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美学有哪些流派和代表作品?

现实主义。代表作卢梭的 丛林漫步印象主义。代表作莫奈的 日出野兽主义。代表作马蒂斯的 三姐妹新艺术派。代表作穆夏的系列 装饰画作表现主义。代表作蒙克的 呐喊立体主义。代表作毕加索的 亚威农少女未来主义。代表作翁贝特·波丘尼的 美术馆里 的骚动抽象主义。

法国的美学大师杜夫海纳有什么样的美学思想?

法国的美学大师杜夫海纳有什么样的美学思想

杜夫海纳(1910—1995)所构建的美学体系为现象学美学,他曾被誉为当代现象学美学界的集大成者。现象学原本是形成于20世纪初,并在二战以后广为流传的哲学流派,其影响波及到人类学、心理学、伦理学、文学、美学等学科,创始人为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当现象学进入美学领域后,就形成了当代西方美学诸流派中较为晦涩的一个派别,其代表人物波兰的美学家罗曼·英加登;英加登之后在现象学美学方面卓然成家的首推杜夫海纳。

杜夫海纳的主要著作有《审美经验现象学》、《先天的概念》、《诗学》、《美学与哲学》等,其中1953年所写的《审美经验现象学》一书是他的美学理论全面阐发的重要著作。事实上,在杜夫海纳之前,现象学美学一般不承认文学艺术源于现实世界;因而也无视现实本身的自然美。杜夫海纳恰恰相反,他从艺术作品对审美对象的构成开始审美经验的分析,落脚点却在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一审美经验——人类经验的根源上,力图通过审美经验的分析来实现他的美学的哲学之路。

基于此,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说说杜夫海纳的主要美学思想:1、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2、审美知觉;3、美学与现象学。01 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杜夫海纳首先着重研究的是审美对象。他认为,如果从审美知觉出发来研究,就会在不经意中将审美对象从属于审美知觉,从而导致赋予审美对象一种比较广泛的意义,即凡是被审美化的客体都是审美对象。

这样既会导致审美对象缺乏严格性,又会由于以人的知觉来界定对象,而陷入现象学所极力排斥的心理主义。杜夫海纳是从欣赏者的审美经验出发的,审美对象处在审美经验的最表层,是审美知觉最先接触到的东西。他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将审美对象放在一个相对客观的位置上。这样,审美对象作为一种既定的现象呈现于知觉,因而知觉能够对它做出精确的描述,并且根据现象学的原则,纯粹本质通过现象而呈现自身,所以研究本质得以在其中呈现的现象本身要比研究作为行为的经验相对来说更具有现象学意义。

同样,现象学美学也倾向于先从分析审美对象开始,而把分析审美知觉放在下一步。杜夫海纳不像传统上用心理学的术语为审美对象下定义,并且他站在欣赏者的立场上,也不用艺术家的创作中某些心理过程为审美对象下定义。他的方法是将审美对象与艺术作品加以区别,从二者的差异中来给审美对象下定义,即他认为的“用审美对象界定自身”。

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与艺术作品不能混为一谈。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之物,仅仅是审美对象的结构基础,它一旦由艺术家创作而存在,就是恒定不变的,它不取决于是否被感知,而审美对象是艺术作品的感性呈现。它是作为被知觉主体(欣赏者)感受的东西而存在的。艺术作品作为一般性的事物可以被用于其他目的,而它一旦在审美上被感知,就变成了审美对象,挂在墙上的画对于清洁工来说是物,而对于绘画爱好者来说则是审美对象。

比如在欣赏《蒙娜丽莎》时,我们注意的不是画的物质组成,也不是画中的人物是谁,而完全是这幅画所表现出来的美,即我们注意的是它作为审美对象(而非一般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特质。正是在我们知觉主体的感受下,它获得了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内容,即他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书中所说的:“审美对象丝毫不是别的,只是为了自身的缘故而被感知的艺术作品。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是实存的,而审美对象是观念的。审美对象作为一种构成物,并非因事而异的。所以,杜夫海纳认为,作为知觉经验的审美经验,能够证明被知觉的东西并不只是精神上所表现出来的东西,而是有一种已经构成了的客观对象,因此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是不能分开的。杜夫海纳说:“记住知觉一无论是否审美知觉——并不创造新的对象;对象,作为审美地知觉到的对象,与客观的认识到的或创作出来以引起这种知觉的东西(艺术作品)并无不同。

 1/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
下一篇