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看《山海经》《淮南子》,对太阳起落的描述,有的时候说太阳升起在东方,有的时候却说太阳升起在南方;有的时候说太阳昧落于西方,有时候却又说昧落于北方。二维观念是什么?古代方向,东与南、西与北,是混淆的。这个神话诞生于战国末年,战国末年的地理观念是什么?就是二维观念和九州大地模式。

不周山是否就是发鸠山?

不周山是否就是发鸠山

当然不是,因为它根本就不一座山,其实是西伯利亚高原。不周山是《山海经》神话中的山,并且,这个神话其实不靠谱,被创造出来也很晚,是在战国末年才有的,与更早的神话有所冲突。但是,这些神话有很多是有历史原型的。“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神话是借了共工氏的名,原型则是洪水。共工,加上三点水就变成了“洪江”,这连傻子都知道,就不用多说了。

关键在于,不周山的位置是在哪。这要看古代人的地理观念。这个神话诞生于战国末年,战国末年的地理观念是什么?就是二维观念和九州大地模式。邹衍的著作是流传到了今天的,这个就很容易看到了。二维观念是什么?古代方向,东与南、西与北,是混淆的。所以你看《山海经》《淮南子》,对太阳起落的描述,有的时候说太阳升起在东方,有的时候却说太阳升起在南方;有的时候说太阳昧落于西方,有时候却又说昧落于北方。

在不周山神话里,西与北就是混淆的,当时就这么个观念。但是,在其他神话里,比如三面的神话里,也有提到不周山,这就可以拿来参考。三面神话里,三面害了鲧,也就是大禹的父亲,迫使鲧变成了蚩龙,他们的兄弟仓舒,从幽都借来“不周风”要杀死三面替鲧报仇。不周风,那就出于不周山,特点就是冷,冰风,能冻死人。所以,说不周山,肯定是在北方,而且必然能吹得出冻死人的冰风。

这是其一。其次,邹衍,这个人应该没人不知道吧?汉代的纬书《河图括地志》与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还在说“九州”这个事,说明当时的地理观念跟邹衍那时候没什么变化,什么“地南北三亿三万五千五百里,地部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等等,昆仑山还是在大地中央,所以共工撞的不周山肯定不是昆仑山,因为位置不是那个位置。

神话里,共工撞完不周山以后,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可是根据“大九州说”,如果共工是往中央方向撞,那应该是“天倾东南,地陷西北”才对,但是很明显,这跟神话描述的方向恰恰相反。更何况,共工是把不周山撞塌了的。他的能力有限,真的奔着中央区玩命,没用,他撞不动。而在“大九州”里,中国是处于东南部分,对于中国方向有影响,但又没真的往西去,还能造成“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那就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北。

这也符合当时的人的二维地理观念状态,西与北混淆。北边是哪?看看天气预报,影响我们的冷空气什么的,这些玩意哪来的?除了海上,就剩西伯利亚高原了。西伯利亚发洪水吗?很正常呀。去年贝加尔湖还大涝呢,淹了俄罗斯数座城市。而且,西伯利亚那边一变天,我们这边就必然也跟着变。不然的话,你以为今年北方的洪涝灾害是哪来的?就现在,还有地区的水灾没闹完呢。

而且受影响最大的地区,是哪?——限你1秒钟之内回答,回答不上来说明你没捐款。而在下古时代,我们的文明根基,那个发祥地在哪?一目了然的事啊。所以你看现在这个情况,跟下古时期也没什么变化。共工怒触不周山——洪江,也就是洪水肆虐于西伯利亚——天候变化——我们的中原地区跟着遭灾,也是洪涝灾害。并且,这既符合神话里对共工的描述,也跟史实贴合。

历史上著名的“汉献帝禅位”是发生在河南漯河吗?

不周山是否就是发鸠山

1. 刘协当了14年的安阳公后,于公元234年寿终正寝,享年55岁。2. 伏皇后墓在今河南省许昌市南15公里的冢刘村东北隅,墓高10米,占地1730平方米,冢前有两小墓,为二皇子墓。3. 伏寿为屯骑校尉伏完与阳安长公主之女,在后位20年,终因父兄谋诛曹操事泄,被废后幽禁而死,其所生两子俱被毒杀。公元220年12月10日,东汉延康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当了31年傀儡的献帝刘协终于卸下天子的重任,将皇位“禅让”给丞相、魏王曹丕,亲手终结大汉王朝415年的国运。

