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汇价格即时信息

1 澳元(AUD) = 5.9099 人民币(CNY) 2009年9月25日人民币兑澳元当日即时汇率计算。

你去新浪看 外汇牌去 那个准确

外汇价格

2,我想知道中国银行外汇牌价里面的:现汇买入价,现...

中国银行外汇牌价介绍
若您需要将外币兑换成人民币,请参考外汇牌价中的“银行买入价”;若您需要将人民币兑换为外币,请参考外汇牌价中的“银行卖出价”。
如果您持有外币现钞办理结汇,请参考“银行现钞买入价”;如果您使用账户中的外币现汇办理结汇,请您参考“银行现汇买入价”。


以上内容供您参考,业务规定请以实际为准。


欢迎您下载使用中银跨境GO APP;如有疑问请咨询中国银行在线客服。

外汇价格

3,外汇市场上是怎么报价的

在外汇中,一个“点”(价格利益点)表示一种货币对的价格中的最小波动,就大多数货币而言,汇率写到小数点后4位。因此1点表示对销货币的1/10,000或0.0001。外汇交易都是按手数来算获利的!举个例子,外汇最小的交易手数是0.01手,盈利1个点就是得0.1美金,以此类推1手就是10美元,10手就是100美元,当然这中间还可以做0.2 、0.3 以此类推的手数杠杆比例1:100,一个点对应10美金;杠杆比例1:200,一个点对应20美金。

在外汇市场上平台商会给出两个报价,其中报价较低的一个为卖价,报价较高的一个为买价。在同一时间,投资者的买价和卖价是不同的。因为平台商会从卖价和卖价之间的差额赚取利润,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点差。买价就是多单的进场价和空单的平仓价,卖价就是空单的进场价和多单的平仓价。

外汇价格

4,外汇报价的外汇报价方式

外汇的报价方式有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和美元标价法三种。 (1)直接标价法,是以外国货币为基准的表示方式,即是说一个单位的外国货币,可以兑换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以外币作为基准货币。即货币对的“前者”如USD/JPY中的美元。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直接标价法。 国际外汇市场上,日元(JPY)、瑞士法郎(CHF)、加元(CAD)等均为直接标价法。如USD /JPY:报价为94.50/94.55即表示投资者用一美元可买入94.50日元,卖出价为94.55日元。 (2)间接标价法,是以本国货币为基准的,即是说一定单位本国货币能兑换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 国际外汇市场上,欧元(EUR)、英镑(GBP)、澳元(AUD)等均为间接标价法。如EUR/USD:报价为1.4240/1.4245即表示一欧元的买入价为1.4245美元,卖出价为1.4240美元. 当你站在货币对所对应的两个国家的角度不同时,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会产生变化。上述均为非美角度。 外汇汇率报价又分买入价和卖出价。“买入”和“卖出”都是站在银行的角度而言的,是针对报价中的前一个币种来说,即银行买入前一个币种的价格和卖出前一个币种的价格。你卖某种货币,对银行而言就是买入这种货币。 美元/日元的5分钟前的报价是120.78/121.08,即表示用1美元可以兑换120.78日元如美元/日元的报价为121.10/121.30,则表示1美元现在可以兑换121.10日元,与5分钟前的报价相比,美元兑日元的价格上涨了,即用单位美元可以兑换更多的日元;反之假如美元/日元的报价为120.38/120.68,则表示1美元可以兑换120.38日元,与5分钟前相比美元兑日元的价格下跌了,即用单位美元兑换的日元比上次报价减少了。 汇市中按照国际惯例,用红色、绿色和黄色来表示汇率的变化情况,红色表示下跌,绿色表示上涨,黄色表示持平。这和我们股市的表示不同,在股市中,红色代表上涨,绿色表示下跌。 (3)美元标价法,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都是针对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之间而言的,相对于其他两个国家或者个外汇市场而言,,本币以外的货币或者外汇则无法用直接或间接标价法来表示。此时则以一种国际上的主要货币或者关键货币为汇价标准作为标价方法,即美元标价法。

5,实时外汇买卖价格?

义隆金融官网显示: 美元 人民币 日元 欧元 英镑 瑞郎 澳元 加元 港币 坡元 纽元 瑞典克郎 韩元(万) 泰铢 美元 1 6.2356 81.31 0.7847 0.6297 0.9455 0.967 1.0013 7.7524 1.2272 1.2305 6.7838 0.109 30.69 人民币 0.1604 1 13.04 0.1258 0.101 0.1516 0.1551 0.1606 1.2432 0.1968 0.1973 1.0879 0.018 4.92 日元 0.0123 0.0767 1 0.0097 0.0077 0.0116 0.0119 0.0123 0.0953 0.0151 0.0151 0.0834 0.001 0.38 欧元 1.2744 7.9463 103.61 1 0.8024 1.2048 1.2323 1.2759 9.8792 1.5638 1.5681 8.6449 0.139 39.11 英镑 1.5881 9.9028 129.12 1.2463 1 1.5015 1.5357 1.5901 12.3115 1.9488 1.9542 10.7734 0.173 48.74 瑞郎 1.0576 6.595 85.99 0.83 0.666 1 1.0228 1.0589 8.1992 1.2979 1.3015 7.1748 0.115 32.46 澳元 1.0341 6.4482 84.07 0.8115 0.6512 0.9777 1 1.0353 8.0167 1.269 1.2725 7.0151 0.113 31.74 加元 0.9988 6.2278 81.2 0.7838 0.6289 0.9444 0.9659 1 7.7426 1.2256 1.229 6.7753 0.109 30.65 港币 0.129 0.8043 10.49 0.1012 0.0812 0.122 0.1247 0.1292 1 0.1583 0.1587 0.8751 0.014 3.96 坡元 0.8149 5.0814 66.26 0.6395 0.5131 0.7705 0.788 0.8159 6.3174 1 1.0028 5.5281 0.089 25.01

