离有好几十公里。高铁线路都是接触网供电,并且比地铁的电压更高。当然高铁和地铁相同的地方在于使用的列车都是动车组模式,车的两头都是驾驶室,只是速度不同,外型也就不同,速度越快的车,正脸就越倾斜。
中国大陆作为近代化较晚的地区,这些科技类名词经常出现定义混乱,口语和书面语和术语含义严重剥离,同词异意的问题,在这个轨道交通领域尤为突出!国内的标准有些时候根本就是错的,因为定义方法错误产生了严重二义性,因此有必要的话,我会把定义分开地区解释。高铁:高速铁道的简称,营业线路最初诞生于日本,但由于日本的高速铁道一定是新建线路(新干线一词的根本由来),所以日本定义只定义了新建线路:线路大部分区间都满足最高行车速度200以上的线路。注意是以上,不含不超过200的情形。而欧(欧盟)美(UIC),则区分既有线改造和新建专线。改造的200以上,新建的250以上,至于区间的大部分等限制条件和日本都是基本一样的。我国高铁是最后起来的,所以标准较高,只定义新线250以上这一组,同样要求正线大部分都必须达速。所以根据定义,温勇事故当时线路确实不属于高铁(最高250以内),并且网上一些人胡扯的新干线按中国定义不属于高铁也属于造谣(因为整备新干线法案管辖线路最高速度限制为260,大于250,不属于该法案管辖的限速在285-320,更高,只有上越一条现在确实不满足)。总的来说,概括地说,大部分区间满足最高250以上持续运营的新线肯定是高铁。地铁:这个词在汉语就存在二义性,其实在国铁大铁路角度,地铁指的是地方铁道比如集通线等,而大家熟悉的一般是地下铁道的简称,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一部分……国际比较通行的定义,无论欧美日,包括我国港澳台都通行的定义是:服务于城市内部或中短距离都市圈内通勤运输的,路权专有不具备和道路交通混行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核心要素是必须专有路权不具备混行能力。而轻轨则是具备混行能力不要求一定路权专有。我国(不含港澳台),这里定义很奇葩,是用断面单向单位时间运力定义,一万到三万是轻轨,三万以上是地铁。但这个定义是错误的,因为地铁毕竟是列车根据编组不同运力就不同,这个定义会让同一个系统一会儿是地铁一会儿是轻轨!最典型的笑话就是北京八通和13号线!开通初期c车三辆编组,断面运力两万五,属于轻轨,过几年客流大了,改6辆准b车,断面运力达到四万六,又成地铁了但是系统啥都没变啊……所以国标定义根本就是错的、建议大家都按国际通行概念来记忆和区分地铁(轻轨)。当然服务于距地,限制于都市圈内这个大家都一样,如果变成广域运输的话,就相当于汉语里的火车了。动车:这是一个典型的口语严重背离学术定义的例子,口语里指的是国铁开行的d字头列车,但实际上动车组列车指的是单元化设计的列车。动车组按照动力单元位置和分配可以分为动力集中动车组和动力分散动车组,按照速递等级可分为常速(120以内),准高速(120-250)和高速动车组(250以上)这是车辆类别定义,和运输组织和用途根本无关。当然国外还有货运动车组,路用检修类的动车组等等。目前来说,高铁一定要用动车组,所以看到机车车辆那就肯定不是高铁范畴,但机车车辆可以达到准高速范畴!现代的地铁一定是动力分散动车组,因为地铁需要高加速,不是动力集中配置可以达到的。此外,根据燃料不同还有内燃电力的区别,早年确实有过蒸汽动车组。内燃动力分散动车组加减速性能(和爬坡性能)也不一定比电力的差,比如日本很多新性能内燃动车组加减速性能大大好于地铁。如果线路有坡度大于千分之40的连续陡坡,并且线路不设置揽胜和齿轨以及直线电机等非粘着驱动的话,就是传统靠钢轮钢轨爬坡的话,一定是动力分散动车组。因为大量的动轴可以极大削弱粘着需求,例如日本的箱根登山铁道,千分之80坡度,采用动力分散动车组上下山无需揽胜齿车或直线电机,就这么运营了快一百年……火车:最早是从蒸汽时代而来,外燃机时代能见着火,于是叫火车。现在基本上汉语中是长距离广域运输的代名词。也就是国铁线路,服务于广域运输的车次都属于口语里的火车,伴随高铁的诞生,有时候会刻意分开来说。你怎么来的?我坐火车(高铁)来的。当然这都是口语用于,并不属于术语范畴。这几个概念确实让人有点晕,要真正解释清楚可能会要很厚一本书来解释。在我前面的回答里,已经解释过高铁和动车的区别。简单说,高铁指的是200公里以上速度的线路,而动车指的是自带动力的列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文着重回答一下城轨,轻轨和地铁之间的区别,希望用简单的语言尽量解释得清楚一点。城轨,顾名思义就是城市轨道交通的简称,城轨并不是一种轨道运行方式。而是一个城市采取轻轨或者地铁的运行方式组成的线路,我们称为城市轨道交通,这就是城轨。大家可以注意一下,现在很多城市把地铁线路已经改称为城轨几号线了。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怎么区分轻轨和地铁呢?有人认为轻轨一般是用桥梁架空线路,而地铁是在地下运行。这个回答不正确,至少是不严谨的。也有的人认为轻轨或许就是相对于重轨而言,采用的轻质轨道的线路,这个也是不对的。其实,轻轨的正确定义应该是相对于地铁载重量较轻,也就是单位时间内运送的客流量大小相对于地铁比较少。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某一个城市申请开通轻轨或者地铁是有各方面严格要求的,比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客流量,常住人口等等。具体到国内,我国的城轨系统一般采取3米,2.8米和2.6米宽度列车车体三个规格,采取3米和2.8米车体,一般编组六到八列,每小时最大客流量在3到6万人的称为地铁,采取2.6米宽车身,一般编组二到四列,每小时最大客运量在1.5到3万人次的称为轻轨。需要指出的是国外并没有地铁和轻轨的区分。我是修高铁的农民工一包白沙,感谢您的阅读!??????地铁又叫地下铁路,是城市里面的公共交通之一,也是轨道交通的一种模式,地铁虽然很多地段是在地下,但也有一些是设置在路面或者高架,所以现在很多城市是以轨道交通几号线来称呼。地铁因为是城市里面的交通工具,车站与车站之间的距离不远,有些站间距离不到1公里,所以地铁列车行车速度并不是特别快,一般的地铁列车最快时速80公里,也有少数地铁超过100公里时速。地铁线路有些是轨道供电,有些是接触网供电。高铁是指的高速铁路,设计时速不低于250公里,是连接不同城市的高速铁路线,高铁线路很多站间距离比较长,有些站间距离有好几十公里。高铁线路都是接触网供电,并且比地铁的电压更高。当然高铁和地铁相同的地方在于使用的列车都是动车组模式,车的两头都是驾驶室,只是速度不同,外型也就不同,速度越快的车,正脸就越倾斜。高铁、动车与城际的区别:动车组,是以“D”为代号高铁,是以“G”为代号城际高速动车组,是以“C”为代号。但在运营中无论是动车还是高铁在铁路运输中都是以由CRH动车组执行的旅客列车。需要要跑出时速250公里及更高的时速,D和G字头的都需要走高速铁路。2007年,大家关注的铁路实现第六次大提速。CRH系列的电动车组以“和谐号”动车组的名字上线运营,因此几年内出现了像高铁、动车、城际铁路的新名词概念。所以很多名词概念都是混淆不清的。先说高铁,高铁也是高速铁路的简称。只不过他以运行速度的优势隔开了其它普通铁路。它也是属于铁路的分类,只是它有很高的运营速度,因此对线路建设、调度模式、上线车辆、人员操作等就会有更高的要求。我们还要注意生活中的误区,高速铁路是一条路。不代表在铁路上运行的车辆,比如纠正一个误区,由上海虹桥站开往北京南站的G2次旅客列车不是什么“京沪高铁”而是高速列车。然后再说城际铁路。城际铁路,就是在城市之间开通的旅客列车的铁路线。城际铁路一般是修建在人口比较众多,经济较发达,人口流动很大的地区。它的线路长度相对较短。车站位置位于市中心。通常在我国,城际铁路都是新建的,大部分设计时速都在250公里及以上。接着还要纠正一个误区。所谓“广珠轻轨”是错误的。最后再说说动车。动车组,是由若干辆自带动力的车辆和若干辆不带动力的车辆,组成固定的,不可更改的编组运行的一种列车(若干≤2)。动车组它和传统的列车由机车在列首拉动车辆编组不同。很多人认为动车组就是高速度,就是高铁。但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动车组的设计运行时速取决于功率、牵引力配置、转向架设计时速、空气动力学部件、受电弓、列车控制系统等多方面因素。动车可能是有高速,但它并不是高速铁路。