自此之后,江山换姓易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尽管第二年,“皇叔”刘备以宗亲的身份在成都称帝,并恢复汉的国号,但考虑到刘备宗室成分可疑、蜀汉政权僻处一隅的现实,大汉帝国的灭亡已成事实。献帝“让”国后,曹丕封其为山阳公,允许他继续享受天子礼仪,在封地奉汉正朔、服色,建汉宗庙以奉祭祀,而且爵位、待遇世袭。

山阳公国存在90年时间,经历4代公爵,直到西晋年间被胡人所灭。每一个大王朝的覆灭,总会引起时人和后来者无尽的唏嘘与感慨,而它们的终结之地,自然便成为骚人墨客凭吊感伤之所,千百年来一向如此。至于说到汉朝的终结之地,其今日之现状颇为萧索、凋零,可供凭吊的,只有孤零零的一座土台、一间小庙和一座古坟而已。其中这土台,便是汉献帝“禅位”给曹丕的受禅台。

受禅台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繁城镇,是中国唯一的禅让活动纪念地。此台由夯土建成,起初占地面积约13亩,按品级分为三级台,每级27层台阶,三级共81层台阶通向顶端。当时台顶靠北部有宫殿式建筑,楼阁石栏气势磅礴,威武壮观。然而,今日受禅台早已沦落为农田中的大土堆,故址高20米,长宽约30米,虽然保留着台阶痕迹,但昔日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

正是在这座土台上,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登基称帝,而无比辉煌的大汉王朝走向终结。据史书记载,当时“受禅”仪式规模宏大,台下有30多万士兵守卫,还有请来的异族王侯君长数万人前来朝贺。仪式当天,在公卿、将军、王侯一片欢呼万岁声中,汉献帝步入台顶,正式将天子玺绶授予曹丕,亲手终结汉朝国运。“受禅”仪式结束后,曹丕在附近建庙,以保存《受禅表》碑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今名献帝庙。

《受禅表》碑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又号称“三绝碑”,所谓“三绝”者:一曰文表绝,由司空王朗撰文;二曰书法绝,由尚书梁鹄书丹;三曰镌刻绝,由侍中钟繇刻字。其中,《受禅表》碑高3.22米、宽1.02米、厚0.28米,额题篆书阳文“受禅表”三字。碑文22行,每行49字,隶书阴镌,叙述献帝将帝位禅让给曹丕的始末缘由;《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高3.22米、宽1.02米、厚0.32米,圭形有碑穿,碑额篆书阳文“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八字。

碑文隶书阳镌,正面22行,背面10行,每行49字,内容为文武大臣奏请曹丕代汉称帝事。受禅台与“三绝碑”都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保存状况令人担忧。在受禅台附近还建有伏皇后墓,为汉献帝的皇后伏寿及两位皇子之墓。伏寿为屯骑校尉伏完与阳安长公主之女,在后位20年,终因父兄谋诛曹操事泄,被废后幽禁而死,其所生两子俱被毒杀。

伏皇后墓在今河南省许昌市南15公里的冢刘村东北隅,墓高10米,占地1730平方米,冢前有两小墓,为二皇子墓。孤坟矗立在农田之中,周围环境萧索,颇令人感觉凄凉冷清。献帝刘协退位后赴封国山阳,抛弃帝王之尊,甘心与民同忧,躬耕菜圃,济世悬壶,做起了“山村郎中”,深受百姓爱戴。刘协当了14年的安阳公后,于公元234年寿终正寝,享年55岁。

孟子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为大怎么理解?

不周山是否就是发鸠山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不管对错完全听从父母的话,不给父母解释清楚并且让父母改过。

让父母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生活过的贫困,父母年迈,自己却不出去赚钱来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到了成年却不能够娶到妻并且生下儿子,让父母绝了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其中“绝先祖祀”这句话阐述了为什么不娶妻、生不下儿子是最大的不孝。据文献记载,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确立了以崇尚天道,祭祀祖先为核心的孝道文化,也即所谓“敬天法祖”。

传统汉族人认为,人的生命是在子孙身上得到延续的,家族的血统是由男子来传继的,通过后代对祖先的祭祀,祖先的灵魂可以得到安息,血脉相连,传承永续。在传统汉族文化传统习俗中认为,人死后如果没有人供奉祭祀会成为孤魂野鬼,在地下无处安生,处境是非常悲惨的。因此,不娶妻无子是最大的不孝。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弘扬孝道文化的同时摒弃那些延续香火,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


文章TAG:郑伯克  段于  郜鼎  归孙寺  原文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和翻译  郜鼎什么时候归孙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