6,外汇报价是怎么产生的

展开全部 外汇报价是银行依据自己的外汇负债(即存款)和外汇资产的风险控制标准来决定的。为了防止挤兑或者其它的风险,银行的外币储备必须有多样性,这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了极大的市场风险,所以一般的银行针对其持有的每一种外币都会有一个风险控制额度。 比如说一亿美元(风险控制额度±10%),当某种货币的持有量高出或者少于风险控制的允许范围的时候,银行就必须对外平盘,使得该货币的持有量处于可控风险的额度内,这时候银行会根据当时的市场价格以及自己所希望的市场价格和自己所需要的数量来制定自己对于该货币的报价,这个报价可能会和其它银行的报价相近,也可能会和其它银行的价格相差很远。 当某种货币的汇率对于银行非常有利的时候,银行会考虑以这个价格来交易这种货币,但是由于存在数量、期限等诸多问题,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在路透社和bloomberg看见的报价都是协议价,或者意向价,是否能够按照这个价格成交,还是未知数。银行向自己的客户的报价,往往是银行可以接受的、又容易立刻对外平盘的价格,并且在数量上,远小于自己在这种货币上的风险控制额度,一旦出现客户的交易量过大的时候,交易员会告诉你另外一个价格。 外汇的交易是询价交易,也叫协议交易,银行对外的报价也是独立的,银行针对每一个客户的报价也都是独立,我们所看到的报价,大多是综合多个银行的报价集中体现出来的,对于交易的独立个体,银行可以单独向这个个体报价,当然银行也可以针对某个特定的群体报价。 虽然整个外汇市场每天的交易量超过2万亿美元,但是绝大多数交易员或者报价员在交易的时候有交易额度授权限制,一旦他在这个时间段的交易额度不够了,她还会冷冰冰的告诉你,“现在没有价”。 目前报价方式 询价:发出询价价格,等待其它银行回应,或者向某一个特点的目标(其它银行、经纪商、客户)发出询价价格,等待其回应,这个价格会体现在路透社或者bloomberg的终端上,同时也会体现在他们的通讯系统中。这个价格是个单向的价格,这种报价方式往往发生在交易员(dealer)的规定的授权额度或者某种货币风险控制额度不足的时候。 报价:报出自己目前的买卖价,等待他人的回应,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某些保证金交易平台、银行网站上看到的报价,因为报价人并不知道你是买还是卖,这种报价直到报出该价格的交易员(dealer)的授权额度满了或者该货币的风险额度达到一定的水平了以后该交易员的报价才会改变。 撮合价:一般发生在经纪商的对外报价中,经纪商会将价格最相近(但不一样)时间最相近(可能是同一时间)的两个报价放在一起进行撮合,然后对外报 价,等待交易双方的回应。由于这里有个数量的问题,所以一般情况下经纪商会提出自己所希望数量要求,如果经纪商非常想促成交易双方的交易那么他会用自己的资金补足数量上的差异,这个价格也会体现在路透社或者bloomberg的终端上。 中国国内外汇报价 在我国,外汇牌价是指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兑换挂牌价,是各银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市场中间价以及国际外汇市场行情,所制定的各种外币与人民币之间的买卖价格(各分行、支行与总行外汇牌价相同)。这种价格在同一天中不会变动,但在不同的日期则可能有变动。 投资者所知的“个人外汇买卖行情”,则是外汇指定银行所显示的外币与美元之间的交易价格,以及美元之外的两种外币之间的交叉汇率。这种价格是不断变动的,类似于股市行情的不断更新,因此这种价格在一天中有最高价和最低价。“个人外汇买卖行情”实际上是国际外汇市场在国内某地区、某外汇指定银行的局部延伸,它作为能即时成交的“市场价格”,变动性较大。 需要注意的是,汇率的报价是由银行等做市商根据外汇交易市场的实时行情报出来的,类似于路透社这样的外汇交易终端平台,其撮合的也只是做市商和做市商所报出来的外汇价格和数量,普通的机构和个人由于在交易数量上很难达到条件,因此根本进不了这些终端平台,更不可能直接成交,只能接受经纪商或银行的报价,才能同经纪商或银行达成交易。 与交易者进行交易的不是另外一个交易者,而是银行或经纪商。即使交易者在经纪商那里开设账户并进行交易,经纪商也多数是在跟国际性大银行进行交易,当国际性大银行内部的外汇买卖产生溢出现象时,才会将多余的买盘或卖盘及其价格,拿到路透社交易系统里去询价和交易,为交易员即时显示世界各大银行外汇买卖的参考数据。此汇价只为参考价,不是交易者参与市场交易的成交价格。

7,关于原油的米德冲突:汇率稳定对冲了油价的上涨_

本文作者方正固收杨为敩,标题《关于原油的米德冲突——债券市场周报(2018.5.14)》。

摘 要

1、5月初以来,尽管资金面开始宽松,但机构加杠杆的意愿在明显下降,资金利率的期限利差(3M-7D)明显反弹,机构谨慎的初衷是原油价格和通胀预期的问题。

2、更值得重视的细节是:近一年以来原油价格和PPI本已出现了一轮与经验不符的背离。

3、价格外强内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民币汇率的快速升值,原油价格输入因汇率重估问题的损耗高达11%。

4、当前的人民币汇率明显偏高估:无论是从中美名义增长率的剪刀差还是外汇占款的边际变化的角度,都很难去解释近来人民币升值的凌厉走势。

5、在人民币汇率高估的状态下,我们容易面临的是输入性通缩而非输入性通胀,油价这个单线条很难有决定性影响

1)在近些年汇率政策的频繁调整下,汇率对国内的资产价格的作用依然独立,我们的通胀或通缩状态和汇率之间的经验关系非常密切;

2)2012-2015年人民币持续被高估,我国经历了一轮长期通缩压力; 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上半年人民币又被低估,也在当时贡献了部分通胀压力。

6、我国目前可能处于某种米德冲突之中,当油价遇到外部失衡后,影响终归是减弱的:

1)如果我们要维持币值稳定,高估的人民币会继续削弱原油价格的传导力,对市场影响不大;

2)如果我们下调汇率水平去实现外部均衡,那必然要进一步放松货币,这对市场的利好要远大于汇率贬值所带来的输入性利空。

7、市场所理性的一点是:原油价格的担忧仅仅形成了曲线的陡峭化,说明市场对货币政策的预期依然稳定。

8、市场在当前的矛盾仍然凸显:一则当前收益率水平仍在超调的状态;二则目前在负债端的夹胁下,广义基金配债仍然在减速。

9、在增量利好出现之前,收益率可能会持续调整,我们可以等待收益率进一步上行后,再择机加仓及加久期,目前来看,中仓位、低杠杆、高久期的配置比较合适。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明显收紧、去杠杆超预期、信用违约冲击加大。