高铁动车和火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4,地铁 高铁 动车有什么区别 哪个最快

1、车次标志不同。动车车次标志是D,D表示动车组;高速车次标志是G,表示高速列车。2、运行速度不同。动车组列车运行速度有160级、200级和250级。高铁时速一般不低于250级,时速有250级、350级、380级、400级等。3、运行范围不同。普通动车组通常跨省区域运行;高速动车组:运输距离长短不一,省内有运行,跨省也有运行。扩展资料当代国铁动车组分CRH和CR两大系列,单列动车组采用4或8节车厢编组,并有16节的列车重联。其中CRH系列动车组的动力分配方式不统一,如CRH1B为10动6拖,CRH2B是8动配8,CRH380AL采用14动2拖的编组。中国标准动车组统一采用4动4拖编组模式,并以4节车厢为一个动力单元,每个单元是2动2拖,能实现4、8、12、16等4的倍数的数量车厢自由编组。每个司机室都具备完全的列车操控能力。列车至少有两个司机室,一般分布于列车两端,在列车终到换向或中途换向时无须调头。有些列车具有更多司机室,可以在中途停站时轻易分解成独立而完整的若干列车。高速动车组时速在不同时代标准不同,在中国是适应中国高速铁路,不低于250的:时速250、350、380、400等等的。列车跑得快,全靠动车带。高速动车组使用四动车组(4动4拖),一般是用于时速300公里上下的列车,6动车组目前只有“更高速度试验列车”使用。

文章TAG:地铁高铁动车什么区别地铁  高铁  动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