正 文

市场策略:关于原油的米德冲突

上周大多收益率继续调整,其中收益率曲线均出现陡峭化。其中,1年期及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分别上行5.4bp和10.6bp收于3.7412%和4.5077%,1年期及3年期AA+城投债曲线收益率分别上行10.41bp和11.19bp收于4.86%和5.03%,1年及3年期AA+企业债收益率则分别上行3.44bp和11.12bp报于4.72 %和5.01%。

5月初以来,尽管资金面开始宽松,但机构加杠杆的意愿在明显下降,资金面由供不应求在短时间内变为供大于求。一来受监管新规的落地影响,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成交量有所加快,二来又在美国退出伊核协议的挑动下,原油价格暴涨导致市场的通胀预期再次上行,机构加杠杆的意愿开始下降。一个明显的标志是:资金利率的期限利差(3M-7D)反而出现反弹,机构开始重视资金的可得性而非成本。

关于原油价格和输入性通胀,需要我们重视的细节是:原油价格和PPI本已出现了一轮异常的背离。经验上,原油价格的波动在短期内对PPI波动就存在先导影响,但去年下半年以来,二者的波动情况明显脱钩。当时原油价格的边际仍然在不断往上走,但PPI边际环比却一路向下。

价格外强内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民币汇率的快速升值。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了7.6%,极大程度抵消了进口原油涨价对国内成本的影响。其中,汇率重估问题对原油价格影响高达11%。另外,当前的人民币汇率明显偏高估,过去一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的凌厉斜率,无论是从中美名义增长率的剪刀差还是外汇占款的边际变化的角度,都很难去解释。

在人民币汇率高估下,我们容易面临的是输入性通缩而非输入性通胀,至少油价由外及内的传导效果会大打折扣。在近些年汇率政策的频繁调整下,汇率这个线索逐步独立了出来,并且对国内的资产价格存在一些明显作用。两个典型的时点是:在2012-2015年人民币持续被高估的状态下,我国PPI出现了一轮长期负增长,而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上半年人民币又在一个被低估的区间,也贡献了部分当时的通胀压力。

我国目前可能处于某种米德冲突之中。如果我们不去下调汇率水平,输入性通缩的压力可能会持续对冲掉原油价格上涨的压力,进而导致原油价格很难传导进来,对市场影响不大;如果我们下调汇率水平去实现外部均衡,那必然要进一步放松货币,这对市场的利好要远大于汇率贬值所带来的输入性利空。

市场所理性的一点是:原油价格的担忧仅仅形成了曲线的陡峭化,市场对货币政策的预期依然稳定。曲线的期限利差依然在高位的事实代表通胀预期的上行并未动摇市场对货币政策逐步宽松的判断。通胀对市场利空的本质是货币政策的收紧,由此来看,原油价格并未撼动债券市场的实质。

市场在当前的矛盾仍然凸显:一则当前收益率水平仍在超调的状态;二则目前在负债端的夹胁下,广义基金配债仍然在减速,由此,在增量利好出现之前,收益率可能会持续调整。我们可以等待收益率进一步上行后,再择机加仓及加久期,目前来看,中仓位、低杠杆、高久期的配置比较合适。

8,汇率是由什么决定的

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有:国际收支差额,各主要国的利率水平,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机资本,政府的市场干预,一国的经济势力等。 从进出口方面看(即从国际收支差额),贸易收支差额是影响汇率变化最重要的因素,当一国处于国际收支顺差或贸易顺差时,说明外汇供给大于支出,同时外国对本国货币需求增加,会造成本币对外升值。一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势必引起。 以中美双方贸易看:中国从美国赚取了较大的利润(贸易顺差时,中方出口到美国的贸易金额远大于从美国进口的贸易金额)。在国际收支中造成对人民币的较大需求,物以稀为贵,这时人民币就自然而然的变的值钱,也就是人民币升值了。 其实,中国不仅仅是美国是贸易顺差,对其他国家或地区也是普遍存在的。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势必引起人民币升值。 这只是进出口对人民币的影响。人民币升值贬值问题不能单看 进口与出口的差额,还要看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国际收支差额,各主要国的:利率水平,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机资本,政府的市场干预,一国的经济势力等方面

购买力平价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使我们能够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这种理论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   该理论指出,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一般来讲,这个指标要根据相对于经济的重要性考察许多货物才能得出。   购买力平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决定于它们单位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例。 购买力平价汇率对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现行的货币汇率对于比较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产生误导。例如,如果墨西哥比索相对于美元贬值一半,那么以美元为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将减半。可是,这并不表明墨西哥人变穷了。如果以比索为单位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保持不变,而且进口货物在对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重要(因为这样进口货物的价格将会翻倍),那么货币贬值并不会带来墨西哥人的生活质量的恶化。如果采用购买力平价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各国货币之所以可以进行对比,能够形成相互之间的比价关系,原因在于它们都代表着一定的价值量,这是汇率的决定基础,也是汇率的产生原因。 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为本位货币。两个实行金本位制度的国家的货币单位可以根据它们各自的含金量多少来确定他们之间的比价,即汇率。 财富生活 如在实行金币本位制度时,英国规定1英镑的重量为123.27447格令,成色为22开金,即含金量113.0016格令纯金;美国规定1美元的重量为25.8格令,成色为千分之九百,即含金量23.22格令纯金。根据两种货币的含金量对比,1英镑=4.8665美元,汇率就以此为基础上下波动。 财富生活 在纸币制度下,各国发行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的代表,并且参照过去的作法,以法令规定纸币的含金量,称为金平价,金平价的对比是两国汇率的决定基础。 财富生活但是纸币不能兑换成黄金,因此,纸币的法定含金量往往形同虚设。所以在实行官方汇率的国家,由国家货币当局(财政部、中央银行或外汇管理当局)规定汇率,一切外汇交易都必须按照这一汇率进行。在实行市场汇率的国家,汇率随外汇市场上货币的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 1)购买力平价 (PPP) 购买力平价理论规定,汇率由同一组商品的相对价格决定。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应会被等量但相反方向的汇率变动所抵销。举一个汉堡包的经典案例,如果汉堡包在美国值 2.00 美元一个,而在英国值 1.00 英磅一个,那么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一定是 2 美元每 1 英磅。如果盛行市场汇率是 1.7 美元每英磅,那么英磅就被称为低估通货, 而美元则被称为高估通货。此理论假设这两种货币将最终向 2:1 的关系变化。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不足在于其假设商品能被自由交易,并且不计关税、配额和赋税等交易成本。另一个不足是它只适用于商品,却忽视了服务,而服务恰恰可以有非常显著的价值差距的空间。另外,除了通货膨胀率和利息率差异之外,还有其它若干个因素影响着汇率,比如:经济数字发布/报告、资产市场以及政局发展。在 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购买力平价理论缺少事实依据来证明其有效性。90 年代之后, 此理论似乎只适用于长周期(3-5 年)。在如此跨度的周期中,价格最终向平价靠拢。 (2)利率平价 (IRP) 利率平价规定,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升值(贬值)必将被利率差异的变动所抵销。如果美国利率高于日本利率,那么美元将对日元贬值,贬值幅度据防止无风险套汇而定。未来汇率会在当日规定的远期汇率中被反映。在我们的例子中,美元的远期汇率被看作贴水,因为以远期汇率购得的日元少于以即期汇率购得的日元。日元则被视为升水。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无证据表明利率平价说仍然有效。与此理论截然相反,具有高利率的货币通常不但没有贬值,反而因对通货膨胀的远期抑制和身为高效益货币而增值。 (3)国际收支模式 此模式认为外汇汇率必须处于其平衡水平——即能产生稳定经常帐户余额的汇率。出现贸易赤字的国家,其外汇储备将会减少,并最终使其本国货币币值降低(贬值)。便宜的货币使该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价格优势,同时也使进口产品变得更加昂贵。在一段调整期后,进口量被迫下降,出口量上升,从而使贸易余额和货币向平衡状态稳定。 与购买力平价理论一样,国际收支模式主要侧重于贸易商品和服务,而忽视了全球资本流动日趋重要的作用。换而言之,金钱不仅追逐商品和服务,而且从更广义而言,追逐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此类资本流进入国际收支的资本帐户项目,从而可平衡经常帐户中的赤字。资本流动的增加产生了资产市场模式。 (4)资产市场模式 目前为止的最佳模式。 金融资产(股票和债券)贸易的迅速膨胀使分析家和交易商以新的视角来审视货币。诸如增长率、通胀率和生产率等经济变量已不再是货币变动仅有的驱动因素。源于跨国金融资产交易的外汇交易份额,已使由商品和服务贸易产生的货币交易相形见绌。 资产市场方法将货币视为在高效金融市场中交易的资产价格。因此,货币越来越显示出其与资产市场,特别是股票间的密切关联。

9,谁决定了数字货币价格?_

编者按: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作者 郭昕妤。36氪经授权转载。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比特币早已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基于数字货币的交易也越来越广泛。数字货币价格机制到底是如何运作的?为何波动那么大?数字货币行业媒体CoinTelegraph的分析师Chrisjan Pauw近日撰文对数字货币市场背后的这些问题发表了看法。

决定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价格的因素是什么?

关于比特币价格因素,Pauw表示,首先,从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而言,决定一个商品价格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供求关系,对比特币等数字货币来说也是一样。

具体来说,如果数字货币的供应量很高,而来自交易员和用户的需求却很少,那么数字货币的价格就会下降。相反,如果数字货币供应有限但需求很高,那么价格就会上涨。

从比特币的例子来看,比特币价格之所以一马当先,它的总量固定且稀少是推动其价格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比特币与其他虚拟货币最大的不同,是其总数量非常有限,具有极强的稀缺性。比特币的的供应量上限为2100万,与其他数字货币相比,这一供应总量相对较低,而需求层面来看,近年来比特币的需求在大幅上升。

除了供求关系这一传统决定因素之外,Pauw认为,媒体报道和投资者情绪对数字货币的价格也有很大影响。如果某种数字货币或者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受到一些负面宣传,通常该种数字货币的价格就会下跌,且可能引发一众数字货币集体下跌。相反,如果同样一种数字货币获得媒体的正面报道或者某位大佬的高调支持,价格几乎肯定会上涨。

最后,Pauw提出,还有一些对数字货币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其他因素。数字货币效用的水平是其中因素之一,这可以理解为,这种代币有多有用?其他决定价格的因素还包括:底层块链平台在解决现实世界问题方面的作用,以及工作量证明(PoW)(就是俗称的“挖矿”难度)。后者可以理解为,较高的挖矿难度意味着更难增加这类数字货币的供应,所以会在需求高时对价格造成上行压力。

为什么数字货币价格波动如此之大?

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向来波动巨大,用于形容这一领域行情的词常常是“暴跌暴涨”、“血流成河”、“疯牛行情”。

比特币价格在去年涨势如虹,从2017年年初的约1000美元一路上涨至去年12月近20000美元的高位。而自今年以来,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一路下行约55%,一直到七月中旬又重新开始转头上扬。目前,比特币仍然比历史峰值低近60%。不过,相较其六月底不足5800美元的低点,比特币又已涨超40%。

这是自2017年年初以来比特币的走势图: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价格剧烈波动的原因是什么?

Pauw认为,究其核心原因,是因为数字货币市场目前来看仍然是一个新兴市场。初生的、新兴的市场的内在特质使它们天生波动很大。

如果将数字货币市场与更为成熟的传统经济体市场进行比较,会发现数字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仍然相对有限。从宏观角度来看,全球资金总价值超过了90万亿美元,而整个数字货币市场总市值却在徘徊在2500亿美元左右的水平,相差约36000%。从交易量来看,数字货币市场的日均交易量约为140亿美元,而传统经济体市场方面,以外汇交易市场为例,每日外汇交易量接近5万亿美元。再从交易结果来看,外汇交易的价差(也就是买卖价格之间的差额)最多只有几美分,而数字货币交易的价差可能高达几美元。

以上所有这些都指向了一个非常薄弱、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如此之大的数字货币市场。

除了流动性问题之外,Pauw提到,数字货币市场每天在迎来大量的新用户的加入,这也进一步增加了市场的破坏性和的波动性。2018年年初,数字货币交易所报告说,他们的新用户数量正以每天10万名的速度增长,这对数字货币价格的上涨和下跌有重大的影响。

Pauw还认为,造成数字货币市场波动性巨大的还有一个原因是,价格操纵在数字货币市场很普遍。大型交易所控制着大部分数字货币的流通,因此,他们可能会为了增加收入而人为操纵数字货币价格。比如说,他们可以通过操纵在交易所显示的价格源,促使交易员买进或卖出。而且,对于成千上万的新加入的市场参与者来说,这种操纵很容易让他们被利用。此外,由于数字货币市场依然缺乏监管,价格操纵很难被证明和控制。

最后,Pauw指出,中心化的交易所也是导致数字货币市场价格易大幅波动的一个大bug。他们管理着大量数字货币,存储着大量私钥,这意味着一旦他们被黑客攻击,这将对数字货币的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关于这一点,今年上半年,多次黑客攻击交易所的消息让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一路震荡下行,50种主流数字货币市值累计蒸发约55%。

想要预测数字货币未来价格?很难很难

数字货币市场的暴跌暴涨引发了不少市场投机行为,试图通过预测市场波动而从中获利。因此,不少人想问,数字货币价格未来到底将怎么走?对此,Pauw认为,与传统市场一样,数字货币市场在未来价格预测方面,也无依据可循。

来看那些试图预测2018年乃至更久以后价格的人,很多都处于看多或看空的两个极端,即使那些不那么极端的预测也都形态各异。

比如,包括杀毒软件McAfee之父、数字货币的狂热支持者John McAfee、CNBC的“财经名嘴”Jim Cramer和BTCC交易所首席执行官Bobby Lee在内的人预测比特币将突破100万美元大关。

而来看天平的另一边,也有人给了截然不同的预测,认为比特币市场将崩溃。比如,小型投行GP Bullhound预计今年内90%的市场将要崩盘,而哈佛大学教授和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Kenneth Rogoff则预计比特币将缩水至100美元。GoldMoney公司首席执行官Roy Sebag的表态则更为夸张,表示未来比特币的价值是0。

此外,还有各个不同层级的预测。比如,摩根大通前美国首席股票策略师、基金公司Fundstrat现任执行合伙人Tom Lee预测比特币价格将在2018年年底前达到25000美元,在2022年前达到125000美元。同样来自Fundstrat的Robert Sluymer认为比特币价格不会超过7000美元。比特币基金会执行董事Llew Claasen表示,2018年比特币将达到4万美元。

据此来看,对数字货币价格的预测形态各异、变化多端。不过,Pauw也提到,还是有一些因素值得注意,这些因素“几乎肯定”会对比特币的未来价格、以及更广泛来看整个数字货币市场产生影响,包括:主导数字货币市场监管规则的松紧程度和性质、未来一年及以后数字货币被市场接纳的程度、数字货币期货市场的发展程度、数字货币效用和其基于的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中国债市第一多头:流动性拐点已至 2018“紧货币”没有可能_搜狗问...

摘要:昨晚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对流动性表述从“基本稳定”到“合理稳定”,强调监管对宏观经济和市场格局的影响,均能反映货币政策已经出现边际拐点。

本文来自海清证券频道,原文标题《央行释放两大关键信号:“流动性拐点”已现+“大资管新规”重视民意=债市春天到来!》

2018年2月14日,央行发布《2017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货币政策边际变化,流动性拐点已经确立,“紧货币”担忧是杞人忧天。尽管此次四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再提“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但这仅仅是为了保证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调一致,其实际意义仅限于货币政策不可能重回2015-2016年偏宽松,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收紧;

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此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流动性表述从“基本稳定”到“合理稳定”,强调“综合考虑金融监管政策的宏观效应及对金融业态和市场运行格局的影响”,以及超储率的跃升,均能反映货币政策已经出现边际拐点:虽然货币政策重回2015-2016年的偏宽松是不可能的,但2018年“紧货币”也没有可能性,但流动性拐点已经出现。

2、监管政策边际利好债券市场。关于2018年监管政策的焦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MPA考核,二是“大资管新规”。本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MPA并无增量利空,而“大资管新规”的表述则体现了重视民意,确实正在根据“社会意见”进行“修改完善”。由于几乎所有的社会意见都是提出“大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的不足之处,这意味着对市场而言,最终版本的“大资管新规”只可能比11月的征求意见稿更为友好。

3、“通胀回归正常”不代表“通胀压力”,在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早已先于CPI之前收紧的背景下,2018年货币政策更不会因为CPI再收紧。2017年CPI水平过低、仅为1.5%,2018年通胀较2017年上行是必然,但这并不代表着“通胀压力”。全球因素看,“大宗商品价格拖累、劳动力结构、工资增长缓慢、通胀目标、全球价值链与技术进步”,国内因素看,蔬菜水果的季节性回落、猪肉趋势未现、医疗价格冲击已过、原油价格大跌、PPI下行,2018年通胀因低基数上行、但压力非常有限,全年中枢在2-2.5%,货币政策也不会由此而收紧。

4、对于M2低位,从资产端和负债端的解释是不同的。央行专栏重点从资产端的角度解释,即2017年M2同比低位是由于银行股权及其他投资科目萎缩、债券投资规模下降等导致;但我们从负债端的角度来看,M2主要受居民和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速下滑影响,这与房地产调控导致房地产销售下滑密不可分。

5、“适时推动前期出台的逆周期调控政策回归中性”特指汇率,即在汇率正常化之后,“逆周期因子”的调控作用将弱化。2017年人民币兑美元贬值预期明显的情况下,央行通过“逆周期因子”来对汇率市场进行调控,等到人民币贬值预期好转的时候,央行希望通过降低“逆周期因子”的作用来更多地由市场决定汇率价格。不过,考虑到汇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央行创造“逆周期因子”的变相调控干预汇率市场,存在一定的争议性。

6、2018年外部环境难以乐观。由于贸易保护、地缘政治、美国经济复苏受阻、全球金融市场稳定等因素,都将为2018年的外部环境蒙上阴影,2018年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恶劣局面,党和政府、市场投资者千万不能误判形势,需要如履薄冰!

7、作为“中国债市第一多头”,海清FICC频道认为:其一,货币政策边际变化,流动性拐点已经确立,“紧货币”担忧杞人忧天;其二,目前债券收益率水平已经price-in了充分的严监管利空,债券市场危险期已过;其三,2018年通货膨胀上行压力有顶;其四,海外风险利空中国经济;其五,中美利差只是果、不是因,以及在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下,中美利差收窄存在可能,美债上行并不会制约中债下行。总体上,从经济基本面、货币政策等传统分析框架看,债券市场已经超调、配置价值凸显,而且监管冲击高峰已过,债券收益率将重回价值中枢,2018年最好、最确定性机会是利率债,重申“十年期国债3.8以上闭着眼睛买”!

一、货币政策边际变化,“流动性拐点”到来!

2018年2月5-6日,2018年央行工作会议中去掉了“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的说法,但此次2018年2月14日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再次提到“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沿用了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

对此,海清FICC频道认为,加上“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主要是出于保证央行货币政策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调的政治一致性,其实际意义仅限于货币政策不可能重回2015-2016年偏宽松,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收紧。

相反,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可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尽管重新添加了“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的说法,但对流动性的表述反而出现了边际缓和的情况,其主要论据包括以下三点:

其一,对流动性表述从“基本稳定”到“合理稳定”。此次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对比以往可以发现:2015年四季度-2016年三季度的提法是“合理充裕”、2016年四季度-2017年三季度的提法是“基本稳定”,从“合理充裕”到“基本稳定”再到“合理稳定”,表明货币政策边际拐点到来。

如下图所示,2015年四季度-2016年三季度货币流动性处于利率低中枢、低波动的情况,这一时期的表述是“合理充裕”;2016年四季度-2017年三季度货币流动性处于利率中枢逐步抬升、高波动的情况,这一时期的表述是“基本稳定”;2017年四季度以来利率中枢略微下行、波动幅度降低,反映出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正好介于之前两个时期,较2016年四季度-2017年三季度时期出现了流动性的边际拐点,符合“合理稳定”的表述。

图1:流动性表述从“合理充裕”到“基本稳定”再到“合理稳定”

其二,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着重强调了“综合考虑金融监管政策的宏观效应及对金融业态和市场运行格局的影响,加强监管协调,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合理安排工具搭配和操作节奏,削峰填谷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以往该部分更多地是强调了“流动性收紧去杠杆”的层面,但此次报告则更多突出了“流动性的稳定性与协调性”,反映出政策层对流动性态度的更为友好;

其三,2017年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2.1%,较2017年三季度超额准备金率大幅回升了0.8个百分点,尽管超储率回升存在季节性因素,但回升幅度高于季节性规律,这反映出了央行货币流动性投放的更为积极性,以及对市场流动性的更为呵护。

图2:2017年四季度超额准备金率跃升0.8个百分点至2.1%

总体上,尽管此次四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再提“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但这仅仅是为了保证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调一致,其实际意义仅限于货币政策不可能重回2015-2016年偏宽松,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收紧;

相反此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无论是对流动性表述从“基本稳定”到“合理稳定”、还是更多地强调“综合考虑金融监管政策的宏观效应及对金融业态和市场运行格局的影响”,以及超储率的跃升,均能反映货币政策已经出现边际拐点:虽然货币政策重回2015-2016年的偏宽松是不可能的,但2018年“紧货币”也没有可能性,流动性拐点已经出现。

二、MPA没有增量利空,“大资管新规”重视民意

关于2018年监管政策的焦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MPA考核,二是大资管新规。分析2017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海清FICC频道认为,MPA考核并无新增利空因素,均是存量信息,对市场不构成新的利空;反而是大资管新规,由于监管部门会适当考虑市场意见,正式的发文可能较征求意见稿出现适度缓和的情况,反而会出现利空出尽的利好。具体如下。

第一,关于MPA考核的提法,此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与二季度、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一致,并无增量利空。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出,“2017年第一季度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指标范围之后”、“于2017年第三季度评估时,将绿色金融纳入MPA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在2018年第一季度的评估中把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占比指标,对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进行考核,对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下的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进行监测”。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开头“将同业存单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的准备工作”,但后文明确提出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时是5000亿以上银行,并没有进一步扩大MPA考核的范围。因此,很明显,此次关于MPA考核的内容与之前的监管规定比较并无不同,MPA考核不会对市场构成新的利空;

第二,关于“大资管新规”,此次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明确提及“做好社会意见的研究吸收工作,会同相关部门进行修改完善,按程序报请国务院批准发布”,这表明监管层不会“无视市场心声”,而是确实在进行“修改完善”,“理想化”的目标需要与现实条件进行结合。由于几乎所有的社会意见都是提出“大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的不足之处,这意味着对市场而言,最终版本的“大资管新规”只可能比11月的征求意见稿更为友好。

回顾“大资管新规”两次征求意见稿,我们可以发现确实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在2017年2月第一次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产品期限与所投资产存续相匹配”、“不得开展或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这几乎没有任何的可行性,因为只要投资股票,必然涉及期限错配;在2017年11月第二次征求意见稿中,删除了“产品期限与所投资产存续相匹配”,将第二句中的“期限错配”从资金池业务中删除,该版本对于标准化资产的期限错配并不限制。

对于11月版本的征求意见稿,我们在当时的点评中提出,该版本依然存在以下问题:(1)监管层对银行理财的定位与其他资管完全相同,而民众对于银行理财的认知就是“刚性兑付”,这种观念之间的差异难以一夜之间得到改变;(2)银行理财作为资管产品需要采用市值法计价,这将导致现有理财产品出现大量浮亏,从而导致挤兑风险,以及债市剧烈波动的风险;(3)对于“分级产品”的表述存在自相矛盾,该版本征求意见一方面沿用了“新八条”对于分级产品的要求,即固收类不超过3:1,权益类不超过1:1等,但另一方面该征求意见稿又规定了“所有公募产品、开放式私募均不可进行分级”,只有“投资标准化资产不超过50%、且投资单一非标不超过50%、且为封闭式私募”的产品才允许分级,这种产品事实上几乎不存在。

我们认为,最终版本的“大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的宗旨不会动摇,统一资管产品监管标准的宗旨不会动摇,但是具体执行方式可能发生变化,部分有待商榷的细节可能调整,完全有可能采用对市场冲击最小的方案,妥善化解金融系统风险,避免“处置风险引发更大的风险”。

总体上,无论是MPA考核不存在增量利空,还是政策层考虑将“大资管新规”适度“友好化”,均表明出了监管层态度的日益明朗化,2018年监管政策对债券市场并不构成利空,反而存在利多的可能性。

三、“通胀回归正常”不代表“通胀压力”

2017年底以来,“通货膨胀压力”一直是市场热点,此次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中同样表达了一定的通胀担忧压力,报告中明确指出“受去产能、环保督查、大宗商品价格回暖、基数因素等叠加影响,通胀水平可能存在小幅上升压力”,之前的提法则是“通胀预期大体保持稳定”,反映出2018年较2017年通胀上行确实是大概率事件。

但我们认为,“通胀回归正常”不代表“通胀压力”,2017年CPI中枢仅为1.5%,2018年通胀中枢将上行至2-2.5%,这只是通胀回归正常水平,并不代表所谓“通胀压力”。

此外,中国与海外不同,海外通胀上行是海外央行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条件,也就是通胀上行将导致加息缩表,而中国央行早在2016年四季度通胀低位时已经开始了货币市场加息,中国货币市场利率早已正常后,债券市场更已经超调。只要中国2018年CPI中枢不超过2.5%,不会引发货币政策收紧。

我们认为,中国2018年CPI中枢难以超过2.5%,理由包括:

其一,关于货币政策报告专栏中的解释,“低通胀现象的成因既可能有暂时性、周期性因素,也可能有趋势性、结构性因素。一是原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处在近年来低位,对通胀上升产生拖累;二是劳动力市场兼职劳动者、临时雇佣合同和低技能劳动者占比上升等结构性因素导致工资增长缓慢;三是主要经济体目前都存在通胀预期较低的问题,影响工资和商品价格的上涨,抑制了家庭和企业的消费与投资需求,导致通胀缺乏上升动能;四是近年来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大多转向以通胀为目标,并对外明示了通胀目标的水平,在主要经济体央行可信度进一步提升的情况下,通胀预期被锚定在通胀目标之下,在稳定通胀的同时,也导致了通胀低迷;五是全球价值链发展与技术进步因素可能带来价格下行压力”;

其二,根据CPI细项的分析,一是2018年1月蔬菜、水果价格明显走高,这主要是由于天气因素导致了蔬菜、水果价格的走高,但是随着天气因素逐渐消退,蔬菜、水果价格的走高将面临回落的情况,类似于2016年2-3月;二是猪肉价格走势具有明显的趋势性,由于当前猪肉价格并未出现市场预期的“猪周期”,猪肉导致通胀上行的可能性很低;三是医疗改革对价格的影响是一次性冲击,这直接导致了2017年医疗保健同比达6%,但随着医疗改革的结束,以及医疗保健细项高基数的情况下,CPI医疗保健细项环比增速已经降为0%附近;四是2018年2月以来原油价格的大幅回落,WTI原油期货价格已经从66.66高位跌至59.35水平,跌幅已经达到10.97%,,石油价格的大跌可能缓解CPI价格的上行压力;五是PPI-CPI的剪刀差将以“PPI大幅向下、CPI小幅向上”而收尾,我们认为,这一轮PPI同比的大幅回升仅是大宗商品的价格洼地回补,相反CPI同比一直来是相对稳定,并不存在PPI向CPI明显传导的情况。

总体上,尽管2018年通胀水平较2017年上行是必然,但这并不代表着明显的通胀压力,考虑到大宗商品价格拖累、劳动力结构、工资增长缓慢、通胀目标、全球价值链与技术进步,以及蔬菜水果的季节性、猪肉趋势未现、医疗是冲击、原油价格大跌、PPI下行,2018年CPI中枢大概率在2-2.5%左右,在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早已先于CPI之前收紧的背景下,2018年货币政策也不会因为CPI再收紧。

四、M2之谜:资产端和负债端的不同解释

2017年以来M2增速有所放缓,全年M2同比增长8.2%,比上年末低3.1个百分点,M2同比的屡创历史低位,也成为了市场讨论的焦点。

货币政策报告从银行体系资产端的角度解释,2017年M2增速放缓的原因包括三点:一是,银行股权及其他投资科目从之前的快速扩张转为有所萎缩,是导致M2增速回落的最主要原因,这主要与2017年严监管政策导致金融链条收缩有关;二是,银行债券投资规模下降,由于2017年债券市场利率上行较快,地方债和企业债发行较上年明显放缓,债券投资规模的下降同样拖累了M2同比增速;三是财政存款超预期增长,财政存款增长会导致M2相应下降,因为当企业或个人缴税后,其存款会减少,而财政在拿到这笔资金后会上存央行,这意味着财政收入的增长会阶段性导致商业银行体系存款的减少,进而使M2下降,下拉M2增速约0.3个百分点。

上述逻辑集中于银行资产端,即认为银行资产形成派生货币,但我们从银行的负债端的角度分析发现,2017年居民和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速明显下行,成为了拖累M2增速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居民和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速的下行可能与房地产调控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房地产政策调控下,房地产价格与房地产销售出现明显的下行,这直接使得由于购房行为变动导致的存款资金出现回落。

图3:房地产销售额与居民和非金融企业存款同比相关性高,房地产调控制约居民和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速,拖累M2同比

总体上,从资产端的角度来看,2017年M2同比低位是由于银行股权及其他投资科目萎缩、债券投资规模下降、财政存款超预期导致的;从负债端的角度来看,2017年M2同比低位受居民和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速下滑拖累明显,这与房地产调控政策密不可分。

五、“逆周期因子”与汇率市场化的矛盾

在此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摘要部分,有一句“适时推动前期出台的逆周期调控政策回归中性”,这一句话实际上特指汇率问题,即在汇率正常化之后,“逆周期因子”的调控作用将弱化。

2015年811汇改至2016年底,由于美元指数的不断走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幅贬值,这一时期的人民币贬值是合理的;但2017年4月之后,美元指数开始走弱,但是人民币兑美元继续持续走弱,为了防止人民币发生恐慌性贬值预期导致的贬值,央行通过增加“逆周期因子”来保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

但目前来看,由于人民币兑美元开始持续升值,人民币贬值预期已经出现明显好转,汇率开始由市场供需来决定,此时,政策层希望通过适当降低“逆周期因子”的作用,来进一步加大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决定作用。

此次四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此同样进行了明确的说明,“积极完善和推广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适时推动前期出台的逆周期调控政策回归中性”、“在市场环境已转向中性的情况下,有必要使前期为抑制外汇市场顺周期波动而出台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措施也回归中性,强化外汇市场价格发现功能”。

总体上,2017年人民币兑美元贬值预期明显的情况下,央行通过“逆周期因子”来对汇率市场进行调控,等到人民币贬值预期好转的时候,央行希望通过降低“逆周期因子”的作用来更多地由市场决定汇率价格。

六、2018年海外风险巨大,需要如履薄冰!

2018年2与6日,我们在报告《一语成谶!美股暴跌致全球经济复苏夭折》中提示投资者2018年的海外风险,“中国党和政府、市场投资者千万不能误判形势,2018年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恶劣局面,美股存在高度泡沫化风险,建立在货币超级放水上的全球经济复苏是尽管很性感、但是脆弱的,今年是中美国运交锋的大国博弈年,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心态,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或成为中国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推进一带一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良机!”

此次,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反复强调“海外风险”,与我们的观点不谋而合,比如,报告中指出,“需密切关注美国宽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正常化组合对流动性、投资者风险偏好和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此外,美国税改政策是否会引起全球贸易摩擦与全球减税潮,也需密切关注”、“需要密切关注发达经济体资产价格变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及其潜在的溢出效应”、“受生产率增长长期低迷、政治不确定性、人口增长放缓及企业债务高企等因素影响,全球投资前景亦承压”、“地缘政治冲突多点爆发,风险因素和不确定性加速累积,对经济金融的影响加大”。

总体上,由于贸易保护、地缘政治、美国经济复苏受阻、全球金融市场稳定等因素,都将为2018年的外部环境蒙上阴影,2018年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恶劣局面,党和政府、市场投资者千万不能误判形势,需要如履薄冰!

七、中国债市第一多头:流动性拐点已至,国债3.8%以上闭着买!

海清FICC频道作为“中国债市第一多头”,坚定看好中国利率债市场,从经济基本面、货币政策等传统分析框架看,债券市场已经超调、配置价值凸显,而且监管冲击高峰已过,债券收益率将重回价值中枢,2018年最好、最确定性机会是利率债,重申“十年期国债3.8以上闭着眼睛买”!

其一,货币政策边际变化,流动性拐点已经确立,“紧货币”担忧是杞人忧天。尽管此次四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再提“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但这仅仅是为了保证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调一致,其实际意义仅限于货币政策不可能重回2015-2016年偏宽松,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收紧;

相反,此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无论是对流动性表述从“基本稳定”到“合理稳定”、还是更多地强调“综合考虑金融监管政策的宏观效应及对金融业态和市场运行格局的影响”,以及超储率的跃升,均能反映货币政策已经出现边际拐点:虽然货币政策重回2015-2016年的偏宽松是不可能的,但2018年“紧货币”也没有可能性,流动性拐点已经出现。

其二,监管政策边际利好债券市场。关于2018年监管政策的焦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MPA考核,二是“大资管新规”。本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MPA并无增量利空,而“大资管新规”的表述则体现了重视民意,确实正在根据“社会意见”进行“修改完善”。由于几乎所有的社会意见都是提出“大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的不足之处,这意味着对市场而言,最终版本的“大资管新规”只可能比11月的征求意见稿更为友好;

其三,“通胀回归正常”不代表“通胀压力”,在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早已先于CPI之前收紧的背景下,2018年货币政策不会因为CPI再收紧。2017年CPI水平过低仅为1.5%,2018年通胀较2017年上行是必然,但这并不代表着“通胀压力”。全球因素看,“大宗商品价格拖累、劳动力结构、工资增长缓慢、通胀目标、全球价值链与技术进步”,国内因素看,蔬菜水果的季节性回落、猪肉趋势未现、医疗价格冲击已过、原油价格大跌、PPI下行,2018年通胀因低基数上行、但压力非常有限,全年中枢在2-2.5%,货币政策也不会由此而收紧;

其四,从海外担忧的角度来看,由于贸易保护、地缘政治、美国经济复苏、全球金融市场稳定等因素,都将为2018年的外部环境蒙上阴影,2018年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恶劣局面,这可能会利空2018年中国的出口,进而加大经济的不确定性;

其五,从中美利差的角度,中美利差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不能用来倒推中国国债收益率合理水平。2012年之前,中美利差均值为0%;2012年之后,中美利差均值1.2%,这实际上是中国债市收益率中枢不变、美债收益率由于量化宽松下台阶,导致的中美利差被动放大。

从中国与德国债券利差来看,结论更为明显,2009年之前10年中债-德债利差中枢为-0.5%,即德债收益率高于中债,而2012年欧债危机之后中债-德债利差中枢为3%,显然是由于欧央行采取QE、负利率等超常规货币政策导致中德利差被动拉大。

我们认为,随着美国、欧洲货币政策逐步正常化,中美、中德利差也将逐步收窄回归正常化,不能用危机后的超常规货币政策时期的利差水平作为合理利差水平,美债、德债收益率上行,中债收益率下行是可能的。

作为“中国债市第一多头”,海清FICC频道认为:一方面,货币政策边际变化,流动性拐点已经确立,“紧货币”担忧杞人忧天;另一方面,目前债券收益率水平已经price-in了充分的严监管利空,债券市场危险期已过。

从经济基本面、货币政策等传统分析框架看,债券市场已经超调、配置价值凸显,而且监管冲击高峰已过,债券收益率将重回价值中枢,2018年最好、最确定性机会是利率债,重申“十年期国债3.8以上闭着眼睛买”!


文章TAG:外汇价格  外汇价格即时信息  外汇  价格  即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